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贵州高原的生态安全

来源:作者:路广照1时间:2019-12-13热度:0

为了贵州高原的生态安全
——贵州2019地下水监(检)测工作纪实

欧德琳  路广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题记

上篇:初心守候 净水长流

烈日炎炎的夏秋交替之季,正是地下水监测检测的繁忙之时。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阳早村,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院)院长吕刚抹着脸颊上的汗,与贵阳分院的技术人员一道,在监测井口采集水样,按规范装瓶,贴签,冰藏......

两个多月的时间,要完成全省218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的水质取样工作,时间紧、标准高、要求严。“我们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把全省人民饮用水安全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扛在肩上,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守候,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吕刚对采样技术人员说。

我省地下水监测站点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已经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贵州省境内新建、改建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218个。其中,对原有的贵阳、遵义、安顺、凯里、六盘水等5个主要城市所设置的98个监测站点,进行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升级、改建: 9个地专州及贵安新区新增、新建监测站点120个,钻探进尺达到8290米。

具体负责地下水监测工作的是环境院监测科,科长罗维介绍:2019年度地下水水质样品采集、测试自7月3日启动,从业务培训开始着手,到9月9日最后也是最难的一个监测站点采样结束,总共采集地下水样279件。地下水监测检测内容,已由原来的30多项指标扩展到97项指标。这凸显了国家对于民生工程的重视。环境院驻各市州及贵安新区的10个分院承担了地下水监测取样工作。

按照要求,环境院地下水监测、取样、检测的样品,必须在全过程的7天内完成检测。从监测站点所取水样3天之内必须送达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进行检测,否则会因化学指标的变化而带来数据的失真。

实验室主任郑松,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研究员,运筹帷幄,要求严格。对外协调取样总量,对内集合精兵强将,紧张有序地组织检测技术人员精心检测,不分昼夜,样品随到随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测试任务。郑松对笔者说:实验室不仅肩负着岩矿测试、岩矿鉴定、选冶加工试验等实验测试工作职责,同时承担着地下水及饮用水、工业用水及环境水等水质检验检测工作。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为贵州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标志性的战役,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环境院参与地下水监测取水工作的技术人员近百人,实验室参与检测的技术人员40多人。科技引领精益求精,野外室内无缝对接,监测检测高质量完成,就是贵州地矿人对全省生态安全的庄严承诺。  

地下水监测事关重大

水,是生命之源。

贵州人民不会忘记,在2010年至2011年间,贵州连续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以贵州省地矿局为主力组织数十个打井队,数百名地质与钻探技术人员奔赴受灾一线,紧急施工打井千余口,直接并永久性解决了300多万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那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时间过去了8年,贵州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省的地下水监(检)测工作,实现了由找到水、多出水到用好水的循序渐进的全角度地下水开发与监测工程的长远规划。

为改变我国地下水监(检)测工作严重滞后局面,必须提高监(检)测与信息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民生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于是在2004年5月,全国40位院士联合提议全面启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到2015年正式启动国家监测站点建设。每建设一个地下水监测点,需要经过开展水文物探工作确定孔位、施钻成井等工作,且水量要求达到超过10m3/日的规模。截至2018年8月,贵州省地下水监测站点顺利建成,达到优秀等级并通过验收。

2019年2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正式发布:作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之一的项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并启动运行。全国建立了1+31模式(国家地质环境监测院+各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各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机构)的国家级地下水专业监测站(网)点10168个,实现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人类活动经济区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大气压、气温与水质的动态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实时传输和接收;区域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每年产生近9000万条地下水相关数据,兼顾了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的监测。建成的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中心,充分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和三维地下水云计算实时模拟系统。实现了及时监测数据管理、动态分析、水质水量综合评价与信息发布等功能;建立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多级数据共享与异地联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与31个省级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水利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为百姓饮用水提供安全保障,为水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丝不苟做好地下水监测

贵州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约为260亿立方米/年,其中岩溶地下水为210亿立方米/年,占81%。

