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误打误撞成就几千万网络文字——兼谈网络文学这些年的个人认识
来源:作者:郭瑞琳时间:2012-02-07热度:0次
1、2012年春节,站在新的年轮起点回顾
2012年春节,站在新的年轮起点回顾,我首先总结一下进入网络文学创作这些年的一些小“成绩”。在2011年7月之前,我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我的博客里。那时候,我在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网等各种网站都有博客。但因为我的博客疏于管理,经常忘记密码,所以注册了很多个人博客,但很多个人博客最后都无法登录,不了了之。2011年7月11日这一天,我收到中国作家网的一封电子邮件,指导我如何向中国作家网投稿。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将一些在网络上发表、流传的作品以及我先后出版的100多部著作的部分著作电子版文字投向中国作家网。从2011年7月至今,中国作家网分别在“中长篇小说”、“杂文”、“诗歌”等专栏连续刊发我的各种作品100多万字,包括我撰写的《邱镇沪传》、《饶宗颐传》、《李泽楷传》、《黄光裕传》、《李嘉诚传》、《史玉柱传》、《杨振宁传》、《可爱的潮州人》、《郭瑞琳传记文学讲座》等9部著作。2011年7月28日,“郭瑞琳知名爱情诗歌朗诵会”在东莞举行,中国作家网率先在“作协新闻”专栏里作了相关报道。随后,广东作家网也及时在“作家在线”专栏作了相关报道。从那时开始,我正式接触广东作家网。这时候我想,我这样的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作家网都能够发表出来,其他作协主办的作家网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就把这些文字投向广东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湖南作家网。结果到2012年1月,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分别在“文学评论”、“诗歌”、“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专栏刊发我的各种作品110多部、篇、首,其中包括我的著作《中国古文化研究》等40部、各类文章70多篇首,共600多万字。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所有我的作品均是由李春生、蔡长杰、尘子、屠泓为、木木鱼、冯旭红、梅苑清风、田建国、许忠芹、董一佐、吴贤斌、缪旭照等10多位编辑编审、刊发。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发表作品的同时,我又收到原创力量文学联盟的电子邮件,邀请我把稿件投给他们网站。之后,我就进一步扩大成果,把作品投向更多文学网站。 目前已经在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广东作家网、湖南作家网、原创力量文学联盟、郭瑞琳作家网、起点中文网、南都网、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网等各种网站发表作品超过2000万字,其中有部分作品被潮汕风情网、东北作家网等一些文学网站转载。目前,我已经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湖南作家网、原创力量文学联盟等文学网站建立了“郭瑞琳文集”。一枝独秀不是春。2012年1月15日,我又投资创办了自己的个人文学网站——郭瑞琳作家网(可以网络实名搜索),希望可以积极响应“文化强国”的号召,为更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文化人服务,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2、我所知道的2011年网络文学
我觉得,从2011年7月到2012年1月短短半年多时间,个人能够取得在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文学网站发表文字超过2000万字这样的小“成绩”,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与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与“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奏起离不开。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11年末,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达1.94亿,网络文学作者达100多万人,每年约有三四万部作品被签约,这一数字已超过了网络电子商务用户。经过了数年的商业运营,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的事实已毋庸质疑。2011年,资本进驻和扶持下的网络文学依然继续着融入主流化的努力,并且这种融入看上去更为强势。