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西地矿

来源:作者:程元合时间:2018-09-09热度:0

  程元合  

一 回忆五六十年代我在石油地质普查大队搞普查

  五八年五月江西地质局成立的同时,就组建了“石油地质普查大队”。任命刘哲同志为党委书记兼队长,阎秀刚同志为技术负责。大队部设在横峰县莲荷公社。

上世纪五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向我国供应石油。石油是国家的血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石油。省局为了加强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为在江西尽快找到石油,五九年九月底把我从全省地质资料处调到省地质局石油地质普查大队工作。

因为全世界石油多产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中国缺乏古生代海相产油层,所以西方国家断定中国是贫油国家。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确不认同,认为中国的中东部地区,中生代陆相凹陷带地层中也具备生产、储油油条件。根据这样的战略部署,五十年代末中东部各省都相继成立了石油地质普查大队。

  结合江西的具体情况,最有希望产油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凹陷有三个,即信江凹陷带、鄱阳湖凹陷带、樟树凹陷带。大队成立了三个普查小分队,分别负责这三个凹陷带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我调到石油队以后被分配到信江凹陷小分队,负责信江凹陷石油普查区的填图工作。

  信江凹陷石油矿区沿信江东西横跨上饶、铅山、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八个县市的部分地区,南北宽约四公里,总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因为面积很大准备分片由东向西逐步进行野外地质填图。第一站设在上饶董团公社。五九年十月份填图工作正式开始。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干劲很足,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开始,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是一天换一个地方,不得不轻妆上阵。随身只带地质挎包、介绍信、一个月的粮票和十几元的零用钱。挎包里仅装野外必用的地质记录本、图纸、罗盘、铁锤、放大镜和牙膏牙刷毛巾等日日用必用品,其他洗换衣服、被褥等都留在基地。

  填图开始,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年代,每天起早贪黑,也没有节假日。白天抓紧时间在野外填图,晚上归来点着蜡烛整理资料。吃的是百家饭,每吨饭给老乡四两粮票一毛五分钱。晚上和生产队长、会计在队务室同榻或者在老乡家借宿,几个人共一条被子。饮水、刷牙、冲澡,在野外到处是溪塘沟河,用得都是溪塘沟河中的水。因为离基地远,一干就是一个月,难得一个月回基地洗换一次衣服。

  在野外填图工作极为辛苦。走的都是无人走的路。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按规范,点定到哪里,路再难走也得到达现场。在红色砂岩的丘岭地区,植被稀少,夏天地表温度常在40度以上,烤得皮肤都脱几层皮,汗流浃背,衣服经常是湿湿干干,干干湿湿。冬天遇雨雪风沙,寒风刺骨,冻得手握笔都困难,但野外地质填图并没有一点马虎,除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成分等详细观察描述记录外,作为石油地质填图,还特别重视沿途水中是否有气泡、油渾、沥青等油气显示等现象。

  六零年底,上饶董团片工作完成后,六一年初,马上又转入贵溪片。在贵溪片搞地质填图时,经常在信江两岸来回穿梭。一次要渡信江到对岸填图,没有渡船,正好碰到一个老乡顶一个稻谷桶也到对岸,顺便乘老乡的打稻谷桶过河。桶划到江心,由于承载过重,水流喘急,打谷桶进了水,将要下沉。我看形势危险,立即跳水,我这一跳,桶失去平衡把老乡倒扣到桶里,当时我想到的是怎样把记录本和图纸保存好,就一只手举着装有记录本和图纸的挎包,一只手扒水,很快游到对岸,衣服全湿透了。幸亏我在黄河岸边长大,在大风大浪里锻炼过。要是不会游泳,记录本、图纸不全部泡汤。游到对岸后,回头看老乡是否出水。谁知老乡的水性很好,从木桶下反转过来又把木桶拉到对岸。老乡上岸后,首先问我灌水了没有?并向我道歉。我说“没事,就是衣服湿了”。当时还好,正处于夏季,衣服稍微干点,就继续赶我的填图工作。

  找石油矿,关键是在普查区找储油构造。因为石油比重比较轻,多储存在背斜构造或者穹状构造的顶部。当在本片填图快要结束的时候,在贵溪县四里桥公社附近发现了一个鼻状的背斜构造。向大队报了喜,这是大队成立来发现的唯一能储油的构造。领导十分重视,命令马上转入详查。又增加了几个员工,住在四里桥公社,加密了观察点,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努力,作出了背斜构造地层的等曲线图和总结报告。

