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0221蛇年来了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03-01热度:0

刊头题字——温守信(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刊头照——蛇(剪纸)颜士凤

1——春节纪事
作者——鲁先圣

     尽管父母都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喜欢在乡村过年,我怀念乡村里浓郁的节日气氛,想念那些淳朴的亲人和故旧,喜欢与乡亲们一起聊天,谈论那些陈年往事。
    腊月23日接孩子回济南的家里以后,我们就忙着去超市购买各种过年用品,一直忙到腊月28日的下午。除夕上午6点16分,从济南的家里启程,在济南南高速口上高速。因为没有领卡的程序,收费口非常顺畅,没有等待直接就上了济南至菏泽方向的济广高速公路。尽管是早晨的6点多,天还没有亮,但是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却非常多,几乎没有大货车,都是小型车,所以车速都很快。
    7点40分,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全速行驶,到达了嘉祥西出口。到家了,高速口距离我的梅园只有两公里。刚刚进门,婶子就过来了,婶子给我们准备好了各种油炸的食品,老人家知道我们来的晚,前几天打电话就告诉我们,不用多准备过年的食品,她都给我们准备好。
    中午饭后不久,家族里的人们就都来梅园集合了,下午都要去祖坟上祭祀祖先。大约一个小时,家族里所有的男性都到齐了。我的祖父兄弟六人,父辈叔兄弟11人,到我这一辈堂兄弟25人,我的下一辈侄子辈又是25人。集合齐之后,在几个叔叔的带领下,接近50人的队伍出发了。祖坟就在村前。这些年,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家族近几年去世的老人都分别另立了新坟,但是,我们家族的传统还是一起祭祀。
    村前的旷野里,到处是祭祀祖先的人群,各个小路上的车辆也很多。祭祀的程序并不复杂,上香,烧纸,祭酒,放鞭,磕头。数不清的祭祀的人群,有的只有几个人,也有的只有一两个人,像我们这样接近50人的族群,是少有的,这显示家族的人丁兴旺。
    初一凌晨,从零时起村里的鞭炮就响个不停,到了4点钟开始,男人们就走出家门拜年了。我们家族由堂兄弟中的几个长兄率领,先去鲁氏宗祠祭祖,然后一家一家的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拜年是要磕头的,村里的长辈往往都由自己的儿孙在一旁照顾,给来拜年的人们让烟递茶,并介绍前来拜年的人,哪一支的,什么辈分,像我这样在外地工作的,自然再介绍介绍在外面的情况。这个仪式一直持续了接近2个小时。
    除夕的晚上,我在梅园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宴会,邀请了在济南军区工作的保德夫妇,保德多年来一直在枣庄担任政委,几年前调任军区之后我们联系密切,友谊深厚。他的夫人是烟台人,是山东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导师。在济宁工作的先灵夫妇,先灵是我的叔兄弟,这几年在济宁发展很快,已经担任县级职务,弟媳王静姝是医学专家。又邀请了我小学和初中时代的同学司品和,鲁先银,先太。品和在乡里开一所宾馆,先银在乡计生办,先太是我的堂弟,这些年从事牛羊养殖交易,做的很不错。
     因为我的餐桌很大,妻子基本把菜品都是一个菜两份,最后一个桌子上大约上了20多道菜。我准备的酒是海之蓝,保德又带来了军区特供,我们几个人共计喝了4瓶,大家都很尽兴,气氛热烈,非常开心,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才结束。临近结束的时候先银邀请大家初二的晚上去他家聚会,他又邀请了一些我们的同学。
    乡村里,最热闹的时刻自然是初一的清晨。今年我看到,我们村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基本都回来过年了。在拜年的街道上,我遇见了在济南工作的长安,长安在山东航空工作,小伙子这几年发展很不错。遇到了在嘉祥工作的先超,他在华能电厂担任了领导职务,与我是第六代的堂兄弟。在济宁工作的瑞祥,还有保建。保建的父亲钦进,是我们鲁姓里健在的老人中辈分最高的人,是作字辈,我都要叫老爷爷的。保建与我是自幼的同学,当年考上一所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济宁面粉厂工作,后来企业倒闭,个人发展不是十分顺利。我们多年未见,寒暄了一会,谈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瑞祥与我当年也是上下级的同学,也是在一个企业工作,已经多年不见,见面聊了几句。
     我们鲁姓宗祠在村小学院内,几百年以来这里就是祠堂,后来学校占用,我的小学教室就是在祠堂内。几年以前,家族集资对祠堂进行了修缮翻新,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子孙大多都捐了款。我当时捐了一千元。初一清晨,鲁姓的子孙都来这里拜年,其它姓的也派家族代表礼节性的前来拜年,显示乡邻之谊。祠堂里供奉着第十世以上的鲁姓先祖牌位,东西的两间配房当中详细陈列着鲁姓中外迁的分支谱系。祠堂里始终都有很多人,前来祭拜的鲁姓子孙络绎不绝,大家都神情肃穆。这个时刻,在共同的先祖面前,大家的血缘相通,平日里的所谓近远都消失了。因为我是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每年来祠堂祭拜的时候,家族里的人们总是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鲁姓的起源和变迁,讲讲我们鲁姓中历史上的名人和轶事。
    初二上午,我在曲阜工作的妹妹回来了。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初二是出门的姑娘走娘家的日子。上午,妹妹来了,叔叔家在济宁工作的三个妹妹也都来了。每一个家庭三四口人,院子里、房间里一下子增加了几十口人,谈笑风生,热闹极了。然后,姊妹几个一起去村里的长辈那里拜年。街上到处是走街穿巷的姑娘们,大家都嫁到了不同的地方,平时很少见面,又都是在村里一起长大的姊妹,见面自然是寒暄良久、欢声笑语。事实上,这个时刻是过年的高潮时候,满街上都是花枝招展的人群,都是欢声笑语的场面,节日的气氛十分浓郁。
     初二的晚上,同学先银邀请大家去他那里聚会。这些年以来,先银每年都举办一次这样的聚会。今年参加的人很多,有十几个人,我和保德,在枣庄学院工作的于瑞华,乡人大主席孔祥生,乡教办主任韩,中学校长,一中的教师,在县检察院工作的先珍等,大家从不同的地方赶回故乡过年,又聚会在一起,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气氛十分热烈。祥生又详细给大家介绍了乡里经济民生的状况,他说2012年的各项经济指标,我们黄垓乡都是全济宁市排名第一,大家都很欣慰。
    初三的上午,我去距离梅园10公里的靳庄,给同学方美的父母拜年。两位老人都已经80多岁,但是身体依然十分硬朗。我与方美是高中的同班同学,从高中时代,我每年都来这里看望老人,所以老人十分熟悉,进了院子,刚刚在院子里喊了一声,就听老人们说:是先圣的声音,先圣来了!老人们高兴地走出房门,我就在院子里给两位老人磕头拜年,老人十分高兴。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过去我每年都吃顿饭再走,但是,今年因为有南方的朋友来济南拜访,我只好匆匆离开老人,就返回梅园了。回到梅园,收拾好一些东西,我们就匆匆上高速,返回济南了。
再见,我的乡亲。再见,我的梅园。