而主流文坛也愈来愈意识到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各类活动增强着自身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工作机构自2009年成立以来,定期召开有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读书频道、搜狐读书频道等五家网站参加的联席会议,关注和引导网络文学创作;鲁迅文学院从2009年开始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班,至今已开班4期,加强了对网络作家、编辑的培养;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继2010年首次将3部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列入扶持范围,2011年度该项目再度评选出携爱再漂流《酒店风云》、聂丹《我们的青春》、刘英亭《暗斗》3部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同时,中国作协为构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互补的平台,架起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交流沟通的桥梁,还组织开展了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结对交友”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作家、评论家与来自7家网站的18位网络作家结成“对子”。通过这一活动,传统作家可以从网络作家那里学习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和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表现样式,网络作家也能从传统作家那里学习他们更为严谨的创作态度等。时至2011年,中国作协已吸收当年明月、唐家三少、笑看云起、月关、晴川、跳舞、酒徒、烟雨江南、千里烟等20多位网络作家入会;其中“唐家三少”作为一名年轻代表不仅参加了第八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并且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成为第一位网络作家委员。另一方面,文学网站也在与主流文坛的合作中,展示其主流化的努力。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许多文学网站开始与主旋律及主流文坛挂钩,如红袖添香网推出的“网络文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特辑,引起诸多网友对网络革命文学的关注。其中,网络作家“北风吹11”将歌剧《白毛女》改编成一部网络版的《白毛女》,通过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那段苦难的往事;网络小说《穿越时空打鬼子》则从网络十分流行的穿越题材入手,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2011年北京图博会上,以“指尖传递,红色记忆”为题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手机文学征文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征集后也圆满落幕。活动不仅进一步宣扬了红色文学,也带动了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新兴媒体内容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生文学形态的茁壮成长。上述事例说明,创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传统文学在新的时代并未式微,如能引导和发挥好新兴文学媒介的作用,其力量将是惊人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堪称2011年中国文学界乃至网络文学界一大盛事。这是自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作品敞开大门后,作为全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的茅盾文学奖评选,也首次加入网络文学作品参评。此举反映了中国作协在对待新媒体新文学上的不断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不过,关于网络文学作品在此次参评过程中的备受争议也反映出一些我们早该正视的问题。在中国作协发布的《关于征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中,“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虽被纳入征集对象,但“必须由出版单位出版图书作品”才有被推荐的资格。虽然有网络文学方表示,网上排名靠前的作品几乎都已出版图书,这个规定对网络文学作品申报并没有太大的限制作用,但毕竟未能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实际情况。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过程已和传统文学有着很大不同,这样的规定很可能会将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作品拒之门外。同样的,评奖条例中关于多卷本长篇小说应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的规定,也使作为网络文学重要代表作品、在广大网民和读者中有着较高声誉的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因“没写完,还有续集”而未能入选参评作品名单。而入选参评作品名单的7部网络作品(新浪网推荐的《成长》、《遍地狼烟》、《青果》,起点中文网推荐的《从呼吸到呻吟》、《国家脊梁》、《办公室风声》,中文在线网推荐的《刀子嘴与金凤凰》),又因为是否能界定其为网络文学作品而引发争论。王海鸰的《成长》虽在出版方标明了“新浪网、作家出版社”,编辑的名字上也多了网站读书频道的编辑,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传统作家的纸质图书。郑彦英的《从呼吸到呻吟》因参加了“30省作协主席小说巡展”并获得二等奖,便由活动主办方起点中文网推荐,但作品并非网络首发,语言也不具网络特色。《青果》的作者顾坚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网络文学,只是通过网络书写的传统文学作品。