贵州省境内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近四十年的监测历史。其监测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位、水流、水温、水质动态变化的历史资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省原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点327个,随着时间推移,有些站点已经灭失,有的无法维护,2012年时,仅剩余各类监测站点210处,其中监测井73处,天然泉点137处。显然,仅靠原来这些站点,远远不能满足地下水监测的需要。

2016年,贵州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正式启动,重点以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为主。2019年,环境院着力开展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和水质常规指标取样测试工作,切实保障地下水监测站点和地下水自动监测仪的高效运行并发挥作用。重点实施以下五项任务: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运行维护;地下水质监测样品采集运输;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省级中心运行维护;数据审校与整编;综合研究。

据罗维介绍,新建一个监测站点施钻打井需要投入资金约12至15万元;改建一个站点需5至8万元,且不含后期工作所需设备。一体化远程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配给(每台套1.6万元左右),异地灾备节点和省级节点数据备份、上传费用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统一付费。

截至2019年9月,贵州所有监测站点都配备了远程自动化监测设备,主要监测流量、水位、水压、水温、外界大气压、气温等指标情况。

从数据上报来看,无线监测数据上传的时间密度近年来逐步加强,由原来的1次/4小时加快到目前的1次/1小时。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学指标数据,仍采用由环境院各分院按照所管辖区域进行逐站点野外现场人工采样、送样,并经两个具有国家资质的实验室(贵州与安徽)收样测试比对分析后,形成报告,然后利用数据管理子系统进行模糊匹配录入和数据审查,经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上报至国家主管部门数据库。

地下水监测后续工作还很多

面对当前监测站点的繁忙状态,吕刚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每一个站点,整个监测工作每组按照4至5人的规模构成。然而,环境院一些分院人员配备不足,有的仅有2至3人。目前全省的监测站点数量远远不足,以贵州省17.6万平方公里面积所占比为例,与国外站点的密度相比较差距尚大,亟待新建、加密。

今后在国家级站点218个的基础上,将着力建设补充省级站点,建设能够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含水层区域的地下水监测网站点,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和设施,建成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省级信息共享系统,基本实现对全省区域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监控。吕刚对此信心满满。

笔者经过现场实地观察,在水泥与钢管沏合并加锁密封的国家地质环境监测点(国家级),经技术人员开启后可以看到水下监测仪(井底探头)与井口自动监测终端无线发射装置连接,通过物联网无线基站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梯阶管理单位每天采集24次、发送1次相关数据。如遇到特殊气象条件和地下水异常突发事件时,根据应急监测需要实时增大采集与传输频率。数据上传下达作用的发挥已初见规模,从现场监测站台上直接扫二维码,便可获得由数据中心下传的该站台的相关历史信息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些老站点受到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城乡规划等基本建设加快的影响,已经出现严重地被覆盖、被破坏现象。

“这势必需要加强每个站点的产权与地方部门责任的落实,需要建立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与监管机制。对于自流的岩溶水机井在泵房建设完毕后,我们便无偿地提供给当地老百姓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再在其附近另外打一眼作为监测孔。切实考虑当地老百姓的民生需求,也是我们环境院应尽的责任”。这是吕刚的战略眼光与为民情怀。

中篇: 无怨无悔 一切为水

地下水采样需要一丝不苟

8月骄阳似火,秋老虎肆虐;全省地下水监测取样工作紧张有序、如火如荼地进行。

12日,迎着正午的阳光,笔者与毕节分院技术人员一道来到了织金县倚陌乡河坝村监测点。

“该站点2017年建成,孔深百余米,下护壁管35米,水位距地面5米",毕节分院院长胡才源介绍说。

不远处的林荫里秋蝉肆虐地鸣叫着,技术人员却在直射的烈日下汗流浃背地忙碌着。

四人一组,小胡用特制的锁具打开井盖,取出无线发射装置和水下监测仪,支起了比人略高的可移动起重脚架,便开始下井绳测量孔深。然后挂上水泵,将电缆与水管及钢缆用扎带捆绑在一起下到孔内,用自带柴油机发电、抽水。

