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照——济南商河鼓子秧歌阿文/摄
刊头题字—— 郑金锋(潍坊市奎文区印社)
1——做大写的国土人
作者——王德亭
我们习惯于把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称作“充电”。新春伊始,我们临淄分局举办了思想作风整顿暨“发扬动车精神,勇于岗位担当”加强能力建设学习班,这是提升个人能力的良机,不仅弥补了我们在业务知识和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欠缺,而且引领我们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这次活动,使我想使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一些,也使我思考:要做什么样的国土人?
做人要做高尚的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话振聋发聩:“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谁也不是圣贤,我们却可以见贤思齐。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一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水平有高下,对他人不可求全责备,对自己却不可以放松要求。“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一个高尚的人,方能战胜小我,以集体的得失为得失,以集体的荣誉为最高,摆正身段,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处世。
做人要做进取的人。一个人能拥有生命,而且是唯一的,不可复制。一个人的出生,是一次意外,也是一个偶然。一个人呱呱落地,哇哇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一直要面对痛苦;当他发出率真的微笑时,也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会充满阳光。作为国土人,注定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上会充满荆棘,我们无法绕过,只能做一个开路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就需要有一颗进取心,对聪慧者无须自叹弗如,遭遇挫折以后,也无须垂头丧气,自暴自弃。吾日三省吾身,要学会“翻晒”自己,让阳关照亮内心的每一个暗陬。要掂得出自己的斤两,善于拾遗补阙,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取知识的甘露。“学,然后知不足”。如此坚持数年,必有益处。一个熟练地掌握了业务技能的人,便具备了激情干事创业的资本,对于履职尽责,对于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不至于找不着方向,不至于穷于应付,而是愉快地工作,既紧张有序,又活泼快乐。
做人要做知足常乐的人。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完美是人们的共同愿景。但美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她要靠我们艰苦的付出。不劳而获,贪图安逸享乐,而且锱铢必较,攀比不已,就容易将自己引入歧途。我们有没有古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心态?做人,应该有这种情怀。况且,人若有贪婪之心,哪怕向“雷池”越出半步,也会在惴惴不安中度日。当你于夜深人静之时,端坐于书桌前,忽然听到呼啸而过的警车,你不会心惊肉跳,生活依然在继续。这种人生境界,不是胜过一切浮名虚誉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的告诫言犹在耳,让我们自尊、自警、自励、自省。一个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超脱,才能解脱,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放下身段,放平心态,自我调节情绪,减缓工作压力。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当我们厌倦了这份工作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多少人为了求得一份工作,而孜孜以求,想一想那些在寒风中,在人力市场等待“用工”的求职者;当我们案牍劳形而长吁短叹时,想一想那些两手老茧一脸沧桑的菜农,大雪天气,我们坐在暖气屋里办公,他们却往坡里跑,他们要在为大棚除雪的劳碌中,守望收获的幸福。工资、福利,领导给我们以关心,尽力创造条件,我们要学会满足,多与自己的昨天相比,与那些困顿的人相比,这样比,就会比出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远离“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渊薮,保持良好心态,平和做人,认真做事。
做人要做立说立行的人。古人言:讷于言,敏于行。说,是一种表达,干是一种表现。光说不练假把式,光干不说,就是不善于总结、提炼。说是一种归纳梳理,干是一种实践检验,二者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当说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规划,一种承诺时,“说”最终要用做来践行,来鉴证。关于行,古人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经验之谈,也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谆谆告诫。这使我每每要检点自己:工作有没有做到尽力而为,尽善尽美?有没有有始无终,甚至半途而废的事情?是自己能力不足,还是知难而退?作为国土系统的一员,有集体的自由,没有个人的自由,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底线。