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队员的驻村岁月

来源:作者:wgf19620603时间:2020-06-02热度:0

报告文学

 

地质队员的驻村岁月

王国甫

 

庚子鼠年春节过后,再次开启钟山区采访之行,虽还是乍暖还寒时节,可道路两旁翠绿吐芽,花儿已早早苏醒。梨花、桃花、紫荆花、玉兰花争相怒放,群芳吐艳,与疫情防控下田野里春耕大忙景象,构成今年春天的一道靓丽景观。

在钟山区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贵州省地矿局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贫困群众的款款深情,目睹了贵州省地矿局精准扶贫给16个挂帮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的深刻变化在与村民们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感恩共产党、感恩省地矿局和驻村干部的感情是真挚而纯朴的。

一、吹响脱贫决胜冲锋号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年初,中央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吹响了全国脱贫决胜的冲锋号。贵州省地矿局党委立即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一结束,贵州省地矿局驻钟山区同步小康工作队便主动指导帮助挂帮村制定好帮扶工作计划,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在誓师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其中,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随之,局领导陆续深入挂帮的六盘水市钟山区16个村脱贫攻坚一线开展督战,并节支办公经费310万元,助力所挂帮村发展产业,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以实现村民、村集体经济增收。贵州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召开的当天下午,贵州省地矿局召开临时党委会,就贯彻落实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抓实际抓具体抓深入,全力冲刺90天。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地勘单位纷纷组成工作组奔赴挂帮村,解决实际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上下联动,行动迅速。

大河镇是钟山区打造的后花园。我比较熟悉的大地、周家寨、大箐三个挂帮村紧紧相连,地处后花园的核心区,青山环抱,白墙红瓦,建筑风雅脱俗,别具一格。远眺河流山川,在天地间感受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颇具北欧风情。但是几年前走进农家却是另外一幅格格不入的景象,脏乱不堪,杂乱无章,“远看像欧洲,近看像非洲”之名不胫而走。而现在彻底逆袭,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庭院里干净整洁。远看还是像欧洲,近看已不再像非洲。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蒋泽涛告诉我,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驻村干部的循循善诱,生活习惯的改变,使苗族、彝族同胞感受了心旷神怡,也成为了习惯自觉。

每到一处,都会听到区、镇、村领导干部和村民对省地矿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大加赞赏。第一站到钟山区大湾镇采访,恰遇包保大湾的副区长付迁同志来检查指导工作,说明来意后他告诉我,煤矿开采是钟山区的经济支柱,前几年煤炭行情好,钟山区经济优势明显不觉得,这两年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好些煤矿关停并转,钟山区经济遇到了瓶颈期,十分感谢这些年来省地矿局对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大力支持,并把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派来真蹲实住,脚踏实地,真顶用的干部帮助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些驻村干部从被怀疑到信任,从老百姓口中“城里来的干部”到“我们的书记”,他们已经与当地的发展、与当地的老百姓融为了一体,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他们投身钟山区脱贫攻坚的工作,“真情挥洒扶贫路,一路艰辛一路歌”再贴切不过 。

随行的大湾镇党委书记王鑫同志插话道,我们付区长是秘书出身,又在宣传部门呆过,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非常熟悉,他前前后后接触过许多挂帮单位和派来的驻村干部,能得到付区长认可的却不多。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平常事足以体现我们时代最美好的思想、最高尚的品格。地质队员是城里乡下人,终年与山野乡土作伴,和星空溪水共舞,最了解乡野村民的喜怒哀乐,贫困疾苦,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连接是零距离。省地矿局和所属地勘单位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在老百姓心里开出了多少最芬芳的帮扶鲜花?你数不清!这种善举创造了多少共同致富的奇迹?你数不清!但是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事情,却每天都在你的身边发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016年3月,贵州省地矿局扶贫工作重点调整至六盘水市钟山区的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展开,相对于此前的务川县、从江县、织金县党建扶贫和各地勘单位工作区开展的零星帮扶而言,无论是帮扶观念、派驻干部素质,还是帮扶资金投入、取得帮扶成效都是规模空前的。

二、驻村五年 容颜大变

钟山区隶属于贵州省六盘水市,1988年3月建立的市辖县级行政区,距省会贵阳市254公里,坐落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等31个民族,辖3镇9街道。2016年初,按照贵州省委安排部署贵州省地矿局承担2镇3街道16个自然村的挂帮扶贫工作。

挂帮六盘水市钟山区16个村伊始,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同志就提出要举全局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局党委要求有外派同步小康驻村干部任务的地勘单位要选派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过硬,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按照“一宣六帮”的要求,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精准扶贫,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在大河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朱军十分佩服地告诉我:“你们省地矿局派来的驻村干部都成了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实现了从地质队员到农村干部的华丽转身。”

现在的村干部要么是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要么是外出务工长了见识,衣锦还乡的能人。长期与石头打交道的地质队员,虽然许多来自农村,但真正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却很少,要得到村干部、村民的认可,不经历炼狱般的洗礼,实现华丽转身谈何容易。可以说驻村五年,不论他们,还是山村,都已容颜大变。

年纪最大的驻村队员——王芝华

在大湾镇顶拉村采访,遇到了我的老朋友,贵州省地矿局105队派驻的顶拉村第一书记王芝华同志。他是我1985年武汉地质学院地矿部政治理论干部培训班的同学,同为1962年生人,比我大15天,是贵州省地矿局16名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2016年3月到顶拉村驻村已经4年多了。

在大湾镇顶拉村一片艳丽如滴樱花初绽的樱桃园旁,王芝华同志介绍,这是他2016年来驻村里后,建议村民在自己的土地里栽种的近50亩樱桃园,栽种多的农户五六亩,少的两三亩,每亩平均栽树118棵,2018年开始挂果,每棵平均收樱桃5斤左右,每亩可获1万元左右收入。

“从贫困到脱贫的转变,其实就是思想意识的转变,现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这么好,只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人稍微勤快点,脱贫真不是难事。”老朋友见面一阵寒暄后,王芝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村里有两个罗姓兄弟,哥哥外号“望天稀”,弟弟外号“望天干”。“望天稀”希望天天下雨,不用做事,“望天干”希望不要下雨,可以天天做事。

“望天干”夫妻勤快,除外出务工外,在家还忙完地里忙家里,很快劳动致富,盖起了大房子,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还时常接济哥哥。

“望天稀”夫妻懒惰,不思做事,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因家里劳力充裕,不符合贫困户条件,没有被纳入贫困户,不能享受诸多贫困户的优惠政策,“望天稀”夫妻经常来村里吵闹。

王芝华了解情况后,多次找“望天稀”夫妻以其弟弟家为例做思想工作,劝导他们改变思想意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好,还帮助联系到附近企业务工。苦口婆心,终于感化了“望天稀”。2016年就近务工每天可以得到80~100元收入,家里贫困状况逐渐好转。尝到甜头后,从2017年起“望天稀”主动到贵阳、重庆打工,每天平均收入200~300元,实现脱贫。2019年又到黔东南打工,月均收入五六千元,小日子也像弟弟家一样过得慢慢滋润起来,还在弟弟家旁边盖起了新房子。

年底父亲过生日前,“望天稀”来给王芝华说,要担当起大哥的责任,准备拿出1万元给父亲办生日酒,邀请王芝华参加。虽然王芝华极力劝说找点钱不容易,不要铺张浪费,但他还是很体面地给父亲办了生日酒。他说,要用实际行动撕掉村民们贴在他身上“望天稀”的标签。

善做思想工作的——桂发文

在大地村采访,桂发文同志也告诉我,脱贫攻坚中思想工作很重要。桂发文是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大队2016年3月派到大河镇大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把做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取得实效。他走访中发现尹兴怀家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前几年出车祸受伤,干不得重活,尹兴怀患上精神分裂症,靠服药抑制病情,长期卧床不起,久而久之任何事情都干不了,连保洁员都不能胜任,家里极度贫困。桂发文因户施策,一边将尹兴怀家定为极度贫困户申报低保,一边鼓励母子俩树立生活信心,力所能及地栽种蔬菜补贴家用,还带着尹兴怀四处求医问药,让其不要长期卧床,要多出去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帮母亲做点家务。2019年底尹兴怀家成为低保脱贫户,贫困出列。