2——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者——陈莹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改革开放之前老百姓的日子。在衣食有忧的岁月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老乡们,整天忙吃忙穿,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无暇顾及。
    苦有苦的活法,穷有穷的乐子。一进腊月门,乡亲们的幸福时光便拉开了序幕。忙碌和俭省了一 年,攒到年前年后集中消费,物质生活自然比往常丰盛了许多;因为是农闲时节,疲乏的身子骨也可以松缓一阵子了。正所谓饱暖思雅事,大家暂时抛开一切烦忧,从贫瘠单调的岁月里抽出了五彩斑斓的丝线,开始编织鲜活瑰丽的梦想。
    村村寨寨喜气洋洋,大张旗鼓扎台子排戏;男女老少容光焕发,争先恐后一试身手。大队部,小学校,天天人声鼎沸,鼓乐齐鸣。泥腿子中的才分人如雨后春笋,激情迸发。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撂下锄镰锨镢和叉耙扫帚,操起锣鼓钹铙、二胡板胡、竹笛唢呐,样样得心应手。一张张黝黑的面皮,一经描眉画眼,立刻脱胎换骨,千娇百媚,演谁像谁。吃过新年饺子,巡演便正式开始。文化沙漠枯木逢春,乡村舞台百花盛开。各村文艺宣传队相互串联,像走亲戚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才艺大比拼。
     我上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来?记不准是哪一年了,我村排演了两出戏,一出是革命现代京剧《审椅子》,一出是莱芜梆子《三定桩》,出了一些花絮,使我村在四里八乡出了名。
    《审椅子》剧情如下:某个夜晚,一民兵在村中僻静处,发现一把土改时归公的红木椅,又瞅见地主分子黄三槐在附近游逛,遂引起怀疑。生产队长丁秀芹闻讯赶到现场,不见了椅子,却拾到了富农沈家昌遗落的烟袋。她冷静分析复杂案情,“审”椅“察”人,旁敲侧击,顺藤摸瓜,最终搜出了暗藏在椅座夹层中的变天帐,粉碎了地主分子妄图复辟的阴谋。此剧编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剧情结尾,生产队长丁秀芹手指阶级敌人一番痛斥,而后将椅座扔向瘫倒在地的黄三槐。
     没想到俺村的“丁秀芹”表演过了火,用劲儿大了些,本应落在老地主脚边的椅座,却砸在了“黄三槐”头上。“黄三槐”正吓得趴在地上抖腿呢,迎头飞来一板子,被砸得眼冒金星,疼得呲牙咧嘴,全身哆嗦成了一个蛋。观众不知内情,都为“丁秀芹”和“黄三槐”的精彩表演嗷嗷叫好,掀起了高潮。演出结束,台下观众意犹未尽,你推我搡,挤乱了套。这一场景,我们称之为“晃台”。
    一条准备新修的铁路,要经过陈大爷家新盖的房子。为了保证铁路提前通车,陈大爷毅然将木桩定在自家新房门前,并说服老伴搬迁。富裕中农金旺想让铁路经过他家,以便乘机讲条件,发横财。金旺妻找到陈大娘,说三道四,挑拨是非,陈大娘听信其言,反悔不搬。陈大爷耐心教育老伴,同时揭发了金旺的狼子野心,确保了搬迂和筑路顺利进行。这是莱芜梆子《三定桩》的基本剧情。
    扮演陈大爷的是我队社员赵喜,这是个憨厚朴实的农民,身上本来没有什么“艺术细菌”,却被“瘸子里面选将军”,成了主角“陈大爷”。演戏最忌讳忘词,俗称“结瓜”。乡村舞台的一角,经常蹲着专门“提词”的人,以防不测。锣鼓点一响,陈大爷上了场。赵喜初次登台,难免紧张,一开腔就没有跟上弦儿,琴师拉了两遍过门儿,他杵在原地忘了词,“结了瓜”。乐队停下了,“陈大爷”反而唱上了,琴师来不及反应,“陈大爷”又急了:“我都唱开了,你怎么还不拉哩?”那时的舞台,是临时搭建的土台子,只有一米来高,跟前的观众听得真真切切,哄堂大笑。
    我小时候长得矮矮胖胖,虎头虎脑,却是一个活跃分子、文艺爱好者。我上三年级时,就随村里的大人登台演出了。当初村里自编自演小吕剧《扎根》,就是由我报的幕。随后,我还唱了一段现代京剧《杜鹃山》选段“大火熊熊”,尽管也不大在弦上,却因为年幼稚气,憨态可掬,赢得了掌声。
    蛇年春节,看了几期综艺节目。一些来自农村的“草根”演员,朴拙的演出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联想起家乡演戏的逸闻趣事,禁不住独自笑出声来。妻子看到我的怪模样,也笑着送上一句:“神经病!”(济南市长清区国税局)


