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丹心铁骨润沃土
——记国土资源部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谭立华先生
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阳分社 鄂娟
湖北农业产业化杂志社郑笔夫
[人物档案] 谭立华,号慎独者,1956年2月出生于湖北谷城山区农村。1974年任教,1976年招工经商,1980年从政,先后担任公社文书、乡镇科教文卫助理、通讯报道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县局级单位业务科长等职,2012年提升为副科级。一生勤奋敬业,清正廉明,具有超前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曾荣获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
源厅分别颁发“土地利用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荣誉证书。多次被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阳市国土资源局、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任职期间,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刊登通讯、消息等新闻稿件百余篇;刊登调研性、探讨性理论文章数十篇;刊登散文、诗歌、杂文、小故事文章数十篇。退出实职后,又以描述主人公与共和国同步成长这段难忘历史为题材,首创传记体长篇励志小说作品《生涯》,即将付梓出版。
在中华文明始祖炎帝神农“尝百草、植五谷”发祥之地,在尊享“中国南避暑山庄”美誉之风水宝地——大薤山,正崛起一座日新月异、欣欣向荣、闻名遐迩的新兴明星城市——湖北谷城县,她,位于鄂西北地区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麓,得天独厚,人杰地灵,坐拥一江(汉江)两河(南河、北河),平原、丘陵和山区兼备,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凡到访过谷城,或参观考察、或旅游度假、或走亲访友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谷城的城乡面貌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极目难眺,这里无论是城镇郊区,还是平原、丘陵地带,或是山区农村,到处都很难看到单家独院的民宅,很少有单层民房,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排排、一行行、一团团鳞次栉比、两户一连、瓷砖上顶的多层楼房。这一可喜变化,一方面,应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给城镇和农村老百姓带来的红利,广大农民群众手中有了钱,为改变居住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村集镇化、节约用地、倍增耕地重大举措的,当归功于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和广大干部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离不开国土资源战线一个优异的具体的探索者和执行者,他就是——,国家级和省级“土地利用规划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几十年始终心系“三农”发展的好党员、众多基层干部中的典型代表和缩影、谷城县国土资源局副局级干部谭立华……
带着一种特殊的好奇和敬仰,岁序金秋,笔者专程前往谷城,对谭立华先生和与他熟知的人士进行采访。出现在笔者面前的立华先生,体态瘦小,温文儒雅,聪敏睿智,待人亲切和蔼。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在采访交流中,他面带羞涩地谈起了他出生、成长、求学、从教、从商、从政的人生经历,并且很有自信地介绍了他在工作、学习、业余爱好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谈到了他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在生活中遭受的不幸和对未来的憧憬。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谭立华担任一个县局级单位的中层(股级)干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从事土地管理工作长达20多年,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土地管理事业倾注毕生精力。他不仅在探索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迁村腾地工程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奋而思进,开拓进取,尤其是在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非同凡响的工作业绩。他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赢得了各个阶段,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许。与此同时,他爱好广泛,求知若渴,博览群书,学有所长。在新闻写作、公文写作、文艺创作、琴棋书画等方面均有所造诣。在他的一生中,从事每一项工作,都与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心怀憧憬,放飞梦想,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收获着一个个成功的果实,多次荣获部、省级表彰,从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人生之歌!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与他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现在就让我们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图,去追寻他那色彩斑斓的多彩人生吧!
