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0204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02-12热度:0

刊头照——淄博桓台马踏湖湿地公园一景  李莉/摄
刊头题字——  张继森(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1——都是因为爱
——学习杨艳萍先进事迹心得
作者——商建伟

      说起杨艳萍院长,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是一个让人感激、让人感动、让人打心眼里敬佩的人。我相信所有人谈起她的第一反应,绝不仅仅是华丽的词藻,而是在这之前早早竖起的大拇指。
     永远忘不了2007年的那次招考,因为这注定会影响我一生。进入单位后我慢慢知道,这次考试是杨院长对人才引进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她杜绝用人唯亲招聘方式,对于快速解决单位测绘专业技术人才断层,大力补给测绘技术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有幸成为这次招考的幸运儿。
        从一开始上岗,我的职业生涯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杨院长和当时的毛继军副院长根据我们所学专业特点,安排我从事基础测绘内外业一体化业务。基础测绘是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能从事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杨院长对年轻人的信任,而从事基础测绘工作本身,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激励。由于传统外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很多内业知识的欠缺,每做出一点成绩都是举步维艰的。杨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作业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杨院长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暂时工作的不足,杨院长却没有给出丝毫的责怪。她鼓励说,年轻人要敢挑重担、敢打硬仗,要刻苦专研,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去锻炼,去成长。
        在一次通宵做济菏测区空三加密任务时,恰巧遇到杨院长,她还专门叮嘱我们要注意身体,可这一天杨院长也是在通宵加班的啊!她在关心别人的同时却又那么自然的忘记了自己。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来的外业院已经脱胎换骨,作业模式已经由单一外业向内外业一体化模式发展,从业务面拓展、作业强度降低、整体竞争力增强、职工收入提高等各方面充分证明,内外业一体化是完全正确的。这期间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杨院长的心血。
  在工作上,杨院长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对职工无微不至。她从心里把这个集体当成了自己的家,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员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2010年,我刚交了购房首付,当时又要交月供,又要交房租,经济上有些困难。杨院长了解情况后,很理解职工的这种困境,于是帮忙协调了职工宿舍,经济上的难题一下子解决了,杨院长这种亲人般的关爱让人为之感动。
        最让人敬佩的是作为全国测绘系统唯一的外业女院长,不仅成功的将第一测绘院从谷底拉出来,而且快速成长为家底颇丰,软硬件都进入全国一流的高水平测绘院。听着老职工啧啧的称赞声,看着瘦弱的杨院长,既让人尊敬又让人心疼。
        杨院长是干实事的,为了寻求项目,她不等不靠,整月外跑;为了激励干劲,她奖优罚劣,打破平均;为了保证工期,她以身作则,吃住测区;为了科技兴测,她鼓励研发,科研立项。慢慢地,业务充裕了,干劲足了,效益提高了,实力增强了,人心稳定了。由原来单一的外业分院,已经完成了向内外业并举、数据和开发相结合的转变。随着第一测绘院与第二测绘院的合并,杨艳萍再次担当重任,出任院长,这给了大家更多的期待。
       在如今的地理信息工程院,杨院长绝不是孤独的,在她的感召下,有着几百名愿意与之拼搏奋斗的兄弟姐妹,他们早已将地理信息工程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正满怀信心斗志昂扬的阔步前进。每个人都深信,杨艳萍这位家长深爱着这个家、这些人,在她的带领下,地理信息工程院的明天只能会更好!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2——春之声
作者——卢忠胜
        腊月二十早上,几声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呃,春天就要来了。
        那是我不常听见的鸟儿的叫声,顿时,我睡意全无,匆忙向窗外观望,没见到小鸟的影子,过了一会儿,大约在七时,又传来大雁的叫声,那久违而熟悉的声音,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春天真得快到了。
       可不是吗,五九第六天了,屋顶上的雪,就像河中的冰一样,颜色变得淡了,面积变得小了,厚度也薄了不少,不同的是,雪水从房檐上滴下,会在墙根处清洗出一条干净的直线,水滴点在塑料桶上,敲打出砰砰的、倦慵的响声。
       冬之君看起来,还是想留住些许寒气,一直到立春,可从雪水滴到塑料桶里的响声里,能听得出,那已是强弩之末了。
        鸟儿在冬之曲乐章尾部,划着小节号;代替雪,雨点从云间飘下,浸入大地。不久将滋润出鲜亮的嫩芽。
       一天、两天,南来的风,几下就把冬之君弄得不成样子了,冬雪联盟,准备北撤了,然后宿营,一直到来年的秋末时,再南下。
       冬之君撤退时,远不及来时威风了,冰儿脆弱的不行,表面不再光亮,凹凸不平还布满了麻点;树下、南墙的雪堆,由原来的晶莹剔透,变成了脏兮兮的散堆破垛。有的路面也变的泥泞起来,软软的,走在上面发出嗤嗤的声音,它们已顾不了太多,不再精心装束自己的容颜。
        过不了多久,春芽就会在它们的身边、周围生长出来,就像雨水代替雪一样,春天将用一地的绿色、黄色和红色接替冬天的一片苍茫。
        三个月,冬天为春天储能备量,使春天以一种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姿态,展示一身的万紫千红。
  (沾化县冯家镇人民政府)
 
