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美

来源:作者:秀萍时间:2012-05-19热度:0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作为党员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追求和目标。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艰辛历程。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千百年来,净化着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伟人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他在庐山芦林别墅、美庐别墅挑灯夜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辉煌篇章。
  读书之美,美在积累。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人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事津》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的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更高境界。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人生幸福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不读书的人,精神如同荒漠,既不知道自己为何生在世间,也弄不懂自己应该怎样生在世间,怎么可能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人身体的成长离不开必要的养料,心灵的成长也离不开养料,读书是心灵成长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缘与李白、莎士比亚等人类历史上优秀分子谋面,却可以通过读书与无数智慧的大脑进行交流,从他们留给人类的书籍中吸收思想的精华,产生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贵的心灵。
  “清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在市场化的时代,各种观念激烈碰撞,时尚和诱惑花样翻新,让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充满矛盾与煎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肩负重任,掌握权力,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平静、坚毅的心灵,就会迷失方向。党员干部只有不断读书,才能心智成熟、意志坚强,增强免疫力,更好的履行职权,为公众服务。
  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们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