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碗酒且慢摔

来源:作者:无意斋主时间:2013-01-05热度:0

    
    前些日,读到了两篇写湖北恩施“喝摔碗酒”的散文。一篇是陈应松先生的
《土家摔碗酒》,一篇是田禾先生的《喝摔碗酒》。文中说道,恩施有喝摔碗酒
的习俗,喝一口酒之后将盛酒的小土碗抛向身后,小酒碗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
随着清脆的“biang当”声,小土碗便慷慨地粉身碎骨以身赴死了,很是好玩。因
此,便客人兴奋,主人高兴,饭馆老板喜上眉梢。

    这样的行为被赋予了民族风俗的色彩,并且还与一个非常感人的英雄有关。
说是当年土家先人巴蔓子因为内乱去楚国求援,允诺割让三座城池为谢。楚国出
兵相帮,巴国平息了内乱。事后,楚国要求巴蔓子履行诺言,割让城池,巴蔓子
自刎以拒。在自刎之前饮酒一碗,摔碗自刎,保住了城池。

    鄙人虽孤陋寡闻,但对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还是略知一二。知道
巴蔓子自刎护城的故事,但不知道有饮酒摔碗的细节。我知道土家人平时是不会
喝酒就摔碗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习俗。土家人好像没有专门的日子是纪念巴蔓子
的。按说这样的大事应该是有一个固定的日子,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与巴蔓
子同时代的屈原投江殉国的壮举就让人们纪念,还将端午节作为了纪念他的节日。
难道土家人就那么数典忘祖,不弄个日子纪念自己的英雄?更不会是随便就找个
日子,想起了就纪念一下。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有固定日子
的,都有一些固定的仪式。土家人没有纪念巴蔓子的固定日子,更没有饮酒摔碗
这样一个“ 庄严” 的仪式。巴蔓子自刎护城的传说中饮酒摔碗的细节,大约是近
几年才挖掘出来的,是土家文化考古的重大成果。但我依然心存疑惑,巴国存在
于公元前316 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流行青铜器具。当时巴国虽处于较为
落后的地区,但是也应该开始使用青铜器了,前些年出土的虎钮錞于、编钟等就
是明证。按照巴蔓子饮酒自刎的故事,可以推断当时饮酒的器具应该一种叫爵的
青铜器,可以肯定不是小土碗,不是爵也应该是青铜器一类东西。因为那应该是
国宴,尽管这国宴有“ 鸿门” 的色彩,巴蔓子也一定会注重礼节,做到有礼有节,
喝了酒不一定会摔“碗” ,摔" 碗" 有失礼节。同时,那青铜铸就的“碗”摔碎
的可能性也很小。当然,设计巴蔓子饮酒摔碗的细节可以用“ 源于高于”的理论
来解释,用小土碗代替青铜器制造的酒具可以说是与时俱" 进".青铜铸就的酒碗
不易摔碎可以反复使用,虽然耐用,经济价值就大大地减少了,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就不相适应,对于拉动内需,增加GDP 之类没有什么促进作用。

    饮酒之后摔碗(杯)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当事人要做一件明知有危险
但不得不做的事,饮酒之后摔碎酒具,表现出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气概,就像
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悲歌为荆轲刺秦送行。巴蔓子的行为应该归于这一类。二是
饮酒人之间因为价值观念的矛盾,无法调和,饮后摔碗,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
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类似古人的割席断义。三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双方
互不相让,摔碗以示绝交,今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四是酒后冲动,话
不投机,恶言伤人,泼皮耍赖,激怒对方,被激怒的人愤而摔碎酒碗,或拂袖而
去,或拳脚相向。

    几千年来自刎护城的机会和壮举不多,以上列举的其他情形倒是时常发生。
但是不管那种情况,好像都没有形成土家人日常的习惯,也没有成为节日或纪念
日宴席之上必不可少的仪式。不论哪种酒后摔碗(杯)的情形在其他的民族中也
都会发生,没有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多数酒后摔碗的行为确实不怎么
文明。