要矢志不渝,竭心尽力,力争每项工作都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做人要做合群的人。在我们当地有句俗话:“一条龙行不了雨”,这与“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的国土队伍中,“英雄主义”“孤军奋战”的实例也是有的,这样的人,在独立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他可能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困难和挑战,表现不凡,但当与他人共同承担一项工作时,就可能不是那么顺畅,落落寡合。正如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文中所警示我们的: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是“团队精神”缺失的综合征。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一个集体,大至全体职工,小到一个科室、所,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刺猬“抱团取暖”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浑身是刺,不召“邻居”,用逐渐靠近的方式,取暖于伙伴,也暖热伙伴,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只要我们善于取暖,也善于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团结共赢,攻坚克难,开辟工作新境界就是可能的事。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临淄分局)
2——缘来缘去都是缘
作者——高广超
欣闻导报副刊冠名“齐鲁风”已整整8周年,心潮澎湃,一些话不吐不快。
我与《国土资源导报》缘来已久,尤其对四版副刊更是有着笃深的感情。
1982年9月,我从省地质局“7.21”职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物探队掖县平里店镇婴里一分队电法组工作。紧张劳累的野外工作之余,我不知不觉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首首稚嫩、率真的诗歌,写满了我的一本本山野日记,也让我单调、乏味的经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后来我知到省地质局有一份《山东地质报》,不甘寂寞的我开始用满腔的激情给《山东地质报》投稿。在一次次翘起焦灼得心情等盼,又一次次心冷的失望后,1987年2月28日,我的一首《想起》的诗歌,在《山东地质报》副刊版“山泉”栏目诗歌专页发表。在那首诗里我这样写道:曾几时/依偎在树躯的怀抱中/看着随风摇曳的树枝/想起/你写给我的那首感情的小溪/曾几时/睡卧在烘热的沙滩上/听着低低吟唱的潮汐/想起/你送给我的那个美丽的贝壳/曾几时/紧握希冀的绘图铅笔/按动仪器上的键钮/想起/你馈赠我的那片火红的枫叶/人,不应沉湎于爱的长河中/应将爱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我应时时想起/你赠勉于我的那本智慧的书籍……这首诗让我的创作灵感如火山爆发、如山泉喷涌一发不可阻挡,我展开青春的翅翼,在诗歌洁净的天空尽情翔飞,享受着写作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1987年,因爱好写作,我从野外调到了大队部从事文字工作。当时三分队团支部的绿野文学社在编印一本油印的小册子《山水情》,投去的好多诗歌在上面发表。
1992年,带着年青的一份思想的狂妄、一种梦想的色彩,在工作之余,我在《山东地质报》更名后的“矿业导报”兼职作编辑,先是干二版新闻综合编辑,后又干四版副刊文学编辑,没成想这一干就有四五年的光景。
那时候通讯设施没现在这么发达和便捷,所有的来稿都是手写的。当我拆开一封封从四面八方寄来的稿件,当我捧读一行行饱蘸真实情感的文字,我滚烫的心无时无刻不被这些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的言语,深深感动,于是通过副刊这座色彩缤纷的彩桥,我有幸结识了很多很多爱好文学的朋友。
正是他(她)们的来稿,使得四版鲜活、亮丽起来。我一直心存感激却无从表达。后来我用文字,在一首《珍藏友情》的抒情散文诗里对给予副刊栏目支持的朋友表示了由衷的谢意。“友情是一朵绚美的太阳花,四面八方的花蕊飘香着同一种音乐,那乐声轻婉,花瓣簇拥。一年四季被这种芳馨包容着,在彼此热情的注视下,心境永远都像刚刚相识那样,美丽而又幸福……
后来我依恋不舍离开了报社。既然缘分与我擦肩而过,即便不能与之朝夕相处,但那百分的牵挂、千分的思恋、万分的期许、浓浓化不开的情思永远存在。之后,一直关注这张报纸,我为副刊编辑从众多来稿中遴选刊登的每一篇稿子暗竖拇指,我为副刊编辑每一期精心编排的版式击掌叫好,更为每年能获得行业报为数不多的好版面奖而欣喜不已。
正因为有了这份不舍的缱绻,正因为有了这段刻骨的经历,在那些值得记忆的美好中,除了为他人做美丽嫁衣外,我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来就有了我《守望与歌唱》的集子出版发行。
事过境迁。无论四季怎样更迭,也不管年轮怎样转换,从《山东地质报》到《矿业导报》再到《国土资源导报》报名的改换;从“山泉”到“清冽山泉”再到《齐鲁风》副刊栏目的更名,我都为其一步步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我人生的履历会为有这段铭心的往事浓墨重彩;我生命的历程会为有这章故事精彩绝伦。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3——女人的屯堡
作者——秦幸福
快三年了,天龙屯堡的女人,在记忆中依然清晰、日渐崇高。
那是2009年“五一”,长春地质学院8821班同学,到贵阳聚会,纪念毕业25周年。贵州山水旅行社总经理、同学陈跃康,安排大家去游平坝县天龙屯堡。
“屯堡”,顾名思义,当与军事密切相关。这里地处顺元古道,有“黔腹、滇喉”之谓,数百年中都叫“饭笼驿”。直到上世纪初,当地大儒嫌“饭笼”失雅,依镇后天台、龙眼二山,改名为天龙镇。
