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坚守,只为心中那抹绿
——记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董来林
贺斌
三十年如一日,为了义马林业生态建设,他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没日没夜工作在一线,他跑遍了全市的山头、地块、村组、院落,被老百姓誉为敬业奉献的林业专家,他就是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董来林。
12项技术被推广
1984年,17岁的董来林刚从洛阳林校毕业,怀着报效祖国生态林业建设事业的初心,前往义马市农林局报到。当时,局里正准备筹建试验站,他得知后主动找领导揽下任务。试验站设在一所3亩大的废弃院子里,杂草丛生,6间破旧的平房,缺窗少门,没电没水,更没有左邻右舍,四周到处散布着乱坟岗,每到晚上漆黑一片,阴风嚎叫,时不时还会传来猫头鹰的哀鸣。面对这片荒凉,他没有退缩,而是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进行农作物和病虫害防治试验。
期间,他的儿子出生了。刚伺候坐月子的妻子3天就急着要跑回试验站工作。看他执意要走,爱人一把拉住他的手质问道:“你说,孩子重要还是你那些树苗重要?”听了妻子这番话,董来林内疚的说道:“孩子不是有你吗,而试验站里的树苗却是义马的明天呀!”。爱人沉思后松开手说:“你的选择是对的,不能因为我和孩子耽误了你观察树苗的成长过程与记录防治病虫害的变化。”
因为试验站没水,他平时要跑到3里外挑水浇树苗。为了节约来回跑路的时间,很多时候他干脆吃住在试验站里,上班时顺路买点菜,中午自己做饭吃,有时带点馒头和咸菜,简单吃几口就开始工作,直到华灯初上,他才回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创造了奇迹,先后将试验的12项植保技术在全市推广,有效防治果树病虫害1.2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0万元。
跑烂了数十双鞋
义马市485林区位于市区东南部。数十年煤炭开采排出的煤矸石形成了1300亩的矸石山。矸石多,栽植树木难度大,矸石山要想恢复植被,就必须培土。没有土,董来林就带人用废旧包装袋装满土,把树苗先栽在袋子里,再一袋一袋的背上山种植;矸石多,就用麻袋背,把矸石一袋一袋背走,再用土填满作为育林带。工作中,大家手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脚上的血泡一个又一个,但是没有一句怨言。这样寸草不生的矸石山,硬是靠着农林人肩扛手提的办法,用了20年造出了1130亩绿化林。
义马市清龙山,岩石裸露、荒草丛生、水土流失严重。为此,义马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力量,苦干实干学习塞罕坝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作为义马的林业专家,董来林更是义无反顾地将国土绿化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克服重重困难,牺牲无数节假日,跑烂了数十双鞋,先后绘制127张图纸、编写有价质材料130份,完成了荒山造林育苗方案等13个技术规程;栽植侧柏120余万株,刺柏、黄连木等10余万株,并依地势开辟了贯穿清龙山的城郊公路,公路上还设置了自行车赛道。如今的清龙山,风景优美、林木成荫,山、泉、沟、湖浑然天成,山水交相辉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了让义马林农尽快脱贫致富,他经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果树修剪与管理技术。多年来,他先后开展技术讲座培训26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800余人次。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义马市先后建立了6个核桃示范园,10个花椒科技示范园,全市经济林面积已超过2万亩。目前,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经济林已成为义马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据了解,有600余户林农通过种植果树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了脱贫。
让旧矿坑披绿装
2019年5月8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门前,人头攒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原来是红土坡社区居民送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在北露天矿坑展开生态修复行动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让废弃矿坑旧貌换新颜。
北露天矿于1959年6月兴建,矿井设计开采储量2250万吨,近60年累计生产原煤3047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矿坑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居民纷纷搬离此地。
义马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不做好“筑巢引凤”怎么转型?而对因资源枯竭关闭退出,对占地1.945平方公里北露天矿坑的治理势在必行。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土绿化提速工作要求,一场北露天矿坑修复攻坚战就此打响。董来林作为规划执行者,经过认真分析,将北露天矿坑科学地划分为8个版块,将栽植密度设定为每亩111株;煤渣地流动性大,他就采用客土栽植法;矿坑落差大,他就选用机械填沟造地;为丰富地表植被,他在林下种植油用牡丹等中药材,林间附以花草,不仅形成了美化与绿化的完美结合,更促进了土壤活性和环境改善。目前,已完成造林1500亩,栽稙白蜡、油松、银杏等16万余株;栽植樱花、海棠等观赏树种30万余株。经过治理修复的北露天矿坑,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绿草茵茵、鲜花满目,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