传统作家的传统文学作品,不过借由网站推荐,恐怕难以称作网络文学;即便的确是先发布在网上,是否就能定义为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绝不是将传统小说放到网上发表那么简单,那么,不具有网络文学特色的作品又能否代表网络文学参赛?这些争议充分说明了网络文学虽然发展了十数年,但在概念的界定上还困难重重,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未能达成一致的见解。最终7部网络文学候选作品只有《遍地狼烟》进入第一轮投票,并在第二轮被淘汰,这一结果也被网友们认为“茅奖”对网络文学明迎暗拒,实际上仍然歧视、排斥网络文学作品。网友们的发言虽然带有情绪性,但也值得我们思考。我想,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网友们所言的“茅盾文学奖并没有完全放下身段,对网络文学作品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是在具体评选过程中再度暴露出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观念、趣味和精神,价值和标准等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同,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网络文学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和传统文学完全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讨论、评价。评价网络文学应尽早改变旧观念、旧思维,然而我们又须得承认,对文学的评价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有一些固有的标准是需要坚守的。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过程中,就已然暴露出权威的传统文学奖项其既有的评价标准、体系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文学门类在评价标准和体系上的种种冲突。后来甚至有学者提出是否将来能成立专门的网络文学奖项。奖项对于鼓励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当然有积极意义,但恐怕加紧建立网络文学自身的评价原则、标准和体系更迫在眉睫。否则即便有奖可评也无有力的批评武器在手,依然无法以理服人。过去我们研究网络文学常大而化之地从文学现象入手,这的确是最快速的方法,但长此以往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很可能就一直停留在既有印象上,对网络文学这个复杂的媒介中产生的一些具有独特性、原创力和个性化的东西,便容易忽略。邵燕君提出的在反思精英标准、理解网络文学的基础上,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的观点,值得提倡。从文化研究转向文学研究,打“阵地战”,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理论研究者向网络文学的实践者,特别是向精英粉丝们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土著理论’,然后,将它们加工(或翻译)成严密的学术语言和学术理论,最后,将这个辩证的学术理论还给网络文学。”这套话语将做到既能在世界范围内与前沿学者对话,也能在网络文学内部与作者和粉丝对话。
2011年网络文学界内部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横跨两年的盛大文学起诉百度侵权案终于尘埃落定,百度被判立即停止对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所有侵权行为,并赔偿盛大文学经济损失。此前,网络文学中的盗版问题一直是阻挠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障碍,此案反映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相信能更多唤起互联网界的版权意识,各大互联网企业也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环境。第二件是2011年末公布的“2011百度搜索风云榜”。它凭借对中国近5亿网民搜索数据的调研,向我们展示了2011年中国网民的关注热点、精神需求和行为特征,成为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风向标。在这里,文学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一跃成为舞台的中心。《斗破苍穹》、《吞噬星空》、《遮天》、《永生》、《仙逆》、《天珠变》、《步步惊心》、《凡人修仙传》、《异世邪君》、《重生之贼行天下》被评为“十大网络小说”,内容涵盖了架空历史、玄幻奇幻、仙侠修真、后宫穿越等题材。在“十大梦想新职业”中,“网络作家”仅落后于“婚礼策划师”,成为年轻人梦想实现的第二大新职业。从前,籍籍无名的网络写手每天为生存、为名利码万余字的生活曾被认为是最辛苦的职业,而由“最辛苦”到“最梦想”,人们对“网络作家”这个职业的眼光变化,不仅反映了商业规则缔造下的网络神话,也凸显出网络文学的巨大前景。其余榜单中,“十大移动热词”中起点白金作家天蚕土豆新作《武动乾坤》名列第二;“十大随身应用”中“小说阅读网”位列第四;“十大电视作品”中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剧集占了将近一半。可以说,2011年的网络文学不仅继续在比特世界里制造着数字奇观,还进军大小荧屏制造着视觉奇观。