3——感知逄春阶
本报记者 吴文峰  文/摄
        即将过去的这个龙年,对《大众日报》的逄春阶老师来说,无疑是忙碌的、兴奋的、收获大大的。从春天采访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到秋后的莫言获诺奖系列报道,从初夏的沂山文学笔会,到隆冬的散文学会理事会,我们近距离接触、长时间交谈,深入的感受,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有些东西将受益终生。

言为心声文犀利
       2010年3月6日,因听了逄春阶老师的一堂新闻讲座,禁不住写了一篇《印象逄春阶》,对这位“说人话的大记者”进行了一番描摹和议论。作品发表后,有不少朋友在我的博客上跟帖。知名作家鲁先圣说他“为人低调,品格高峻,文人情怀”,一位名唤“文凡”的朋友说“从92年与他相识,他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真实率真的人,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他的文章越来越犀利,耐人寻味!”其实在这之前,只见他过一面,在省散文学会的年会上。期间,他给我留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此言是东坡先生书法体会,我以为为文亦当如此”。
       不成想,一个月后,我们又在蒙山相逢。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与蒙阴县人民政府等举办百名记者“走进蒙山”采风活动。逄春阶作为副刊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亲临现场。次日晚饭后,我去他房间聊天,请他题字。当时,他想都没想,信手写下了“一个人在蒙山听松涛,欲哭无泪”落款是:2010年4月17日晚9时,酒后于蒙山会馆”,看到他陶醉的样子,我建议再去听一次松涛,他欣然同意。随即我们走出会馆,走进了夜的松风林海。后来,他以《为什么会是蒙山》为题作文,在7月13日《大众日报》刊发。当日,有聊城国土资源局的朋友张戈发来短信,告知我上了大众日报。我找来报纸细读,果然发现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深夜,文友吴文峰约我爬山,山上的夜墨黑墨黑,看不到上山的台阶,我们就用手机的微光照着上,竟然走到了半山腰。坐下来,松涛压过来,没有半点压迫感,反而有种辽阔、空旷。我体会到了左思的诗句:“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山鸟都睡了,睡在自己的树上,其他的动物也都睡了。这是适合沉思遐想的深夜,或者,这是适合呼吸、适合倾听的深夜,什么都不想,一任松涛洗涤着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这样的句子,美极了,比我写的《春夜,在蒙山听涛》强万倍。
        2012年春天,大众日报为全面报道上一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开展的抗旱找水打井行动,特派逄春阶老师及卞文超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我作为2011年打井行动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全程陪同,20多天的时间里,深入到全省6市12县区的20多个村庄及地质勘探部门、省厅有关处室,行程近4000公里,采访上百人次,从村民到乡镇领导、从市县国土局局长,到县长、厅长、处长,从地质队长到钻工。每到一地,逄春阶老师总是先问被采访人姓名、年龄,再问打井前后的变化,最后记下被采访者的电话。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忘记了吃饭、睡觉。有时听到一个细节,立马打开采访本记录。想到一个小标题,也会马上提出来讨论。