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是从我们宣化村走出去的老革命。在我们宣化村,人们常常谈论的老革命大概有,许家二爷,曾经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渭华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许乐善,和二爷是兄弟关系,宣化村许家人,1908年生。1926年参加革命,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第四集团军九十六军一七七师一○五七团三营服役。1937年在山西对日战斗中牺牲;姚诚德,宣化村绳王(今属东宣化村)人,西安解围后,他毅然投入国民联军第一军宋哲元部,参加北伐革命战争。19年(1930),部队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九军后,在所辖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骑兵营任排长。22年(1933)在抗日的喜峰口战役中负伤。1938年11月,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在湖北省钟祥、随县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他奉命率团到敌后袭击敌人,截断日军补给。在日寇疯狂反扑中,不幸中弹多处,以身殉国,年仅35岁。遗体葬于荆门市南门外龙泉中学后山。再就是伯父,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入党的离休老干部。
自我记事起,我只知道伯父在县里工作。村里人说,伯父在县里当过部长、局长,有几次提拔县长的机会都因抗战历史无法证明而只好作罢。即使在前几年,二姑妈也在念叨一生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伯父,如果不是抗战历史问题,可能早已升任地委书记或者行政公署的专员了。
伯父是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队伍抗日的,只不过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而是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分化出去的冯钦哉的队伍,这是父亲给我讲述的。早起陕西辛亥革命之后,山西万泉籍(今属万荣县)的同盟会员冯钦哉就追随孙中山,在陕西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活动,与胡景翼、杨虎城等人交情颇深。据冯钦哉的嫡孙冯寄宁先生回忆说,他的爷爷与杨虎城是患难之交的异性兄弟。
冯钦哉是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因与杨虎城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的。后来的许多史料说冯是叛杨投蒋的。正是这一抉择酿成了他后来的人生悲剧。他后来以华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名义与傅作义将军发动被北平和平起义,接受改编。解放后,冯加入民革组织,“反右”时期被划为右派,之后公安机关又“旧账重算”,以他西安事变时“叛杨投蒋”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保外就医,1963年去世。
伯父参加冯钦哉的队伍之后,担任机枪连连长,在河东大地与日寇浴血奋战。冯的队伍的抗战业绩主要是参加保定战役、娘子关战役、中条山抗战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冯的部队参加中条山战役的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9月冯钦哉的第27路军改称第98军,编入第14集团军。1939年10月,原169师师长武士敏接任军长。此后冯钦哉升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第98军被改为第2战区东路军(东路军总指挥为朱德)直辖,驻防于中条山。
1940年10月,国民党当局将与晋南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十七路军(即第四集团军)调往河南,以免其扩张势力。随之,晋南中条山地区涌来了17万(一说为约20万)国民党军队。仅在半年多之后的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爆发,由于无充分准备,庞大的后勤机关不能疏散,部队无法展开战斗,结果受到严重损失,国民党2万多人投降,4万多人被俘,1万多人牺牲,8位将军被俘,其余10万多则奉命退过黄河,17万大军防守的中条山却在20天内全线失守。据说只有武士敏率领的第98军转战各地,坚决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击日军。蒋介石称此大败位“抗战最大之耻辱”。
伯父正是在这次“抗战最大之耻辱”的中条山战役中战败被俘的。在战俘营里遭受了非人的摧残,宁死不屈,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后来,他越狱回到家乡蒲城。在这次战役中,被俘的蒲城乡党还有原十七路军杨虎城部团长韩子芳(绰号韩剥皮),韩是在山西翼城兵败被俘的,这个人很有民族气节,痛斥日寇,即使被敲落牙齿,仍大骂不止,后被从北平押往南京移交汪伪政权的途中,在河南归德乘机跳下火车回到家乡蒲城。可惜的是,韩在回到家乡后,因亲近共产党,并为共产党办事,为当局所痛恨,后以贩卖烟土罪被国民党大荔专署保安副司令李侠枪杀。解放后,韩子芳被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韩的曾孙韩斐我认识,在西安和平门外的煤炭设计院工作,和我一样,都是煤炭系统党群口的政工干部,我曾向他曾送我出版的文学作品《关中英雄传(之辛亥风云)》和《黄土地挽歌》。
解放战争时期,伯父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迎来了蒲城的二次解放。解放后,伯父曾任兴镇区区长,蒲城县财政贸易部部长等职,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遇冲击。
记得六伯在世的时候,曾讲述过伯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的一件轶事。当时全国正搞红卫兵大串联,六伯在蒲城县城的红旗饭店伯父邂逅而遇。伯父当时被下放到这家饭店当服务员端盘子,心胸开阔的他对自己的弟弟说,你看哥的盘子端得还平稳吧!伯父的大度,他的虚怀若谷的情怀,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钦佩。
伯父抗战历史清白是在后来被证明的,是和他一起越狱出来的一个山西人,战役爆发前在队伍里是个翻译官。这个昔日的国民党翻译官实事求是,他说陕西蒲城马志杰的抗战历史是清白的,的确是越狱出来的。历史的本来面目终于被还原。
伯父的去世是在1986年春,当时我已上高中。据二姑妈回忆说,伯父去世后,他的那些昔日的老部下比他的子女还要伤心,大概是因为伯父为人厚道、体恤下属的缘故吧!
谨以此文告慰伯父的在天之灵。
癸巳年夏于韩城象岭脚下
作者马萌系陕西蒲城县荆姚镇宣化村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革陕西省韩城市委参政议政与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韩城市金城支部副主委,政协韩城市城区文史组秘书长。
上一篇: 说几句老话
下一篇: 韩非子论: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