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几内亚

来源:作者:宋宏建时间:2018-10-17热度:0

走进几内亚

             ——纪念河南地矿二院几内亚创业十周年

  几内亚共和国的首都科纳克里,是一座背靠山峦、三面环水的美丽城市。湛蓝的大海一隅,总统府、人民宫、国家博物馆以及整个城市,似乎都在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等高大的热带林木中斑驳陆离,摇曳生辉。然而位于首都西北300公里外的博凯地区,却是一片灌木丛生、野兽出没的原始部落。当地土著的黑种人,常年累月都是在旱雨两季的荒凉中,过着一日三餐多以香蕉芒果代食的懒散岁月。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当时针行至公元两千零七年的里程,这里却与相距万里之中国河南的地质人,魂牵梦绕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思绪。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山山水水绵延至今。

一、抢抓机遇走出国门

  2007年,河南地矿的最大荣耀,应该属于一个仅有400余人的地勘单位——焦作地质二队(2012年改为河南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以下简称河南地矿二院或我院)。

  当时,国内的铝土矿资源正接近枯竭,在最多只能支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开始大规模进口铝土矿原矿石。在这样的矿业大环境下,由于前期工作的良好积淀,经塞拉利昂大使推荐,2007年5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河南省商务厅、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国际合作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际)和我院组成了赴非洲投资考察团。时任院长王兴民,与地质专家们对几内亚矿产资源、政府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几内亚博凯地区的铝土矿资源情况,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考察结束,河南国际即在几国政府矿产部门登记购买了铝土矿探矿权,勘查区面积558平方公里,勘探权限三年。为做好这项工作,由河南国际、河南永煤集团、省国投公司、河南省地矿局四家单位合资,组建“河南国际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运作合作勘探开发工作。其中河南国际、永煤集团各出资8400万元,省国投公司、省地矿局各出资1600万元,共计2亿元人民币注册股份公司。

  机遇,毫无征兆地率先摆在了一个当时在全局经济“名列后茅”的地质队面前,怎么办?抢、还是让给条件较好的兄弟单位?王兴民没有犹豫,立马召开班子会议,闪电决策,走出国门。于是,在河南地矿局的出资额中,便由我院借钱800万元、山水地质公司400万元、焦作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和焦作岩土工程公司各200万元,共同组建股份公司,高高举起了走进非洲、开展几内亚铝土矿勘探的大旗。

  2007年11月1日,对于我院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院与河南国际正式签订了《几内亚共和国博凯地区558km2铝土矿第一期勘探合同》,合同额5550万元,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战略推进计划”项目。这是院史以来签订的合同款数最大的地质找矿项目,对于当年仅有300名在职职工的队伍规模来说,无疑成了拉动全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天后的11月5日,院长王兴民发出了海外创业的动员令:“几内亚项目是我们的一号重点工程,务必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场地质勘查工作史无前例的国外找矿大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12月3日,我院第一批7人(卢耀东、吴世敏、赵普辉、王光耀、卢豫川、兰进京、杨振良和外聘的法语翻译),到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迅速与河南国际在几人员取得联系,一同拜会了中国驻几大使、经济参赞和几政府矿能部领导,商谈矿区勘探事宜,并在科纳克里租用一处院落,设立了项目部办事处。十天后,除留守办事处人员外全部奔赴矿区,临时借住于河南国际铁路项目部营地,开始了矿区踏勘、道路修建、营地建设等繁忙工作。

  12月27日,由几内亚勘探项目部测量组负责人李保杰、地质组负责人张成学带领15人,第二批奔赴国外开展技术工作。与此同时,国内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共采购近2000万元生产生活物资,品种数百,重达200余吨,全部从河南焦作运抵天津港。大部分新购的地质、钻探专用设备,分别从北京、无锡等地由厂商直发天津。所有物资共打包26个集装箱,航运行程近50天,由天津港装船起锚,驶向了烟波浩渺的几内亚科纳克里港。

  走出国门,到非洲开展大规模铝土矿勘探,是河南地矿的历史性大事。全院轰动,全局瞩目,也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与河南国际正式签订一期勘探合同书后,我院海外矿探矿工程项目部应运而生:院长王兴民亲自挂帅,院副总工程师卢耀东担任副经理兼总工,党委副书记马长水亲临一线坐镇指挥。之后,院里分七批共计96名职工,在2008年春节之际匆匆赶赴非洲,陆续到达几内亚博凯矿区。这次院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出国勘探,在河南焦作市历史上也十分罕见,签证事宜曾轰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中心。