作为网络文学在全版权经营下的成果展现,网络文学业已成为影视业的内容源头,去年已经播出的电视剧有《我是特种兵》、《宫》、《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千山暮雪》、《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等,正在拍摄预计近两年播出的作品还有《大魔术师》、《极品家丁》、《帝锦》、《庆余年》、《刑名师爷》、《回到明朝当王爷》、《纳妾记》、《搜索》等。而在“十大电影作品”中,位列榜首的同样是一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小成本制作《失恋33天》。作为一部“小清新”文艺片,它在上映4天就创造了过亿票房,成为2011年度电影圈的最大“黑马”。这部作品的前身是作者鲍鲸鲸在被称为“文艺青年集散地”的豆瓣网上发布的一个曾引起疯狂“围观”的“直播帖”,讲述了女主角黄小仙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33天。这部类型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典型文本,从它身上能够看到鲜明的网络特征和时代特征。它是网络互动传播下的产物。而这样一部类型化之作经历了网络热帖到畅销小说到电影大卖的三级跳,其成功也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因为它的语言有一定文学修养并且风格突出、机智幽默、辛辣犀利,令阅读过程成为一次痛快的抒发、宣泄和享受。其次它接地气,作为一部“疗伤治愈系”作品,人物里有时代,对白里有生活,故事有代入感,作者对现代都市人脆弱的情感生活的观察和分析细腻、精准,不隔靴搔痒,打蛇打七寸,自然令上至“围观直播帖”的读者,下至买票进影院的观众都心满意足。这也给当下的类型化创作很好的启示。
2011年,对于网络文学来说是“很微妙”的一年。这一年,网络文学没有出现所谓的“冠军相作品”——亦即能够概括这一年网络年度文学潮流或文化现象的作品:既没有所谓的“第一本”作品(所谓“第一本”,是指引爆某种社会潮流,或者让某类出版类型、图书板块或者文化现象“第一次”让大众关注、聚焦和跟踪的领军图书,如2006年《双面胶》赤裸裸地揭露了婆媳这对“天敌”的矛盾关系,引爆了从网络文学到影视剧“婆媳战争”的潮流),也没有“最热的一本”(如2008年《庆余年》并不是“穿越文”的最后一本亦非“重生题材热”的第一本,但却是从穿越文到重生题材的变异过程中“最热的一本”,“好好活着,天天向上”切合当时当下中国的社会潮流和国民心态,使其成为年度作品),也无法让人看清楚“下一本”(能让人可以预测与分析下一种网络文学的阅读潮流或畅销题材,如2009年《小三来了》继《蜗居》第一次正面看待婚外恋问题之后,开始正面诠释婚外恋的“玫瑰战争”,2010年的《前妻来袭》和《戒年华》都可被看做是这股潮流的“跟风之作”),更没有能让人追根溯源,让我们发现、发掘影响并形成某种网络文学潮流的传统经典作品创作源泉和承传关系的“那一本”(比如,1999年《悟空传》引领了向传统和经典致敬、模仿或戏讽之作的同人时代;《重生于康熙末年》标志着2008年网络文学“重生题材热”向传统经典回归,如回到《红楼梦》寻找创作的源泉、灵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构)。“第一本”、“最热的一本”、“下一本”和“那一本”,用这种“四本书”概念和架构来分析网络文学本身“怎么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2011年,网络文学无亮点——我们没有发现能够引爆社会潮流的视点作品(虽然不断有网络作品引爆社会潮流和大众文化现象,但那基本上都是以前的经典作品和潮流之作。比如,《步步惊心》是2006年的,《失恋33天》是2009年的),也没有发现能够折射甚至决定未来网络文学风格走向的类型和题材。但是,如果从网络文学评论到管理决策层等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去切入的话,就会发现,2011年,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参与者和文学/文化管理者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2011年发生的诸多网络文学/文化现象,埋下了很多的“线头”,对于未来几年的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暗示、预示和风向标意味。比如,网络文学的被经典化——无论是商业利益驱动,还是网络文学自身内在逻辑驱动,都需要对网络文学十年进行“回顾”式总结。既然是“回顾”,那肯定还有“展望”——未来网络文学将如何发展?再如,网络文学参与者和文学/文化管理者的对视、对话、对接的姿态和行为,越来越倾向于积极。这意味着一种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甚至有可能是网络文学“解放生产力”的先兆,虽然还有待观察。假若将类似于此的网络文学/文化现象系统地梳理一下,并寻找其背后的思路、逻辑和趋势,或许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并寻找答案:为什么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这是“很微妙”的一年?就像一个“V型”,旧有的地平线正在消失,新的历史地平线正在诞生……一提网络文学的“经典”,就很容易陷入传统纯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十年之争。按照一位学界前辈的话说,“经典”不是当代人评的,是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提网络文学的“经典”很容易引起人的“诟病”。当我们在倡导现代人应该多读“传统经典名著”时,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他们已经自成体系地“被经典化”,一些“大神级”的作品正在完结,并经过数年的连载和阅读,被读者奉为“经典”,比如《神墓》,比如《星辰变》。2011年,这种“被经典化”在网络文学自身发展逻辑和商业化利益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从网文界自娱自乐的点评,开始迈入大众的视野。从1999年网络文学的标杆之作《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到2011年“重温经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红遍大江南北,网络文学中越来越多的作品被众人奉为“经典”,簇拥者无数。这是网文界对网络文学自成一脉的源流传承体系的自我界定,亦是网络文学“商业化”的利益驱动所致,同时,也是网络文学评论者、文学/文化生产机制参与者以及文学/文化管理必须正视、了解甚至理解(否则无以导向)的重要现象。于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经典作品作家”进行盘点、评论和分析,成为2011年网络文学迫在眉睫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3、2011年,网络文学评论隆重“出场”
