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平民作家(三)
来源:作者:侯川时间:2012-02-29热度:0次
《隐士》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此文中,鲁迅先生仿佛将手轻轻一扬,便将古往今来一切大隐士小隐士真隐士假隐士的面纱揭掉,使其现出真实的形象来。
在先生看来,隐士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是不为世人所知的;二是一般的隐士,这种隐士,“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三是有名的隐士,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悠哉游哉,聊以卒岁”,是有福可享的。其实,鲁迅先生是以一个平民的眼光来看“隐士”的。既然是“平民”,那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诸般生计问题。若这些生计问题不能解决,那隐士们就得“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还怎么“悠哉游哉,聊以卒岁”?还怎么“吸烟品茗,吟诗作文”?
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至于那些文士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要在他们身上赏鉴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胡涂。”这些话对我们真是不无启迪,作为一个平民,还是多考虑一下柴米油盐诸般生计问题;作为一个平民作家,在写到平民时还是首先多考虑平民的柴米油盐诸般生计问题。我们看西方的名著或电影,表现平民是多么的真实,几乎真实到跟生活一样,这至少说明,这些名著的作者或电影的制作者,他们在看待平民时,首先具备了强烈的平民意识,想平民之所想,忧平民之所忧。而中国的不少作家,对官方之事甚感兴趣,张口闭口好谈国际国内形势,俨然自己是大哲人,救世主,而一见官员,神情态度立变。当然出于学习了解倒无大碍,我只恐怕这些人正像鲁迅所说,是想以此为“噉饭之道”。不是有作家一朝为官而备受社会关注的事经常发生吗?不是说作家不能当官,而作家当官备受关注——甚而至于包括作家——甚而至于产生艳羡之心情,如此,则未免有些鄙俗了。
最后,鲁迅先生“要而言之”:“登仕,是噉饭之道,归隐,也是噉饭之道。”正应了老百姓所说“千里路上做官,全为了个吃穿。”求官做官者暗中谋“噉饭”明里摆派头而不承认这一点者,过去叫“装蒜”,现在叫“装逼”,意思一样。而当今不少官员在会上高喊什么主义什么原则什么理想,背地里却是狂贪乱嫖,最终墮落为罪犯,跟鲁迅所说的“登仕噉饭”者相较,又不知下贱无耻了多少万倍。
注:本文据《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