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修养

来源:作者:凌志兵时间:2012-02-25热度:0

 
    最近,我在为朋友在北京举办书法展览时和阅览报刊杂志以及别人赠送的挂历上发现: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写得很好,但丢字、错别字等现象时有发生。我想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文化修养问题。
    一位书家在书写李白的《采莲曲》时除了丢去开头的“若耶溪傍采莲女”几个字以外,还把“新妆”写成“红妆”,把“香袂”写成“香袖”,把“三三五五映垂杨”写成“三三两两共成行”;还有一位书家在书写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写成“乱石崩云”,我给他指出,他说是另一个版本;有的书家把“三国演义开篇词”作者杨慎写成罗贯中,把其中的“笑谈中”写成“谈笑中”;一位书家在书写唐代皎然的诗《若邪春兴》时将“春生若邪”写成“春生若污”,将“清源”写成“春源”;一位书家把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有仙则名”写成“有仙则灵” 把“有龙则灵”写成“有龙则名”,把“谈笑有鸿儒”写成“笑谈有鸿儒”,把“可以调素琴”写成“可以调抒情”;一位书家把魏野的诗《寻隐者不遇》的最后一句“白云遍地无人扫”却写成“白云满地无人扫”了。甚至有的书家将王维的诗《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写成王昌龄所作,真是张冠李戴。
    以上现象大部分都是从书法报和平时书家撰写时发现的,这都是“硬伤”,是书家的大忌。这些现象的凸现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粗心;总觉得写了上百遍,甚至是写了一辈子,还能把字写错吗?二是习惯;写贯了一个版本,想改过来实在是不容易。三是文化修养淡薄。也就是说只注重书法艺术学习,不重视文化素质修养。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真对待书法艺术,每写一幅作品都要反复斟酌,甚至熟到能背,书写后还要仔细检查;其次是无论哪个版本都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课书为正版本;第三是加强文化修养。这就需要每一个书家在“模仿古人、倚帖创作”的同时,要多看一些书籍,尤其是古诗文及格言之类的经典作品。至于文化修养,那算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也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建议每一个书家都能在努力书写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尤其在投稿或入展时甚至著书时,千万要反复校对,以杜绝类似现象发生!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文类的悲哀

下一篇: 过错与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