并且根据上年的报道线索,有选择地采访了一些有“文化”意义的村落,如费县的“龙雨”、“古泉”村,泰山脚下的二起楼、馍馍山村,了解到了普通百姓的所感所想。最后,由他主笔,六易其稿,形成了16000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标题也从高调的《为了大地的丰收》到平实的《辛卯找水打井图》,在4月18日的《大众日报》一版转二版几乎是两整版的篇幅刊发。全景式展现了大旱之年总理“问水、忧水”、村民“期水、盼水”、国土资源部门“找水、打井、出水”的宏大场景。据悉,这是《大众日报》创刊70多年来,首次用这样的篇幅、这样的形式反映一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全国也不多见。次日,本报全面转发。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和好评,省委书记姜异康分别给大众日报总编辑及国土资源厅厅长打来电话,称赞“报道写得很精彩,很感人,文笔也好,反映的情况好。在当前情况下,怎么为群众服务,找准了切入点。”、“我看了这篇报道后很感动。去年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是一项服务农村的惠民工程,体现了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国土资源部部长看后,于5月3日做出批示:“这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2011年山东省抗旱找水打井的感人事例,令人感动和震撼。要大力弘扬国土资源部门勇于担当、为民解困的精神。”随后,文章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摘要刊发。其中的一些句子成了经典,如:找水,找出了真情、找到了位置;打井,打出了形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魄。!因为打水打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审美价值。这次采访写作被称作摈弃“浅坑式”采访来“打深井”,是“走转改”扎到基层,沉下身心,寻到实感,找到真情,真正接上“地气”的突出表现。其实,更是逄春阶老师扑下身子、扎实采访、精心写作的具体体现。根据抗旱找水打井行动,他总结出了国土部门的“抗找打”精神——抗击一切违法行为,找到为民服务真情、打赢保护国土资源战役,被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当场聘为顾问。4月19日,《辛卯找水打井图》发表后,采访团的记者小聚,逄春阶老师给我写下了“想起京剧艺术家裴艳玲的话,她说:编剧一定要往大处想,往深处想,就像水洇在地上,洇出一片再洇,洇出最大的地方。”
        2012年11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逄春阶日夜兼程、大显身手,一气采写了十几篇独家报道。其中,有获奖前夜写的一篇《莫言完全配得上“诺奖”》、《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思考》《莫言与大众日报》、《莫言影响了什么》等等,都是独家报道,是他8年四次采访莫言之后的“井喷”。《莫言完全配得上“诺奖”》见报后,作家刘月新在博客上跟帖:“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逄老师的这篇文章后,就觉得真是绝了,好一个预言家!转而一想,一个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家、评论家,逄老师有这个眼光!”
       一次,我见了逄春阶老师,开玩笑说“莫言获奖,您也火了”,他咧咧嘴,指着满嘴的燎泡说,应该是“莫言火了,小逄上火!”是啊,他太敬业了,遇到好的题材,总会深入挖掘,且视角独特,语言犀利。

