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照——济南 山东大学孔子像与新知楼峻岭/摄
刊头题字——吕树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1——风吹齐鲁遍地香
编辑手记
时光飞逝。整整8年前的今天,“齐鲁风”副刊应运而生。
在题为《齐鲁风来满眼春》的手记中,编辑曾写道:古老的齐鲁之邦,民风淳朴、文风雅致、世风庄重,曾孕育了灿烂的儒教文化,其创始人孔夫子就曾周游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辽阔的齐鲁大地,风物相宜、风景如画、风光无限,巍巍泰山雄踞其间,五岳独尊如东方一柱,也是中国人坚强的象征。”“山水圣人是我们的骄傲,国土人意气风发跋山涉水,定能在工作之余写出风格独具、风趣幽默、风骨刚健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国土文化。”最后一句是“一纸风行,祝愿本报!”
8年来,齐鲁风奉行“以情动人”之编辑原则,发表了系统内外甚至来自国外的作者抒写“情亲、友情、爱情”及“寄情山水”的稿子四千余篇,发表各种字体的刊头题字及刊头照片各500余幅,有的作者因爱好写作,被领导发现所重用;有的当了领导后,挤出时间来为齐鲁风写稿,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我省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系统内外的领导及朋友纷纷给齐鲁风约刊头,如广州的麦建华先生,五莲联通公司的张西洪先生及潍坊局奎文分局的张树森局长等,在此衷心感谢!
又一个春天来了。耕耘与播种又成了劳动者的任务。“人文齐鲁,风扬国土”,认真参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是我们的担当。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力争一如既往地把报纸办好,把齐鲁风副刊办好,希望领导和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风吹齐鲁遍地香,书香国土遍齐鲁!
2——贺齐鲁风八周年
□张兴利
欣闻齐鲁风作为导报副刊刊名已八周年,心愉悦,感触多,写诗一首,以飨读者。
风展华彩已八年,
撑起导报一片天。
国土文化尽弘扬,
双保大旗扛在肩。
悠悠岁月根基奠,
龙年顺风再向前。
高唱阵地主旋律,
上上下下俱欢颜。
(张兴利,德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曾分管过信息与宣称工作。喜书法,爱写诗,在本报发表过《“红线”赞》《耕地呀,您是我们最最珍惜的宝贝!》《希冀》等诗及齐鲁风刊头题字)
3——弘扬国土文化繁荣文学创作
——“齐鲁风”副刊冠名八周年有感
作者——吕以发
从小时候识字开始,我就喜欢看书看报,尤其是报纸的文学副刊,常常见到后就爱不释手。上中学的时,一个月才几块钱的生活费,硬是每月挤出1块钱订阅了《大众日报》等。现在网络发达了,读书看报、上网写作,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常常令我陶醉。
自从1986年1月23日本报创刊以后,我终于可以看自己的报纸了。当时,我大学毕业在地质队参加工作已近四年。每当手捧油墨飘香的新一期报纸,我都会仔细阅读。后来逐渐开始给报纸投稿,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再后来又由作者变成了编辑。我把报纸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用心写作。“在最美好的年华,干最美好的事业”,就是报纸创刊初期我们全体编辑记者的理想和心愿。
早年的本报文学副刊,发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作者大多是钻工、地质技术人员、政工宣传人员等,尽管有些稿件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没有熟透的青果,有的还沾着泥土的芳香,读起来有点苦涩,但一大批文学青年,就是从那时渐渐踏上了文学之路,不辞辛苦,不畏艰难,顽强攀登,有的从此登上了文学的巅峰。著名作家冰心看了本报后曾为其副刊题写“清冽山泉”四字。地矿部著名作家黄世英来山东采风时,在泰山天街上曾语重心长地说,要尽心尽力精心办好文学副刊,争取尽早改大报,他的期望在2003年终于实现了。