                二、筚路蓝缕敢为人先

  素有“地质奇迹”之称的几内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具有铝土、金刚石、铁、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1995年,几政府颁布矿业法,随后又多次修订,完善了诸多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新世纪以来河南地矿实施新一轮“走出去”战略的目标,也为我院的走出国门创造了便利条件。

  进驻矿区之前,国内到过那里的人很少。地质队员对它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一些书本和电视画面上。但这无疑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其五光十色的矿产资源,诱惑着不同肤色的人们来到宝地淘金。然而这里又是一个充满凶险的地方,丛林密布,毒蛇出没,艾滋、疟疾、伤寒病高发,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令许多人又心存恐惧望而却步。

  面对一个西非小国,一个到处充斥着陌生、恐惧乃至死亡气息的穷乡僻壤,地质队员们尽管做足了充分准备,但身临其境之后,仍不免一路忐忑。首批赴非人员一到位,就是马不停蹄地接卸集装箱,修建基地。两个月时间,他们在山坡奇迹般地建起一座占地20亩生活生产场所。其中砖混结构房屋25间,活动板房3栋36间,简易铁皮房3栋46间,铁丝网加铁皮围墙5000余米。当地政府官员讲,同样的基地,美国人建了两年,而我院项目部的先遣队速度,的确让黑人兄弟长了见识。

第一期勘探区面积100平方千米,主要实物工作量为:1:5000地形测量100平方千米,1:5000地质测量100平方千米;钻探和浅井的山地工程中,控制网度的布孔参数最大为300米×300米。承包合同约定工作时间340天,钻探工程定于2007年12月20日前开工,2008年10月30日前完成勘探报告的评审和出版。合同总价款为人民币5550万元。

  为解决矿区的交通问题和布设钻孔,地质队员组成两个踏勘小组,划片分区进行。1:5000的地质填图,150米一个地质点,共设4400多个,相当于每人1000公里,平均每天走10公里。矿区没有网络,手机没有信号,队员们的联系和沟通,成了最大难题。吴世敏他们每次去矿区踏勘,每人都要带一壶3升的水。当地的水值酸碱度仅达ph4(国内一般在ph7左右),口感特酸,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体内钙质流失,损害免疫力。可是没办法,为了圆一个地质人的“找矿梦”,大家始终牢记着先辈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初心,每天喝着大量的酸水,汗流浃背、浃背汗流地奔波在陌生的土地上。

  营地扎进矿区,交通设施几乎没有。为了修路,吴世敏跑断鞋帮,磨破嘴皮,一次次联系能矿部,一遍遍和土著人沟通,原以为能给当地谋福利的好事,却不被当地人信任和理解。万事开头难,给政府官员们“行点小贿”吧,给当地居民“发点福利”吧。于是乎,有了地方政府行政命令,有了经办人员通力协调,有了书籍、书包送到学校,以及建设足球场等支援项目签订……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精准实在的帮扶行动,最终打动了一个个浑身只看得见“雪白牙齿在漂移”的黑种人。短短一年时间,地质队员们在营地修建公路1000公里,不仅解决了矿区的交通问题,而且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欢呼雀跃。

  地质队员们去采购,常因语言不通而费口舌。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连说带比划的“形象思维”。比如买奶粉,就先伸出两手做点赞般举到头顶,嘴里“哞——”地叫一声,再学挤奶状在胸脯上推送。再如买鸡蛋,只要他们两手在屁股上一拍,嘴里“咯咯哒—咯咯哒—”一叫唤,黑人就呲着白牙乐起来……

三、呕心沥血技术创新

  几内亚的气候,只有雨、旱两季。每年的5至11月,雨量罕见,整日雷电交织如电网笼罩,全年的工期,事实上却干不到半年。558、3650两个项目,不仅勘查区范围大、作业规模大,而且工期短、时间紧、任务重,投入的工作强度和效率,必须是国内的3到5倍。所以项目一开始实施,就遇到了大难题。由于对几国红土型铝土矿的成矿条件不了解,地表基本上全部被“铁帽”覆盖,施工的第一批36个预查钻孔没一个见矿。后来得知,558矿区成因是风化残积型铝土矿,在国内仅广西和海南有一小型矿产地,无标准参照,加上西非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料缺等原因,给勘查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主管的卢耀东总工心急如焚,白天驾车跑野外现场调研,晚上对照化验结果找规律。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已是地质队员的家常便饭。旭日升起,星月落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查看剖面,研究地层,总结成矿规律。经过五个不舍昼夜,最终换来了对当地成矿规律的初步认识。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当时我院从国内准备了5种钻探工艺,结果在几内亚矿区全不适应。由于不能用冷却水,只能用传统的筒状钻具干烧。这样再好的机手,一个钻进回次进尺也超不过10公分。思来想去,卢耀东只好亲自带队,到美铝、俄铝的勘探公司去讨教,再回到营地搞研发。项目一期勘探结束时,他们已研发出新型刮刀式螺旋钻具,使钻探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紧接着,卢总带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钻探工艺流程试验,制订刮刀式螺旋钻具的钻探规程。该项工艺引领世界前沿,得到了几内亚地矿部和我国野外验收专家的现场认定。2009年,我院使用该工艺在70天内,顺利完成钻孔3000多个,铝土矿勘探1182km2,合同额1.5亿元。