一 心系“三农”,为民请命
1956年仲春,谭立华出生在湖北省谷城县的一个山区农村的农民家庭。这里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真可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连年灾害多。”在他刚记事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靠吃野菜、树皮、火笼根才得以生存下来。即便是正常年景,在人多地少且贫瘠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产队生产的粮食不够解决温饱问题,每年都得吃三到五个月的国家供应粮。
对于穷怕了、饿怕了的山区农村孩子来说,有地种,有粮食,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愿望;对土地的珍惜和依赖胜过对父母的依赖。在学校寒暑假期间,他经常参加生产队学大寨治大寨地,力所能及地搬石头,砌驳岸,移土方,平整土地,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中学毕业后,因当时尚未恢复高考制度,便回乡务农,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他利用在书本上学到的农业基础知识,帮助生产队改良粮食种植方式,推行地膜杂交包谷、小麦预留行种植;自制石硫合剂农药,为农作物防虫治病;主动担当农业技术员,维修、操作粮食脱粒机械等,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4年,经大队党支部推荐,担任民办教师。任教期间,他工作积极,大公无私,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赢得好口碑。1976年,又有幸被招工参加区供销社工作。这期间,他仍然心系农村、农业、农民情结,时时处处全力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做好服务工作。在调入乡镇政府工作期间,仍然把“三农”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深入社队村组农户调查研究,指导、帮助村组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谭立华有幸调入县土地管理局工作。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凭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的品行,得到局党组的肯定与信任,于1994年秋,调整担任局建设用地股股长。就任后,他凭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土地的一片挚爱,积极投身于全县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他在下乡村从事建设用地管理业务工作和土地现状调查时,发现大量的良田好地和国道、省道、县道两旁的田园风光,被农村居民建房所占用,心存惋惜,痛心不已。他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设法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他利用工余时间,撰写了一篇《农民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调查报告,呈送给局长阅示后,引起了高度重视。随后,又向局党组递交了《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迁村腾地节地工程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局党组领到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局党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局长在会上拍板定案,决定由其负责组织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并由其负责组织实施迁村腾地节地工程。
他接受任务后,以拓荒者的精神和勇气,深入400多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走村串户征求农民的意见,带领专班人员现场踏勘丈量土地,身体力行设计、绘制村庄规划平面图,探索性地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不到半年时间,全县310个平原丘陵地带村(社区)全部编制完成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三图一卡”,即旧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新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图、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平面布置图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情况说明卡。该规划在广泛征求乡镇村以及广大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层层签署意见,然后将规划成果报经政府批准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口,对申请用地建房户实行按照平面图标注的位置“对号入座”。对未进规划笼子的用地申请不受理报批;在建设过程中,亲临指导建房户按批准的位置进行建设,并督促建房户建新址腾旧宅,实施村庄腾地还耕工程,从而保证了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全面实施。在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期间,创造出了造地大于用地,保护耕地资源,改变农村面貌,造福全县乃至全省全国农村农民的突出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刘维新在为起草新《土地管理法》进行实地调研时,对谷城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谷城探索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迁村腾地节地工程,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工程!它将为国家修改制定新的《土地管理法》提供详实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素材!在全国推广谷城经验,将会对全国农村面貌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任湖北省政府副省长邓国政在省委办公厅专报省委常委、副省长的题为《谷城县全面推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村庄节地工程》的第433期《要情综合》文件头上签署:“谷城县的作法很好,全省农村都应该这样做。请转各地参考。”
时任湖北省省长蒋祝平在湖北省土地管理局调研组报送的“科学规划集约用地推动村庄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谷城县全面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节地腾田的作法”的调研报告上签署:“谷城县的作法,既较好地解决建房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做到集约、节约用地,又明显地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小康村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请王建同志研究,进一步总结完善,并在全省宣传、推广该工作措施,以期推动我省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利用工作,实现“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要求。”
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亲临谷城县五山堰河村考察新农村建设时,对五山堰河村的全国文明卫生村庄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任国土资源部徐副部长亲自带领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司司长、国土资源报社副主编、《中国土地》杂志社主编叶红玲等一行,亲临谷城总结推广谷城经验。谷城经验在新闻媒体上披露后,迎来了全国40多个省、市、县级政府及其土地、城建等部门率团前来学习考察。随后不久,谷城的这一成功做法已在全国各地推广运用。在土地管理法修改过程中,增加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土地整理等重要章节和条款内容,为全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谷城县通过编制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近20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土地部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并零散村庄、拆迁大田中单家独院院落旧宅基地13600多处,迁村腾地新增耕地面积多达36500多亩,按规划要求实施旧村改造,节约少占耕地17800多亩。腾地还耕和节约少占耕地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耕地总面积。如果全省乃至全国都采取这样的措施,那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对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将起着多大的作用!