在这个过程中,吁请“网络文学评论”出场就成了2011年相伴而生的重要事件:网络文学评论是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以及如何介入、管理和指导网络文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广东省作家协会创办、杨克主编的《网络文学评论》创刊,广东网络文学研究院揭牌;邵燕君“北大新世纪网络文学研讨课”开课;《文艺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开始关注“网络文学会成为文学主流”之类的话题等等,都是2011年极具标志性的事件。但是,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选择“浩如烟海”的海量作品并进行评论,是每一部“被经典化”的网络文学都值得评论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概念和评价体系来解读、分析和评论网络文学作品,是不是借用传统文学理论概念和批评体系就可以?网络文学评论如何解决和兼容“由内而生”的草根派碎片评论和由外向内的学院精英派体系评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网络文学中充斥着大量草根自动自发的评论碎片,充满真知灼见,但却无法成为评论体系;学院和评论精英试图概念之,体系之,却始终发现自己是“绕着围墙走”,无法逾墙而入,登堂入室。这些都是“网络文学评论”请出场时必须直面的冲突矛盾和难点问题,下一个5年,传统文学评论界如何“拥抱”网络文学作品,这是必须迈过去的最基本的门槛。这也是我们在网络文学“被经典化”中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经典作品作家”时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在评选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的经典作品时,我们能不能不要局限于类似于“十年十部作品”的模式,而是能够着眼于像穿越文“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选出其中承前启后、起承转合的“里程碑式作品”,然后,以平和、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不做价值评判,先接受其在网络文学中“被经典化”的事实,不以任何偏见地先进行阅读——读了作品后,再进行文本分析和作家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吸纳各种网络草根的品评意见,逐渐形成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经典性”分析框架。亦即,找到我们自己判断网络文学“经典”的立场、观点、逻辑和方法,再从这些“里程碑式作品”中选出我们自己心目中的“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和作家”,向大众推荐和评析。如台湾的网络小说作家九把刀因擅长跨多种类别写作和高产量高质量的作品,被众多网友捧为“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从个人到形似流水线上的机器,不可谓不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和誉美,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网络文学被经典化有其一定的“生产、制造和营销传播”过程:从1999年以中篇小说出道,到2011年红遍南北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出身社会学系的九把刀,他的写作风格曾被人这么解释:“社会学+漫画+武侠小说+周星驰+杜琪峰+X+Y=九把刀”,X是一堆无以归类的杂书与电影,Y属于一个开放的空格,最接近正确的答案是与生俱有的才华、个人禀赋、内在呼唤这一类无从解释的理由。由此看来,从作品/作家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被经典化机制”,已经因为其载体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文学经典作品高高在上,那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及一系列文学家、评论家、分析家、批评家等的考证,在不断的分析,评选和大众传播中,成为“经典作品”——其耗时长、大众话语权弱,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纯文学性更高的作品。而现在,同选秀节目一样,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可谓是“大众群选化”——通过网民大众的阅读、点击、跟帖、投票、收藏、转载、VIP阅读购买等迅速积累人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大众评审式”的遴选模式,而这种人气就牢牢抓住了出版商的心。所以,时至今日,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典化路线”,其主要“评委”变成了“网民评审”,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评判标准就会更加地“亲民化”。所谓“不破不立”,网络文学的“被经典化”机制,制造出了迥异于传统文学评论的思路、方法和逻辑。这恰恰是“网络文学评论”在2011年请出场时遇到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最重要的是,我们面临着“网络文学评论”出场时面临的最尴尬的一个问题:谁来评论?在传统文学/文化生产机制中成长的我们,有没有与网络文学相伴而生的真正的“评论家”?这背后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文学/文化生产机制从传统到网络发生断裂、漂移的更严峻的事实。
