话说冬至

来源:作者:赵福海时间:2013-12-22热度:0


                                         话说冬至

    今日冬至。冬至有严格的天文意义。
    北半球冬至,又叫日短至,一年之中白昼最短的那一天。在天文学中,它是地球在轨道上运行到最北的那一点的日子(可具体到时刻,即所谓交节。今年的交节时刻是2时22分)。为不引起南北半球争议,可称“日南至”,即太阳视运动到最南点。地球公转,就造成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由于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成夹角(黄赤交角),以地球的方向(经纬线为准)看,地球在轨道上有南北移动。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春节)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今年的冬至日,是阳历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月中偏后,河南栾川的天气阴天有雾,那么过年栾川的天气应该是又冷又无雪霜。是否这样,有待进一步观察。
    冬至又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日子呢!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的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的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的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
    冬至日吃饺子,有一个很美丽的中国历史故事。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南方朋友可能对此有些迷惑。其实很简单,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是不是有点像咱们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没错,就是耳朵。现在人们普遍的习俗是冬至这天吃饺子。这个习俗最早应该追溯到东汉。东汉的张仲景,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就是他写的。张仲景是一位特别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每到冬天,许多人由于没有帽子,耳朵都冻烂了,流脓流血,他看了非常心痛,就根据医方研制出“祛寒汤”,里面除了中药,还有羊肉、胡椒、辣椒等热性的食料,味道好得不得了。穷苦百姓纷纷赶来喝“祛寒汤”,喝完后,头上冒汗,耳朵再不会冻得流脓了。这种汤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张仲景去世了,没人再熬“祛寒汤”了,人们就把汤里的羊肉等包到面里,再捏成耳朵的形状,叫做“娇耳”,把它煮了吃,同样热乎乎的。从此,这种食品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和“祛寒娇耳汤”的恩德,再来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冬天了,天冷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被冻伤,因此,吃些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除了包饺子外,民间还讲究杀一只鸡。有这样一句民谣,“冬至,宰一个聋子”。聋子就是指鸡,把鸡肉放在火炉上慢慢炖,香味儿四处飘溢,一家大小围坐在火炉边,一边包饺子,一边兴奋地等待着,鸡汤和饺子都很香。为了这难得的美味,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基本上不出门,就守在家里。
    当然,这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了,现在过冬至,吃完饺子该干啥还干啥去。


                                             2013年12月22日早上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