二 履职尽责,忠心耿耿
所谓公仆,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仆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主人是人民,此时的“公”是人民,“公仆”即人民之仆佐,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1982年,谭立华被原粟谷区委领导看中,从区供销社调入区公所从事行政工作,成为了一名行政干部,现在称之为公务员,先后担任西河、白水峪公社文书。1987年撤区并乡调入赵湾乡任科技文卫助理兼通讯报道员,后任党政办公室主任。这期间,为了尽快适应行政工作需要,他博览群书,自修文秘大专,汲取知识营养,刻苦钻研政治理论知识和公文写作知识;深入社队乡村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全力帮助村组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农忙时节主动下村组宣传、辅导农民科学种田;披蓑戴笠帮助无劳动力的困难户挖地、除草、插秧、割谷、脱粒。村组干部和农民称之为共产党的好干部、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1992年3月,谭立华有幸调入县土地管理局工作。开始在局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宣教、政工人事、后勤、基建等工作。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促使他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白天忙应酬、搞接待、做工改、管基建,夜晚加班写材料。三年间,几乎是每天七八点钟上班,夜晚十点钟以后才回家休息,星期天、节假日很少休息,为写材料多次通宵达旦。一般情况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1994年9月,局党组领导认为谭立华工作认真负责,大公无私,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强,经研究决定,将其从办公室调整到局重要业务股室——建设用地股,从事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他走马上任后,肩负着一个公务员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虚心向建设用地股前任股长和同事们求教,很快进入角色,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履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用地企业单位服务,甘当人民好公仆,急用地项目之所急,帮用地单位之所需。白天从事户外工作,到用地现场实地踏勘、丈量,主持召开签订征地协议会议,夜晚加班拟写建设用地申报材料,整理报批资料,及时上报审批,为用地企业单位赢得时间,受到用地单位一致好评。
翌年,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号角吹响内地。谭立华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向过去的“三无”即: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供应方式开刀!根据国务院《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55号令)规定,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有偿使用。当时,很多用地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此不理解,并持反对态度,不愿意接受建设用地既要支付征地成本,还要向国家缴纳未来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他耐心细致地向用地方宣传解释国家法规政策,说明通过采取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好处,让用地方欣然接受。从此,在谷城冲破重重阻力,全面推行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除国家规定的《划拨用地目录》以外的建设用地,全部实行了有偿使用,并且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镇郊区集镇农(居)民建房用地的拍卖出让,实现了乡乡镇镇搞拍卖的良好景象。这样,既发展壮大了乡镇集镇建设和经济建设,又为地方财政积聚了城(集)镇建设资金,一举多得,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迎来原国家土地局领导和30多个省、市、县政府及其土地部门派员前来参观、考察、推广。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他经过学习考试取得土地使用权拍卖主持人资格证书之后,由他亲自主槌的单宗地拍卖400多宗,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成交总额7.2亿元,其中为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收益近6亿元。
