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五六十年代我在石油地质普查大队搞普查

来源:作者:程元合时间:2018-08-02热度:0

回忆五六十年代我在石油地质普查大队搞普查

纪念江西省地质局建局60周年  《我与江西地矿》 征文

五八年五月江西地质局成立的同时,就组建了“石油地质普查大队”。任命刘哲同志为党委书记兼队长,阎秀刚同志为技术负责。大队部设在横峰县莲荷公社。

上世纪五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向我国供应石油。石油是国家的血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石油。省局为了加强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为在江西尽快找到石油,五九年九月底把我从全省地质资料处调到省地质局石油地质普查大队工作。

因为全世界石油多产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中国缺乏古生代海相产油层,所以西方国家断定中国是贫油国家。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确不认同,认为中国的中东部地区,中生代陆相凹陷带地层中也具备生产、储油油条件。根据这样的战略部署,五十年代末中东部各省都相继成立了石油地质普查大队。

结合江西的具体情况,最有希望产油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凹陷有三个,即信江凹陷带、鄱阳湖凹陷带、樟树凹陷带。大队成立了三个普查小分队,分别负责这三个凹陷带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我调到石油队以后被分配到信江凹陷小分队,负责信江凹陷石油普查区的填图工作。

信江凹陷石油矿区沿信江东西横跨上饶、铅山、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八个县市的部分地区,南北宽约四公里,总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因为面积很大准备分片由东向西逐步进行野外地质填图。第一站设在上饶董团公社。五九年十月份填图工作正式开始。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干劲很足,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开始,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是一天换一个地方,不得不轻妆上阵。随身只带地质挎包、介绍信、一个月的粮票和十几元的零用钱。挎包里仅装野外必用的地质记录本、图纸、罗盘、铁锤、放大镜和牙膏牙刷毛巾等日日用必用品,其他洗换衣服、被褥等都留在基地。

填图开始,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年代,每天起早贪黑,也没有节假日。白天抓紧时间在野外填图,晚上归来点着蜡烛整理资料。吃的是百家饭,每吨饭给老乡四两粮票一毛五分钱。晚上和生产队长、会计在队务室同榻或者在老乡家借宿,几个人共一条被子。饮水、刷牙、冲澡,在野外到处是溪塘沟河,用得都是溪塘沟河中的水。因为离基地远,一干就是一个月,难得一个月回基地洗换一次衣服。

在野外填图工作极为辛苦。走的都是无人走的路。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按规范,点定到哪里,路再难走也得到达现场。在红色砂岩的丘岭地区,植被稀少,夏天地表温度常在40度以上,烤得皮肤都脱几层皮,汗流浃背,衣服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遇雨雪风沙,寒风刺骨,冻得手握笔都困难,但野外地质填图并没有一点马虎,除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成分等详细观察描述记录外,作为石油地质填图,还特别重视沿途水中是否有气泡、油渾、沥青等油气显示等现象。

六零年底,上饶董团片工作完成后,六一年初,马上又转入贵溪片。在贵溪片搞地质填图时,经常在信江两岸来回穿梭。一次要渡信江到对岸填图,没有渡船,正好碰到一个老乡顶一个稻谷桶也到对岸,顺便乘老乡的打稻谷桶过河。桶划到江心,由于承载过重,水流喘急,打谷桶进了水,将要下沉。我看形势危险,立即跳水,我这一跳,桶失去平衡把老乡倒扣到桶里,当时我想到的是怎样把记录本和图纸保存好,就一只手举着装有记录本和图纸的挎包,一只手扒水,很快游到对岸,衣服全湿透了。幸亏我在黄河岸边长大,在大风大浪里锻炼过。要是不会游泳,记录本、图纸不全部泡汤。游到对岸后,回头看老乡是否出水。谁知老乡的水性很好,从木桶下反转过来又把木桶拉到对岸。老乡上岸后,首先问我灌水了没有?并向我道歉。我说“没事,就是衣服湿了”。当时还好,正处于夏季,衣服稍微干点,就继续赶我的填图工作。

找石油矿,关键是在普查区找储油构造。因为石油比重比较轻,多储存在背斜构造或者穹状构造的顶部。当在本片填图快要结束的时候,在贵溪县四里桥公社附近发现了一个鼻状的背斜构造。向大队报了喜,这是大队成立来发现的唯一能储油的构造。领导十分重视,命令马上转入详查。又增加了几个员工,住在四里桥公社,加密了观察点,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努力,作出了背斜构造地层的等曲线图和总结报告。

六二年,转到余江片区。余江县是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区内水田沟渠纵横,在野外填图经常要趟水。一次在野外正行进时,感到登山鞋内黏糊糊的,脱下一看,鞋内满是血,原来是蚂蟥钻进皮肤流了很长时间的血。这一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最苦的一年,在农村老乡也是缺粮。所以经常找不到饭吃。但责任心很强的我,艰持工作到年底,完成了本地区的石油地质填图任务。

历史不能忘记,至今六十年过去了,但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犹新。

作者 程元合 江西省地质局原石油地质普查大队职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