在一片长得青翠欲滴豌豆苗、菠菜、蒜苗的菜地前,尹兴怀母亲激动地为我们讲述桂发文帮扶的情况。前几年家里穷得叮当响,儿子还要吃药控制病情,实在无奈连死的想法都有了,是桂书记经常来看望我们,给我们想办法,省地矿局的领导逢年过节还来慰问我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勇气,才有了今天的稳定生活。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地矿局、感谢桂书记。

大地村党支部书记雷照文同志说,桂书记做思想工作有一套,全村192家贫困户的情况他了如指掌,因户施策颇见成效,就连600多户两年没有得到土地流转费这么大的事,都能够通过做思想工作,稳定局面,没有出现1人上访扯皮。

大兴引进项目土地流转之风的2017年,大地村也引进外地老板上马了苗木育培项目,流转685户土地6000多亩,轰轰烈烈,规模庞大。可后来外地老板感觉苗木育培周期长,见效慢,享受了优惠政策后悄悄溜之大吉。2018、2019年流转土地的群众一分土地流转费都没能得到,多则3万多元,少则几千元,还有部分老实巴交的村民在项目上务工也没有得到工钱。有些村民就鼓动是政府主导的项目,老板跑了就找政府要钱。桂发文同志发觉这一苗头后,主动到一户一户家里劝解,现在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出乱子,政府会出面继续联系老板,大家先把土地收回去自行耕种,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反复劝导感动了善良、明理的村民,他们自行收回土地在苗木间开始套种。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经典名句。桂发文同志灵活地把这一论断引用到产业帮扶上。面对原来抱有希望的红香椿、红豆杉项目破产,清脆李项目没有建成就夭折的窘境,支撑脱贫人口稳得住、立得起、富起来的产业在哪?犯愁之时,“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涌入桂发文的脑海,寻求新的出路。经过调查了解,大地村及其周边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充沛、雾照时间长、表土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茶树生长。与邻近的周家寨村第一书记向达福、大箐村第一书记杨润植协商一致,三个第一书记要干一件大事。经过多次邀请湄潭县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大地村、周家寨村、大箐村具备良好的茶树生长条件。报经镇、区政府同意,引进湄潭县茶树栽种技术,镇平台公司出资,在三个村栽种茶树3000多亩,老百姓既增加了土地流转资产性收入,又可以就近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桂书记引进的茶叶种植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西湖龙井已经给我们签订了茶青基地协议,三年后茶叶投产,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雷照文同志兴奋地告诉我。

驻村队员中的单身汉——唐耀

唐耀是贵州省地矿局实验室2016年初派驻月照街道办独山村的第一书记,他的驻村经历可谓是从惊险中走过来的。“刚来时,我们独山村村情复杂、民风彪悍,尤其是年轻人一句话不对头就动手,没进去过的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没想到,唐耀讲述他的驻村酸甜苦辣是这样开场的。

其实,来之前我也是做了功课的。独山村距市中心城区23公里,气候凉爽、风景独特、空气清新,辖区内有“金蟾望月”“猴子洞”“独山绝壁”等自然风光秀丽。过去的独山村,老百姓运送物资全靠踩小道“人背马驮”,如今,随着通村油路的修建和“组组通”公路的完工,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搞起了农家乐,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了。了解的和介绍的反差为啥这么大?皱眉间,随行的驾驶员是钟山区本地人,插话道,独山村虽然离钟山区不远,但也算是偏僻的“三不管”地方,前些年车匪路霸横行,除非万不得已,我们开车都会绕行不经过独山村,免得惹麻烦。

唐耀继续介绍,来驻村不到两个月村支书车祸去世,随后村主任又被村民打伤住院医治无效去世。那段时间,正赶上三年一度的村支两委换届、三十年一度的土地确权等急迫事情,新情况、新问题顿感压力巨大,整夜整夜的失眠。

“面对这样彪悍民风带来的下马威,你就不怕万一什么事情没处理好遭到报复,害怕过,想过退缩吗?”我问道。

“我也是肉体凡胎咋会不害怕,但既然组织上派我来了,就不能认怂,尽可能把事情办得公平公正,少留遗憾。有时晚上出去入户走访也带根棍子,明说是我怕狗,其实自己心里清楚万一有突发情况,可抵挡一下,好在自己身体素质还可以。”

那段时间,一有空他就爬到村里的大山上,看着山下大大小小的寨子和远处望不到头的群山,不断地反问自己:才来不久就遇到别人几年都不见得遇得到的突发情况,我就有理由放弃?难道就这样还没上场就认输?倘若就这样退缩,怎么向组织交代?怎么向未来的自己交待?难道自己下半辈子就要在这样的羞耻中度过余生?他不甘心、不服输,到老乡家去走访,同他们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畅聊,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

心动不如行动。向上级政府申报计划扩建通组、通寨道路4条6公里;第一时间上报灾情,紧急处置2017年河边组地质灾害,帮助村支两委赶赴河边组紧急动员撤离群众84户294人;紧急处置2019年半坡地质灾害劝导疏散群众6户18人;宣传防火知识200余人次,参加森林火灾救火6次;带领工作组申请项目资金160余万元,用于阵地建设、植被恢复、修建引水蓄水设施、建设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安装增压设施,修建过道桥等。协调派出单位为独山村赠送价值8万余元的电脑、书架、学习用品,慰问贫困户、困难党员,送慰问金20000余元,捐款1750元,为贫困群众赠送衣物150余套,价值2万余元。促成省地矿局帮助创建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激活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地矿局举办的帮扶实战产业技能和地质灾害处置等培训班先后为独山村培训村组干部及村民161人次。派出单位省地矿局实验室组织科普团队带着仪器设备到独山小学开展“科普下乡助推脱贫攻坚,地学交流共话乡村振兴”主题科普进校园活动。

水井组搬迁街因病致贫的40多岁单身贫困人员王志荣,2017年因与邻居闹矛盾,想不开,闹情绪,独自一人跑到山上的旧房子住。村民小组长劝说无效,唐耀接到反映,马上和小组长走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花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做通了王志荣的思想工作,把他讲得感动得哭了,说比他老爹老妈还关心他,答应第二天回新房子住。第二天王志荣如约下山返回山下新房。劝返第3天,王志荣因旧病复发住院。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成功劝说王志荣下山,在山上发病的后果不堪设想。

唐耀以真心换民心,从工程师到农村基层干部角色转换的实际行动逐渐得到村民的认可。现在,他去远一点的寨子里来回一般都不必叫车,路上经常会有村民停下车把他带上;开院坝会,轮到他发言的时候,先前还在私下交谈的村民们竟然会自发地互相提醒安静下来;2018年临近两年驻村轮换,走访的时候老人们对他说:“你要是走了,村里就可惜了。”还有的会叮嘱他走之前一定要到家里来吃顿饭给他送行。

村民的盛情挽留了唐耀,他在独山村已驻扎4个年头。经过4年努力,村集体积累从2015年的10多万元增加到2019年底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000多元增加到9000多元,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9.06%下降到0,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97人全部脱贫。这期间,贵阳的女朋友来过一次,见劝返回去无果后,断然提出分手,唐耀虽为这段感情的付出表示遗憾但并不后悔。他相信,真心不仅可以换得民心,更能以真情等来爱情之花盛开的那一天。

驻村队员优秀代表——李邦勇

在月照街道办玉顶村采访第一书记李邦勇同志时,见他寝室里水电工、泥瓦匠工具一应俱全。“驻村干部都是‘万金油’,人家信任你,给你反映水管断了、电路出了问题、房屋漏了,再去找人耽误时间,凭着平时学的知识自己上。”李邦勇平淡地告诉我。