建设用地股是土地局的窗口(后来土地局与地矿局合并为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股改为耕保利用科),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国土资源局的形象。所以,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忘我工作。妻生重病,他雇请亲戚帮忙照护,克服家庭困难,照常超负荷工作。在建设用地股工作12年间,他除了开创性地编制实施村庄规划,实施村庄迁村腾地节地工程,模范地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之外,严格依法按程序和权限报批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积极为高速公路、铁路复线、王甫洲电站、国家粮库等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用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建设工程赢得了时间和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他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对他12年的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这阶段工作的成绩单上打了满分,同时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5年底,局里组织实施单位轮岗,他以全票通过被调整到局地籍地政科担任地籍科长。初到地籍科,正值国土资源部在湖北省举办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试点。他潜心学习土地登记、土地调查理论知识和土地利用调查规程,以尽快适应土地利用调查工作。不巧的是,在他为准备组织召开土地利用调查培训班,进省城购买卫片和调查用仪器设备时,传来妻病故的噩耗。他急忙办完公务,千里迢迢连夜赶回处理丧事。第三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培训班如期举行,他肿着眼睛,含着悲痛,照常培训授课,并带领学员到试点村组田边地头对照卫片实地操作现状调查、判图、绘图。培训班结束后,带领专班学员深入村组田边地头、沟沟岔岔开展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检查验收一次过关,在不到一年的外业调查过程中,他深入乡村带领专班人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踏遍了全县400多个行政村以及村界、乡镇界和县界,实地调查核实卫片调绘精度情况,现场查错纠偏,使谷城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一次通过省厅验收,并给予98分的最佳成绩。
在日常土地登记业务工作中,他不认亲疏,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严格按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的程序,依法依规审核报批土地登记资料,取消了过去不规范的极易出现邻里纠纷的土地登记简易程序。在严把“先税后证”关口的前提下,热情为土地登记申请人做好登记发证服务工作。在变更登记过程中,严格审查把关,对原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但存在免缴、漏缴或未按照规定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单位,进行督缴和补缴,累计达2千多万元,对原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转让后不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变更登记申请人,督促办理划拨改出让手续达百余宗地,面积近千亩,为地方财政集聚建设资金达2亿多元。
当然,地籍管理工作并非以政府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土地权属管理为宗旨。为了协调解决土地权属纠纷,他经常引经据典,来化解土地纠纷。在一次邻里纠纷调处现场,他向土地争议双方讲述清朝年间、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六尺巷’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果,争议双方停止了争斗,互相谦让,和好如初。他这种人性化、情理化调解方法很助效,后来采取这种办法调解纠纷,很多邻里之间土地权属纠纷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对于符合登记条件的土地登记业务对象,他总是热情接待,主动服务,及时审核报批资料,当天的报件绝不拖延到第二天,尽量尽快把证件发给土地登记申请人。曾多次将证件送到土地登记申请人手中。
说实在的,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和地籍管理工作是一个有实权,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古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工作太过于认真,难免会让别人说这人太死板,不近人情世故;然而,太过于灵活就会丧失原则,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因此,他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严于律己,力争做一个领导信任、人民群众信赖、刚正不阿的好公仆。他不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 廉洁自律,铁骨铮铮
谭立华从小生活在诚实守信、正直厚道的老门人户家庭,父母教育孩子很严厉。孩提时代,他在野外草窝里捡了两个鸡蛋拿回家,其母亲以为是偷邻居家的,便不问青红皂白,拿起竹条子,拧起胳臂,打得他团团转。上小学时,家里缺钱,父亲赊了一个小猪仔,没过多久小猪仔死了。父亲问他,这赊来的猪仔,还没给钱,没过几天就死了,还该不该给钱?他肯定地回答:“当然要给!”他父亲点点头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由于他自幼受传统家庭教育环境和学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事迹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各种整风运动的洗礼和党的培养教育熏陶,养成了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严于律己的思想品格。早在当民办教师时期,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实现了学生全部免费入学,除学生书包之外,书本笔墨等全部由师生勤工俭学收入来供给。他把自己肩扛木柴卖得的四角钱勤工俭学收入都如数上账,并且每学期将勤工俭学的每一笔收入和学校支出,逐笔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公布。因此,得到了在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大队党支部和校方教管会领导等称赞。