  六二年,转到余江片区。余江县是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区内水田沟渠纵横,在野外填图经常要趟水。一次在野外正行进时,感到登山鞋内黏糊糊的,脱下一看,鞋内满是血,原来是蚂蟥钻进皮肤流了很长时间的血。这一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最苦的一年,在农村老乡也是缺粮。所以经常找不到饭吃。但责任心很强的我,艰持工作到年底,完成了本地区的石油地质填图任务。

  历史不能忘记,至今六十年过去了,但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犹新。

  

 二 武功山检查矿点二三事

   路遇华南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功山腹地沟壑纵横,植被茂盛,人烟稀少,在森林中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最常见的有野猪、猕猴、山野鸡等。1963年夏,原907队杨海亭、我、还有一个同志一行三人在武功山地区检查鉻、钨矿点。中午时分正在行进中,看到从对面半山坡丛林中串出一只华南虎,看样子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像因饥饿出来觅食,和我们隔一条沟,相距约有一百多米,可能没有发现我们,和我们并行向东走了一分多钟,又钻入灌木林中。因为我们是三人同行,并不惧怕。华南虎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这在当时并不稀奇,时有老乡的家禽被老虎钓去。可现在听说华南虎早已绝迹。

   穿越武功山

  1963年秋,我还在原907队地质科工作。为支援新矿区尽快上马,领导决定派我和另一同志到一新矿区工作。该矿区位于武功山最高峰的北部,从北坡难于攀登。决定从南坡穿越武功山去新矿区。但从南破穿越武功山,要翻两架山,路途较远。计划两天到达。第一天从新余良山大队部出发乘汽车到达浒坑钨矿后,天已经很晚,准备睡一晚,第二天一早,提前吃了早饭,因为怕中途没有人烟,所以备足水和中午的一饨饭立即出发准备翻第一架山。一路山勢陡峭,巨石嶙峋,上上下下,赶中午翻过第一架山,果然一路没有一家人家。中午找一处阴凉处,坐在大石头上吃过自带的午饭,不敢多歇息,马上翻第二架山。太阳快落到达第二座山的山脚下。以后的路就是要爬四五百米陡坡到达山顶,才算到达目的地。此刻我已经有点体力不支,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背着行李实在爬不动,我提出休息一下再爬,就这样爬爬停停,到达半山腰,实在使爬不动了,天已黑透。无提出让他先走,不要管我,让我慢慢的爬。他到达矿区后,已是晚上十点,急忙跟矿区负责人说,山下还有一个同志,走不动了,赶快派人去接一下。他们接到快要下山时,不便冒然下山,就站到山头上高喊。我也听到喊声,就是无力答应。爬几步,歇一歇,快到十二点才爬到山顶,遇到来接我的同志。他们看到我实在走不动,连忙接下我的行李,把我掺扶到矿区,可我像得了一场大病一样,一连休息几天身体才恢复过来。

   到宜春温汤调查地热温泉

  1963年冬,我和另外一个同志到宜春温汤调查地热水。已是深冬最寒冷的季节。一早乘汽车从宜春出发,九点钟到达温汤公社。稍停就直接到温泉附近查看地质构造。温泉就在武功山的山脚下。应属武功山和宜春樟树凹陷的断层带的断层水。然后又到温泉近处调查水质、水温和出水量。因为冬天气温太低,水面雾气腾腾,可水质清澈见底,时有气泡冒出,用手测了水温,约在40度到50度之间,涌水量约每秒0,05立方米。然后又取了水样。当时涌出的水除作农田灌溉,也作当地农民的生活用水。最近在网上看到,温汤的地热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洗浴能治疗多种疾病,现已建成局职工疗养院。现在时隔五十多年了,我啥时能再回去看看。

三 原907队新余良山铁矿勘探纪实

  1963年为给新上马的新余钢铁厂提供足够高级别储量的铁矿石。907队决定集中全部钻机重返良山铁矿区搞詳查勘探。原新余钢铁厂良山铁矿腾出全部办公室和宿舍。队部很快把全部设备从莲花县转移到了良山矿区很快开展起工作。我也从其他分队调回大队部档案资料室工作。