4、与狼共舞,拥抱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态度经历了从喊“狼来了”到“与狼共舞”的变化,而网络文学似乎经历了从文学异类到文学常态的转换,这不是网络文学进入传统文学或者被传统文学收纳的问题,而是网络文学自身融合网上与网下、精致与粗俗、文学与娱乐的问题。怎么看网络文学存在基本的文学理念差异?它终归要涉及到:什么是文学、文学怎么样和怎么去看文学的问题。网络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一方面意味着文学的非文学化,一方面意味着另一个文学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文学生态和发表方式决定文学的品质与命运。一个基本点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文学本质的区别吗?没有,网络文学就是文学,网络不过是一个文学发表的平台,如同期刊是所谓传统文学的发表平台一样,而网络平台变成了一种资本控制力量。因此,文学理念差异不是根本的,根本之处在于:怎么看待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面对新兴文学状态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学的文化资本面对新兴文学的文化资本挑战的问题。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在表面上经历了从文学异类到文学常态的转换,在骨子里是一种文化资本的转换,它带来了文学生态的转换。而现在,需要从网络文学作为“非正常文学”与“正常文学”的关系来解释网络文学,而不是从网络文学作为非文学与文学的关系来限定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是问题的根本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如果从文学本质看,两者没有区别,从不同的文化资本看才有区别:传统文学由文学期刊推动,网络文学由网络资本推动,只不过,资本对网络文学的介入、投入和控制非常强大广泛,以至于资本控制的区别似乎变成了文学本质的区别,但从根本上,资本的区别并不完全决定文学的区别。如果从文学系统内部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在于由谁判断是文学:是由编辑还是由读者筛选和决定是否是文学。当由读者筛选时,文学的根本问题就穿越了专业编辑而直接回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就是说,文学变成了作者给予什么和读者需要什么,他们是相互直接给予的。于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品质与情趣怎么样,进一步说就是: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是否将网络作品看做文学以及怎么样看做文学;另一方面,也是所谓传统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以至专门的编辑和批评家是否将网络文学作品当做文学。
流行在当代中国文学状态中的一般看法是,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离,虽然现在出现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重新打量,但那一般仍然是站在传统文学高于网络文学的立场来收编网络文学。这是因为,网络文学以前被认为是文学异类,现在网络文学的影响强大到足以侵占所谓传统文学的领域而不得不被传统文学重视,所以,这样的文学立场通常都会以传统文学怎么样、而网络文学又怎么样的比较口吻来谈论网络文学,严格地看,这里包含着一些不自主的轻视和界限:你是你,我是我。但是,这里忽视了: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而不是现在才变成文学,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文学,而不是现在它被承认是文学才是文学。真正要面对的,是它会怎么样,而不是它是什么。
表面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似乎是相互断开的,实际上,两者具有一致的现实传统,只是在文学感受和美学传统方面有所区别。如果不将网络文学看作一种强行介入正常文学领域的媒介现象,如果不将网络文学作为被迫承认的一种文学形态,而是从一种更加深入文学传统和现实意识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那就会发现网络文学的出现是有文学本身以及现实的连续性的。网络文学的主要意义是对文学进行机制释放——自由写作和自由发表,由此解放了写作活力,开拓了文学空间。一方面,这与网络文学来自民间而又作为民间化文学时尚的表现有关,它隐含着中国文学自身自由写作的传统渊源,这来源于中国民间文学自由写作传统的当代变化——中国古代民间的自由写作与网络的自由写作有一种形态上的和集体无意识的传统联系,山海经、古诗经、唐传奇、宋话本、明小说最早都是由民间自由写作开始的,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因生活媒介化而对中国古典民间文学自由写作传统的现代放大。