在招工到供销社工作期间,从事与金钱和物资打交道的“良心”工作,他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不贪不占,一尘不染,每次盘点没有出现一次短款现象。
在调入县土地局办公室工作期间,他除了处理办公室和政工日常事务外,还兼管后勤和基建。管后勤,他采取定标准包干制,自己不与金钱和物资沾边。管基建,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有油水捞的,然而,他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建筑老板请他吃饭,他借故推辞不去;老板给他孩子买了一方便袋水果,他毅然将其水果如数退回。局党组领导也就是看中他作风过硬,廉洁自律,将他调整到用地股,从事敏感性的建设用地管理工作。
在建设用地股工作期间,他坚持依法办事,不谋私利,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认为,“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软。”一旦不注意,就会成为别人的呼来唤去的“走狗”,而做一些违背原则,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所以,他除了与被征地方签订征地协议时,要陪同被征地方乡村干部就餐外,拒绝参与用地单位吃请。用地单位派送的小到甜薄脆饼干、果汁饮料,大到酒、肉礼品或礼金他一律拒绝接收。某用地单位送给他红包,他再三推辞无果后,将其红包交到局财务科入账。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报名参加土地拍卖竞买,为了达到能低价买地的目的,想请他做另外几个报名竞买土地的人的工作,劝退竞买报名,以减少竞价人数,降低竞买价格,尽然使用卑劣的金钱、女色的手段,拉拢腐蚀他。他在不经意间险些上了“贼船”,然而,他采用巧妙的方法,金蝉脱壳,予以拒绝,做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
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起步阶段,划拨土地使用权供应和出让土地使用权供应双重供地方式并存,有一个亲戚找到他,要求他按照划拨方式搞一块宅基地。他直接对亲戚说,你去报名参加拍卖竞买。这亲戚很不高兴地嘟哝道:“你现在在这个位子上,有这个权力,我就是想通过你弄一个划拨土地,少出点钱,若是报名参加拍卖,我还找你干啥呢?”亲戚接着用责怪的语气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要是在你这个位置上待三年,早就搞了几处宅基地,盖了几处房子了,发大财了!”他反驳道:“你要是有这个心态,别说你在这个岗位上待三年,恐怕不到三个月就去住不要钱的房子(意思是牢房或者叫班房)去了!”一句话把那亲戚说的直摆头,临走时甩出一句:“你这六亲不认的人,算我白找了!”
在地籍科期间,经常会遇到不符合受理登记条件的土地登记申请人,软磨硬扛地要求做变通处理,他都做到依法办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能帮忙为申请人完善资料、补写材料的,他主动服务,尽可能地帮助申请人完善手续,及时报批,登记发证。有一次,土地登记申请人领证后为了答谢他,临走时在他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红包。他发现后,立即站在窗口,等这个申请人下楼走到院子里的时候,叫喊送红包的人,然后将红包从楼上扔下。这样的事例,不止一次两次。他认为,一个公务人员应当廉洁自律,做到诱惑面前不染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丧失人格,败坏国家公务人员应有的形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领导和同事以及服务对象面前挺直腰杆,堂堂正正的做人。
四 品行高尚,重情重义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谭立华虽然做事坚持原则,但是人不能在真空中生活,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食人间烟火,都有不能割舍的亲情、友情,同样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他与人交往有一个基本原则和底线,那就是:交友当慎,不失格。讲玩笑,不辱尊严;开骂戒,不辱尊辈;搞工作不辱使命。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万物与类聚,鸟兽与群分。
朋友积德义,知己重友情。
交友需谨慎,处事存戒心。
谨防入歧途,避免留遗恨。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了解谭立华的人对他这样评价:他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生活中的正人君子,人际交往中的诚实守信重情义之人。他虽然在工作上一视同仁,六亲不认,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秉公办事。但在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中,却把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觉得,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他一言一行,都在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约束自己;时时处处践行着正派与善良的秉性,对别人秉存着重情重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早在刚参加工作时,供销社有一位江西籍南下退伍军人、无儿无女的退休职工。他把这位老人当成自己父母一样看待。行路不便,他总是搀扶着老人行走;生活不便,经常为老人打开水,提热水;衣服脏了,他帮老人洗衣服;老人生病了,他将老人送进医院救治,而且每天白天熬药、炖汤、送饭,夜晚在医院陪护,直至康复出院。