酒入热肠情挚深

        古人云:李白斗酒诗百篇。我所了解的逄春阶老师也喜欢酒。他的故乡安丘景芝镇,自明代始,就“商业繁盛,产白酒颇著”,有“十里杏花雨,一路酒旗风”之说。
       2012年2月26日,从临沂采访抗旱找水打井归来,路上讲到了故乡,讲到了水与酒的关系,逄春阶老师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一生独爱酒,就像鸟爱飞,人没有翅膀,酒就是翅膀,酒盅一端,翅膀就往外钻,想往那飞往那飞。”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短篇小说《满村酒香》中主人公的开场白。小说描写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员们从地下挖出了富农家窖藏30年的三缸老酒,全村人喝醉、富农家的儿子盖上村里的大印远走他乡会情人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从他的一篇《枕边一册无价书——赵雷先生周年祭》中,可见端倪。原来,赵雷是逄春阶的高中老师,一生坎坷。“无价书”是指赵雷的遗著《雨田文录稿》,很薄的一本自编自印的小册子。前两年的一个雨天,逄春阶躺在床上翻看这本书,当翻到《古镇名酿景芝酒》篇什,看到“景芝水含三分酒”一节,脑子里一下子闪出了一个与酒有关的情节,由此开始了短篇小说《满村酒香》的创作,12000字用了四个早上就写了出来,后来又陆续写出了《一河蛙声》、《站住花》、《泥醉》等与酒有关的小说。这应该是“酒”和人的魅力吧!
  那天,在临沂沂水县对荆峪村采访,天气有点寒冷。陪同的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站站长田宝军不善言辞,中午吃饭的时候,为了采访到第一手资料,逄春阶老师放言;“讲一个让我认可的故事情节,我可以喝一杯”,田宝军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慢慢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为此,逄春阶的代价是多喝了六七两。采访到的情节,后来都写进了稿子中。为了工作,不惜以身试酒,逄春阶老师是我认识的记者中第一人。
       记者原来是作家。这几年,逄春阶老师坚持写作,“小逄观星、周三有约”栏目已经坚持了近9年,成了大众日报的经典专栏。其作品结集为《人间星话》,已出版两本。大众日报总编辑傅绍万先生为第二集作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观星”交给小逄,因为小逄率真,小逄敬业,小逄疾恶如仇,小逄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是说人话,说本色话、大实话,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信手拈来,其实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文学、哲学。作为特别报道组的记者,有时候接到任务就是急的,观星的稿子只能挤时间写,在出发的车上,在饭后的旅馆。2012年2月29日发表的《精彩的“山东时间”》就是2月28日下午采访完国土资源厅厅长后匆匆赶回去写就的。也许是写的太急,引用的一段古文不完整,他在下一期的《该给“毕姥爷”泼瓢冷水》 中专门提出来:上一期“观星”《精彩的“山东时间”》一稿,将《大学》中的一段话,引错了,我是凭记忆写的。应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特向读者深深致歉。最近出发在外,手头没参考书,暴露出我古文底子不扎实,还有就是太浮躁,过于相信自己。希望大家也给我泼泼冷水。
       看看,他就是这么谦虚谨慎。
        除了一年近50期“小逄观星”,逄春阶老师还写了大量的人物专访。2012年12月发表的《地矿精神地矿人》写的就是山东地矿局局长郑金兰撰写《地矿手记》的特别报道。当然,他也创作做了大量的散文,其中许多的亲情散文读后令人遐思。其中,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的散文《坟上葵花开》是写继父的。里面也提到了酒,写出了继父患病后自己直知道往家捎药不知道捎一瓶好酒的遗憾
       喝酒,难免会醉。2012年6月3日10点32分,逄春阶老师在沂山顶上为我写下了“醉就是罪”几个字。他说要戒酒。并解释说,这是自己几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后来,我上网搜索,还真找到了,题目是《醉其实就是罪》,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到了酒桌上,我就背判了自己,亲朋一句好话,就酒杯自满,错把白酒当白水。忘记自己的酒量,一门心思跟人家拼胆量。到头来,躺在炕上受罪,受的是“醉”之罪。自己醉了还不算,还让大家陪着你受罪,有倒水的,有端茶的,有削梨的,弄得都不安宁。……过量饮酒是自作自受。一伤身体,二伤和气,三失常态,四是浪费时间,五是浪费了美味佳肴(都吐出来了),教训深刻,请大家以我为戒吧。
       瞧瞧,为了大家,不惜暴露自己的“醉后感言”,惟有逄春阶能做到。

