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地根意识

来源:作者:夏国刚时间:2012-03-19热度:0

           话说“地根意识”
                  夏国刚

    说起“地根意识”,有必要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始于对土地的利用,整个封建社会,财富的集聚、分配及政体等,都是以土地为基础,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命繁衍,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趋向。中国人的“地根意识”是基于对土地认识的逐步加深而产生的,以土地庙坛为载体,敬土地为神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此衍生出发达的庙坛文化。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土地庙坛分布各地,成了古人供奉土地的宗教场所。如北京的“社稷坛”,它始建于明代,距今500年,社稷坛即包括“社”,也包括“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象征了土地以及土地的产出。当然,社稷坛只有土壤,没有五谷。因为五谷生于土,毕竟土为根本,有土斯有粮。有粮吃,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也就是国泰民安了,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土地庙门前的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表达着对土地的敬畏与亲近、感恩与呵护。《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地是生命之根,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还不是最大的功德?因而又说:“厚德载物”。像土地那样滋生万物,养育万物,才是这世上头等大的功德。古人还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把土地看作一种独立自在的生命体,又与天联系在一起,皇天后土、天阳地阴、天父地母与天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态观。大地母亲,土地的生育繁殖能力和包容承载的品德被古人所推崇和认识,又赋予土地“义”、“道”、“仁”等精神品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脉,由此作为道德的内涵和行为规则,延续到今天。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对于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随着时代发展、政治演变和文化变迁,我们面对的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正在产生裂变,原有的一些土地文化传统已经不能完全承担起保护土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围绕着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全社会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在原有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我们新的国土资源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氛围,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认知国土资源现状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这是探究土地自身以及人与土地关系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地根意识”的内涵。由社稷坛古人对土地的祭拜到如今利用法律、行政等方面的手段对土地的管理,其中生动地勾勒出“地根意识”的历史变迁。
    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树立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突出服务的“地根意识”,切实增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使命感,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将“地根意识”贯穿于部门的工作和管理理念之中,植根于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之中。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辐射力,将两者沟通联系起来,树立国土资源的行业形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一,从农业的角度来讲,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土地基本是被硬化的土地,是人工化的土地。大多数人远离自然形态的土地后,就有人开始漠视土地,忽略土地的养育功能,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扭曲现象,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变异。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以耕地为主要生产基地农业,仍然是养育现代社会的基础,仍然是生态结构中的第一生产力。粮食问题仍然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人类居住形态发生演变的过程中,人们越是远离土地,就越有必要重塑“地根意识”,保护土地,保护耕地。
    第二、地根重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当中的一个关键词,土地成为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两大闸门之一,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承担者巨大的调节作用。尽管土地的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根基作用没有变,而且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地根意识”。
    第三、自然环境的基础在于土地,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首先离不开人与土地的和谐。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这是漠视土地,对土地生态破坏的结果。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有必要树立“地根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第四、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用文化滋养土地。国土资源文化虽然具有专业性质的行业文化,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社会的灵魂。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渗透力,我们是管土地的,管土地不仅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且还要辅助于文化手段。在土地管理和利用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无处不在的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只有用文化手段去解决。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旨在要求我们树立“地根意识”,营造国土资源文化的氛围,运用文化的力量来矫正人的行为,唤醒整个社会尊重土地、珍惜土地的意识。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地与人和”。所谓“地和”就是大地自身的和谐,国土资源工作的宗旨之一就是保护资源,“破坏”是其天敌,“地和”则成为其第一目标;所谓“人和”,一是指国土资源部门所有的干部职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处于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之中,并拥有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精神状态;二是指国土资源部门的干部职工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服务氛围,在自身与服务对象之间,架起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桥梁,从而使土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三者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融洽而和谐。“地与人和”则是在“地和”与“人和”基础上的提升,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第五、丰富“地根意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诗意化的诠释。在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在文化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又赋予“地根意识”新的内涵,具体说,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推动更多的人爱护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爱国主义的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生动的国土、家园以及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滴水、一寸土联系起来,成为群众共同追求的精神财富,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通过规划统筹协调各业用地,提高土地承载力和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的空间。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在行动上,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绿色环保的理念走进我们的生活。使文明用地、文明管地的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自觉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修复土地、建设土地,在土地上创造美好的未来!
     下面让我引用诗人曲近的诗作《让土回归于土》权作对“地根意识”最好的诠释:
 “让土回归土,这是我们对世界的最后祈求。让能打造万物的土,还它可塑一切的自由。土就是土,不必强加于它。太多太重的荣辱,让它就那么普通着多好,让它就那么广袤多好,天经地义铺就一条,通往绿叶花朵和果实的成功之路。让土回归到生命母体,让地球回归到生命之初,让一切伤害都觉悟到内疚,毫不犹豫地以神奇点化为腐朽。让土回归到土,回归到生命的家园,回归精神的绿洲,鲜活一株禾苗,强壮一丛红柳。”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过错与错过

下一篇: 全不怕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