3——除夕之夜忆除夕
作者——于福来


    古人有一句描写除夕的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离开故土多年,最难忘记的是儿时的除夕。因为,对每个孩子来说,这一天,都是满怀喜悦、充满期待的一天。
    我的老家在莒县。按当地习俗,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日是“辞灶”日,也就是常说的“小年”。“君辞三,民辞四,忘了辞五别辞六”,这是当地有关辞灶日的民谣,顽皮的孩子总会把最后一句演绎成“王八辞五鳖辞六”。那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旁边贴上灶王爷的画像,这是当地的一种年画。画像的周边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回宅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年画顶端,还要贴上三张不同颜色的过门签,这种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充满民俗气息、像剪纸类的长方形纸签,在其他地区非常少见。在风箱上面供上几个菜肴、果盘,水果都是柿饼、软枣之类的东西,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清贫的年代,是没有香蕉、桔子之类的奢侈品的。晚饭吃过水饺后(水饺在吃前自然是先供灶王爷的),一家人在灶王爷画像前焚香、烧纸钱、磕头,再在院子里放几颗鞭炮,欢送灶王爷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正如对联所言,希望灶王爷在玉帝跟前多说好话,回来时带回更多的吉祥。小年过后,家家户户便正式进入忙年的状态。
     除夕那天是“接灶”日,就是迎接汇报完工作的灶王爷归来。记得清晨总是会被几声清脆的鞭炮声惊醒,那是父亲正忙着在“接灶”。每当此时,就会一骨碌爬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冲向大院门口。大门两侧的门枕石边会有刚刚燃烧过得黄豆秸留下的白灰,赶得早还会看见暗火。门前横放着“拦门棍”,一般使用推磨用的“磨棍”,院子里头还会撒上芝麻秸,这是当地的习俗。传说古时候有一户人家过年时一家人只顾欢聚畅谈,夜晚忘记关闭大门,有一小偷溜进院子,心惊之下踩到了院子里的干芝麻秸,芝麻秸被踩后会发出沙沙的响声,主人发现有贼后追赶出来,小偷赶紧逃跑,逃到大门口时被一根倒了的棍子绊倒,于是被捉,从此就有了除夕门前放置拦门棍、院子里放芝麻秸的习俗。距大门稍远处会有爆炸后残留的鞭炮皮子还在冒着缕缕青烟,仔细查看有没有哑火的,捡起来把火药扒出来用于自己做的玩具枪。所有这一切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
     除夕这一天全家人都很忙碌,但都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要说最忙的人就是父亲、母亲了。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上午要做豆腐,这是一年仅有的一次,制作工艺复杂、程序众多,雾气腾腾的,至今我也不会。只记得新鲜豆腐做成后有一股非常诱人的、清新的豆香味,母亲总会接着切出几块鲜豆腐给孩子们吃,鲜豆腐沾韭花酱特别好吃。记得制作过程中,父亲还会吃一碗老豆腐脑,那时的我吃不了那个味道,可父亲觉得挺香。除此之外还要炸鸡、炸肉、炸丸子等,把鸡剁成块、猪肉切成条,外面裹上面糊,炸出来呈金黄色,留做烩菜用,也可以直接吃。最好玩的是炸麻花,妈妈手巧,做的麻花样子既多又漂亮。我们那里所说的麻花,不是天津大麻花那个样子,类似济南人说的麻叶,和面时妈妈都要掺上一点煮熟的地瓜,据说这样炸出来的麻花又脆又甜,颜色也好看。哥哥们上午的主要任务就是卫生大清扫。农村的草屋,一年下来会有很多尘土和蜘蛛网,房顶的蜘蛛网需要在一根长木棍上绑上个扫把才能够得着、扫得净,有时还要在屋子里放个炮仗,把尘土震下来。所有的项目,我都只能是打个下手,补个补丁,可有可无。大哥高兴时还会扔给我一副破旧的扑克,算是奖赏,我总是如获至宝,以后会和小伙伴玩得起劲。而小妹更是一个纯粹的看客,还要逗她玩耍。
     下午贴对联是我大显身手的时机,一般是我和四哥完成的。熬一小锅浆糊,拿一个小炊帚头,用簸箕端着对联,大门小窗、桌椅板凳、粮囤橱柜都要贴。门窗贴对联,其余地方贴“福”字和“酉”字,都是四哥贴我来挑选,一贴就是许多年,直到四哥参军离开家乡。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俩常常争论是上联在左边还是下联在左边。贴完自己家的还要挨家挨户去参观邻居家的,边看边念念有词。有一年,有个小学同学家的对联是他自己写的,上联是:“全心全意地”,下联是:“为人民服务”,至今记忆犹新,不是因为字体歪歪扭扭,呵呵,你懂得。贴完对联贴年画,年画是四哥自己画的,虽然没有买来的那么漂亮,但也生动、省钱。中堂一般是“四条屏”,可不是梅、兰、竹、菊之类的传统国画那种四条屏,那个年代都是样板戏精彩情节的影印版。哥哥们则是把水缸盛得满满的,劈好未来几天烧饭用的木柴。