映阶碧草自春色

       说真的,2012年我接触逄老师多次。除了春天采访抗旱找水打井,6月初,同在临朐沂山参加了山东省报纸副刊编辑“走转改”和“沂山笔会暨全国文学大奖赛”活动启动仪式,6月4日参加了“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究会。7月11日他又应邀到本报举办的《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新闻宣传业务培训班》上授课,还有几次文友聚会,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觉到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比如讲课,他说今年到有关单位讲了十几场,每次都拿《辛卯找水打井图》做例子,说采访的技巧和写作的新颖,说“打深井”的收获。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他在采访过程中与当地老农握手的场面——他抓着人家的手翻过来看,看厚度、看老茧,感受苍凉。还有说过不止一次的关于《国土资源局长的好榜样——寻明胜》报道中的最成功的地方——得知自己患重病后最后一次回家看母亲,爬上墙头给母亲摘下上面的南瓜。听他讲写好专访或特写的“一般要求”:脸皮厚、耐烦、不放弃。
       说到耐烦,其实他的书斋就叫“耐烦庐”。有一篇自撰的《耐烦庐记》这样写道:性子急,脾气暴,爱上火,貌似霸道;顺了心,开口笑,来了烦,辗转懊恼。我就这德性,毛病在浮躁。有了烦而不能耐,让烦牵着走,时间就让烦耗尽;心绪不宁,心态不稳,无助于烦的化解。与其这样,倒不如沉住气,把烦忍受下,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认定的一以贯之的事。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就能忽略烦,忍受烦,禁得住烦,那烦就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犹如自己的手臂,你并不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缺了烦,而不自在。……时时与烦同在,处处与烦同在,以与烦打交道为乐趣,用烦作砥砺之石,磨磨性子,该是好事。因将书房命名为耐烦庐,告诫自己,耐烦之地,乃用志不分之地。
       为了这“耐烦”,他还自定了“春阶八戒”,也很有意思。一戒“逛”,即写稿子要上来就干,不要到网上闲逛,闲逛是纯粹浪费时间。二戒“苛”,即堆起来再说,不管孬好,先堆起来,有大标题,有小标题,毛坯房即可。三戒“靠”,即不要指望谁能救你,只有靠自己,不能等、靠。尤其是合写的稿子。四戒“回”,即往前走,别回头,不拐弯,一切杂念,滚开!五戒“过”,即写到最想写的时候,赶紧停止,休息。以待休息完后,接着写。六戒“省”,即不省劲,不偷懒,省劲、偷懒的地方必生遗憾。七戒“半”,即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找理由后退。闭着眼睛就想,睁开眼睛就写,毫不犹豫。八戒“酒”,即写作时戒酒,写毕,可小酌。满意,可醉。看来,对于酒,他还是情有独钟。
       至于为什么叫“春阶”,他说:7岁上学时,母亲满脸堆笑求老师给我起名。老师看到屋山墙上的大字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端详了一会儿,然后指着“阶”字说:“你是‘春’字辈,就叫‘春阶’吧。”和他起名的过程差不多,逄春阶老师的儿子名“鑫珊”,据说是他报户口前看到《新民晚报》上一位作家赵鑫珊后,决定的。
         除了“八戒”,逄老师还有“三早”,即早起、早走、早退。早起,即6点起床,到8点上班前这段时间用来写作。有时,他还会去黑虎泉畔提水(他家离那里不太远),经常把提水的所见所闻写在博客里。有一年,曾提了两瓶黑虎泉的水去西安拜见贾平凹,打通了采访之路。所谓早走,就是乘火车或飞机出发时,早早到站,可以看书可以写作,有领导问起,也不好再安排他事。早退就是无关紧要的会议及酒会,到一定程度就离开,避免醉酒和浪费时光。
        逄春阶喜欢杜甫的《蜀相》这首诗,其中前四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他特别喜欢“映阶碧草自春色”这句,因为句中藏有他的名字,这一句中,还有保持个性的意蕴在。
        2012年12月23日,在山东省散文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逄春阶老师又给我题写了“皆言者我”,“皆言”可组成“和谐”的“谐”,就像莫言是本名“管谟业”中“谟”字的分解。想起逄春阶曾写过“用笔说了很多话,然后沉默,此之谓‘莫言’”,相信这位同样用笔说话的记者和作家,今后用“皆言”做笔名写出的文章,会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期待着!
 
4——除 夕
□ 尚兆利
 
绽成一株情韵最足的腊梅
摇曳在四季书的封底
而家,因你
散射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任关山迢迢,
总挡不住游子的归翼
人在旅途,
心已扑楞楞飞回家里
最难触及的是滞留它乡游子的
心境
一缕乡音触发思乡痛
未曾开口,
断肠人早已热泪沾衣
年画春联,
道尽人间喜庆吉祥
漫天风雪竟舞出十二分的诗意
高堂二老坐在儿女的簇拥里
未沾酒,
脸上却醉出酩酊的欢喜
炭火将气氛烧得火红火红
饺子包满了情趣的话题
美酒伴歌舞,佳肴佐笑语
人间天上,今夕何夕
夜已午,笑犹酣
当新年钟声响起
便放飞十二声
悠长而透明的祝福
纷扬扬洒在新岁里
  临沂供电公司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变迁

下一篇: 这是一种诚信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