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的魅力(二)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2-05-24热度:0

 
    大象无形
    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有这样的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这些话是用来形容至高至极的境界的,他们的意思是:最白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是没有棱角的,宏大的材(人)器(物器)一般会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音稀薄或是很少听见,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的形状。
    大象无形进一步的理解可以是:世间最伟大、恢弘,最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食物或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大象无形形成了一种文化,人们常常用它来形容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底蕴和活力源泉。由于这种文化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精神底蕴的追求和活力源泉的发挥,因而独具魅力,备受青睐,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持和发扬起来,大象无形的信念成为了华夏民族不断成长壮大,不但纯洁高尚的动力,这种信念更是中华民族历尽无数劫难而不衰不败,并能够不断走向兴旺与辉煌的前提保证。
    明镜止水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明镜止水”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像镜子一样明亮,像水一样平静。 
    “明镜止水”最初出自《庄子•德充符》:“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明镜止水”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由于“明镜止水”讲的是人生或自然的最高境界,庄子是最善于用寓言说理、最善于用比喻说理的道家始祖之一,他的散文虽然汪洋恣肆,气势宏大,但是,说理却生动形象,很好懂,“明镜止水”的说理就形象易懂,人们不仅乐于 接受,而且传承者众,追从者众矣。
    明代有一个道士叫王一清,他对他们的始祖老子很有研究,特别是对道家圣典《道德经》颇有研究,他将自己对《道德经》的研究成果著成《道德经释辞》,他在《道德经释辞》中曾说:“圣人之无为,乃是指其心如明镜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虽有为犹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
    明代陆树声在《清署笔谈》中这样评述“明镜止水”:“心如明镜,不可以尘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陆树声在这里用“明镜止水”比喻人的心体。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这样评述明镜止水:“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起趋避之私”
    清末有一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李叔同。
    下面这一段话是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简介: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我对上面的简介倒是受影响,但是,李叔同的一首诗我却一直记得: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李叔同是不是深受了老庄道家明镜止水思想的影响?
  还有人用这样的诗来说自己对“明镜止水”的看法:
    万般变化总由心,至诚行道贯古今; 
  百年光阴如流水,一世浮华似行云。 
  明镜止水以存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青天白日以应直,光风霁月以待人。
    就连现代动漫世界中也出现了“明镜止水”的角色出现: 高达G•机动武斗传——主人公 多蒙的特殊力量境界。 
    游戏王5DS 主人公 不动游星与重要角色安提诺密(布鲁诺)的特殊力量境界 布鲁诺的明镜止水被称为超越顶级明镜止水之心(三角加速同调)
    中国人崇尚茶道,茶道之中亦包含了“明镜止水“的意蕴:净心用茶,静心听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镜止水,如是而已。
    就这样,一水一镜,平凡之物,经道家这么一提炼、升华,就成了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平凡之物所蕴之理就立即魅力四射,让一代一代人遵从传承,经久不衰。
    臻至于善
    儒家经典《四书》之首是《大学》,而《大学》开宗明义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成年人为学的根本在于修明自身,用自己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臻于至善”是《大学》里“止于至善”的翻版,意思是一样的,“臻”就是“渐渐达到”的意思,人们将“止于至善”改为“臻于至善”,便赋予了一种民族的探索精神在里面。
    人们从“臻于至善”里明白了许多道理,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都是需要不但探索不但前行才能够达到真理的境界,才能够最终达到前所未有的“至善”的终极。
    原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是经典文化指引的结果。
    经典文化阐明大道理,都善于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广达,其传承的过程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至真至善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质和信仰与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魅力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