随着报纸的改名扩版,读者群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2004年2月9日,在猴年春天,本报“文艺副刊”冠名为“齐鲁风”副刊,一个“文学宝贝”应运而生。这个刊文学色彩更浓,在“齐鲁风”冠名首期,编辑刊发了开篇宣言--《齐鲁风来满眼春》:“古老的齐鲁之邦,民风淳朴、文风雅致、世风庄重,曾孕育了灿烂的儒教文化,其创始人孔夫子就曾周游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他的思想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而风靡全球。”“辽阔的齐鲁大地,风物相宜、风景如画、风光无限。”“国土人意气风发跋山涉水,定能在工作之余写出风格独具、风趣幽默、风骨刚健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国土文化。”……诚哉斯言。这几年,国土人繁忙的工作、欢乐和诗意的生活,成了文学爱好者创作的源泉。许多人笔耕不辍,积稿盈箧,写下了众多朴实而华美的篇章,投寄并开放在“齐鲁风”这片文学的山野,芳香四溢。
“齐鲁风”副刊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从“齐鲁风”的刊头照里,我饱览了山东大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从“齐鲁风”每期一变的刊头题字上,我领略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齐鲁风”精彩的文字里,我认识了著名作家莫言、张炜、刘玉栋、逄春阶、鲁先圣、赵德发,认识了国土系统的“大家”常江、欧阳黔森、徐峙、梁守德、毕研波以及石敬涛、王珊、许忠芹、窦贤、冯连伟、张万江、高广超等等作家、作者朋友。有许多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读了好几遍。例如冯连伟的《我给母亲梳梳头》、许忠芹的《又是一年枣儿红》、朱潇的《岁月放歌》、路永诚的《饱蘸笔墨写国土》、王晶晶的《我来了》……,我知道,有的作者已经将作品汇编成书出版,如冯连伟《静水深流》,高广超《守望与歌唱》,有的作者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发行上映。齐鲁风的部分精华稿子,最近也将汇集成册正式出版。
“齐鲁风”在料峭的春风中呱呱坠地,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由于生正逢时,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广大读者的厚爱,蹒跚学步,茁壮成长。被丰富的作品打扮得五彩斑斓,悦人耳目。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各级领导、省内外读者、作者,众口一声,都给予了“齐鲁风”副刊衷心的祝愿、爱戴和好评。
我从“齐鲁风”副刊这块沃土中吮吸着丰富的文学营养,陶冶着文学情操。我自己也在这块阵地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由于经常能与“齐鲁风”相伴,我曾向朋友们宣称,我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一刊在手,乐此不疲。我相信,有编辑们的不懈努力,“齐鲁风”一定会吹过原野,刮过城乡,在神州大地上飘荡;染绿柳丝,沁黄稻海,催熟硕果,发出醉人的馨香。
(吕以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4——相守齐鲁风
作者——张万江
2001年,我有幸成为国土资源战线的一名新兵。如果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来,你每天上班属于你自己安排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会毫不含糊地说:上班读报纸,先看导报《齐鲁风》。与《国土资源导报》齐鲁风结识8年来,相识、相恋,今天已经成为我终生相守的伴侣。
回顾八年时光,往事历历在目。
订报纸
说起订报纸,在过去,在原来走过的几家单位,应该说是个挺有压力的问题。我也曾经负责动员乡镇、部门订阅党报党刊,深知个中滋味。在我们单位,在同事们的心目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一到订报纸的时候,大家都在关心我们的《国土资源导报》订上没有。原先,有的科室、站所曾为自己单位订不上、收不到自己的报纸而不悦。大家所关心的除了综合新闻、业务探讨类文章,关心最多的还是我们的《齐鲁风》。她是大家工作之余增长知识、联络感情、提高鉴赏力、锻炼写作水平的良师益友。今天的报纸之所以实现“人手一份”,应该说与“齐鲁风”的魅力与诱惑不无关系。
组专版