另一方面,这来源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中隐含的某些自由写作的因素。网络文学的一些写作意识实际上是从90年代的文学写作意识中延伸而来,将90年代被命名的底层、身体、私人、女性、欲望等文学类群聚拢而来,会发现它们有两方面的共同意识:一是写作个人性的自由敞开;二是与现实生存意识的对应。网络文学延伸并扩展了个人自由写作的空间,将文学写作由有限的纸质印刷变为无限的网络空间。同时,网络文学更加快速和及时地与现实生活情绪相对应,并由此开辟网络文学社会而与社会意识对应。同时,网络文学和90年代文学一样,具有现实意识的根基和传统,而90年代文学与市场化意识形态一致,网络文学则与幸福感意识形态一致,这主要是指娱乐和享受的幸福感,是文学随着生活而发生的主题变化,只不过,在网络文学中更加自由地展开被现实所注重的娱乐和享受的想象性空间。但是,虽然网络文学部分地来自90年代的文学传统,却又与90年代的文学有重要区别:90年代的文学反抗宏大叙事传统,网络文学不但反抗宏大叙事,而且反抗90年代文学的庄重与精致,与文学的庄重传统发生了断裂。
网络文学的发生是因为网络成为了文学的媒介和平台,由此得到的提示是:如果网络文学主要作为发表方式而存在,那么,在全媒体时代的生活与文学情境中,很多文学作品都可能先在网络发表,然后再印刷出版,网络起到了一种筛选作用,而这种筛选作用需要逐步完善和成熟。只不过,在网络文学发生之前,筛选作品的机制是人工的,最终印刷出版也不经过网络中继,一步到位。在这个意义上,既然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发表,任何在网络发表的作品都可能成为较为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那么,网络文学精品就可能去掉网络二个字,网络文学这个称谓就并不限定文学的品质怎么样,传统文学也不代表文学的品质一定怎么样。即是说,传统文学不意味着一定出优秀文学作品,不出劣质品,网络文学也不意味着一定不出精品;同时,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出精英,网络文学不出精英。这里的相关问题是:网络文学的精品怎样变成较为纯粹意义的、美学意义的文学作品,变成一种精英意识的美学表现,而不仅仅是大众化、娱乐化的粗糙文化产品。社会、历史、文学、艺术,都需要精英意识来带动,而传统的文学精英意识正在垮掉,网络文学中可能也应该培养、成长起新的文学精英意识。进一步相关的是,网络作者怎样变成网络精英,进而由网络精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精英,在此之前,网络精英并不代表文学精英。至于网络文学的美学层次和写作问题则另当别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仍然是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精品并不一定比所谓传统文学中的较好作品差,而传统文学的一些作品也可能不如网络文学中的精品。例如说,最近几部很受欢迎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多多婚事》《佳期如梦》都是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
网络文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并且随着这个时代而嵌入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无论文学还是生活都无法排除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一开始就隐含着非网或“脱网”的倾向,它们随时都可能转化为脱网形式,我们应该为网络文学作品的最终脱网有所准备。这种脱网可能来源于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媒介化生活方式的瞬间性与不稳定性,这就是媒介化生活、全媒体时代或E时代的特点。当我们意识到一种生活方式、文学方式在生活中普遍来临时,它已经开始悄然转变为另一种事物,而这种转变的可能之一是向经典的回归。网络文学的这种脱网倾向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学本身不是严格的文学概念,它既非题材,又非主题,既非内容,又非形式,它只是借用了网络这个概念,其中非文学的网络概念占据更大成分,它必然会向某种非网络概念的文学专门领域靠拢。二、文学作品借助了网络这个平台去发表,由于发表的任意性,文学也具有了任意性。网络提供的是发表平台和阅读空间,但并未对文学本身有所解释,要对文学以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出解释不是网络能解决的。三、网络文学具有随时可以抹去、丢失或改变的非物质文化性质,而文学的最终留存主要还要依靠物质文化的留存,即出版印刷的留存。四、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家都倾向于最终的纸质出版和直接印刷,有条件的作者已经在这样做,除非作者不想让文学最终承认自己。五、对于阅读,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感受和情趣会大不一样,网络阅读感受的主要性质是“动”,而纸质阅读的感受性质主要是“静”。
5、一波三折,我们在网络文学的海洋里飘荡