现场作业主要的时间花费在起下泵以及抽取水样、装箱的过程,费时最多的是抽水时间,一般需要2至4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地下水并非保持着平静状态,随着水泵的搅动,孔深会随着井壁垮塌或水道补充而来的泥沙沉积而不时发生新的变化。井中的水由最初未下泵时的稳定清澈变为浑浊,必须等待井底水源再次清澈之后,进行浊度等指标的现场仪器分析确定。

小胡将澄清后的水样由泵管分流器轻滴慢流地灌入避光棕色安倍瓶中。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分别选择40ML.5LL.5L四种规格的标准取样容器,并确保瓶中无气泡;然后向容器中滴入各类酸碱试剂,以保证水样化学性质的稳定。“如若在滴入试剂时有所溢出现象,会造成标准水样的试剂浓度有所变化,则需要倒掉旧水样并反复清洗容器,再从取样的最初步骤重新灌装,一定要确保取水源头的质量”,小胡认真地说。

“这需要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们技术人员要不计较工作量的增加和时间、体力上的消耗”。环境院监测科技术负责宁黎元对技术人员提出要求。

装好水样,贴好标签并用泡膜纸包裹瓶体,小心翼翼地装入放有冰袋的专用保温箱中。特制的保温箱,里面盛有冰块,为保证化验指标稳定的需要,必须确保水温不超过4℃。

另一边,技术人员同时通过拷贝接收数据对地下水的物理指标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将相关数据填入报表。

上下泵过程中,为防止井口外的异物、灰土等落入井内,十分严谨地保护好井口,切实地维护了地下水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起泵后,为了准确地了解抽水后的井深变化状况,需要再一次地进行水位和井深的测量,避免因抽水而造成的泥沙补充聚集造成的水位、井深变化。

地下水监测所采样品,三天内必须送达贵州省地矿中心实验室。

地下水采样需要技术支撑

翌日,笔者又来到了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监测点,在那里我们巧遇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姚平工程师。清瘦、干炼、善说,是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过去监测工作确实比现在艰苦了许多,受气候、交通条件的限制,加之监测任务有规定的时间段、站点定位的特殊性,顶烈日冒严寒也要骑着自行车、手拿砍刀披荆斩棘,义不容辞地赶赴到站点完成监测任务,那种艰苦状态现在真的不敢回想。现在使用的精确自动监测仪器确实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详细准确、快捷便利的条件,减少了很多工作量。测水位误差2cm/100米要求也比以前高了,通过仪器的自动监测,数据的误差小多了;发达的交通真正地起到了快速到达测点、缩短采样与送样的时间,保证了地下水监(检)测、取样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姚平如是说。

时值正午,气温达到36℃,年轻的工程师张伟未穿内衣仅有工作服套在身上,胖乎乎的身体与汗水湿透了的外套粘贴在一起,白蓝相间的工服以红润的皮肤打底,起伏不平,像九寨沟黄龙景区的钙华彩池一般。当我们劝他把上衣脱下让水泵流出的水湿润、清洗一下再穿上,也可以有些许凉意以缓解酷暑难耐的煎熬。他开玩笑地说:“是你们在,要不然我早已甩开膀子干了,衣服粘贴在身上确实不好操作,还是安全第一啊!”

姚平在一旁介绍:“小张已经是我们分院的技术骨干了,无论是地下水监测还是土壤监测取样、或是地灾治理。如今的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就深入到监测第一线,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过实践再加上先进的科技手段,工作上的进步自然比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快得多,他们已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的主力军。我已近了退休年龄,今后贵州的绿水青山保护神就靠他们这帮年轻人了。”

    没想到,立秋之后还这么曝热?“姚平们”已被晒得麻木了。

8月14日,一场夜雨,很是杀了一下秋老虎的威风。笔者随安顺分院技术人员来到贵安新区马场镇烂坝村,通往远处站点田坎边的小路显得格外泥泞。

这是一个被称为流量站的测点,该测点是一口改建孔,没有深深的井筒,只是在一个地下水冒出的泉口渠道边,通过在井筒中浅层水流堰板处安置探头监测相关数据,再由井盖内锁紧的无线设备监测、发送数据供有关部门远程监测。抽取的水样是从露天的沟渠里直接灌入上游未经外界干扰的水源,也就便省去了安装架子起下泵、抽水等工作量,但仍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现场监测、取样、装箱。