在县局里,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孩,缺少母爱与呵护。他把小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孙对待,关爱有加。家里只要有顺口的饭菜,他就把小孩带到家里去吃饭;过年过节,他亲自给小孩买玩具、送礼品。政府提倡结对帮扶活动,他主动要求赴百里之外的山区农村送温暖、献爱心,把几百快钱和衣物捐献给困难家庭,并做工作动员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对同事和身边人,他也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才参加工作期间,他以他的小聪明和刻苦钻研获得的维修技术知识,免费为身边的人甚至不熟悉的人修理钟表、收音机、电唱机、缝纫机、锁边机,为生产队修理柴油发动机等;在电脑、打印机还没有进入办公室和家庭的情况下,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书写门牌、会标、过街标语;为机关和居民书写对联等都从不收取一分钱报酬。他时刻把做好事、做善事,赢得别人的好口碑,当作一种开心、快乐的事。
在业务工作中,他把业务对象当亲人、当朋友。有一位前来办事的老人,行走不方便,他主动下楼扶她上楼为其办理土地登记业务,走时护送她下楼梯;证件手续批下来以后,他将证件亲自送到老人家门口。老人感动地说:“你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在他80多岁的母亲体弱多病,卧床不起时,他为了不影响工作,只能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带着食品和药品,乘公交车回老家去看望相距近百里之外的老母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母亲离世时,他却还在省城为国家建设项目用地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直到出殡前几个小时才赶回家送她一程。
他妻子生病住院十余次,最长时间半个月,每次住院,都由他亲自陪护,没有离开过一个晚上。有一次,妻子觉得他白天要工作,一天还要送三顿饭,挺辛苦的,劝其回家休息,并安排自己的侄女顶替陪护。他回家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结果还是起床跑到医院病房里陪护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才能时不时的小憩一会儿。同病室的病友见状后感慨地说:“你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丈夫,品德高尚的好男人!”
五 求知若渴,艺海求索
据了解,谭立华生活在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家庭,爷爷是私塾先生,伯父、叔父都是当地名医,父亲也识文弄墨,当过生产队长。他从小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传统家庭教育,顺从乖巧,爱学习、动脑筋,有强烈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
上小学一年级时,他就开始用毛笔在火纸上练习写字。叔父写对联时,他帮忙牵纸头。叔父写罢了,他就拿起笔学着在废纸上练习写字。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始自己写对联,后来逐步接替叔父,承担起了每年为全生产队各家各户免费写春联的任务。
在学校,他看到老师用广告色画图案、办专栏,用排笔书写标语,然后就学着写排笔字、画宣传画,用排笔在废报纸上照着报纸标题练习书写黑体字、宋体字、仿宋体等艺术字。到后来,就成了学校和生产大队搞宣传活动,写标语、办专栏的得力干将。有时候,他提着石灰捅,拿着排刷,到村头、路边,爬上楼梯在石岩上、房屋墙壁上书写宣传标语口号。
招工参加工作后,他从实用主义观念出发,精于求精的研习宋体字和黑体字以及变形艺术字,并亲自为区(乡)政府、区(乡)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制作、书写、刻制、油漆门牌以及各科室门牌,为区公所(乡政府)重大会议和县局6·25土地宣传活动书写、剪裁、粘贴会标和街道横幅标语,亲自设计、制作宣传专栏等文化宣传活动。
他书写的宋体字和黑体字几乎与现在用电脑打印出来的大字相差无几。同时,他还购买颜、柳、欧、赵、王等名人字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并报名参加国画函授培训,成为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的门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国画习作《轻舟已过万重山》寄给函授学校后,学校老师在批语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褒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但在书画方面钟情挚爱,而且在音乐、摄影、写作等方面也情有独钟。