  解决钻探技术问题后,为调动员工积极性,项目从实施的第一天就开始倒计时,工作实行日报制。每天晚上,马书记和卢总都要落实日计划执行情况,发现“欠账”即刻查找原因,严格做到问题处理不过夜,工作欠账不隔天。同时,项目部开展了“钻探小指标劳动竟赛” 每进尺1米奖励1美元。每天一早,在食堂门口的墙上,就能看到头天进度的“钻探日报”。可别小瞧了这一张小报纸,哪个机组一飞冲天,哪个机组徘徊不前,龟兔赛跑一目了然。仿佛一座震耳欲聋的警钟长鸣,每天都催促着人和钻机你追我赶,昼夜不停地旋转。

  为赶进度,大家都铆足了劲儿,个个摩拳擦掌,人人奋勇争先;为抢时间,每次的上下班都是跑步前进,连吃饭都是狼吞虎咽。施工现场,16台钻机一地排开,机声轰鸣,人欢马叫;繁忙穿梭于机场的地质队员,呵气成云,挥汗如雨,好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拼搏战场。

四、不忘初心艰苦创业

  我院在几内亚558矿区勘查取得重大成果之后,“诚实守信”的口碑迅速崛起。2008年9月,中电投在几国取得3650矿区铝土矿探矿权,总面积2269平方千米,亟待国内有实力的地勘队伍去作勘查。经中国驻几大使馆推荐,该公司考察后,直接以委托方式将勘查任务交给了我院。

  “拎着馒头进矿区,带着矿石回基地”,是地质队员一天场景的真实写照。他们每天早上6点进入矿区,晚上7点回到基地,工作长达13个小时。为加快进度,作业人员尽量减少午餐时间,常以中式汉堡“馒头加鸡蛋”速战速决。午餐后,就以地为床,躺树下歇一会儿,继续顶着摄氏40—50度的高温,穿行在荆棘纵横的丛林。汗水经常将厚实的防护服浸透,隔一阵儿就得脱下来拧拧。为防止毒蛇和马蜂侵袭,队员们不敢解扣、不敢脱靴,即使“全副武装”,也还是常被马蜂围攻。有个名叫李威峰的队员被蜂蜇后,医生从他头上拔下的蜂刺就30多根。因高温下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前期队员们在一周内,每人每天平均瘦去一斤多……

  这里的蚊蝇实在多,多得有时吃饭都不敢张嘴。夸张点说,蹲坑时在屁股上猛拍一掌,立马就会血光迸溅,一大把饕餮的馋虫成为肉酱。当地医疗条件差,疾病肆意蔓延。尽管项目部采取了有效措施,但还是有人陆续染上了疟疾,头痛、发热的痛苦无以言表。因距故乡遥远,单程机票将近万元,所以有的队员发烧到41℃,几近昏迷;有的队员回国后又发,反复多次。其中两名职工回国后,因把疟疾错当做感冒来治疗,而立之年的青春芳华便凋零了……

  环境恶劣、工作艰苦,对我们地质队员来说都能克服,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却几乎冲破了思想承受的底线。2008年当地时间12月22日晚,几内亚总统兰萨纳·孔戴病世。6个小时之后,一个自称“国家民主与发展委员会”的军方组织发动了政变。惊悉噩耗,河南国际立即通知我院人员撤退。在第一时间,马长水书记做出决策:“女同志先走,一般职工次之,党员、干部殿后。此外,不能光想着撤,我们还要想着再上!”就这样,在事发当晚,一批批人员先行撤离到院办事处,接着陆续回国。而能在6月5日前后续工程开工时签证的职工,必须加上一个“多次往返”。