  良山铁矿区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武功山腹地。沟壑纵横,沟深坡陡,植被茂密,交通条件极差。为了钻机尽快上马,钻孔大部分位于陡坡上,钻孔定位后,必须先平整机台场地,要马上开钻,领导就发动部分机关干部先投入平整机场,工人同志加紧准备钻探设备。因为到机场坡陡汽车上不去,所有钻探设备都得靠人力抬上山。人手不够,领导决定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都得参加,加快搬运设备。大设备有上千斤,需要八个人抬;几百斤的,需要四个人抬。抬时,得先由工人师傅把设备用大木杠把设备绑好,然后再在大木杠横向绑上两根小木杠,小木杠两端各有两个人用竹杠抬,这样一共有八个人抬一台设备。为了步调一致,人心齐,还要安排一个人打号子。坡陡,中间不能有一个人掉队,也不能停留,得一气搕成,一下抬上山。有时坡长,一次真抬不上山时,中途还要安排八个人换班。当时我是绘图组、化验室的召集人,女同志、病号身体弱的多,凑不上班,我就安排他们搬运些小件东西、工具什么的,或者做一些辅助性工作。

  为了加快勘探进度,钻机安排三班倒,工人住在山上的帐篷里。由机关干部负责往机台上送饭送水打扫卫生,后勤人员设备供应到现场,有时开大会、书记作形势报告也在山上现场,全体职工跟着山上听。

  冬天到了。良山矿区因海拔高,温度比平地要低三、五度,冬季也特别冷,而且时间也很长。为对冬天取暖作好准备,往年都是用烤火费购买木炭,按人多少分到各科室用火盆取暖。今年地处深山,要靠山吃山,队领导决定今年冬天要学习延安时期的张思德同志,发动全体职工自己烧木炭。深山里不成材的灌木多,可以随便砍伐,(砍伐了还更有利于成材林的生长。)安排机关干部轮班到山上砍柴,我是带头人。柴砍够后。烧木炭是先在坡地上挖一个大土坑,底部留个点火通道,放少许干柴,再堆放上砍好的湿柴,封上土,上部留个出烟筒,点燃干柴,在引燃湿柴,使其不完全燃烧,等烟冒烬,一窰木炭就烧好了。一共烧了三窑,解决了冬天取暖的问题。不但省下了烤火费,也锻炼了职工的吃苦耐劳的情神。

  春节快到了,大部分职工都留在矿区过春节。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只有写封家信向家里人问好。在山沟里过春节,大家也想在一起热闹热闹。除夕夜吃饨饺子。炊事员预先盘好饺子馅,全体职工到伙房包,煮好了大家一块吃。吃完饺子,余兴未尽,又组织了一场演唱会。地质队知识分子多,不乏有大城市来的能歌善舞的大学生,其中有上海籍的将泽章、广州籍的蔡国盛,都是队上有名的歌手,(蔡国盛同志还在部文工团下队演出时登过台。)在演唱会上他俩一展歌喉,获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达到高潮时,喊声不断,“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节目一个接一个,“南大”毕业的几个大学生,还在现场演了自编自导的活报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品剧。春节三天假,工会还组织了围棋淘汰赛。围棋这在当时只有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才有。我在分队就学会了下围棋,而且特别爱好。但也不过是入门,只知道下围棋基本要领是:先占角,再抢边,最后围中间。即常称的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因为角和边围目的效率最高。还有什么是“刮羊头”的要领。下围棋,要精通真不容易,我就就报名参加了。谁知经过几轮的淘汰赛,我终于坐到底,常言说“山上没老虎,猴子称霸王”,我侥幸获得冠军,这不能说我的水平很高,只能说大家水平都不高。放假这几天,听说新摄制的越剧《红楼梦》电影在新余放映,限两天时间,看的人很多,白天晚上连轴转。队上好几个江浙职工,特别喜欢越剧,认为这机会难得,跑四五十里路到新余,夜里看了一场,还不过瘾,接连看了两场。第二天一早赶回单位上班。

  良山矿区铁矿,产于震旦系倒转背斜的倒转翼的变质岩中,由于经多次造山运动,地层褶皱得很厉害,矿层像玩彩练舞一样弯弯曲曲。所以要想搞清矿层赋存,不得不加密钻探,工作又延长了几个月。七月份结束野外工作,马上就要转入室内整理,九月份提交了最终报告。

 四 回顾江西地质局建局史和我在本局管理地质技术档案    

  1958年5月原冶金部江西有色勘探公司、燃料工业部中南地质勘探局128队连同省煤管局地质五队与原江西省地质局合并,组成了新的江西省地质局。当时任命原江西省地质局副局长郝文会和江西有色勘探公司总经理李伟民为副局长,正厅级局长由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兼任(正局长每月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局里办公)。原江西省地质局总工杨庆如出国援助柬埔寨,局总工就由原江西有色勘探公司总工苗树屏担任。这是新局建立后第一任局长、副局长和总工。新局组建后立即成立了赣西北队、赣东北队、赣南队(908队、909队前身)、煤田地质队、(901队、902队前身)、铁矿地质队(907队前身)、区调队、物探队、水文队、测绘队、石油队、999队(铀矿普查)、探矿机械厂和赣州地质学院,62年后又相继组建了912队、913队(913队后转战青海省)。建局刚一建立就组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地勘队伍。