“安顺地区范围内共有34个监测点(其中2个流量站),分院基本保持每天2个点,当前分院正式职工只有3人,不得不聘用了二位已退休的技术人员来协助工作”。安顺分院院长姚承秀向笔者介绍。

姚承秀是一名老测工。他说:“现在一体化自动监测仪器的使用及交通的便利,人工劳动强度较过去确实降低了许多。但随着自动化监测精度的提高与监测频率的加密,监测时间上的固定和站点的增加,使得技术人员仍然处于紧张忙碌与疲惫之中”。

由于原先有些站点数据的异常性而不代表区域性的特质,起不到区域观测的普遍性而被撤销,或封井或移交与老百姓仅作为生活用水使用。按照无水期、平水期以及丰水期的不同地理状态、大气气象规律的要求,通过进一步的水文物探工作的开展,突出了较为规范性的科学布点;有些站点因修建了道路、房屋等地面设施,不得不将其井口作为与路面相平齐的暗井形式而存在,监测设备天线从暗井中引出来。

地下水的监测涉及到老百姓饮用水质量与生态安全的大事。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地下水监测的要求与内容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所配备的设备仪器也在相应的加强、充实、完善中。鉴于此,姚承秀说:“对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排放及工业排污口水质污染以及雨水的酸性测试、土壤的现场调查等,都是我们分院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不但要进行水质的无机监(检)测,还要重点对有机项目进行监(检)测,这是重中之重;除了无机监测增加了硫化物的分析外,有机指标的检测项目也在逐步增多。因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保证及时监测、采样、送样以及样品检测、报告上报等,全过程的时间压缩得十分紧凑。”

监测采样工作间隙,姚承秀谈了他个人从业经历:他1962年生于江西,1981年从江西赣州地校水文专业毕业后参军到了910水文兵团,正式成为一名专业军人;1984年随着水文兵团的集体转业到贵州省地矿局下属的贵州地质环境总站继续工作;1988年来到安顺长观站工作担任站长;2006年随着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成立,则转至环境院下属的安顺监测分院担任分院长。在水文兵团期间,他曾在广西南丹全力从事过全国1:20万水文图幅的调查、填制。到今年,已从事水文工作38年了。水文兵团转业后的“水兵”们基本退休,有的已离世,目前只有他一人仍坚守在监测岗位。

姚承秀的经历,是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缩影。他从过去的工作艰苦性、设备的更新演变情况到监(检)测数据指标手段的科学性、工作量由少而多的变化以及目前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及民生工程的开展意义等方面,侃侃而谈。面对地下水监测加大、加密的新形势,分院监测技术人员与设备支撑明显不足,姚院长希望考虑增加。

地下水监测取样面临新问题

黔东南,是贵州乃至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苗族侗族文化景点与民族风情灿若星辰。笔者来到黔东南州,无暇顾及观光赏景,直奔位于凯里市中心的永乐路监测站点。

时值8月21日午后,酷暑难耐。走近站点眼前一亮,监测人员中出现了女工程师的身影。经了解,凯里分院有7位职工,海燕、李惠兰两位女士与男同志一样起下泵,井口边抄录贴标、包裹瓶样,装箱封存。熟练的业务,细致的操作,数据精确把握。笑声朗朗,宛若酷暑中的缕缕清风。

分院长隗锦涛介绍,黔东南共有20个监测站点(1个流量站)。本站点井深四百多米,水位在17米左右。由于地处市中心,受到基本建设的桩基深入以及密集的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整个水系随时有被骚扰或串流的可能。因此,分院提出了加密对大中城市内监测点的布置密度和监测频率的建议,尤其是加密、加大对于城市基建规模较大的区域地带地下水的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城市地下水的水质、地质变化。