李邦勇是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大队派来的第一书记。2016年3月刚来时,正逢村支两委换届,由于村支两委不健全,街道办要其全面负责选举工作。当时,老百姓还不完全了解他、认可他,工作配合更谈不上。他想起了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的那句“地质队员都干过,还怕当编剧? ”,我也是地质队员都干过,还怕当驻村干部既来之,则安之,说干就干。他进村入户,走家串户,知村情、访民意,协调资金,谋划项目。要想做事情,村里的“犄角旮旯”,就必须摸得一清二楚,大多工作只好自己做,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大凡小事都认真抓,仔细做。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里成了他的又一个故乡,在这里他多了一个“家”,把年纪大的视作“父母”,把年龄相仿的当作兄弟姊妹,把年幼的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把大家当“亲人”,大家把他当“家人”。

有一天,他从区里开会回来快到村里的时候,接到王灿学的电话,“李书记,他们搞厨房改造把我家灶头拆了,给我安了一个三个孔的插座,说可以用电煮饭。我家只有一个电磁炉,是两个孔的插不进去,我连烧水做饭都没得办法,可咋办呀?”王灿学是村里的特困重点户,70多岁的孤寡老人,眼睛又不好。“老人家,别着急,我马上来给你解决。”调转车头去买了连线板,拿上随车带的电工工具,到王灿学家里拆掉三孔插座,换上连线板,插上电磁炉烧上水。看到水烧开了,王灿学喜笑颜开,“这样好,这样好。谢谢李书记。”

第二天,村里电工老李听说王灿学家换插座的事,找到李邦勇说:“李书记,这种事打个电话,我去解决就行了,哪用得着你亲自去。”李邦勇平淡地说:“没关系,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才让老人家着急,再说自家老人有事找到我,我咋好意思另找他人。”

刚到村里的时候,村里没有移动信号,通讯十分不便,他就带领驻村工作组及时到移动公司协调对接,在村里架起了接转塔,使移动信号覆盖全村。

新搬进的办公楼里电压不稳,先后烧毁4台电脑,正常的办公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他协调电杆厂、供电所等栽电杆,牵电线,保证了办公楼正常用电办公。

横穿村里唯一的疏排水河道十多年没清理过,生活垃圾、淤泥堆积严重,不仅影响环境卫生,每到汛期雨水不能及时疏排出去,还会淹没两岸农田及房屋,使群众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受到威胁。他带三四个人丈量河道,申请协调河道清淤资金10万元。可是找施工单位,加高河堤、清淤至少要28万元才行,资金缺口无处寻找,李邦勇就组织村民自己施工。村民们看到李邦勇不仅指挥村民怎么干,还身先士卒带头干,纷纷加入河道治理行列,个把月就完成了这项看似无法完成的工作。

山上建起了核桃基地、种桑养蚕基地,但仅有的一条羊场小道进出实在不方便。李邦勇又动起了修路的心思,四处游说争取到20万元资金,可3公里多路要测量、设计、规划线路,还要开山炸石、购买建材区区20万元哪够呀,找了几家施工单位无一愿意承接。李邦勇有了动员群众整治河道的经验,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继续自己干。他带人实地踏勘,设计路线,制定施工方案,就地取材打石子、石粉,动员村民出义务工,出土地。在他指挥下,个把月一条长3.6公里、宽5米的毛路修好了,大大方便了车辆、行人。后来,市交通局领导来检查得知是李邦勇牵头村里自行修建的,大加赞赏之余,划拨了100万元对路面进行了硬化。道路修好后,方便了核桃基地、种桑养蚕基地管护人车进出,许多游人到山上去观景、野炊、休闲。

驻村两年,甘苦自知。有一段时间,他家中两个孩子都生病,妻子抱一个,背一个在医院输液,妻子把当时的照片发给了他,当他看到照片的那一刻,眼泪不停的往下淌,强忍住没有发出哭声。来驻村的时候小孩才满月,现在都到处跑了,作为一个父亲,他感觉亏欠孩子的太多,错过的太多,错过了她第一次走路、第一声叫爸爸。他很想回家,父母一天天老去,很想在他们身边尽尽孝道,但他也很怕回家,每次当他要离开家到村里来的时候,儿子哭着追着跑,孩子的叫喊就像一根根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心......

有耕耘自会有收获。2019年玉顶村养蚕实现经济收入376354元,村民就近务工2528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39140元,走出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带动老百姓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好”的种桑养蚕产业,并使养蚕成为村里的“朝阳项目”“绿色产业”和“致富产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群众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点燃了群众就业增收的热情,真正把村里的1000多亩桑树基地里的“树叶子”变成群众荷包里面的“钱票子”,蚕宝宝织出了“致富茧”,织出的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驻村以来所干的事,不管大小,事事摸得着,件件暖人心。辛勤的付出换得各种荣誉接踵而来,李邦勇先后荣获“贵州省文明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

驻村“三剑客”——毛武友、刘军杰、赵维龙

称毛武友、刘军杰、赵维龙为驻村“三剑客”,不仅因为他们都来自一个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他们帮扶的是一个镇:钟山区大湾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2016年3月,同时来驻村的老“挂友”,如今已进入第五年。

到大湾镇安乐村采访毛武友同志时,他第一句话则是,现在最担心的是边缘户、监测户返贫,出现新的贫困。

毛武友是113队办公室副主任,2016年3月被113队派到安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采访中他多次提到,百姓问题无小事,只要有反映立马到场解决。有一次,村民反映“没水吃”,驻村干部马上去实地了解,结果是口音问题,把“没水池”说成了“没水吃”,一场虚惊。后来争取资金建了水池,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外出务工需村里开证明,同时需要接受单位函,村民不清楚规定,我们就耐心解释。现在村里住房、饮水、医保都没问题,就是环境稍差点。基础资料、数据统计工作量大,变化快,要核对好迎接省里、国家检查。

现在最担心的是边缘户、监测户返贫。去年底虽然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但今年由于有些因生病,有些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担心这少部分收入在3747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元是2019年确定的全国脱贫线标准),5000元以下的边缘户、监测户收入减少,导致返贫。我们也在采取对策:一是鼓励外出务工;二是帮助寻求就近务工机会;三是身体实在不行,无法外出务工的,申办低保帮扶。

谈起驻村工作,刘军杰同志说,驻村干部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刘军杰是113队2016年3月派到大湾镇山脚根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考核为优秀等次的驻村干部。

2016年来驻村时儿子刚升高中,当时考进高中时成绩排名年级前10名,他来驻村后儿子疏于管教,迷上了打游戏,游友遍布全国几百人,升高二时成绩下滑至年级倒数20名。好在及时发现,痛下狠手给儿子纠正了迷途,尽管儿子高考时没有轮换回去,儿子好赖考上了二本。今年儿子回来过年,因为疫情防控第一时间返岗回村里,很愧疚没陪儿子吃上一顿饭,现在想起来儿子还经常埋怨爸爸当时真狠心,逼迫儿子用几千元零花钱买的游戏装备,几百元就卖了。

虽然离家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却两三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刚开始妻子不理解,2016年来过一次,看到他忙碌的情况后,也能理解了,很支持其工作。

去年体检发现肺部有个阴影,经再次检查医生说没啥大问题,就又义无反顾地返回山脚根村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他最大的愿望是尽早完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建成小康,早点回去,尽尽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驻村工作得失参半,岁月难忘。”赵维龙同志说。他也是113队派到大湾镇大箐村的驻村干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2010年从西安石油大学毕业后到113队参加工作,从事专业技术,2016年3月到大箐村驻村。原本今年可以申报副高职称,由于驻村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无法申报,但对驻村工作无怨无悔,按要求尽力做好。赵维龙妻子原本无固定工作,来驻村后,很感谢工作队协调,到113队经济发展科工作,有了固定收入。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驻村,不能陪伴也挺担忧,但通过驻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算值得。

品尝着香甜的米酒,听大湾镇大箐村黔之脊彝家水花酒作坊老板许支书介绍,水花酒销路不愁,原来规模小,设备陈旧,想扩大规模经费不足,省地矿局来的驻村干部赵维龙知道后,为他争取了3万元省地矿局帮扶资金,扩建了作坊、购置了新设备,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带动3户贫困户劳力就地就业,实现务工收入2.96万元。看到帮扶初见成效,前来钟山区脱贫攻坚督战的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当即指导,作为农耕文化新时代的体现,庭院经济要考虑综合利用,逐渐形成烤酒、养猪、沼气、家用的产业链,只要销路好,能带动贫困户增收,以后我们还可以给予资助。

