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铊/她/他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9-30热度:0

                        小   引

    铊,一种金属元素,符号TI,白色,质柔软。其化合物有巨毒。
    她,清华才女朱令,1994年冬和1995年春,至少两次铊盐中毒,全身瘫痪、双目几乎失明、语言能力丧失,几近植物人……    
    她,朱令的同宿舍女生孙维,当时被认定为此案的“最大嫌疑人”。
    他,北大化学系学生李小龙,1997年5月,因与同系学生感情纠葛,心生怨恨,遂对两名同学投毒……
    他,中国矿大学生常宇庆,2007年5月29日,乘同学上课之机,对三名同学投毒……
    她,北大才女李天乐,供职于美国施贵宝制药公司。2010年1月,因涉嫌投毒谋杀丈夫被捕……
    以上各案,都与铊有关,且均系她/他人投毒。其中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朱令案件,逾时17年,至今真凶仍未找到……

                      “铊   杀”

    铊是剧毒重金属,但比铊更毒的却是某些人的心。
    山可量其高,水可测其深。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最难猜测的却是人心。
    如果将用刀杀人的人叫作屠夫,那么用铊杀人的就该被称为恶魔。而她(他)们原来却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是学富五车的化学家!
    在普通人眼里,谁会轻易地将十恶不赦的罪犯同她(他)们令人艳羡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事实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世界就是这样无奇不有!
    “铊杀”,一个新的字眼,就这样带着冰冷的死光,闯进了语言学殿堂,闯进了现代社会!
    人类虽然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早已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且退化掉了尾巴,但是野蛮和文明却如连体婴儿,始终难解难分!
    恶从胆边生,歹自心中来。她(他)们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身上却照例存在着人类的某种劣根性,这种隐性基因一旦变异,便会生出罪恶的怪胎。因为,是自私,是嫉妒,使她(他)们一念之差,学会了“铊杀”!

                      拷   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复旦投毒案,再度让人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回溯起上述几起投放铊毒案。
    这世界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她(他)们中了毒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铊盐变成无形屠刀,沦为伤人害命的犯罪工具?
    面对这几起惊天大案,我们是到了应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除却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影响而外,中国的教育制度无疑首当其冲,它连带着高校内部管理的种种漏洞,一直以来多为为国人所诟病。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潮起潮落,水流舟行。中国已进入信息时代,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书本知识成了进入高等学校的敲门砖,品德教育却沦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花边……
    如此一来,德智体先分离后退化,智育一花独放,体育淡出视线,德育退居三线,教育只重分数线。于是乎,文山竞赛,题海拼搏,优等生自然难以“优育”。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智高德贫者不乏其人。一条条鲤鱼虽然跃过龙门,却未必都能变成真龙。难怪国人仰天太息:西风渐进日,人心不古时。分数有上线,道德无底线!
    中国近代教育大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九十多年前就说过:所谓名校大学者,并非有高楼大厦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依笔者之见,大师者,德高望重之精英者也。由其治学执教,传道授业,生徒必德才兼备,贤良定辈出无穷,何患国无栋梁乎?
    孔孟之道,世人所珍。中华民族有着崇德尚品的优良传统,当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之时,我们岂能数典忘祖,将其束之高阁,走上智育第一的独木桥?
    中国教育当与时俱进,革新鼎故,德为统领,启人心智,塑人灵魂。唯其如此,“铊杀”方能绝迹。
    立德向在立身前,做事总在做人后。闲话半天,就此打住。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