海燕对笔者说,我们按照规范要求,监测取样的每一步都需有照片上传到国家地下水监测平台;一个站点大小取样16瓶,需要添加各类试剂的有5瓶,由于分析化验指标的不同,每张标签必需对应每一样瓶,不得“张冠李戴”;标签所记载的取样时间,也必须精确到分钟。

    看到此监测点处于城市夹缝中,“生存空间”极不协调。

笔者了解到,类似这种情况还不少。由于周边基本建设环境变化较大,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监测站点已经被建筑物所覆盖或处于楼栋夹缝、茅厕之中。如安顺城区个别监测点位于新建房屋厕所内、贵阳城区个别监测点位于两所房屋之间,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监测质量。在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监测点被建筑物和道路等构筑物占据,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来保护,这些现象还将日趋严重。根据各监测分院的反应,有50%以上的孔存在着淤堵而测不到水位的现象。因此,做好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保护和运维工作迫在眉睫。

其间,恰遇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科长高翔到站点来查看,他作为第一次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间接参与,感到整个监测工序时间长、采样要求严、劳动强度大,专业技术强。高翔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现场了解,初步认识了地下水的复杂变化状况,看到地下水调查项目的开展做到了采样指标自动化、数据共享、评估报告共享,对整体掌握地下水系规律及地下水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他说:原以为生态环境仅仅是对地面资源的保护,现在看来是要延伸、拓展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大趋势。他还讲述到:市环保局与市自然资源局及凯里监测分院在地下水监测工作上建立了相互沟通、管理以及运作的协作关系,尤其是自从这一部分的职能由国土资源局组撤到自然资源局管理以后,凯里分院的行政办公地直接相邻于自然资源局,无论是从工作沟通和相互协调都起到了迅速处置和及时开展的作用。

城市建设对市中心区域或核心地带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极大,带来了监测设施的损坏与水文状况由上而下的扰乱;加之于贵州又处于喀斯特地质特性,水位变化、走向变化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后形成的污染,地下水监测十分有必要加强协作管理并充实人员和设施。

翌日清早,笔者随凯里分院同志来到麻江县宣威镇平定村,这是处于稻田中的一个地下水监测点。采访组欧德琳同志邀请了省直机关工委文明办主任、麻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驻宣威镇岩莺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吴茂根同志一起来到监测点了解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吴主任了解了该村9个村民组生活、饮用水的具体情况。

吴主任介绍,该村分片组聚集着畲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进行并完成了吃、穿、住、饮水、厕所、道路以及主副业等方面的脱贫改造,实现了贫困县的脱帽任务。生活用水实现了通水入户,水质达到人畜安全饮用的标准。他同时提出:要建立省、市有关职能部门及县、乡、镇相关管理部门与当地村委、村民的主动联系和沟通,通过印制发放地下水及其设施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册子,既向当地百姓普及了地下水监(检)测的知识和重要意义,同时也确保了监测设施得到保护和数据的安全、准确、及时传输。

确实,水不出问题,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出点微小的纰漏,那就是天大的事。

平定村站点水位孔深60余米,水位4.461米。由于第一次下泵较浅,导致中途水量变小,所取水样报废。李慧兰他们不得不继续向深位下泵、重新抽水、取样灌装,以保证水样的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的准确真实。

8月23日,笔者来到黔南州都匀市平浪镇平浪村的一心寨站点。都匀分院共有23个站点(其中4个自流站),监测工作主要由潘、吴雄、潘政达、周志文四位年轻人开展。一心寨的站点孔深150米,水位6.68米,目前的季节,日涌水量达到700 m3

都匀分院院长潘认为,一个监测站点的监测人员最佳的人员配备为4人一组。黔南分院虽然有8人,若轮换着进行各站点监测或着如若设备能够多一套,进行分别跑点将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从使用的泵体来看,根据孔内监测的需要事先就要确定有选择性地使用大、小泵,小泵不用起重架、可减少工作的繁重强度、节约时间。

刚刚接过都匀分院院长的担子,潘感到了责任与压力。他个子修长,工作细心,对监测所使用的伞具、坐凳、工作台尽量考虑选购使用防紫外线辐射、可折叠携带方便,既减少了紫外线对人员的身体辐射伤害,又节约运输车辆的空间、降低租车成本。