    傍晚前是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吸引男孩的,就是去祖坟“请家堂”,这是族中男性的事,女人不参与。族中一干老老少少男子,在德高望重的、捧着祖先牌位的族长率领下,浩浩荡荡来到祖坟地,摆好祭品,燃烧纸钱,在鞭炮齐鸣中一起行叩拜大礼。仪式完毕后,恭恭敬敬地把代表着祖先的牌位请回,放入早已准备好的堂中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当然这只是“请家堂”三个步骤中的第一个—“迎家堂”,请回来后要“守家堂”,初二下午还有第三个步骤“送家堂”,都是很严肃、恭敬的。
    回到家后,母亲早已准备好一桌酒菜,父亲要带领我们兄弟几个喝上几杯。忙碌一年,全家人聚一聚,庆祝新年的到来。酒是老白干,说是喝上几杯,除了父亲和大哥酒量颇好外,其余兄弟几个都酒量甚小,只能是意思意思,这是父亲一年当中最和蔼、最亲切的时刻。父亲脾气不好,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拉扯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相当操劳。几个哥哥都是半大小伙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有让父亲不满意之处,因此父亲经常发火训斥、打骂哥哥们,每当此时,我和小妹都感到非常恐惧。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内向、不愿说话的性格。但是,我不埋怨父亲。最和睦时刻,也是母亲最高兴的时刻。母亲是个贤妻良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从小我就没见过母亲发脾气、埋怨人。无论岁月多么艰难,都默默地为这个家操劳,无怨无悔。母亲是我今生最崇敬的人。谁不爱自己的母亲,但在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善良的母亲。我也自信,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继承了母亲很多优秀的品质,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中,从不争强好胜,从不恃强凌弱,以善良之心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做一个诚实的人、老实的人。虽没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心里踏实。
    喝完酒、吃过饭,就是我们家一年中最祥和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包饺子,妹妹幼小,父亲和我们兄弟几个不会,一家人就围坐在烛光下(一年当中只有除夕夜点蜡烛,平时都是煤油灯),边喝茶边吃炒花生边聊天。那时我们老家一带不种花生,都是哥哥们到好远的西乡山区复刨的,在那时是稀有之物,平时不舍得吃,留待过年,因此吃起来就格外香。聊天的话题也是今古传奇、邻里轶事,不谈政治,不论他人是非。父亲是个老革命,解放战争时期的伤残军人,一个对革命有功的人。但从小到大我就没听父亲讲过一次自己的革命经历,只从他的伤残证上得知是在定海战役负的伤,现在我还帮父亲珍藏着当年的帽徽、渡江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虽不提自己的革命经历,但父亲还是先后送三哥、四哥参军,因为大哥、二哥都没怎么念书,还要留在家里挣工分养家。
    除夕夜包的饺子有两种,一种素馅的,一般是豆腐,寓意都有福,用来清早吃;一种肉馅的,一般是白菜肉,上午吃,寓意着包有百财。包完饺子,在院子里放几个鞭炮,就休息了。家家如此,这是老家的风俗。听到谁家放鞭炮,就知道他们家包完饺子了。
   清早起床后,习俗是不大声说话、不多说话。静悄悄的洗漱完毕,母亲就煮好了饺子,父亲在院子里燃放一挂鞭炮,这是过年在家里唯一一次整挂燃放的鞭炮,其余都是拆开的几个,特殊年代,节约持家。兄妹几个都穿上粗布新衣,给父母亲拜年。一家人高高兴兴吃完饺子,孩子们就蹦蹦跳跳出去给长辈拜年、玩耍去了。
    如今我也早做了父亲。除夕之夜,一边看春晚、一边和家人聊天,情不自禁又想起了小时候的除夕。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录下了以上文字。
钟声响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4——拜年记
(外一首)
□鲁北