返程途中,听陪同采访的程孝华同志介绍毛武友他们113队的几个驻村干部虽然离水城家中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却两三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如毛武友妻子原本就有意见,加之2019年底出生的孩子患先天性腭裂,思想上包袱也是挺重的,但却一直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从来没有影响驻村工作。刘军杰所驻的山根脚村,食堂一直都没有正常开,他已经打了四年的伙食游击战,但现在也一直坚持在村。驻大箐村的赵维龙,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心脏有毛病,但是他也克服重重难一直坚持在村

三、接力相传 使命担当

2018年3月,是驻村干部按计划两年一轮换的重要节点,一些同志因工作需要、家庭情况及个人健康等原因,离开了驻村工作岗位。但是,按照不脱贫,不脱帮的要求,贵州省地矿局选调了一批新人,来接替他们的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如今,这批驻村新人已进入第三

个驻村年头,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无愧接力相传,使命担当。

差点搞死火的“达康书记”——向达福

2018年7月我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驻村两年,牵挂一生》,反映大河镇周家寨村第一书记陈恒凯的驻村故事。

陈恒凯由于政策原因曾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回老家务农,当过5年村主任。重返单位上班7年后的2016年3月,被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选派到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陈恒凯在挂任周家寨村第一书记期间,凭借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多年来对农村工作的政策、现状关注,从加强党建“强组织”,到摸底数找“症结”求发展、技术扶贫再发力,最终实现苗族村寨焕新颜。他一步一个脚印,把驻村期间的身边事、日常事做到位、做踏实。尤其是他对农村工作的前瞻判断、处理复杂问题的协调能力、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使周家寨村干部、村民佩服得五体投地。

挂帮两年期满撤离时,周家寨村支两委顺应民意,杀猪宰羊,用贵州苗族群众重大庆典活动才使用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摆长桌宴,为他们的驻村第一书记送行,还被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送回了单位之后,又送到了麻江县老家。

这次到周家寨村采访贵州省地矿局106队派来接替陈恒凯驻村第一书记的向达福时,正逢镇里来抽检,寒暄几句后,向达福便去开会了。没多久,到贫困出列边缘户、监测户走访核查的同村驻村干部赵剑鸿、郭刚回来了。赵剑鸿是钟山区工商联派来的驻村干部,郭刚是大河镇养老院派来的驻村干部,以往来经常与他们一起去走访、去慰问,一起看产业推进情况,一起聊天,彼此都比较熟悉。我们围炉而坐拉开了家常,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向达福身上,他们告诉我,当初“达康书记”差点被搞死火。

刚来时不熟悉农村工作,又不善言谈,村里主要领导喜欢拿他与你们上次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恒凯作比较,人家陈恒凯可是当过5年村主任的人,农村啥事他不懂。这样一对比老是看不上他,不但工作不配合、不接收组织关系,还到处告他的状,导致区里、镇里开会经常受到不点名的批评,都准备把他退回去了,如果真是那样,可能“达康书记”这辈子再无出头之日了。还好,后来村里主要领导换人了,镇党委副书记何燕带“达康书记”他们出去交叉检查回来才出现转机。检查中,何燕发现“达康书记”做事认真负责,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做的比说的多,比说的好,不像原来村里反映的那样。现在,区里、镇里很信任他,啥事都让他全权负责,给村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老百姓一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达康书记”杠杠的。

乍听“达康书记”称谓,我觉得很诧异,要取其姓氏加职务应该称“向书记”,要显得亲切应该称“达福书记”。细问才知道老百姓看了向达福的所作所为,相信他不仅能带领大家达到幸福,还能带领大家达到小康故而,周家寨村老百姓借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一身正气,杀伐决断,果干,勇于为民请命,值得信赖“达康书记”称谓送给向达福。他走访不漏一家一户,特别是6组全是苗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很难沟通,就连陈恒凯刚来时去6组入户走访,都要带“翻译”。向达福白天走访哪家没人他记上,晚饭后打上5斤一壶包谷酒,叫上两个驻村干部,就去哪家喝酒。周家寨村居住的苗族群众是把酒当水来喝的,得到他们认可的人,到家里来都是倒酒,没有倒水的礼仪习惯。这样一来二去拉近了关系,有啥心里话愿意给“达康书记”说,也十分配合“达康书记”的工作。

喝酒仅是投其所好,接触村民拉近关系的方式之一,解决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才是得到村民认可的唯一途径。“达康书记”时常这样提醒我们。

饮水问题是困惑6组祖祖辈辈几代人的老大难问题,吃水靠背,要翻过一道山脊,到山那边的半山腰去背,一个往返一个半小时左右。这几年,壮劳力外出打工了,家里老人、妇女、小孩去背水就更加艰难了。

向达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连老百姓最基本的饮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脱贫攻坚?他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带领驻村干部到山上去找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涧找到了几股小山泉水,取水检测达到饮用水标准后,就把几股小山泉水归拢在一起建蓄水池,再架设水管引流到6组。架设管道时是大冬天,“达康书记”被爆裂的水管浇湿了全身仍然坚持,患上重感冒也没休息一刻。看到一路流淌到6组的欢快水花,村民就近取水的笑脸,他心里盛开的帮扶之花比水花更欢快。

后来,他又用省地矿局帮扶资金网上订购设备,把北方农村的压井技术移植到6组建成压水井,直接取地下水使用,既简便操作又保证饮水安全,还搭建了遮雨棚、洗涮台,不管晴天下雨村民都可接水回家,在井边洗衣、洗菜。6组苗族老汉杨从坤说“达康书记好,给我们办了好多实事,我们服他。”

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蒋泽涛说,6组工作最难做,但“达康书记”去协调一去一个准。

大河镇党委书记朱军开玩笑说,“达康书记”到6组待遇比我们高,他一去村民都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他吃,倒酒给他喝。

当晚,向达福邀约省地矿局派驻大地村、大箐村驻村第一书记桂发文、杨润植同志共进晚餐。他们说我们虽然相隔不远,平时大家都很忙,很少相聚,今天听说你来采访,想听听我们驻村酸甜苦辣的故事才聚在一起,今年还是第一次。

被冷落的新来第一书记——杨润植

无独有偶,杨润植来驻村第一天的境遇也尴尬到了极点。

杨润植是贵州省地矿局112地质大队纪检科副科长,2018年3月接替另一个单位的驻村干部,担任大河镇大箐村第一书记。回想起来大箐村第一天的情景,满脸酸楚。当天在镇里开完会去大箐村,带路的途中接到电话有事下车走了,到了村口时已近黄昏,导航提示已到达目的地附近结束本次导航。看周围既无办公楼的踪影也无行人,联系电话打通又无人接听,一脸懵圈的杨润植只好边走边寻行人问路,几经问询到达村委会办公楼,只有一楼大厅泛着微黄的灯光,四周漆黑一片鸦雀无声。办公地点在哪?今晚何处安营扎寨?生活如何解决?一股脑的问题袭来。又是几番电话联系,在办公楼下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有人来了。

“是杨书记吧,欢迎欢迎,家里有点事没等你,抱歉抱歉。”来人边说边带杨润植到了办公楼里的寝室。

“杨书记,知道你要来,食堂里给你留了饭菜,吃了早点休息,其他的事明天再说,家里还有事我先回去了。”还没等杨润植放下行李,更没来得及问食堂在哪?可否先拿点村里资料给我熟悉下情况,卫生间在哪?......接待人员将寝室钥匙递给杨润植匆匆下楼而去。

靠手机电筒找到食堂,还好食堂门没上锁,将饭菜端回寝室时手表上时针已指向7点。吃着似冷非冷的饭菜,望着窗外漆黑寂静的夜晚,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时,又接到向达福打来电话问到村里没有,还说周家寨村正在给他开欢迎会,两行热泪瞬间滑落脸庞。

“不管你从哪里来,也不管你是担任什么职务,没有作为人家是不会认可的。”杨润植深有感触地说。

“那后来与大家相处得如何?

