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变迁的错埠岭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8-20热度:0

  

    青岛的错埠岭村早在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就已现雏形。错埠岭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史籍,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刊出了一部《莱州府志》,该书的第五卷中,就记有错埠岭之地名。第五卷中有《兵防》条目,在记述浮山寨备御千户所时,列出了它辖属的18个墩堡名称,其中的一处墩堡名为“错皮岭”,这个错皮岭就是今之“错埠岭”。清同治《即墨县志》中,也把今之错埠岭写成错皮岭,可见错皮岭之名在明清两代皆使用。而错埠岭之名大约始自清末民初,民国十七年出版的《胶澳志》,就记为“错埠岭村”了,当时该村约有122户、722人。
  当时的错皮岭隶属于莱州府鳌山卫管辖的,鳌山卫分管雄崖所、浮山所,浮山所管辖有4个军寨、9个军屯和18个墩堡,错皮岭墩堡便是其中之一。这时错皮岭墩堡虽然只有5名军士守卫,但当时军队实行的是亦战亦耕制度,大量的士兵平日则耕地种田,一旦有战事,则立即充军投入战斗。所以说错皮岭烽火墩堡的士兵遇有敌情,白日举烟,夜间燃火,屯垦之军士和军户便可迎战倭寇,守土保疆。由于屡屡给予倭寇迎头痛击,让他有来无回,到了明代中期后,倭寇已经很少侵扰青岛沿海了。显然这里的居民能安居乐业,和有错埠岭军民的常年驻守不无关系。
  错埠岭位于今市北区,东自徐家村至洪山坡,北自洪山坡经广东公墓到哈尔滨路,西自鞍山路经山东路至延吉路,南自延吉路至徐家村。因地势南埠高,北岭低,埠岭交错,遂依地形而得名,也有称环埠岭。史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于氏自登州文登县大水泊迁入此地建村。后有萧、袁、刘、张诸姓先后迁此聚住。原为平民村宅,曾建有烈士陵园(后迁走)。80年代后建楼群新区,村民转为城市居民。1985年成立错埠岭街道办事处。1994年属市北区,1996年改称辽源路街道办事处。1997年辖27个居民委员会,居民约1。2万户,人口约3。2万人。虽然现在原先意义上的错埠岭村消逝了,但归属辽源路街道办的错埠岭四个小区已经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了。
  据岛城文史专家说:德占时期“德国殖民者要将会前村变为植物园,将其附近居住的360多户居民搬迁到错埠岭新居民区,其中150多户居民便在错埠岭安家。居民们从海边迁离,但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依旧家家户户从事打渔、补网、种菜等活动。错埠岭这片的居民流传着一个特殊的节日”上网节“,这是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虽然距离大海远了,这里的人们依然肩扛渔网等捕鱼工具步行到海边,登上自家的渔船捕鱼捞虾维持生计。
  由于村史久远、居民间沾亲带故,往年的几次拆迁中本村居民们多数都愿回迁旧地,以便于回迁后常串门、多走动。跟现在的浮山后一样,如今的错埠岭四个小区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市民居住的条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变迁。早些时候这里出现了圈地种菜、道路坑洼不平、蚊虫杂草丛生等众多问题,当地的村民都十分苦恼,并无能为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经过一系列集中整治,各小区内绿化得以提升、路网建设受到促进、停车坡得到调整、楼院亮化了、建设了居民游乐的广场等设施。原先,错埠岭四个小区的环境也成大问题,小区道路有“十路九坑”之说,人们走在上面总是怨声载道。
  据六十多岁的居民王大爷回忆,错埠岭一小区算是错埠岭小区最老的小区了,“这里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楼,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大多路面坑坑洼洼。”在老人居住的楼座前,王大爷说:“如今小区路面通过整治,把天然气管道也都换了,现在的路面平整宽敞,走路再不用磕磕碰碰了。”笔者路过时发现,原来坑洼不平的路面现在已经铺设成平坦的沥青路,整个居民楼一层被粉刷一新,原来的小煤槽现在被改造成了一排绿色植物,广场也变得整齐划一。周围的一些服务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大大方便了居民。
  总之,今天的错埠岭四个小区历经风风雨雨,在不断地变迁中鸟枪换炮,昔日的村民们都住上了楼房,享受着各种良好服务,一个个扬眉吐气地成为了都市人,原先那些矮小破旧的村落早已成为老错埠岭村人的永久记忆。

     2013年2月23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