    饮酒摔碗即或就是起源于巴蔓子,也不宜在酒馆饭店里推广,不分场合,不
分地点,不分时间的摔。就说巴蔓子摔酒碗的细节是真实的,当时兵临城下大兵
压境黑云压城的情势与现在酒馆饭店里欢愉、戏谑、随意、恣肆的气氛也相差了
十万八千里。饮酒摔碗的行为不好说与人的品行好坏有关,至少算不上是文明之
为,甚至是危险之举,飞溅的碎片说不定就会伤到自己或他人。这样的行为造成
了极大的浪费。文章里说每喝一口酒就摔一个碗,一餐饭一个人该会喝多少口酒
摔多少个碗?作者说他那一餐摔的碗大约不少于15个。一个餐馆里每天又有多少
桌?每天会摔多少碗呢?文章中透漏了这样一个信息,某酒家一天要摔碎一万个
碗,这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多万个。这碗不会是免费让客人摔的,是有价和高额利
润的。文章中说的是每个二三角钱,这大约是说成本价。恩施现在好像没有了生
产小酒碗的厂家,小酒碗应是从外地运到恩施的。据知情人说,实际上要支付5
角到1 元。就按每个小酒碗2 到3 角计算,这一家饭馆一年就要摔碎60到100 万
元的人民币。恩施州有八个县市,假设每个县市都有这样一家餐馆,一年下来就
有3000多万个碗被摔,就有600 到1000万元的人民币在“biang当”声里被潇洒地
摔碎了。如果按餐馆实际收取的价格计算将更加惊人。这样的计算虽然没有经过
严格的调查,是一种假设,但是一年时间里被摔碎的人民币绝对不是个小数。这
样一算,这个酒碗摔得是在让人有些心疼。因为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需要
救济,他们每天的生活支出只有六块三毛钱;还有那么多的贫困学生上学困难,
我们还在号召社会各界为农村小学“ 希望食堂” 捐款,为6000多万农村小学生们
每餐区区3 元钱的营养午餐想方设法筹资。

    巴蔓子就是真的饮酒摔碗,那是为了保护城池,舍命为国。如果他九泉有知,
自己当时的豪气之为被他的后人滥用,造成巨大的浪费一定会大骂子孙的不肖。
巴蔓子就是真的饮酒摔碗,难道我们今天纪念他就必须复制当时的情景?要这样
暴殄天物吗?!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很有名的作家,他们得到的关于摔碗酒的信息都是主人
们殷勤介绍的,情节是经过主人热情渲染了的,主人情感也是如山泉水一样丰沛
的。他们根本不会怀疑巴蔓子的故事中有假的成分,细节是刻意编造的,与喝摔
碗酒是没有联系的。这样带有民族英雄色彩的故事,这样豪气干云的行为让作家
激动不已,文思大兴,浮想联翩,下笔数千言而意犹未尽。但我从文章中还是读
出了良知和不安。一位说:此俗随旅游兴旺而愈演愈烈,浪费惊人。“ 这些碗万
年不能回归泥土。如果后人发掘,会耻笑我们纵酒肆色,尽情享乐,毫无节制。
”一位说:“ 临走时,我悄悄揣了两只小酒碗,虽然我并不知道带回家去干什么。
”希望这一位带回家去的是思考,是与另一位作者一样的惴惴不安。不知道我这
样的理解是不是对的,是不是误读,也希望两位作者不要误会我这篇文章的意思,
我绝对没有冒犯他们的想法。我这篇文章恐怕是很难得到赞同的,即使有可能也
是很少的,招来更多的可能是砖头和骂声。我作好了挨打和挨骂的准备。

    不久前,有襄阳准备为郭靖和黄蓉造像,遭多方质疑;有地方开发“ 孙大圣
故里” 留下了烂尾景点;有地方煞有介事地考证女娲炼石的遗址等等相关报道。
这些都成为了盲目追求政绩的典型,成为了旅游饥渴症的经典案例,成为了贻笑
大方的笑柄。那么,喝摔碗酒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行笔至此,我想说:酒碗,莫乱摔;景点,莫乱造;民俗,莫牵强;文化,
莫附会;历史,莫捏造。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喝酒那些事

下一篇: 天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