“现在好多了,大家很配合,很支持,工作也比较好开展了。”

从入户走访、慰问帮扶到“黔茶1号”“黔湄601”茶苗栽种,“三改三化”,再到解决饮水安全、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问题,逐渐得到村民认可。当他帮助村民建“家家小菜园”要用竹子编制篱笆墙围栏,找到村里一位老党员想买点他家竹子时,这位老党员毫不吝啬地说,你杨书记为我们村民办好事,我捐献200棵竹子,你们派人来砍就行,我咋还好意思要你的钱呀。于是,杨润植带领驻村干部、村干部砍竹子,给村民建起了一个个家庭小菜园。作为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延伸的庭院经济发展既能满足村民自己食用,还能把多余的蔬菜、瓜果变卖,增加收入,况且,小菜园建成经过验收合格后,省地矿局还给一定的补贴。村民们理解杨润植意图后也纷纷加入到建小菜园的行列。

次日,我在贵州省地矿局副巡视员、驻钟山区同步小康工作队队长石平同志陪同下,到杨润植挂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大箐村采访,村主任告诉我,杨润植为村里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村民很信服他,有事主动找杨书记。杨润植又向石平同志反映了中学生王莎莎遇到的困难。王莎莎是个可怜又要强的孩子,爹死娘嫁人,跟叔叔生活,孩子因家庭原因中考没考好,想再复读初三后考高中、读大学。奈何叔叔家条件也不宽裕,无力资助,希望能使用局帮扶经费给予帮助。扶志扶智比扶贫更重要。石平同志当场答应,每学期资助王莎莎2000元,但要签订资助协议,必须考上高中。如考上高中、大学还可考虑继续资助。

不善言谈的杨润植在细雨润无声中,又为村民办了一件好事。也许这一资助可能会改变王莎莎的人生。

党办主任当驻村第一书记的——杨松

“你们地矿局派来的驻村干部就是政策水平高,思想觉悟高,看得准,看得远,干实事,解实情,精准给力,情系村民,情系我们这块土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到德坞街道办马落箐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康对杨松给予如此评价。

杨松是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党委办公室主任,2018年3月被派往马落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杨松到任后,充分发挥党办主任的专业特长,以村支两委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把党的政策宣讲到田间地头,鼓励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大幅度增强,2019年新发展党员5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88人次,尤其是在年初疫情防控中,大家看到党员的无私奉献深受鼓舞,许多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还把村里有文化表现好的作为后备干部,给村里输送了新鲜血液,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干部队伍基础。

细微之处见真情。按照钟山区新农村、新农民、新气象,环境卫生清洁的“三新一清洁”要求,杨松身先士卒,带领驻村干部到通村串户公路两旁除杂草,去村民家里教他们叠被子、清理碗筷,整齐摆放物件。现在村里公路、庭院、房屋周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落箐村被评定为省级卫生村寨、区级文明村。

2018年5月的一天晚上,熟睡中的杨松被电话吵醒,一村民的小孩出了车祸,他迅速赶到医院,协调解决了治疗费用问题。7月的一天甘水塘组出现水灾,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疏散群众,虽然自己脚陷淤泥很艰难才拔出来,但看到村民全部撤离,无一人伤亡,颇感欣慰。帮助村民在网上卖洋芋片、介绍盲人到按摩院就业、自发组织驻村干部看望走访中受伤住院的下沉干部、替女干部在疫情防控卡点值夜班等等,看似小事的情况还有许多许多。

“以真心换人心,哪里最困难我就到哪里去,共产党员就应该有所担当。”杨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组26户占全村户数的43%,是彝族村民聚集区,人畜杂居严重,地形切割较大,道路坑洼不平,饮水困难,最为贫困。杨松主动请缨包4组,带工作组走遍了每家每户,了解实情,倾听心声,对接交通部门修好了2条串组公路;协调水务部门建立二级提灌解决了饮水问题;争取省地矿局帮扶资金建起了停车场;在取水化验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后,又争取省地矿局帮扶资金拟建立矿泉水厂。村民们看到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驻村干部是真心为他们做事情,十分高兴。在接下来的整治环境卫生、人畜杂居、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积极配合。

钟山区档案馆馆长、驻马落箐村轮战干部邓小敏说:“杨书记政策理解得透,宣讲水平高,做思想工作办法多,老百姓都愿意听他的。4组村民原来等靠要思想严重,去年能脱贫,就是因为听了杨书记宣讲,明白了脱贫致富主靠自己的道理,今年又有50多人主动联系外出务工了。”

2019年,杨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优秀党员,马落箐村党支部被评为钟山区“六星党支部”,马落箐村在德坞街道办2019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习思考谋发展的第一书记——郭丰

大凡熟悉农村产业扶贫的人都知道,引进企业怕享受了优惠政策后跑掉项目流产,企业怕进来后得不到地方支持,村民怕土地流转、务工后得不到流转费和打工钱。郭丰同志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产业扶贫项目一度陷入举步维艰局面。

郭丰是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2017年5月派驻双街道办中箐村第一书记,讲政治顾大局,爱学习善思考,有胸襟能吃苦。如何达成相互信任,推动扶贫产业发展,郭丰冥思苦想,借鉴外地经验,终于想到了破解难题的良方。经与村支两委商议,报经上级批准,开始推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村集体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以流动资金入股并负责经营,贫困户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也可以收取土地流转费用,两种方式自由选择,所有投资人、入股人、经营者全是本乡本土的,谁也不怕谁会跑掉,反而是抱团取暖,盈亏均沾。在此运行模式下,各方总投资100多万元,建成草莓种植大棚73个。财政扶贫资金、合作社投入资金、农户土地折价入股总投资164万元,建成细鳞鱼鱼塘5个,投放鱼苗3万尾。陆续见到收益,2019年初草莓种植项目为贫困户分红14380元,户均增收280多元。2020年初细鳞鱼养殖项目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4480元,户均增收360多元。

有了经验的积累,郭丰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要扩大产业扶贫战果。在中箐村广袤的土地上,望着抢抓春耕的大忙景象,村党支部李支书给我们介绍道,郭书记看得远,争取到区政府机关部门支持,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也得到你们省地矿局第一代魔芋种子的资助,老百姓劲头很足,已种植魔芋400多亩,带来土地流转80户、贫困户临时就业25人、固定就业8人。魔芋作为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很好,魔芋基地建成后,必将带来农业产业经济的大发展。

善于发挥地质专业特长的——罗海洲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同志在驻村工作会议上多次会议强调,我们目前开展的工作,无论是地质找矿,还是地灾防治、环境保护、矿山恢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调查等工作均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脱贫攻坚,发挥地质技术专业优势,解决好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切实做到脑中有弦、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行动有效,打通扶贫思想上的“最后一公里”。

    罗海洲是2018年3月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派到月照街道办双洞村的驻村干部,工程勘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采访中听说罗海洲同志刚到村里没几天,提出的地灾避险建议就被采纳,使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驻村第6天,村里一处房屋临街院坝发生了地面塌陷,影响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罗海洲闻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周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形地貌后,给街道办、村领导建议,路上行人和车辆很多,安全隐患非常大,先撤离群众、拉警戒线、制定应急抢险措施,再查找塌陷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一语点醒梦中人,打破了现场会的僵局。街道办党委书记说,海洲说的对,按海洲说的,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事后,书记拍着海洲的肩膀赞许道,海洲不愧是技术单位出来的干部,关键时候顶得上去。

采访罗海洲时,他腼腆地笑着告诉我,其实这没啥,自己刚来,人家不了解你,正好碰到自己熟悉的专业技术问题,出了点主意而已。像这种驻村干部发挥地质专业技术特长,帮助解决乡村问题的事还很多。

罗海洲还与他的前任109队驻村干部邹立志,在贵州省地质学会与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指导、帮助下,2018年利用省地矿局帮扶资金20万元,历时半年多时间,在月照街道办双洞村、独山村,创建了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村。随着“月照旅游100+”运营模式的推行,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双洞村、独山村及周边村民俗客栈、餐馆天天爆满,老百姓忙得不可开交,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此,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与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等单位,专程前来学习、借鉴,并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国家地质公园“园中村”——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及温泉旅游地学文化特色小镇,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

