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随想
来源:作者:李道华时间:2013-01-09热度:0次
前年去新疆旅游,在巴里坤草原深处的一条公路边,偶然瞧见一木制牌坊,上书“草原农家乐”,牌坊后面,立着两个白色蒙古包和一个伞状茅亭。见此情景,不觉有些惊奇,又有些感慨,想不到农家乐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了。
农家乐最早发源于四川成都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对农家乐进行首次报道和取名字的第一人,叫王学成,是《成都晚报》的一名新闻记者。他是这样讲述农家乐诞生的……
“1987年5月8—9日,我到郫县友爱乡农科村采访。当时农科村有62户252人,277亩7分耕地,1981年人均年收入才260元零2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农科村时,该村8名共产党员在村支书税国阳的带领下,带头探索致富路,在不影响交公粮的情况下,他们在房前屋后,田坎上种植花木。税书记在他家的三根田坎上种了1200株“六月雪”,一株3元,一年就卖了3600元,超过了大田收入。于是,村里其他农户纷纷效仿,一瞬间,农科村成了鲜花盛开的村庄。乡党委意识到可以在农科村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党委书记杨守诚告诉我,他们打算将农科村建设为我市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动员农民在家里搞餐饮接待游客。我认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这个名字不响亮,没有特色。他们征求我意见时,就向他们建议叫“农家乐”。农家乐三字取自陆游《岳池农家》诗中“农家农家乐复乐,不与市朝争斗恶。”一句中的农家乐三个字而成。因为这是农民家庭经营旅游的一种模式,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他们采纳了我的建议,决定从徐家大院抓起,对外统称“农家乐”。回到报社后,我将在友爱乡的所见所闻以《鲜花盛开的农科村》为题,作了4天连续报道,披露了农科村的上述规划,配发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徐家花17000元修的漂亮小院,就是这座小院变成了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
1996年10月,胡锦涛同志曾来这里调研,肯定了“农家乐”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这之后,“农家乐”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的农科村,不光家家有小汽车,户户住楼房,而且农家乐建设更上一层楼,有了星级评定标准,不少农家乐已经达到三星、四星、甚至五星级标准。徐家大院也升级为四星级农家乐,漂亮的农家乐小院现已改建成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我曾多次到农科村游玩,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去年,村头不仅建起漂亮的游客接待中心,今年,村里还将所有道路改建成步行街,摆放着花坛,街头修建起漂亮的石拱桥。旅客进村,只能将车停在宽阔的免费停车场上,再步行进村,或坐游览车,或骑免费自行车,整个村子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生态旅游公园。
农家乐的诞生,不仅给农民兄弟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市三圣花乡创建的“五朵金花”,则把农家乐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演绎,档次大幅提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这里巧妙融合。当你走进红砂村观光,走进幸福梅林看梅、走进荷塘月色赏荷、走进东篱菊园摘菊,走进江家菜地挥锄,闻着花香,看着画展,听着书院里的读书声,瞧着青年人的拓展训练,老年人的集体舞蹈,心情会变得自然愉悦,心灵会得到升华。在那鲜花丛中,掩隐着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则让你品尝到丰盛的乡村美食。每逢节假日,成都周边的大小农家乐,都挤满了来此享受精神与娱乐的市民,城里人早已习惯农家乐,只要有空,就会到农家乐里,或家人团聚,或同学朋友聚会,或骑车观光。
如今的中国,不论你到大江南北,还是去天涯海角,到处都能看见农家乐的身影,到处都能听到农民兄弟勤劳致富带来的喜悦笑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