  在几国这次“武装叛乱”中,马长水和地质专家们躲避在我国大使馆里,噼里啪啦的子弹曾疾风暴雨般在院落炸响。地质队员田国仁和另一职工在行车途中,曾被叛军枪口指着,叽里咕噜强行要求搭车载行。可待政治风波稍事平缓,中电投与河南国际立即催促两个项目复工。而且要求,3个月内,必须完成1.5亿工程项目。这样在3月10日晚上,项目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通知归国人员立即购买机票。次日晚8点,第一批人员准时出发,在巴黎机场转机前,马长水召集干部在机场召开临时会议,安排钻机、钻孔到位。但在抵达基地途中,仍然听到稀稀拉拉的枪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场景依稀可见。为确保人员安全,再次返回机场,开会确定留守人员。一路惊心动魄,终于抵达矿区,大伙放下行李,就开始了工作。

  2009年3月25日,河南国际几内亚铝土矿二期158平方公里勘查,与中电投几内亚铝土矿724平方公里预查工作全面展开。时任河南地矿局局长唐全国,对我院项目人员的撤退和复工速度感慨万千,亲自为出国职工送行时激动地说:“你们的行动,比军队速度还快啊!”

五、凡人小事点滴大爱

  回首我院在几内亚初期创业的辉煌历程,只要打过交道的单位和个人,没有不承认、不赞叹这是一支骁勇善战、顽强拼搏的地质劲旅。正是他们,用“抢抓机遇”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人的“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用“敢为人先”的找矿成果,向省、局领导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歌可泣的的楷模层出不穷,撼人肺腑的事迹摆满案头,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几例以窥斑见豹。

  “铁面包公”汉马长水。本就一脸严肃,再被高温晒得黧黑,加上每天收工后的开会“断案”,铁面包公的绰号便名副其实了。所谓的“断案”,就是推行“工作日报制”、一天一总结,快刀斩乱麻,因为会议超过20分钟就有人呼呼大睡。院党委副书记马长水,年过半百,是几内亚项目部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指挥着一个近200名国内员工、300名几内亚雇工的庞大队伍,铁的纪律是绝对特色。在国外落脚当天,他便掷地有声地宣布:“来几内亚的员工,无论多大背景,过去干过什么,在这必须一切服从项目部领导,否则一律卷铺盖回家,天王老子说情也不行!”他定下四条铁律:一、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直奔一个目标,拼死也要在雨季前完成全部野外作业;二、绝对不准与当地女人发生性关系,不准进入营地周围的“夜总会”;三、不经项目部批准,任何人不准自行驾车;四、不准下河洗澡。铁律之下,施工再难也没人叫苦叫累。尽管当地的黑妞如何原始和开放,如何经常裸体或光屁股在河边洗澡,如何为了赚钱在营地边建起舞场以诱惑“外宾”,可我们的员工却无一人前往。“3月苦战”、“4月大干”、“5月完成”等高压管理”的模式,都是马书记的创举。在其带领下,项目组如期完成任务。后来在提炼“几内亚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他却黑着脸撂出一句话:“没别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不孝之子”卢耀东。既然你选择了远方,就必须风雨兼程。地质人的使命是找矿,找大矿。作为项目总工兼副总经理的卢耀东,2008年初赶赴几内亚,天当房、地当床,带领18位勇士在一片荒原中,顶着40多度的高温,仅用15天就建起了一个占地1.5公顷,能容纳百人生产生活的标准化营地。一次开车带甲方代表去矿区,盘桓踏勘几十个作业点,两天只睡了六小时。回营地后喊他吃饭,可营地的角角落落都找遍了,末了发现他还在车上,两手捧着踏勘图,趴在方向盘上昏睡了。2009年,在中电投二期工程出国前5天,年迈的父亲诊断出癌症晚期,他离家三十多年,只因一个“忙”,很少回家尽过孝。作为长子,他多么渴望能陪伴在病床上的父亲啊!可在小家与大家面前,他含泪选择了事业。出国前一天,他将老人安排住院,将照顾重任委托给了妻子。临行前,父亲紧紧拉着手不愿松开,他只能在心里默默流血,默默祈祷……屈指算来,卢总在国外兜兜转转,一共待了八年。八年啊,在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度里,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不能待在父母身边尽孝的“不孝之子”,长年累月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点一滴地播撒着血汗,才砌起了一座座华夏民族天地大爱的丰碑?