四、扶贫扶智  内生造血

地处中国西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这“四场硬仗”,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闯出了贵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贵州曾经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现在是中国脱贫人数最多的省!”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同志如是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2019年,贵州通过开展“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和新一轮“五个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24个贫困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双扶并举,才会激发内生动力。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委办2018年10月29日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强调,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以来,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脱贫能力不足、帮扶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和一些陈规陋习现象严重等问题。

贵州省地矿局为贯彻落实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精神,局领导、地勘单位领导深入挂帮村赠送学习书籍,配合驻村干部组织村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安全、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扶贫标准和政策举措,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更好地参与政策落实并获得帮扶。建好用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好农村“大喇叭”、村内宣传栏、微信群等平台,发挥村支两委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优势,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等开展讲习,提高扶志教育针对性、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在周家寨小学,我看到院墙上、走廊里、楼梯间张贴的全是国学内容。殷校长说,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国爱家、相互谦让、尊敬师长、知恩感恩的好习惯。

“扶智扶志”双扶并举是贵州省地矿局改变输血式扶贫的创新之举。2019年上半年,贵州省地矿局经过认真调研,从扶智入手,送技术技能上门,抓好已有项目的精细管理。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乡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个有培训意愿的村民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筹措资金开展契合各村优势项目的技能培训,先后举办18期涉及家政服务、养牛技术、茶叶种植、种桑养蚕、果蔬种植等内容的培训,得到村民的踊跃支持,原定800人的培训计划一再突破,最终统计数据出乎预料,1846人次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班。通过产业培训带动产业发展,推荐182人次到各行业务工,解决群众就近零星务工2528人次,增加工资性收入23.91万元。2020年省地矿局再次筹措资金20多万元,联系培训单位,送大河镇周家寨、大地、大箐三个村120名茶农到湄潭实地学习茶叶种植技术。

采访中,见一村民刚听完贵州省农学院茶叶专家讲座,兴高采烈地走出周家寨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便上前递支烟询问:“老乡,专家的讲座听得懂不?”

他翻开记得文字、符号混杂,密密麻麻的记录本回答道:“我文化低记不全,意思听得差不多。”整篇的各种符号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交谈中得知这位村民叫杨明坤,是周家寨村6组的苗族同胞,家里靠种包谷、洋芋为生,零花钱靠摘野果和自家鸡下的蛋来为继。后来,村里建起了茶叶产业园,驻村干部看他家困难就介绍他去产业园务工,可是既没什么文化,又不懂茶树管护技能,栽种、补苗、培土、除草要靠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还经常出错,产业园准备辞退他了。听说要搞茶叶技能培训,他主动报名参加。

“以前没干过,听了专家讲才知道还有这么多道道,回去再消化消化,到产业园练练手,有了技术,还愁老板不给我涨工资呀。”杨明坤信心满满。

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将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可以说,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

采访中,欣喜地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贵州省地矿局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7年周家寨村第一书记陈恒凯个人出资4000元,建起了周家寨小学图书室。2018年贵州地矿集团出资8万元设立双街道办高炉村教育扶贫基金。2019年贵州省地矿局出资3.7万元为安乐小学购买了不锈钢学生餐桌38张,学生课外读本400余册,并完成了学生浴室升级改造吊顶、添加热水器、补充学生食堂的设备和餐具等。106队资助2万多元为周家寨小学更换课桌80套,解决了课桌破损问题。贵州省地矿局、贵州地矿集团共出资20万元资助大湾镇海小学扩建,解决校舍不足的困难,不断激发教育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陪同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同志深入钟山区脱贫攻坚一线督战来到海小学扩建现场,看到即将完成的白墙青瓦校舍、硬化的活动场地、新修建的学校院墙、升旗台等,付贵林一行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当听到大湾镇党委书记王鑫同志说,新教室建好后,课桌还没着落时,付贵林同志当即表态,新教室要配新课桌,费用在局扶贫经费中解决,由同步小康工作队抓紧落实“感谢付局长!感谢地矿局!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随行的镇、村、学校领导赞誉声一片。2020年4月初,价值3万余元崭新的课桌办公桌运抵海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要求贵州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随之出台脱贫攻坚工作相关举措,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安排部署,贵州省地矿局党委提出,贵州省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干得好坏、单位目标完成好坏,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直接的指标和检验标准,以脱贫攻坚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总攻战役,积极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把地质工作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融合起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为脱贫攻坚地区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四场硬仗”中“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但要流转村民的土地,能不能得到流转费用,要改变几千年的种植习惯,不种包谷、洋芋还会不会有饭吃等等,村民疑虑重重。

这时,恰好玉顶村外出打工的村民任红顺想回乡创业。驻玉顶村第一书记的李邦勇觉得真是不谋而合,做再多的思想工作,不如让村民们见到实效。帮助任红顺成立了贵州圣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红顺外出打工时有食用菌栽培技术,先建起了食用菌大棚,开始生意还可以,但到了2019年下半年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食用菌卖不出去,大片大片烂在大棚里,公司频临破产。在此关键时刻,李邦勇与任红顺协商种植水晶冰菜,并带领驻村干部、村干部提起砖刀砌墙压膜,将食用菌大棚进行改造,介绍任红顺到钟山区北部的南开乡、金盆乡学习冰菜种植技术,从9月份冰菜上市到年底收益20多万元,不仅保障了土地流转费的按期支付,还增加了村民务工收入。现已开通广州、深圳、贵阳、重庆冰菜销售渠道,已成供不应求之势。李邦勇给贵州省地矿局驻钟山区同步小康工作队反映后,省地矿局决定2020年给予48万元帮扶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后作为村集体资产转包给任红顺经营,扩建项目完成后,可提供2000多人次就业机会,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16万元以上,每年还可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4万余元。

从扶贫,到扶智;从输血,到造血。贵州地矿局的扶贫工作,年年有发展、有创新。

贵州省地矿局扶贫工作的另一优势和特点,便是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专长,精准扶贫到位。

2018年,省地矿局同步小康工作队从各地勘单位邀请专家76人次到月照街道办独山村开展地热勘查开发论证、到德坞街道办马落箐村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及地热勘查开发论证、到双戛街道办开展优质矿泉水勘查开发论证等指导工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对大湾镇安乐村云雾山水库等10个水源点涉及296户1156人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水质鉴定时,实验室主任说,这次鉴定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片帮扶爱心!不论实地取水样,还是化验检测,都是公益的、免费的。主任的一席话,温暖了在场的人员,也温暖了一千多安乐村老百姓的心。免除2万多元的鉴定费,解决了安乐村水质鉴定经费困难的问题,为安乐村脱贫攻坚饮水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印证资料。

106队派水文专家到大河镇周家寨村实地踏勘,成功打出一口地热井。发现矿泉水出水点后,商请局中心实验室水质检测达到矿泉水标准后,招商引资建起了矿泉水厂,解决了6家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问题。

111队、测绘院、物化勘院等局属地勘单位相继到挂帮村开展水资源论证、地热资源论证、乡村旅游规划等,免除工作经费60余万元,为发展温泉产业、推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依据。

身处钟山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113队,是钟山区地质灾害技术保障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脱贫攻坚工作,在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派遣4名驻村干部长期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垫资767万元对月照街道独山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阻断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的情况。为双戛街道落飞村施工机井一口,解决了当地群众饮水难问题。

近年来,省地矿局及其下属地勘单位地灾专家分别到挂帮村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宣传活动100多人次,驻村干部主动参加地灾巡查、排查和汛期值班,参与抢险救灾的事例不胜枚举,真正做到吃住在村,真帮实干,真蹲实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得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五、群雁高飞头雁领

在2019年贵州省委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和“夏秋决战”期间,省地矿局领导分别带队深入一线调研和指导脱贫攻坚工作40次139人次,局属各帮扶单位领导到所帮扶的村寨98次381人次。

在这次深入钟山区脱贫攻坚一线采访中,陪同的石平、程孝华同志一直不愿多说自己的故事,一再要求多写写驻村干部的酸甜苦辣,多次强调他们只是按照局党委要求,上传下达,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大多驻村干部强烈要求写写石领导,有他坐镇,我们干事心里踏实,听说他快到退休时间节点了,劝劝他即便退休也不要撤离,我们还希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带领我们凯旋呢。写写区长,他政策水平高,理解能力强,工作作风务实,办法多,点子好,跟着他干事推进快,效率高,成效好,能学到不少东西。

