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言
文/周志兴
前几天,网上还在流传莫言和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没几个人会相信,都说是炒作。今天,当这一消息兑现,国人,尤其是文学爱好者都弹冠相庆,限于极度狂热之中,成为今天中国人的饭余茶后的唯一话题。
中国文化深厚,不乏好作品,不乏好作家,但对诺贝尔文学奖却可望不可及:一是语言的差异:汉字一到翻译家手下,都成了白菜萝卜;二是意识形态差异:都往政治上引,怎么也走不到一起。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并不是第一个。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个中国人——高行健和他的小说《灵山》,此人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无人问津,但因是持不同政见者而获奖。获奖的当年,他加入法国籍,成了法裔华人,也与中国划清了界限。中国人从此也对诺贝尔文学奖失去信心。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成就。国人谈的最多的是突破,而我看重的是“超越”:世人“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回到了文学的本质——提炼生活、表现人性。毛泽东说过,利用小说反党,也是一大发明,给文学刻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今天中国的文学,不再是“遵命文学”。在莫言的笔下,没有“高大全”的英雄,没有口号和标语,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一个个现代的中国人,一个个生长在20世纪的中国人,表现的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出色的现实主义是莫言的作品的精髓,也是毫无争议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西方文学,也曾被刻上了“持不同政见者”的烙印,1970年就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还在狱中的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今天的西方文学,也不再是“叛逆文学”。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共产党人,授予中国作协副主席,就是这样一种“超越”。
我们欢迎这种“超越”。“超越”把悠久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一样,置身于世界文化之中。我们赞赏瑞典皇家文学院的眼光,没有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没有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诺贝尔文学奖将大打折扣。
我在祈盼:“超越”何时降临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