几次的预约,环境院院长吕刚终于能抽出时间,与笔者一同于 8月29日来到地下水监测一线。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阳早村站点的一片木料垃圾中,环境院贵阳分院院长罗伟带领4个技术人员已经提前到了这里,下泵完成后正在开始抽水。

同行的还有环境院党政办主任何晓华、监测科长罗维以及质量安全科长刘福明等同志。何晓华首先组织开展了《夏季“送清凉、送健康、送安全》活动,带来了防暑降温药物及西瓜矿泉水等,并通报了环境院主题教育情况。刘福明则对工作场地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排查,如电线牵引的安全,车辆交通安全等,不存半点侥幸,不容半点疏忽。罗维作为全省地下水监测项目总体负责人,对质量监管一丝不苟。起到了深入基层服务职工、重点工作有督促指导、安全生产有检查记录、对一线职工有关心慰问的一举多得之效。

吕刚详细询问了站点分布及监测情况。贵阳分院院长罗伟说:“目前贵阳总共19个地下水监测点。地下水监测取样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群众的支持。在贵阳分院进入某政府大院监测点时,由于事先未申请办理《设备设施入场许可证》等相关通行手续,出现了被卡壳现象。还有不少监测点被人为破坏,撬掉锁具直接从监测孔抽水等事件常有发生,因此地下水监测点亟待需要立法保护”。

监测科长罗维汇报了各分院出现的一些情况,如:铜仁分院所监测的一口井,因未知的原因,井口设施已被田土整体掩埋,分院院长杜方哥监测之前,通过人工挖掘才露出井口,这无形中增加了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时间;贵阳分院一个站点,无线发射仪外管段已与井壁外露段身首分离,仅有数据电缆相连,从痕迹判断属于人为地将连接处的螺帽螺杆拆卸而造成的。

对于这些情况,基层技术人员曾建议:寻找临近站点居住的老乡有偿查看,如有被人为或自然灾害所破坏,便于及时电话联系分院负责人,确保站点得以及时修复、设施能正常运转和使用以及数据可及时发送。

面对地下水监测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吕刚要求:要与地方的生态环保局、自然资源局的同志经常保持沟通和联系,通过开展座谈交流的形式邀请他们到现场来,要使当地政府与老百姓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不仅仅只是地面上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了解地下水资源是随着水系的变化、人为的干扰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让他们充分了解各站点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地面、地下设施的状况,达到共同协作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吕刚认为:有些老站点受到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城乡规划等基本建设的加快,已经出现严重的被覆盖、被破坏的现象,这势必要加强每个站点的产权与地方部门责任的落实,并加强法律责任的追究。建立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与监管。我们在每年的业务与政策、法律培训时,要吸收地方部门有关人员参与进来,以求达到监测与保护相结合,并起到政策与法律相普及的作用。

环境院质量安全科长刘福明是个老安全。现科内人员3人,针对环境院所属10个分院散布在全省各市州(包括贵安分院),安全工作点多面广事杂,责任重于泰山。刘福明说:我们重点发挥了由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作用,建立各分院领导为第一安全员的责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建立后,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环治现场的施工上,该中心已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检查过程,刘福明及时填制《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记录表》,填入了检查内容、发现隐患和存在问题、整改意见或工作建议,并由在现场责任人逐级签字,要求在一周之内将整改情况及意见反馈。

由于监测站点分布广、区域大,从长观站转变为分院的过程中,各站点的归属随着地区区域的划分、人员的合并而确立了产权归属,也就落实了站点的归属。在分院的设置中,原来是没有贵阳分院建制,通过工作开展出现了贵阳片区地下水监测的“灯下黑”现象,因此便补建了贵阳分院。随着贵安新区的建立,安顺、贵安新区、贵阳这种行政区划一条线分布的格局得以重新划分,尤其是贵安新区分院的确立,正是与省政府、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保持了一致,以求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罗维介绍,目前有些站点介于水质好、水量大,生活或饮用指标满足于当地老百姓的需求,若单单作为监测站点使用便显得有些浪费。介于此种情况和当地百姓的请求,有些分院拟采取在上游新建监测井、将原机井让惠与当地百姓使用;加之于有些旧站点有被破坏和覆盖的现象,仅仅靠本次监测工作的150万元专项经费来进行新井的增项重建,资金是不能满足的,只有待以后省级项目下达时事先做好这方面的预算,保证站点的移大建小、拆旧建新等工作得以实现。