  “铿锵玫瑰”王书平。2008年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夜空绚烂的烟花时,她却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赴几内亚的征程。她当过医生,时任办公室主任,为确保出国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她顾不上晕机带来的不适,也来不及倒倒时差,一到工地就着手建设自己的小卫生室。没有药架,没有床位,没有检查室,没有操作台,没有输液设施……她顶着烈日,带领黑工四处奔波,找来一根根废旧钻杆搭建,找来一个个货运木箱组合。三天,一个简单实用的基地医务室就这样诞生了。这里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员工们最担心生病,为消除这种心理负担,她认真准备卫生、健康知识材料分发给大家,传播常见传染病如疟疾、伤寒等发病原因、传染途径及预防知识,不厌其烦的督促职工和食堂搞好卫生。测量组两个小伙子发病,体温达40度,其中一个瘫在床上抹着泪问:“我的病能不能治好?”王书平既是医生也是护士,更像一个大姐和母亲。她总是一边给病人输液,一边亲切地安慰,一边端来温水给病人敷头、擦身,一边端来餐具喂他们吃饭、喝药。卫生室“庙小香火多”,她忙起来经常忘记吃饭、不能休息、然而久久为功,成了矿区大名鼎鼎的“关爱中心”。一个寒冷的清晨,四肢关节一阵阵抽搐,把王书平从梦中痛醒。随之而来的高烧使她明白,疟疾光临她这个“白衣天使”了!接着的头晕、恶心、浑身酸软无力,好强的她不愿打扰同伴,自己打针刚刚完毕,钻探组的一个小伙就来报告,说同室小王发高烧了。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王书平闻言,忍着一阵阵眩晕和恶心,背上药箱就出了门。就这样,一个女医生,成了国外项目部96名员工的“守护神”。此外,她还是个“闲不住”,一有空就帮制图员复印、装订、整理地质资料,或为野外职工缝补衣裤、制作防蝇虫面纱和草帽。当有人用“铿锵玫瑰”来点赞时,她却淡淡一笑:“为赶工期,大伙顶酷暑、被蛇咬、被蜂蛰,上下钻机都跑步,睡觉上床就打呼噜。和他们的忙累苦相比,我是好到天上了。”

  ……

六、为国争光永载史册

  作为第一个进入几内亚找矿的中国地勘队伍——我院先后投入设备资产5000余万元,参与人员2700多人次,组织实施的几内亚558、3650两大矿区铝土矿勘查项目,总面积2827平方千米,累计提交资源量达40多亿吨,超过目前国内铝土矿保有储量的2倍,是河南省探明储量的近6倍。其中几内亚3650矿区项目荣获2010年“中国矿业国际合作最佳勘查奖”、2011年“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成果的取得,不仅成为河南地矿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开路先锋,而且成为全国地矿系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走出国门、海外创业的实践者、先行者、开拓者和排头兵。

  2008年的“五一”节,是我院几内亚所有职工都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中国驻几国大使带领20多人来到基地,对矿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使激动地说:“你们是第一批在几内亚勘探大型矿床、敢吃螃蟹的中国人,你们为中国人争了光,因为有你们我感到自豪!”以国家级勘查督查员、储量评估师、教授级高工杨文智为组长的我国专家组,用“三个想不到”来评价:“在近100天的时间里,勘探速度这么快没有想到,勘探质量这么好没有想到,勘探成果这么大没有想到!”

2010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播出了我院几内亚项目部职工给全省人民拜年的视频,各地市在不同时段进行了转播。

  2012年2月20日,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几内亚视察工作期间,专门视察了我院几内亚项目部,看望慰问工作人员。郭省长说:“你们辛苦了!只知道你们走出来了,没想到走出来的队伍这么大,走出来的这么好,取得的成绩这么好,你们为河南省做出了贡献,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2013年9月24日,中电投3650号矿区铝土矿勘探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十年风云十年剑,我以我血荐轩辕。时至今日,我院在几国的地勘项目一路花香满径;我院在海外创业的步履依然铿锵有力!这一切的由来,都源于最初敢吃下的第一口“螃蟹”——558和3650!

  我们说,在这个人类居住的星球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仰首展望我院几内亚如火如荼的事业时,河南地矿记住了探路人那句刻骨铭心的口号——“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记住了先遣军那些不见经传的名字——王兴民、马长水、卢耀东、樊克峰、陈强、李保杰、王书平、张成学、田国仁、吴世敏、贾晓东、高灶其、张国胜、兰进京、王炳涛、刘振超、郭玉溪、袁杨森、梁贞、王国库、徐红伟、曹宏雷、赵普辉、王光耀、卢豫川、杨振良、韩保军、李松晓、魏波良、付小兵、梁贞、张庆……

  牢记使命,敢为人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后,请让我以最新编纂的《河南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院志》序言中的“警句”作结:

  鲲鹏展翅兮离故乡,青春飞扬兮走四方。

  威加海外兮地质郎,情至以记兮永无疆!

     

        原载于2018年3期(总第四十四期)《大地文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