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个文学编辑的尴尬”
来源:作者:星明时间:2012-12-03热度:0次
石华鹏在《一个文学编辑的尴尬》一文里提出三个尴尬。这三个尴尬,归结起来也就是拉资助,拉名稿。文章讲文学编辑搞的两件大事儿——搞钱和搞稿,它们之间是很有意思的关系:搞不到钱,而搞到好稿,出刊没“门儿”;搞到钱,而搞不到好稿,出刊没“脸儿”。要有“门儿”有“脸儿”,就是既搞到钱又搞到好稿,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儿,但这好事儿,有时候的确有点难。
他的主编在一篇文章中控诉:记得一次,友人带我去找一位政府垄断企业的老总,事先联系了多次,最后约定这天晚上九点到他在福州某花园的“行宫”见面。结果到了约定时间,老总正和别人谈话,友人上前通报,还送上一幅字画。不料老总竟对我们理也不理,一任我们尴尬地站在那里。客厅里,大屏幕高清晰进口彩电以及考究的家具显示主人用度的奢华。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不舒服。等了将近一个小时。老总的客人走了,仍未请我入座。我只好硬着头皮递上名片,说明来意。老总将名片随便一扔,出言不逊:“你们来就是为了向我要钱!”这位官商板着脸孔,自始至终没有正眼看我一下。我感到受到莫大侮辱,只是为了刊物的一点赞助而强忍着没有拂袖而去。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的策划方案得到同意的答复时,赞助的热心人士——做企业的或当官的——会让秘书交给我们一个牛皮信封,信封里头是一叠稿件,秘书交代我们,这是某老总或某某长亲自写的,你们刊物要发发。我们只能点头,否则好不容易跑的钱就会“泡汤”。实话说,这些“总们”或“长们”长时间荒废的笔头很难写出高质量的稿子来,如果是千把两千字的散文,还容易“照顾”,但如遇到三四万字的中篇,我们编辑就很为难了,再为难,也得按秘书说的“发发”,所以只得我们编辑下力气大面积“修修补补”了,“修补”到勉强能发表时,稿件早已面目全非了。
这是拉赞助情况,还有拉名人稿子,石华鹏是这样写的:编辑在名家稿面前是失语的,一方面是因为编辑在名家面前“胆小”,怕得罪名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名家大多“架子大”,不一定把编辑放在眼里,你这里不发,要发的地方多得去了。所以编辑在名家面前是尴尬的,不是说不能看出稿子的问题,是不想说出稿子的问题,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其实这样真正受损害的是名家,长此以往,没有编辑的吹毛求疵了,名家在自我良好的感觉中一天不如一天,哪一天就变成“非名家”了;其次受损害的是读者,读者掏钱买一本你的刊物,本想读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而编辑放弃了“筛选”“过滤”的本职,让他们在失望中慢慢放弃刊物放弃对文学的信任;而最终受损害的是文学本身。
其实说句心里话,名人的稿子多数不错的,因为名人是看重自己名份,就必看重自己作品,除了给小杂志为应付凑合凑合。
石华鹏老师还说,我曾经一段也“迷信”名家稿,想方设法靠近名家,我甚至私自许诺给名家高稿酬,而我们刊物稿费过低,我就自掏腰包弥补差额,但我好不容易拿到稿时,稿件的质量实在让我大失所望,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慢慢的,出于一个编辑的良心,我只好远离名家稿了。但是我的主编不这么想,还时常在我耳边提醒,多找名家约点稿吧,名家可是刊物的“门脸”啊,我只能尴尬地点点头。我承认这是石华鹏老师的心里话,以此,可看出石华鹏编辑是以质论稿的。可这样的编辑太少了,哪管有三分之一,我们的文学也不至于边缘化。
要对杂志负责,对读者负责,还是自己筢子上柴火,还是从自然来稿中寻找好稿子。尽管没脸面,尽管没有名人罩着,只要稿子好,读者不是傻子,他会知道好坏的,发行量并不一定低。那种只要是名家稿,不管是好是坏,是精品还是垃圾,只要拿到就如获至宝,不是头条就是二条,只字不动地火速发出来。但,只是满足杂志主编的虚荣心而已,读者不买帐。主编有了虚荣心,但发行量没了,这是恶性循环。你发行量下降,说明威望下降。你还有市场吗?你还能赚到钱吗?
作者还写到我曾有意识地查看全国文学期刊的目录,发现在各刊发表小说的作者重复率特别高,就那么二三十个名家的名字反复出现,而且一般是哪个作者在《收获》《人民文学》几个名刊亮相后,各省级刊物就盯上了,上了这刊上那刊,但稿子都因应付稿约急就而质量平平了。其实对这类作者的稿件也必须谨慎,不如放弃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培植自己刊物有实力作者的最佳稿件。其实发行量下降并不是在名人稿子上,可能石华鹏老师还照顾同行的面子,没说出还有“圈子”稿、行贿稿、婊子稿。这些编辑只想自己得实惠,根本就不考虑别的,这杂志还有搞好吗?基于这些原因有些省级杂志的小说语言不如时尚杂志讲究,粗糙、大路话、沉长,故事基本上似曾相识,缺乏有力细节描写,就是获奖作品也缺少感染力。如果都像石华鹏老师说的凭责任、凭良心选稿。都以质量第一,形成竟争意识,我想小说会很快好起来的。
我不知原创文学杂志怎么发挥编辑积极性,如果吃大锅饭,编辑当然是没什么积极性。时尚杂志编辑发稿和作者共同收益,所以他们积极性很高。杂志发行量就很高,有的超过五十万,这是没有读者吗?当然时尚杂志有它的新闻性、实用性等优越性。可纯文学也有它的特色,如:语言形象生动性,细节的感染力、人物形象的鼓动力。想想八十年代《乔厂长上任记》等,曾经鼓舞过多少人!小说的生活趣味儿,还有它的智慧都是吸引读者佐料,现在这些优势都表现不出来,让读者喜欢什么?读者不喜欢,哪来的发行量?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