小时候,跟在父辈们的身后,给长辈们拜年
大人们抚摸着我们的头,叫
地瓜、萝卜、拴柱、狗蛋

长大了,与同院里的哥哥弟弟,
给长辈们拜年
过年好,过年好,声声不断

现在,带着孩子去给长辈们拜年
那些土的掉渣子的乳名,已经很少听见

后来,我坐在八仙椅子上,
等着晚辈们来拜年
叫着他们的乳名,嘘寒问暖


大年初二,忆起那个饥饿的年代

寒冷被拒之门外,冽风被拒之门外
欢声笑语绕着檩梁,
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
炉火正旺,酒意正浓,不经意,
忆起了那个饥饿的年代

是母亲和舅舅在回忆,回忆那个饥饿的年代
先忆起我的爷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仗义疏财
接着忆起我的奶奶,善良,博爱
用南瓜、野菜,打败了三年自然灾害
那个时代,大舅八岁,小舅七岁,枯瘦如柴
新婚不久的父母,从牙缝里
挤出一粒米、一口菜
让两个弟弟背出去二十里以外
饥饿中的老爹、老娘,在翘首以待

说起这些,我在侧耳倾听,
虽未经历,但不忘怀
我看见,眼泪在母亲和舅舅的眼里,打旋儿
嬉闹中的外甥和女儿们,在尽情的嬉闹
这些,对于他们这一代,好像在千里之外
 利津县史志办

5——迎春感怀
□郭伟

新晴忙尽春溪处,
柳含羞、莺飞语。
莫惊波、小燕衔泥苦。
安个窝、留春住。
便争得、桃红万亩;
也挣得、丽词无数。
不作徘徊闲客,昼夜勤耕度。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长清分局

6——篆刻恭贺新禧关德海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齐鲁风20130131

下一篇: 自信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