顶烈日,守岗位;挥汗雨,严操作,夜以继日,无怨无悔,笔者不由地对一线监测人员心起敬意。他们怀爱民之心,始终不破坏老百姓的田土里的农作物、不私摘瓜果菜蔬;他们敬畏大自然,不遗留诸如扎带之类的废弃物,及时清理脱落的灰土、铁锈,做好井台、井壁的维护和清洁;他们敬业守初心,规范操作,不留半点纰漏遗憾,及时记录设施状况,项目完成后及时地对站点进行除锈、涂漆、打油等维护,还原井口如初。

 下篇:心系使命 确保水安

地下水监测取样完成后,样品通过低温箱保存,三天内送到了实验室。实验室分别进入收样录入、分派样品、流转和地下水有机、无机检测车间等环节,最终出具实验测试数据、形成检测报告。

全力以赴,打好“碧水保卫战”

2019年5月,实验室凭借雄厚专业技术优势和良好的信誉,成功中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云、贵两省)项目的检测任务。地下水检测任务下达后,室主任、研究员郑松立即组织由室副主任周万峰为项目实施负责人,局管专家朱志雄及总工况云所、质量负责人龙纪群、总工办主任杨刚以及检测中心主任王永鑫和水质各检测体系班组负责人等进行检测方法及工作方案的确定;明确人员分工,力求各环节无缝衔接,同时安排进行新增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贮样库的改造。

郑松要求,将此项目作为一次重要的“碧水保卫战”来运筹谋划,力求全力以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检测任务。实验室党委书记李硕要求通过测试报告准确数据的发出,为有关部门掌握监测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水质变化和污染状况等一系所列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必需的关键数据,基本满足两省地下水监测站点和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对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及实时监测的需要、为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地下水演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贵州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检测技术与测试数据支撑。

从2019年6月开始,实验室通过接收贵州、云南两省监测院采集的441个地下水监测站点、882组的地下水有机和无机水质监测样的测试和综合分析、出具检测报告等工作,每组样品监测、测试项目包括有36项常规指标和61项非常规指标。

无缝衔接,做好地下水检测

笔者随技术人员进入地下水检测现场,详细了解了工作流程:

在样品交接环节,负责收样的张晓丽工程师介绍:为确保自水样采取到检测报告发出全环节必需在7天内完成,实验室安排专人24小时待命与采样单位的送样人对接,确保随时接样。同时保证样品在收样环节不形成滞留,及时通知、流转至分派样品人员手中。收样人员随即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样品包装、标志及外观是否完好、是否有损坏污染;对照采样记录单检查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样品数量、形态等是否一致,核对保存剂添加情况。当样品有异常或对样品是否适合监测存有疑问时,样品接收人员还需要及时向采送样人员询问并记录有关说明、给出处理意见。样品检查确认无误后,即行对样品进行实验室编码、录入系统并贴上实验室的的标识标签,由送样人员签字。双方即完成样品交接。收样人员在第一时间内通知管理人员分配任务,及时进入样品检验流程。

在样品保存方面,实验室设置有专用的样品贮存间,分区域放置本次地下水样品测试样及副(留)样,以避免样品混淆。样品贮存间置有冷藏柜和空调,用来贮存对温度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样品并保证整体存放环境。设有防水、防电和保密措施,以保证样品的安全。专人负责保持环境的清洁、通风、无腐蚀,并对贮存条件加以维护和监控。

