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四合院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9-18热度:0


    如今,青岛台东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但在我的记忆中对当年所住过的东镇四合院,仍然是深深地怀念难以忘怀,因为我曾经在那里的生活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具全。
    记得三、四十年前的东镇,南起台东一路北至台东八路,东起威海路西至顺兴路这一方圆,这里大部分都是平房或两层的四合院。大家知道,咱们青岛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马路基本上没有很平直正向的,不是上坡下坡,就是七拐八拐,真正纵横交错、经纬平行的太更少了。而在东镇这里,恰恰是一片是我市少有的纵横交错、经纬平行、片片成方的地方。当年就有人告诉我,从飞机上俯视就能看到这一片房屋,看上去俨然就像布阵摆好的军棋棋盘,横平竖直,整齐划一,非常显眼。我从出生直到结婚初期,就是生活在这片整齐方圆的其中一座四合院里。其实,说是四合院,有人说更像是一个大杂院。
    进入这个四合大院,有一个约两米多宽的大门,门上虽有两扇厚厚的大木门,因院子里住着18户人家,人多复杂,这两扇大门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晚上从没有关过。穿过门洞,大院的对面和右侧是一个直角形的二层楼房,相对的是一个直角形的平房围成的一个四合院。本来,这个院子还挺大,后来房办又在院中建了一座长长的小平房,把一个大院分割成前面大后面小的两个院子。
    那个年代的生活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吃、喝、拉、撒、睡,条件普遍都很差。我们居住的这个大院住房面积普遍窄小,条件好一点的也就是三间房约三十多个平方,条件差的只有一间房还不足十个平方,卧室还兼厨房,因家家户户都要烧火做饭,每家都有一个大锅台,约占去房间的一半,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小煤屋,上面还堆满了柴草。每天的早晚做饭期间,从刚开始拉着个大风箱到用上了小鼓风机,但都是炊烟四起漫布了整个大院。以前的人都纯朴老实,条件再差也能凑合着过。经过文革的锻炼就有人想法子改善一下自己的住房条件。所以,很多家庭在家门前盖一个小厨房,把厨房搬出卧室,即干净又宽敞。我家也在门前盖了一间,记得刚盖好那个时候可把我乐坏了,感觉家宽敞了很多,还特意在里面搭了个临时床睡了几天,以后就改建成厨房兼储藏室了。
   刚开始,我们的四合院里没有自来水龙头,饮用水都要到离家三条马路的约200米以外的地方排队挑水。记得童年时期我挑不动就和兄弟一起抬,到上五年级时就可以自己挑了,每家都有一个盛水的大水缸,一般可以盛三四担水呢。
    条件最差的应该说是卫生间了,那时没这么文明,都称为茅房。最初还不带疏通管道,每天都有挑粪工挑着两个大木桶往外挑大粪。这么大的一个院子住着约100人,只有两个茅坑间,不分男女每次只能进入一个人方便。特别是早晨起床这个时段,不管男女老少都排队去方便。解小手的还好说,如果大方便,人家都站在外边望里看着你快一点出来,弄的你还真有些紧张。有时遇上挑大粪的那天没来往外挑,经常弄的方便时无法下脚。现在想想,那时侯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那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虽然艰苦,但邻居之间的关系相处的很融洽。谁家里来了客人,邻居马上就会送来一壶开水,谁家包了饺子往往都要给邻居也送去一碗,谁家出门买菜办事,就把钥匙交给邻居保管,孩子们之间打架,基本上都是拉自己的孩子回家,不伤害邻居之间的感情。我想,远亲不如近邻,指的就是这种邻居之间的关系吧。
    童年时期由于院里人多孩子也多,在一起玩的可高兴了,那时玩的基本上都是些体育型的游戏,如滚铁环、骑马打仗、踢小桶、打木头、煽纸牌、弹玻璃球、捉迷藏和扔沙布袋等游戏,即娱乐和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让我难以忘怀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现在,我早已住上了宽敞的居室,卧室、会客室、厨房和卫生间一应俱全,生活条件无法和以前相比,但我仍然忘不了当年的四合院,它蕴涵着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让我每每回忆起来都会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