如果不理解网络文学潮流“一波三折”的发展历史,我们将无法理解这种“被经典化”的趋向,也无法在网络文学的海洋里飘荡。被品评为“清穿三座大山”的《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瑶华》(这第三部作品有争议),也是在这种一波三折的网络潮流中“被经典化”的:在穿越文整个“波”涛汹涌的潮流,第一折是2002-2003年前后,外受日本动漫《天是红河岸》、《尼罗河的女儿》的影响,内承《寻秦记》、《交错时光的爱恋》的精神脉络,诞生了中国网络文学中最早的一批穿越文:从当时的《风于九天》、《酷酷侯爷荒唐女》、《鞭子底下出贤夫》等很有名的耽美或言情开始,晋江原创网上就掀起了一股穿越的热潮。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写的人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成熟,直到2006年发展到了高潮,佳作众多,有些人和有些作品,也都成了这个潮流的标志;晋江原创网上推荐出版的小说中四分之三都是穿越小说,而其中一半以上又是穿越到清朝的小说,如《瑶华》、《清宫 情空 净空》、《若相惜》等约有10来本。“清穿三座大山”被经典化的品评和推荐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它们“被经典化”,带来三个最直接的作用和效果:一是对穿越潮流进行了“里程碑”似的提炼和总结,让“穿越”这个概念终于从网络文学亚文化圈的阅读、创作和传播,进入到图书出版的公众视野,引爆了一种阅读潮流和社会文化现象;二是它们为“清穿”甚至整个女性向的穿越文学奠定了基本的创作范式,从男女主人公的设定到两性关系和情感模式的设定,直接引领了2007年“穿越文学年”的出版和阅读潮流。由此,穿越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相当一批论文学品质、故事架构、题材处理等均超越“清穿三座大山”的大量作品,比如《独步天下》、《一年天下》等。2011年以《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经典”被拍摄成影视剧,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这时,问题变得更为尖锐:我们如何来面对这种网络文学作品的“被经典化”(同时,亦是被娱乐化和被潮流化),只是禁拍穿越剧,就能解决的吗?!
我们在网络文学的海洋里飘荡,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2012年1月12日,中国作家网在“杂文”专栏刊发我撰写的万字长文《如何打造潮州文化强市——积极推动潮州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文章一发表,便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并被潮汕风情网等很多网站转载。2012年1月15日,《潮州日报》编辑张烈松给我发送电子邮件,高度赞誉:“老郭会长,你好!文章有思想有见地有谋划,给人启发,引人思考。”2012年1月12日11时12分,广东作家网文学风论坛健子版主评价:“视野广阔,很宏观。”2012年1月11日11时11分,广东作家网文学风论坛王朋非版主评价:“分享!希望各地作协有所作为,能将口号有效落地实施!”2012年1月11日13时14分,广东作家网文学风论坛网友踏雪无痕评价:“潮州有很好的文化积淀,应当高度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2011年的网络文学好像没有亮点。至少我们没有发现视点作品(《步步惊心》是2006年的,《失恋33天》也是2009年的),也没有发现能够折射甚至决定未来网络文学风格走向的类型和题材。不过,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看来,2011年虽然没有惊世骇俗的神作,缺少绝对热门的作品,但总体水平却较以往有所上升,在类型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创作由平缓向纵深发展。除了原创文学网站力推的人气作品外,门户网站新浪读书推出的官场小说《二号首长》(黄晓阳著)、都市小说《交易》(亦客著),搜狐原创推出的官场小说《权力 人大主任》(周碧华著)、谍战小说《暗斗:国共在大陆的最后搏杀》(英霆著),腾迅原创推出的言情小说《风临天下:王妃13岁》(一世风流著)等,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品。原创文学网站上,我吃西红柿的《吞噬星空》自2010年7月21日正式上线后横扫各大网络阅读榜单。辰东的《遮天》引来了游戏商的投资。纯银耳坠的《哥几个,走着》、萧潜的《秒杀》、无罪的《通天之路》和流浪的蛤蟆的《焚天》等作品也表现不俗。在2011年较受关注的网络作家,包括当选第八届中国作协全委的当年明月和唐家三少、《步步惊心》的作者桐华、《失恋33天》的鲍鲸鲸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马季分析,网络作家分布相当广泛,边远落后地区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但优秀网络作家仍集聚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海外留学生创作群体人数虽然不多,但整体作品质量明显处于领先位置,很多网络作家曾有国外留学经历。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70%以上的网络作家是理工科出身,而非传统的文科出身。业余作者从事的职业非常广泛,有公务员、教师、军人、工人和农民等。随着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以及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文学逐渐成为网民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介绍张悦然、霍艳、唐家三少等20多人进入中国作协和北京作协的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80后”与作协互相走近、交流和沟通,锐气新意的年轻人带来新鲜血液,文学的代际传承润物无声,事实上也是为今后的承担做准备。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些年轻人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见识,有引领风尚的朝气。”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