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此不疲做书虫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01热度:0次
书虫者,蛀书之虫也。考其出处,源于《汉书》。据《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书虫一词,最先是指食叶虫,后词义渐渐演变,褒贬兼而有之。一指爱书,喜欢书的人;二是蠹鱼的别称(一种专喜啃食浆糊、书籍的昆虫),用来比喻埋头苦读的人;三指食古不化的人,比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多贬义。英文[bookworm]:名词,意为书呆子,蛀书虫,与汉语亦通亦异。
古代文人士大夫,书虫甚多,不胜枚举。苏秦、孙敬,刺股悬梁;杨时拜师,程门立雪;匡衡家贫,凿壁偷光;更有车胤囊萤映雪;王冕僧寺夜读……他们酷爱读书,如饥似渴,钻得进,啃得深,嚼得香,心生禅悟,化人为己,终成一代英才,彪炳千秋史册。
读书既是辛苦差事,又是赏心乐事,我们可以“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来佐证。宋真宗曾作《 励学篇》,其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天子写诗劝学,论及读书好处,站位高而且远,不同寻常人等。依真宗之见,读书如种福田,于人裨益多多。可丰衣食,居华屋,乘车马,娶娇妻,遂志向。一言以蔽之,学而优则仕,仕途顺则万事成。祭出切身利益大旗,用来激励七尺男儿,乐做书虫,以实现人生抱负。
比宋真宗晚些时候,大文豪苏轼曾作《读书歌》,其曰:“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里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水旱蝗虫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东坡之诗,虽不及真宗之句工整,且有些调侃打油,但谐谑之中,亦晓人以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长真本事;一旦身怀真功夫,终生受用无穷已,任谁都是偷不走的。苏轼以亲身经历,谆谆教诲天下学子,乐做书虫,以求潇洒人生。
古人苦读范例,远隔时空犹可追;宋代君臣之言,于无声处犹在耳。拂去尘埃,剔其糟粕,多有可取之处。尤其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泛滥,浮躁风气盛行,纵有再好的读书条件和学习环境,一些人仍然难以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更别说让他们做一介书虫,在古书卷中孜孜不倦地钻洞掘金了。莫不是文明的演进,科技的发达,工具的便捷,令当今之人加速了退化的步伐?每想至此,我便心底五味杂陈,顿生一丝悲哀。
书之于人,精神食粮也。书虽非物质食粮,不读书亦无性命之忧,然书如万里长城,确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洪荒远古,生计艰难,先人时有“一日不读便觉空”的惶恐;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今人慵懒倦学,落伍在所难免。记得有一幅励志漫画,下配寥寥数语,令我锥心难忘。今录于此,以资警己醒人:一日不读书,脑子变浆糊;一周不读书,张口想动粗;一月不读书,说话像屠夫!其语平如白话,然却入木三分,不知时人读之,心中有何感触?
千古文明,薪火传承。结绳记事,甲骨竹简,蔡伦造纸,毕升印刷,激光照排,网络传输。虽然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但书籍依然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效载体,较之其他媒体,确有一册随身、信手可读之便。然书籍多如繁星,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又该如何各取所需、为己所用呢?
苏轼有言在先:“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欲,与涉猎者不可同日面语也。”由此可见,科学的读书方法甚为重要。人生在世,倏忽百年,而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定当精挑细选,统筹规划,有所侧重,有所舍弃。惟其如此,才能有所斩获。
君不见,果园之中,小虫专吃好果子。此语正应了“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的民谚。我们若能品出民间俗语的个中滋味,而后再去揣摩苏轼句中深意,其佶屈聱牙之文又复何难?也许茅塞顿开之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喟叹:小虫尚且如此,更况书虫者乎?
蛛网尘封故纸堆,风吹泪流蜡炬灰。昙花朝露须臾老,华发朱颜弹指摧。书香能令男儿醉,苍天不教智者亏。乐此不疲做书虫,万年太久奋力追!
望书山之高峻,叹学海之苍茫,身为一介书虫,心中感慨良多。窃以拙诗一首,聊作本文结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