非常荣幸的是,我曾为“齐鲁风”组过几期专版。因为一段时期,我局与其他几个兄弟局曾“协办”过齐鲁风。根据约定,每年都为协办单位刊发一版本局作者的文艺稿件。刚开始组专版时,我感到无所适从。根据编辑提示,我发动全局上下搞了一次“我和《齐鲁风》”有奖征文活动。不料,作品堆上案头后,才发现,大家对齐鲁风是那么的了解,在那热情滚烫的诗句中,在那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无不蕴含着对土地、家乡,亲人、友谊的真情真意。同时,从大家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藏着的“龙”和卧着的“虎”。从开始的组不起稿件,到后来成了版面盛不下。再后来,退休多年的老局长听说后,一连几次向我发来了多组文章。单位职工的孩子也纷纷写来不少文章。毕竟这是咱自己的阵地。
约刊头
齐鲁风的刊头非常有特点,她不像有些期刊报纸那样,请名人提个字提升一下名气,或者干脆从网上选一个字体放上就一劳永逸了。简单的三个字,她却期期不同,次次变换。“齐鲁风”三个字,那装扮,或飘逸,或遒劲,或华丽,或端庄,展现了中华墨宝的魅力,也体现出《齐鲁风》作为文艺副刊的责任和担当。我共为齐鲁风约过四次刊头题字。有退休的老教师,有文化局的局长,有电影公司的职员,还有一个是我同学--现任济阳县实验小学的校长。当时,我的这位同学曾郑重其事地问:需不需要交点宣传费。我告诉他,你是“大家”,要给你润笔费呢。不错,尽管稿费不高,但都体现着齐鲁风的风采。
写文章
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在结识齐鲁风前的10多年,我写了东西都是孤芳自赏,顶多了就是读给家人听听。认识齐鲁风后,我的作品才陆陆续续地“面世”。在和编辑的交流中,听到的最多的一是鼓励多写,再就是如何打开写作思路的言传身教。《土地情缘》是我在齐鲁风发表的“处女作”。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刊载到散发着墨香的自己喜欢的报纸上时,那种自豪、激动的心情到现在还能体会得到。《父爱深深》、《陪着母亲住院》、《老婆过生日》、《我家有块小黑板》等亲情文章的发表,使得整个家庭更加温暖和谐;《咱们的土地咱们的家》、《重整田畴拓沃野》、《夸夸咱们的国土局》的发表,抒发了我对国土工作的热爱,也激发了大家对所担任工作的热情。齐鲁风,我的挚爱伴侣,我们的良师益友,你让我为你倾情,为你歌唱。
相守齐鲁风,益智怡性情。
俏笑美目盼,国土云风生。
愿你健康美丽到永远!
(张万江,济阳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5——最可贵的是真情
作者——冯连伟
得知导报《齐鲁风》命名即将8周年,突然心中涌起莫名的激动。时逢周末,我打开电脑上网,看了很久的“qilufeng2004”博客,细细地品味博主在描述《齐鲁风》性格特点时用的“谨慎、憨厚、大气”六个字;我把《齐鲁风》已经发表过的文学作品又重读了许多篇,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齐鲁风》作为导报的文艺副刊,八年的风雨历程,刊载了上千篇文学作品,汇聚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倾洒了办报人的心血和汗水,在国土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文学的丰碑。当《齐鲁风》8周岁生日的时候,如果问一下她在国土人心中,她是怎么奠定起她高大的地位树起美丽形象的呢?我的感觉就是国土人办自己的报,国土人写国土人自己的事,笔触的是国土人自己心底湍急的河流,捡拾的是在自己心底的河床上留下的深深的足印和珍贝;流露的是国土人对国家、对工作、对小家、对亲人、对同事、对朋友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来自内心每一个细胞里的真情实感。
弘扬正气,弘扬亲情是《齐鲁风》的鲜活印记。《齐鲁风》就是这样的执着和大气,她的性格特点是谨慎的,因为在这样一个不断被各种潮流冲击心态不断浮躁网络上什么都敢说什么文章都敢写的年代,《齐鲁风》依然谨慎地有些固执地守护着她的纯洁,这就是用心弘扬正气,用心弘扬亲情。在她的身上,读到的都是真情都是真实都是美好;她的阵地上刊登的每一篇小文,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可能是记忆中小时候看到的爹的旱烟袋,求学离家时娘的街头瞭望;可能是结婚纪念日没能给爱妻献上一束花的遗憾,也可能是儿女生日没能送上一个蛋糕的心痛……《齐鲁风》刊登的每一篇美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经过编辑的刀削斧凿,展现给读者的是心中美好的回忆和把亲情放大的共鸣。
