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浅印象
我的脑海里,贾平凹是一位很神奇并多产的作家。最早看他的作品是《废都》,阅读地比较了草。后来又读到了他的《五十大话》,颇感兴趣,浅浅研究了一番,算是对自己的交代。其实,贾平凹著有大量的著作,待以后有大块时间再仔细阅读并欣赏。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后来又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仿佛享受一席丰盛的晚宴。这本书买了多时,一直未动,今闲来无事,拿来翻了翻,颇有感受,写点感想,与朋友们共享。《五十大话》(贾平凹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发行。那天我在一家新华书店看见了,如获至宝,立马就买下来。据说后来许多中年人和快要步入中年行列的人要买,但各书店早就告罄了。平时,喜欢读贾平凹的一些小说,如《废都》等,感到内容挺别致,又有新意,正如作者声明的:情节全然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但依我看来,贾平凹的散文却更胜于他的小说。他的散文,真实地写出了生活和生命的质感,是极富灵性的,也是慧锐和智性的。如他的《丑石》、《一棵小桃树》和《文竹》等文,曾让多少读者为之赞叹不已。我手边的这部《五十大话》,正是作家贾平凹近期的散文自选集,讲述的就是作家五十岁上下时的沧桑心情与精彩的人生故事。
粗粗地翻了翻这部书,里面共收录了作家70余篇作品。前半部分内容,多是一些散文游记和小品文什么的,中间的部分,则是一些作者所作的序言,在后半部分里,收录了两篇作者答记者问和两篇生动的演讲词。浏览着这些作品,品味着自己的人生,近五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感慨颇多。贾平凹的这些作品里,大多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思想的碰撞,这种哲理与碰撞,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亲身体验和人生感悟,而非前人人云亦云的言论重复,这些极富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一篇篇文章的重心点,极富作者本人的激扬情致和倔强张扬的个性。你用平和的心绪阅读,就会在那些简短意赅的篇幅中,发现文中既没有玄奥的华丽言词,更没有空洞的扳脸说教,有的只是作者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娓娓讲述着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令人遐思,令人浮想,既不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又不炫耀也不张扬,更不故弄悬虚。
据说,《五十大话》原是发表在《华商报》上的一篇文章,作家特意以此作为书名,自有作家意味深长的情感所在。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到了50,人便是大人,寿便是大寿了,可以当众说些大话了。”因此,作家自然会“口无遮拦”地说到自己对人生、对世态炎凉的一些看法,并且悟出“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对于作家自己而言,他能够做到的也就是“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收藏古董让古董收藏我,热爱女人为女人尊重。不浪费时间,不糟蹋粮食。到底还是一句话: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历经沧桑之后的贾平凹,独守着内心的一分平静,平静地说出“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由此,我看到了作者对自己的准确定位。他找准了目标,极大地发挥着自身的长处,立足文字,潜心创新,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贪大求全,只求高精尖,为文字而鼓,为精神而吹,一片热忱,一颗丹心,致力于为广大读者制造更多的精品与精神食粮。闲余,捧读《五十大话》,正是在享受一次精神上的大餐,更像是在享受一席丰盛的晚宴。其实,贾平凹的散文,素来就讲究一种清淡、恬静和拙朴,淡然中氤氲着一种悠悠然的禅境,在大俗中显出大雅,在平淡中出奇制胜。比如《说舍得》、《藏者》和《茶事》等文,委婉道来,像是在啦家常,又像是与朋友聊天,但读后会让人回味无穷,掩卷深思。而更令人颇感神奇的是,作家在刻画人物神似与性格上,更有着出奇入画的功力,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只用了三言两语,便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脸谱摆在读者面前,好似他画的人物肖像,只是那寥寥几笔,却神形俱在,生龙活现。其中《朋友谭宗林》和《朋友曹振慨》这两篇,就是这样神来之笔的绝妙文章。
此外,还值得称颂的是,作家在文章中曾多次不厌其烦地提到“大散文”的概念,对我们目前的散文创作提出一些很中肯的看法,读后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众所周知的是,贾平凹早在10年前就创刊了《美文》杂志,如今又增加了《美文》的少年版,其目的就是在中国文坛上真正树立起大散文的旗帜,可谓用心良苦。当然,据说现在对所谓大散文的提法是否严密,在现今的文学界尚没有定论,但作家对时代的责任感已赫然地跃然纸上,令人钦佩。
我透过读《五十大话》,真真看到了作家的心境更趋平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和目的所在,更讲究生命的本真和自由自在。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出作者在喧嚣的尘世生活中,过得从容不迫,毫无浮躁之心,似乎已经超越了《废都》的境界,于寻常和平凡之中显出大气势,于淡泊和率真中透出大美。俨然就像是给读者奉献出一席丰盛的晚宴,酸、甜、苦、辣、咸、麻、涩、香,经过他这个大厨师的精心制作,任由读者品尝咀嚼,留给我们的,依然是那种无穷无尽的回味和无限无边的思索。
我也到了“五十大话”的年岁上,理应很好地反思一下,闲暇更细致认真地好好读读这一本人生感悟的好书。此外,我准备抽时间再读一下贾平凹的长篇封山之作《秦腔》。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活。这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我觉得,贾平凹早期作品写得很纯真、唯美、清新,后来写得就有些颓废,好像由一碗清水变成一个酱缸。当然,贾平凹自有他的说法。他的小说《高兴》由导演阿甘改编成电影《高兴》在全国上映后效果还不错,刘高兴率民工边歌边舞的场景给人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记得几年前贾平凹作客新浪,重点谈了守住灵魂的“侯”、写作在成长中变化、读书没什么规矩和文学边缘化是正常的这四个问题。他说:我自己是搞文学的,但有些东西就表达不出来,或者有些说出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有些东西意会到了,但说不出来,就把它画下来。这样交替进行,我觉得把自己最真实的东西纪录下来也是挺好玩的事情,守侯文学的灵魂。早期作品是年轻时期写的,很清晰、很优美。但早期作品都是别人的事,听别人讲话,后来受某一件事启发才写出来的。而后期的作品基本是个人生命中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体会到的一些东西,然后把它写出来。看起来没有章法,写得不清晰,写得比较混沌了,可能有一部分读者就不容易接受。但实际上我觉得,生命接近到50岁以后,后面的作品我觉得要比前面的作品的收获要多一些。在我50岁生日的宴会上说过一句话,说我好的就像在前面拉你,说我坏的就像在后面推你。每个人在受到批评的时候,猛然之间他都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稍微过一段时间他就会思考,不可能一点思考没有,就会反思别人批评你是有理还是无理,如果是有理的话我就改正,没理的我就坚持——一般都是这样进行的。读书我觉得没什么规矩,用不着给别人开书单,现在也不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书,可能有些书适合你看,有些书不适合你看。这就像做菜,你把它尝一下就知道了你需要哪一种。
说到底,我对贾平凹并不了解,大胆冒昧写一点粗浅不象样的印象,主要还是为了学习、探讨和研究,为了文学,今后还要多读一些他的书,以便加深印象,学一些为人和写作方面的经验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