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来源:作者:向卫华时间:2013-07-08热度:0

    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何谓人心?人心即民心,是指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心意等。“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但是真正懂得这个真理的人却不多,特别是一些统治者和当权者。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因失去民心而丢失王位或江山的实例俯拾即是,秦朝就是最好的典型。公元前221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本想将江山永远坐下去,可是却他穷奢极欲,实行暴政,一方面大兴土木,一方面穷兵黩武,使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百姓怨声载道,民不堪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秦二世即位,继续横征暴敛;官逼民反,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自杀;秦朝仅传二代,时间为14年,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贾宜《过秦论》指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杜牧也在《阿房宫赋》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语道破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秦王朝自身的暴政是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有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然而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国祚38年,仅有两个皇帝,原因何在?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隋朝随之灭亡。后人把隋炀帝与商纣王、秦始皇并称暴君。暴政失去民心,失去民心必然就要失去天下,这就应证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说,秦朝和隋朝是因实行暴政而丢失江山的,那么前苏联又是怎样亡党亡国的?按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苏联共产党应该是深得民心的,然而执政74年后解散了,国家也随之解体之后。有人说,是因为西方和平演变造成的,也有人说,是由于体质落后,经济不济,大量军事竞赛消耗了国库等原因造成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党内腐败。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参加劳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到斯大林的后期就存在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大搞“个人崇拜”,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党内也滋生了特殊化倾向。赫鲁晓夫时期,党风进一步败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继承赫鲁晓夫衣钵,党风进一步败坏,这一时期苏共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及贪污贿赂、特权腐败、卖官鬻爵、徇私枉法愈演愈烈。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腐败更加严重,已是病入膏肓。党内的高级干部已形成一个特权阶层,职务越高,特权越多。暴政失去民心,腐败同样失去民心,腐败是亡党亡国之根源。解放军上将、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说:“对一个制度而言,你糟踏了人民,人民最终会断送你。任何西方国家也不可能使苏联这个大帝国消亡,但人民可以。”“苏联军队不可能不强大,但人民更强大。”
   “天是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性质和宗旨,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夺得了政权,成为执政党。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始终坚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顺应民心、民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改革和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我们党又带领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指出的“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深思和学习。无论何时何地,党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失去群众的支持,只有顺应民意,取得民心,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纪委
            邮编:0743——416300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