驻村干部口中的石领导是贵州省地矿局副巡视员、驻钟山区同步小康工作队队长石平,区长是贵州省地矿局106队副队长、113队党委副书记,省地矿局驻钟山区同步小康工作队副队长挂任钟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程孝华。

石平同志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领导干部,曾经在几个地勘单位担任过党政主要领导职务,但凡他主持基层地勘单位工作期间,单位党建工作风生水起,经济发展波澜壮阔,至今,117队职工回忆起当年还会说,石队在的那个阶段是大队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钟山区是石平同志魂牵梦绕,有情怀的地方。2001年至2010年他曾在地处钟山区的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担任过队长、党委书记,十年的工作经历,他敬畏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同事、朋友常在梦中再现。2016年按照省委部署,将省地矿局扶贫点转至钟山区时,已履新贵州省地矿局副巡视员近一年的石平同志,主动向局党委请缨,到钟山区脱贫攻坚一线去。

石平同志在钟山区驻扎的四年间,反复奔走于挂帮的16个村寨,按照“一宣六帮”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哪里最贫困,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6个挂帮村的村情、每一个驻村干部的情况、每一家贫困户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是石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关键措施。每到一处他指导驻村干部抓基层组织建设、宣传工作、思想教育、组织发展等工作,带头组织召开院坝会、火笼会、田坎会、支部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等,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惠农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就走访挂帮村群众22466户93747人次,召开驻村工作队相关会议668次、院坝会等1123次17995人次,组织村支两委参加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有关电视电话会议学习50余次,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全覆盖。

“我们党高度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承诺。思想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又是关键性工作,我们有些同志往往谈经济工作容易忽略政治工作。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宣传工作不但不能弱化,还要更一步加强,我们要发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所以我们要积极占领宣传高地,很多惠民政策是普惠的,要给老百姓讲清讲透党的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真正把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心知肚明。作为老百姓有不称心的问题,我们也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化解,要让老百姓明白,发展中的矛盾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凝心聚力谋发展,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石平同志在驻村工作队例会上要求驻村干部要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

让百姓挖掉穷根,贫困出列立得住、稳得起、富起来是石平同志的不懈追求。2018年底省地矿局所帮扶的16个村寨全部贫困村出列后,2019年驻村工作队争取省地矿局扶贫资金200余万元用于16个村脱贫帮扶,为推动帮扶村寨补短板、强弱项给予了资金支持。以产业培训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劳动技能培训18期。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村集体产业布局谋划。完成马落箐村洗车场建设项目、大湾镇大箐村黔之脊彝家水花酒坊改造、月照街道办双洞村微菜园示范项目建设、双街道办中箐村扩大魔芋种植等等。切实抓好现有产业管理,指导派驻大河镇周家寨村、大箐村第一书记帮助村集体做好蛋鸡养殖、54亩黔茶1号苗圃管理,月照街道办玉顶村1141亩桑树种植、大棚冰菜种植等。争取地矿局帮扶资金近4万元为玉顶村贫困户购买蚕种320张,生产蚕茧8386.2公斤,产生经济价值37万多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在桑树基地就业务工2528人次,累计增加工资性收入23.9万元。2020年再次争取省地矿局帮扶经费310万元,重点帮扶六盘水钟山区月照街道办玉顶村新增10个大棚冰菜种植产业扩建项目,大河镇周家寨村、大地村、大箐村茶叶种植技能提升120人培训项目,大河镇、大湾镇“家家小菜园”1000个项目,双街道办中箐村魔芋种植项目、德坞街道办马落箐村饮水工程改造、大湾镇新建海小学课桌购置等项目。

    还差几个月就要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石平同志在春节期间返回钟山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要统筹抓、两不误。做好2020年产业谋划,因地制宜加大发展农业产业,整合资源,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规模,找准低效作物的替代作物;扶持致富带头人,起到引领、标杆的作用;做好相应技术培训,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脱贫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次见到石平同志,驻村干部普遍感到他的头发又白了许多。

“护犊子”,石平同志是早已出名的。原来在基层地勘单位当领导时提拔干部只认一条有能力就行,至于有点小毛病,有点争议没关系,严管厚爱一招屡试不爽。就任同步小康工作队长后,对于驻村干部更是厚爱有加,在他建议下省地矿局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地矿局帮扶六盘水市钟山区脱贫攻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认真落实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有关待遇的通知》等,哪个驻村干部工作、生活、家庭遇到困难,他上下协调,左右衔接,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局党委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政治站位高,帮扶措施有力有效。一是驻村干部选派精准;二是落实驻村干部待遇走在全省前列,出台关于进一步关心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及时提高待遇,副处级干部年终考核合格及以上享受正处级超绩效待遇,科级干部享受副处级最高档超绩效待遇,一般干部享受科级干部超绩效待遇;三是帮扶措施针对性强,比如,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的技能培训和重点项目帮扶、村支两委阵地建设等成效明显;四是从对驻村干部关心慰问延伸到对驻村干部家属的关心慰问,很好地起到了稳定驻村干部队伍的作用,体现了人文关怀。我个人只是做了些协调对接工作而已。”石平总结取得脱贫攻坚丰硕成果经验时如是道。

    石平同志念兹在兹的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挂帮村产业发展,培育精神面貌好、战斗力强“带不走的工作队”,内生动力的扶贫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采访中获悉,钟山区将在四月底迎接脱贫成效考核,六月底迎接“国检”的消息,告诉我这个消息的程孝华同志一脸的从容。从他的从容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的自信。他的自信,就是驻村干部的自信;驻村干部的自信,就是贵州省地矿局挂帮钟山区16个村寨从贫困到取得脱贫攻坚胜利这个过程的缩影。

程孝华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到农村去工作。他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在职工程硕士,地质高级工程师,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副队长,貌似与农村工作不搭界。

那是2018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队党委书记找程孝华谈话,说局党委准备派他到钟山区接替年龄偏大的孟昌忠同志任局同步小康工作队副队长到钟山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间两年,看有什么困难。当时他很是意外,因为儿子才上一年级,正是顽皮的年龄,在家只有孝华能管住他;小女儿才1岁零1个月,加上妻子体弱多病,父母也已70多岁,都需要照顾。他深知两年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对这个家来说将意味着不能更多的照顾父母,不能更多的陪伴妻儿。但作为党员,他义无反顾,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没有提任何要求,收拾行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脱贫攻坚之路。

到钟山区后,程孝华不仅自身要到双戛街道高炉村驻村和负责省地矿局驻钟山区的其他15个村的帮扶工作,还要协助区长负责钟山区脱贫攻坚全面工作。再后来,到钟山区大湾镇脱贫攻坚决战团团长,全面统筹大湾镇脱贫攻坚工作。新的职务接踵而来,新的工作应接不暇,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

程孝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的是与地质找矿和工程环境地质有关的工作,当队领导后又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虽然出生在农村,但离开农村已快16年了,对农村的情况已不太熟悉,更无农村工作经验。驻村以后,为更快熟悉情况,他深入田间地头、村院寨落,访民意了村情,积极谋划发展思路。所进驻的高炉村,地处梅花山景区,山高坡陡,土地“小、碎、散、贫”,最低海拔约2300米,最高海拔约2680米,平均海拔2500多米,因高海拔及特殊的气候条件,高炉村无法开展传统农业种植,且村境内属瑶池饮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及梅花山景区范围,属限制养殖区域。因此,发展种养殖业对高炉村来说比较困难。且高炉村属回族聚居的村寨,回民占村总人口的86%,以往对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全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村只有1名中专以上文化,5名初中文化人员,小学文化人员占总人口的99.4%。但高炉村处于梅花景区范围,依托梅花山景区发展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一方面积极向街道办、梅花山管委会协调,在梅花山索道终点站增设烧烤摊点,拓宽群众自主创业的平台。在现场看到该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据介绍计划于2020年6月30日前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不仅可解决高炉村31户农户就地就业,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收入。另一方面,积极筹措176.59万元用于脱贫攻坚支持产业发展、教育及基础设施建设,在钟山区双戛社区高炉村建立了区内首个村级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并自己掏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文周两个孩子上学,从扶智这个根本上帮助高炉村摆脱贫困。帮助贫困户就业也是高炉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到村后,主动协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才军到市区安心链家商务服务公司就业,积极帮助协调其他人员到梅花山景区务工,还邀请106队水文专家到高炉村实地踏勘,开展高端矿泉水开发的可行性论证。到大湾镇任决战团团长后,他也一直注重农业产业的培育,关心大石头养牛场的发,多次和时任大湾镇镇长的司彬同志深入大石头养牛场调研,了解养牛场的经营状况,并为大石头养牛场争取了300万元的扶贫资金,为养牛场从180头的养殖规模扩大到400头的养殖规模提供了资金支持,贫困户的利益链接增加到232户,并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00亩。