其实,我本人是《齐鲁风》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每一期的《齐鲁风》都让我难忘,都是我心中的一顿大餐美餐。我发表的超过百篇的亲情散文多数都是在《齐鲁风》首先发表的。《齐鲁风》刊登的“父亲”、“回家”、“甜甜的冰糕”、“娘买的那串紫葡萄”、“娘买的月饼香又甜”、“娘牵挂着她的儿女”、“娘炒糊的菜也香”、“娘的泪水”、“父亲的水果摊”、“父亲的那件灰衬衫”等等,让我在回忆的点点滴滴中品味浓浓的亲情。是啊,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每一个做儿女的都是在父母坚实而宽广的亲情中成长、开花并结出美丽的果实。今天《齐鲁风》8周岁生日到来时,我的亲情散文集《静水深流》,也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也算是为《齐鲁风》8周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小小礼物吧。
历经8年的风风雨雨,《齐鲁风》亦由最初跚跚学步的黄毛丫头到今天笑声朗朗、露出娇容的美丽少女,她承载着国土人的关爱,倾注着编辑们的心血,编辑部里那不熄的灯光映照着他们孜孜不倦耕耘的背影。我想,《齐鲁风》秉执她的一贯风格,会在弘扬正气、弘扬亲情方面做得更加完美,会在更多人的心中树起更加高大而美丽的形象。作为一名读者、一名作者为《齐鲁风》的8周岁生日衷心地说一声祝贺,向为她成长付出心血汗水的编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
《齐鲁风》可亲、可爱,值得呵护;
《齐鲁风》可敬、可读,值得关注。
(冯连伟: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局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已出版亲情散文集《静水深流》)
6——我为“齐鲁风”约刊头
作者——麦建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国土资源导报》的“齐鲁风”副刊征刊头题字。我在副刊的博客里看了些已发表过的样稿,觉得这份副刊办得很有特色,可用“质朴无华,启迪人生”来形容。而为刊头题字,确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想,邀约下身边的书法同好一起来题字不就更好吗?当我与编辑文峰先生联系后,便开始为“齐鲁风”副刊约刊头。
组织网友题写副刊名
前年年初,我尝试题写副刊名,用数码相机拍下作品图片,发送到编辑部的邮箱,然后把原稿寄给编辑部。没想到在两周后,我的题字作品被发表了。不久,我收到了报社寄来的几份样报及稿费。
后来,我以番禺社区网书画学会版版主的名义,通过发帖,组织了南方的书法网友也来题写副刊刊名。没想到这次小范围的征稿,得到多位热心的书法网友的参与。两年间,已先后有二十多位网友的题字作品获得发表。
力邀禺山书社成员参与题字
禺山书社是一个积极活跃,汇聚各地书画精英的民间团体。我力邀禺山书社的成员参与到题字中来,并把此活动列为书社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报上可以看到,所发表的题字作品各种书体皆有,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现在,禺山书社成员的整体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作品已多次在国家级、省级重要赛事或展览中获奖,发表于书画类相关刊物,也受到行内外的关注。
组织学生参与书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推荐自己的学生也试试用所学过的楷书或隶书题写“齐鲁风”,要求学生用繁体来书写,写得好就推荐给报社发表。然而,这三个字写成了繁体,笔画比较多,构字也不好把握,要写好确实有一定难度,一下子给很多学生难住了。不久,有几位学生书写的作品被发表了,当拿到报纸后,都非常兴奋。虽然稿酬不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增强了学习书法的信心。
进一步了解山东
“齐鲁风”副刊带有浓厚山东特色。通过阅读该报,让我和我的朋友们想到了山东,看到了正在逢勃发展的山东。通过该副刊的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了解山东本地的人文、景观等,同时,我们还体会到山东人那朴实,守信用,重情义的美德。总之,收获良多。
(麦建华,书法教育专家,广州禺山书社社长,番禺社区书画学会创办人。)
7——对联 徐峙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由“焦三牛事件”想到的
下一篇: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