天龙古镇有三个显著特色:军堡与民居合一的古老石板房,神秘莫测的傩舞地戏,中老年妇女的蓝色长袍和黑、白头带。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因那些独特的服饰,这里的居民曾被误认为是少数名族--凤头苗。殊不知,他们正是地地道道的汉族,而且长期居于边地,却完整保留了明初江浙一带的服饰、语言、信仰和生活习惯。
时光回溯600年,元、明交替之时,朱元璋对逃亡西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在安抚失效的情势下,毅然派遣30万大军平定滇黔。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明军攻下普定(现今的贵阳)。为“永固江山”,明军修建城池,建立卫城,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派军士屯垦驻防。仅仅一个普定卫,就有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明军规定,屯田将士须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或自愿或被迫,从此远迁云贵,加入屯田行列,成为600年前的“军嫂”。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民户。毕竟,两百多年是在屯堡生涯中度过,特殊环境形成的屯堡文化,已经无法、也不会因“军转民”而轻易改变。于是,在时过数百年后,今人依然能够去感受“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而这些“化石”是屯堡的女人,世世代代用鲜活的血肉之躯,固守、传承下来的。据《安顺府志》记载:“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凤阳妆也”。这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屯堡妇女的装束,源自朱元璋的老家,是明初那一地区汉族妇女的正统传承。
那么,“凤阳汉装”究竟是啥模样?有顺口溜:“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shàoshào),脚上两个翘翘”。
先看她们的“罩罩”。这种被称为“三绺头”的发型,“前发高束、形似凤头”,左右两小绺在耳前倒挽上去,形成双鬓,主要的一绺从头顶梳到脑后,盘一个圆髻,别上簪子,罩以马尾纺织的发网。与这种发型相搭配的,是一种裹头的圈带,颜色以洁白、青两种为主,偶尔也能见到酱色的。当然,留有这种发式的是已婚妇女。白色头饰,在汉族地区,往往是丧事所用。那么,屯堡的妇女为何顶戴这种不吉利的头带呢?答案是:军士职业使然--男人们要经常外打仗,而每次出征,生死难料,他们的妻子头包白帕,代表为其丈夫“戴活孝”。一旦壮士牺牲,其妻更是长孝不除,还将额部头发逐渐净除,显出光亮额头,以表忠贞。后来便形成一种习俗:已婚女子戴白帕,老年妇女裹青(黑)帕,以此区分婆媳。那么是否一成不变?也不是。如果去参加谁家的婚礼,无论老幼一概换青帕。“吊吊”自不待言,就是她们的银耳环。
身着布袍,是屯堡妇女服饰的另一特点。袍长过膝,青年为天蓝色,老年为宝蓝色。一律异色(多为黑色)布条包边,并镶绣花条带,增加美感。腰间扎一条黑丝带,长度一丈二尺,寓意一年十二个月,岁岁平安。而丝带的两端垂于后腰,就是所谓“两个扫扫”。当劳作时,她们则将长袍挽起,用腰带系紧,干净利落。“脚上两个翘翘”是妇女们的花鞋,鞋尖起倒勾,鞋帮彩绣。据说鞋尖倒勾里,内藏利器,用作自卫,而这里地处深山,说是“登山鞋”也许更合情理。
军士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他们的宿命是战死疆场。军士效忠国家,谁来忠贞于军士?自然,首先是他们的眷属。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道德的坚忍不拔,令屯堡女人们更加固守于家庭、社群和传统。
屯堡女人,值得敬仰。(省地矿局)
4——咱是高密人
(歌词)
□魏修良
我家住在凤凰城,
世世代代有美名,
晏婴郑玄和刘墉,
红高粱地里出英雄。
民艺四宝咱创造,
九曲胶河紫气升,
顶天立地高密人,
敢立潮头唱大风。
尝尝咱的吃,“包啦--热的”,
喝喝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看看咱的穿,一年四季赶潮流,
握握咱的手,天南地北是朋友,
拍拍咱的头,千难万险不发愁,
挺挺咱的胸,大风大浪任我走。
哎嗨哟--
咱高密人办事实打实,
南山顶上滚石头;
咱高密人说话板上钉钉铛铛响
吐口唾沫砸个坑地球也要抖三抖,
咱高密人崇文敬贤讲诚信,
知恩图报和气生财传家久。
咱高密人敢爱敢恨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敢领先,
心地善良勤劳智慧浑身是胆个个都是硬骨头。
咱是顶天立地的高密人,
日月星辰扭着秧歌跟着咱的脚步走。
哎嗨唉嗨哟--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5——我站在山顶
□张振江
我站在山顶远眺
雾的涟漪
轻舞着群山的单调
让冬日里群山的枯黄和苍白
润泽如雨后般妖娆
我站在山顶远眺
风的刀刃
轻弹着我麻痹的神经
让我在痛的痉挛里
感受清澈
我站在山顶远眺
群山与天边的交际
高耸的风车自由地摇臂
让爱的电流
跳跃成一曲烂漫的五线谱
我站在山顶远眺
偶然经过的斑斓山鸡
在枯黄的杂草上漫步
而后倐地钻入密林
去追寻冬日的逍遥
我站在山顶远眺
已感受不到我
那冬日里山顶美景
已彻底将我淹没
让我在冬日的醉景里
沉沦
沂水县国土资源局
6——那一杯的风情
□何怀友
从来都是一壶天水奔入
宛若黄河咆哮龙吟充耳
便有含笑待开掩口而喜
九曲回甘的玉液就这样
奉至君前
一饮而尽还是展眉轻浅
似梦似幻的香云透体而入
未曾饮先得醉风花雪月皆抛却
但凭此刻神仙何须慕
吐气吞声荡开层云
最是那一吻的浅尝即止满目生甘
灵魂充盈的刹那昂扬于
云端之上纵览天下
唯吾独尊
前吻将尽后饮又续
通体舒泰的迅流
一浪又一浪
漂浮于乾坤之内
伴有花开的欲望
指尖的延展
已能触到你的发梢
每一枚细胞分裂每一缕感应新生
待一杯而倾从此不见
只是相恋
济阳县国土局曲堤所
上一篇: 演唱台坍塌,王菲该做什么
下一篇: 由“焦三牛事件”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