  新局成立后历年来培养出了不少地质精英。朱训同志从赣东北队技术负责一直升到地矿部部长;李崇佑获得全国唯一的中青年地质学家奖;李亿斗的著的“地壳中化学元素赋存丰度和矿物生成”,对指导找矿起了很大作用;邵克忠讲师翻译了多本参考价值极高的岩石学类著作。另外历年来取得的地质成果也是硕果累累。探明的有色金属铜的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探明的稀土、钨矿储量占全世界的大部,还探明了其他几十种矿产。探明的稀土矿是高科技材料不可缺少的添加剂,每年稀土、钨矿出口为国家创收了不少外汇。

  今年是建局60周年。原在局里的老领导可能都早已退休。新建局第二年,我从地校毕业分配到局里全省地质资料处工作。从事全省地质档案资料的归档、编目、索引、保管、借阅等工作,为把这项工作做好,期间领导还派我参加了国家档案局办的技术档案管理经验交流会。半年后调到石油队、907队跑了野外。1964年初又接管907队地质资料档案工作。907队和901队合并后又接管原901队地质资料档案。

  我在江西地质局工作的十三年,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野外队管理地质技术档案。可以说我在江西和地质档案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广大地质人员用血汗换来的,它是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保管好并提供服务责任重大,我下定决心把档案资料管好服务好。

  接管907队地质档案时,仅有一本流水账,各种索引卡片都没有建立。查找一个资料犹如大海捞针,同时各种卷宗资料装幁、图纸的折叠尺寸很不规范。这样工作等于从头来,工作量很大,为尽快完成任务,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为一遍成功,根据原来的流水账一袋一袋地检查,碰到有文字破埙、装幁、图纸折叠不规范,随即重新修补、折叠、装幁,为节省时间在检查卷宗的同时顺便又把卡片建好,卡片内容包括编号、卷宗名称、矿产类别、产地、提交单位、日期,存放柜号、备注等。除完成卡片外,又建立了各种索引簿式帳。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按规范完成了任务,作到了查找一个资料不到一分钟。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生产一线提供尽量全的资料。在本地区先后有武钢勘探队、本省区测队、煤炭、冶金及临省等地勘单位工作过。为了把本地区资料收集齐全,我先后到湖北黄石武钢勘探队、湖南湘潭区调队、赣州九零八队、省冶金地质公司、抚州地研所、吉安天河煤矿和浒坑钨矿等单位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全后,又着手编制了本地区矿产分布图和普查勘探工作程度图,这样查找地质资料更方便更直观。

  六二年海峡两岸关系很紧张,为备战需要,省地质局地质资料处的部分重要档案资料转移到山区备战库。因地质局已被撤销,这部分档案资料,长时间没人管理,怕档案资料受潮、虫蛀,使宝贵的档案资料遭受损失。六四年从野外队抽调了几个同志到地质资料档案备战库整理资料,本队抽调了我。对备战库资料重新检查登记造册,顺便做一些防潮、防蛀等维护工作。因为我曾在局资料处工作过,由我负责重新登记造册,其他同志配合检查。资料备战库在偏僻的山区,生活条件极差,吃住在当地的一个民办煤球场的窝棚里里,夏天蚊虫叮咬,潮湿炎热工作很苦,经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一个月顺利完成任务,结束后还在原地质局门前站前路留了影。

  五六十年代,野外队队部没有固定的基地,都是随矿区走。地质档案资料也得随大队部搬来搬去。存放资料都是大立柜,搬一次家都得折腾好几天,又存放资料的柜子都是杂木做的,不防虫蛀,经常得更换樟脑精防蛀。为了防虫蛀和搬家方便,当地盛产樟木,我设计了集装箱式的樟木小立柜。搬家时一个人都能搬得动,小立柜都编有号,这样搬家时十分方便,也解决了资料防虫蛀的问题。

  五六年代,档案资料库房多在老乡家里。防火安全十分重要,除了库房备足灭火器、消防桶外,也给老乡伙房门口也备了灭火器。一次老乡的牛棚失火,我连忙提着灭火器把火扑灭。老乡知道后,十分感动并提出感谢,我说救火,这都是谁都应该做的事。

以上就是我在局野外队七年管理档案资料的经历,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记。

  作者:程元合 原江西地质局退休职工 现住河南省荥阳市省地矿环境二院家属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