进入任务分配过程,负责分样的李守权高级工程师,接到收样人员录入的样品信息后,及时落实检测样、平行样等检测指标的派单,及时具体地将任务划分好并分发至有机、无机等各检测工序车间负责人手中,确保及时派样,并确定车间收样的任务落实,保证不停滞在收样环节。全程无缝对接,确保及时检测。质控室接到收样通知后立即接入质控样品,并按照分析方案生成检测任务单,分析室依据任务单进行任务分配。样品到达某一流程位置,任务单也同时到达。

进入检测阶段,这是重中之重。分析室依据检测任务单检测项目的不同,将检测任务分配给水质无机检测小组、有机挥发性和有机半挥发性检测小组;各检测小组负责人依据检测项目的保存期限,对检测时限要求在24小时内的项目,实行双份不同人员的同时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并向质控室提交报告;内部质控审核不合格的项目,在样品有效期内立即复测。根据送样单位送样时间、单次送样数量和项目整体的进度要求,及时调整各组的检测人员,必要时增加检测设备。

    经与有机样、无机样班组长邓昭祥、李靖两位工程师了解:项目开始时,一天按照10件样品的规模进行检测,工作前期人员仍按照正常的工作日及作息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进;随着送样的节奏加快,大批量的样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车间,每天工作量便超过了20件。加之地下水任务检测时值夏季,实时保持样品保存条件难度较大,为确保样品的真实品质,工作作息时间立即改用了周六、周日加班和每天早九晚九,实行早来早走的两班倒。

为了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整个有机组又分为气相、液相、挥发质谱和半挥发质谱四个小组,力求达到了分工细化、责任明确、效率提高,保证了样品待测指标在第二天全部提取完成。

为确保送样时所加的试剂样品必须在低温环境下得以检测的规定,车间内的空调温度尽量调至最低状态,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感冒及腹泻等疾病。

在加班加点和室内外温差较大的状态下工作,全班组的8名女同志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理期的紊乱;检测人员张安丰的两个孩子患病发高烧到40多度,羸弱的妻子几乎累倒,他虽满怀愧疚,但仍坚持在检测岗位上。他们还不断优化改进工作流程,如在样品净化过程中,将净化设备直接放置在检测工作台上,缩短了样品中途搬运流转的路径,既节约了检测时间而又不违反操作规程。

质量审核,是一道关口。各检测小组组长负责对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监督;检测完毕形成检测报告,提交质控室进行二次质量审核,对检测质量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或超出限值要求的结果进行复核;二审合格的报告需提交技术负责人对报告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并签发。

负责报告审核的高级工程师贾立宇这样讲:一份严谨合格、高质量的检测报告的发出,是需要从收样、检测到审核,直至报告的形成全过程的辛勤努力、反复比对而得到的。审核时一旦出现检测数据的异常,便需从前道工序逐步地追查,有的甚至存在不止一次地进入复检过程。尤其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地下水检测,更是来不得半点疏忽。准确检测,诚信天下。

最后及时将每批次合格的报告提交给送样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项目结束后,对样品检测质量进行总结并形成质量总结报告。

精益求精,工作再上新台阶

地下水检测质量,牵涉贵州高原生态安全。实验室精心组织,精益求精,制定统一工作指导意见,先后召开了六次工作协调会、三次工作统筹会。工作中不断加强质量督查,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2019年度地下水的检测任务。实践再一次证明,贵州地矿实验室是绿水青山监测的“千里眼”、“放大镜”,贵州地矿实验人是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者和维护者。

采访临别,笔者专访了承担地下水监测与检测任务的两个单位主要负责人。

当问起吕刚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说: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习总书记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科学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互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环境院有责任当好排头兵。

郑松直言快语:作为全省资质优良、质量体系健康运行的实验室,承担了全国地下水监测项目中的云贵两个省的检测任务,确实感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一切为了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一种使命所在,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下一步我们在承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力争科技创新领先,技术练兵跟进、装备优质扩充,向着高新优的实验测试能力再上新台阶。

随着科学技术进入新时代,贵州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到地下水监测的同时,还将进一步覆盖全省地质灾害、地热水、矿山、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助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为了贵州高原17.6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安全,贵州地质环境监(检)测人,一直砥砺行进在千山万壑间……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