2018年8月16日凌晨1点,还在整理驻村资料的他听急促的电话铃响就十分不安,是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妻子胆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直打滚,怕是挺不过去了,他接过电话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从钟山区到遵义需要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赶回去怕是来不及了,况且,作为挂任的区委常委、副区长,离开钟山区需要得到区委区政府两位主要领导的签字批准才能离开,而作为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离开所驻村寨按规定他还需要得到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乡镇党委书记的批准。他告诉自己,在脱贫决战时期,绝不能擅离职守,绝不能违反纪律规矩,他告诉母亲赶紧打120。在焦急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妻子打来电话,说已到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给打了镇痛剂,现在好多了,妻子说她没有让母亲给孝华打电话,怕他担心影响工作。但他母亲说第一次看到儿媳妇因为胆结石发作这么痛苦和危险,怕挺不过去才给孝华打电话。2019年12月31日凌晨,孝华的儿子因发烧多日流鼻血不止,凌晨2点救护车送到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第二天他接到家里的电话后向区委书记和区长请假并获准回家探望。但才过十多分钟区脱贫攻坚总攻指挥部打来电话说2020年1月5日省委托的第三方评估组将对水城县开展脱贫摘帽评估(他所驻的高炉村在国扶系统里还属水城县纸厂乡,也是脱贫摘帽评估的范围),他毅然决定留下来迎检,直到迎检结束后的1月10日晚他才回家,等到他回家时,儿子已经出院,但女儿因感冒已住进医院有5天了。1月12日接女儿出院后又匆匆回脱贫攻坚一线。

驻村以来,程孝华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省地矿局驻村队员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标杆。驻村两年间,年年驻村345天以上,月平均驻村27.6天,远远超过了省委组织部要求驻村每月不低于20天的规定,连续三四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先后组织农民讲习2778人次、同步小康专题会议465次、院坝会590次、群众大会239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7次、支部党员大会106次,支部委员会184次、党小组会135次、上党课97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53次,把中央、省、市、区的各项精神和决策部署宣传到位,落地落实。指导省地矿局驻村干部帮助挂帮村寨种植蔬菜、建设经果林、发展养殖业,率领省地矿局同步小康工作队开展安全饮水大排查11029户44022人,积极协调解决月照社区玉顶村、大湾镇大箐村、高炉村回民风情园部分村寨等供水不正常情况,帮助完成新农村建设“三改三化三清”工作,建成天网监控36个、电视广播网络1885户接入,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523人次、就业协调131次,扎实开展9410户43391人全员人口信息大排查等工作。担任大湾镇脱贫攻坚决战团团长后,他一如既往的用心用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一年来,走遍了大湾镇12个村居71个村民组,累计走访群众1245户次,其中贫困户1157户次,研判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及人居环境等问题800余个,明确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确保整改“件件落实”。检查“一户一袋”资料600余户,认真查找基础资料中的共性、特性问题,指导各村做好基础资料工作。

当程孝华得知大湾镇顶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建华住房缺门少窗无钱解决后,争取地矿局帮扶资金为其安装木门三道、铝合金玻璃窗四扇、硬化室内地皮六十多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王建华家住房透风漏雨短板,提高了贫困户住房质量。王建华夫妻四年多来的忧愁和满口的怨气不见了,满脸洋溢着开心的微笑,张口满是感恩的话语,是共产党好、省地矿局好、驻村工作队好。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李广云户,一直是他牵挂的对象。李广云63岁,瘫痪在床已经7年,儿子因为与邻里琐事产生矛盾打伤对方叛入狱,儿媳妇离家出走,留下6岁的孙子李仕涛和3岁的孙女李仕春,全家的生活全靠李广云妻子操持,孝华多次入户走访,亲自抓低保提标、解决自来水、残疾证更换等事情,并为李广云添置了护理床,春节前还自己掏钱为李广云一家添置新衣服,让他们家过了一个祥和幸福的新年。

“驻村干部不求做多么轰轰烈烈的惊天壮举,但求帮助老百姓解决点点滴滴、切切实实的困难。”程孝华经常这样提醒驻村干部。

辛勤汗水的浇灌,盛开了脱贫致富之花。到2019年底,贵州省地矿局挂帮的16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54户9696人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度的11945元增长到2019年度的13056元。同步小康工作队的工作得到省、市、区及挂帮村寨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度省委组织部考核中有7个村第一书记获得优秀,省地矿局在全省扶贫考核中获得优秀,在2019年度考核中有8个村第一书记获得优秀,省地矿局在省脱贫攻坚三项工作同步考核中,获得100分,名列第一。

然而,当驻村干部2020年春节回到家中,正待品尝与家人共度新春佳节的喜悦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悄悄向人们伸出了魔爪。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前防控疫情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若有战、召必回”这是全体同步小康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共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使命。我在2020年3月贵州省总工会组织的抗疫情征文中写下了《韭菜坪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文,石平、程孝华、李邦勇、杨润植、向达福、桂发文、罗海洲、郭丰、杨松、龚修竹等等,驻村干部都是文中的主人公。

“在大的疫情暴发后,驻村干部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若有战,召即回”,克服个人困难,第一时间返回驻村岗位,在地方党委、政府、街道、社区统一部署下,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地方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所挂帮的16个村没有一人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认真落实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安排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了地矿形象,进一步弘扬了地矿“三光荣”精神,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同志对驻村干部给予高度肯定。

不是尾声的尾声

这次采访遗憾没有面晤102队派驻双戛街道马戛村驻村干部龚修竹同志、地调院派驻河沟村第一书记李朝晋同志、104队派驻月照街道办金钟村第一书记刘成万同志,他们被抽到外地交叉检查去了,但从提供的资料不难看出他们也有许多驻村岁月的帮扶故事。

遗憾之处还有没能实地采访到2016~2018年,驻村期满已经回派出单位工作的孟昌忠、邹立志、尹努寻、陈恒凯、蒋国才、吕留彦等同志。

即将结束这次采访的前晚,石平同志在其陋室掌厨邀请共进晚餐。我们刚要动筷子时,响起了敲门声,李邦勇同志来了。“石领导,帮我看看写了篇产业发展的东西。”

一篇《浅谈脱贫攻坚之产业发展》的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从结合实际谋产业,确保产业实施“有据可依”,依托龙头搞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需求划产业,找准效益“最优点”,互换角色看产业,当好产业发展“守门员”等方面阐述了产业发展的思路,最后提出脱贫攻坚需要有强的产业、好的产业、有持续带动能力的产业来助推,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选择上要结合实际用心谋,在产业实施中要用力推,在产业的扶持上要用智扶。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李邦勇同志内生动力谋划产业发展的一篇文章,更多的是在即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准备凯旋驻村干部的一份牵挂。

与驻村干部一一惜别,走在青山环抱,长卷如画般乡村公路上,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才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农村、农业、农民”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把“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多么宏大的工程。

我们幸运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幸运参与了脱贫攻坚战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工程。驻村岁月将是地质队员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和宝贵财富,一千八百多天的辛勤付出也必将永远镌刻在摆脱贫苦老百姓的心中。

驻村岁月,是地质队员发扬“三光荣”精神的又一光辉战场:

以献身扶贫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同步小康为荣!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联系电话:13765927168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