早在当民办教师时,他自己动手用蛇皮、竹筒、木杆、竹条、塑料绳自制二胡;用火锥在水竹子上打眼,自制竹笛;教学生识谱、唱歌、拉二胡、吹笛子。在教学生做体操运动时,他边拉边唱《运动员进行曲》:“像雄鹰飞翔在蓝天,向骏马奔驰在草原。我们在阳光下刻苦锻炼,我们在红旗下茁壮成长……”为体操运动员伴奏、鼓劲,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参加全县学生体育运动比赛做准备。
在区公所作工作期间,他住在区公所通讯报道员隔壁,两人关系处理得很好。每天晚上,他就去通讯报道员寝室里学摄影,帮助冲胶卷、洗晒照片,有空就去野外学拍照技巧。逐步掌握了摄影技巧和冲洗照片的技术。在当时照相机稀缺的年代,他开始购买别人的换代产品双镜头黑白照相机,后来又先后换成折叠照相机和单反相机,免费为当地老百姓拍摄生活照,为学校毕业生拍照留念,慢慢转入抓拍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并逐步成为热心于拍摄新闻照片以及新闻写作的业余爱好者。其新闻图片和豆腐块不时见诸报端。从此,他又与文学、写作结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从政后撰写新闻消息、工作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评论文章达300多篇。其中《发挥资源优势,共谋山乡发展》的调查报告,入编县委宣传部组织编撰的《绿色屏障的崛起》一书中。
然而,进入写作高峰期是在2009年,仅这一年,他利用工余时间,撰写并采用新闻消息、新闻故事、诗歌、散文、工作通讯、调查报告、评论文章、嘉宾访谈约稿等达60多篇。同事们戏称他是谭笔杆、谭大笔、谭作家。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以后,他根据基层工作实践和新形势下的客观实际,从多层面、多角度撰文《对立法实体层面和法条措辞的几点意见》刊登在《国土资源报》第222期法制周刊上,引起法学界、理论界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他撰文《我的土地情结》在国家级《中国土地》杂志第276期特刊上发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以后,他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被拆迁对象合法权益等方面撰文《房屋征收应以和谐为落脚点》,在《国土资源报》第283期法制周刊栏目上发表。值得骄傲的是:这期法制周刊栏目以《规范权力运行保障权利救济》为题,在头版只登载了四篇“业界建言”答复意见。其中: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建顺撰写的《动态把握公共利益完善利益衡量机制》,一篇是上海大学法学院李凤章撰写的《征收决定的司法裁决程序应以保留》,一篇是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赵建平等撰写的《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的征收补偿应统筹考虑》的文章。他撰写《房屋征收应以和谐为落脚点》一文排列正中。相比之下,另三位的学识和地位比他要高好多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拙作能和另三篇作品放在一个整版中一起刊发,简直是“秃子跟着月亮走——借光”。该《条例》起草委员会采纳了他提出的建议,修改、添加了他提出的修改建议相关内容。
文章见报后,《世界华人名人文化大全》第一卷转载了他的文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语中这样写道:“您的论作《房屋征收应以和谐为落脚点》一文,立意深刻,观点明确,论述独到,内容新颖,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理念!”《求是》、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中华当代优秀儿女》编委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撰委员会《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视点文集》、《人民公仆》杂志社、《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等十余家书刊社及网络媒体纷纷来函,要求刊用这篇文章。
不仅如此,他撰写的《谷城:违法占地查处引入司法保全措施》见诸报端后,吸引全国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前来学习考察,有效地阻止了违法占地在案件查处期间继续建设,降低执法难度和成本,减少了违建者的经济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大家对第149条规定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的看法,众说纷纭。他结合《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撰写了《住宅用地出让期满应依法申请续期》一文,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观点和建议。该文在《资源网》上发表后,引起了全国网民广泛关注。网民对他提出的观点和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为了正确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切实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合法权益,他针对业内人士普遍存在因继承房产带来的土地登记难题,撰写了《坚持三项原则破解因继承房产带来的土地登记难题》一文。该文坚持宅基地一户一宅无偿使用原则、集体利益优先原则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原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根据不同情况和土地使用条件,分别作出处理后再进行登记。该文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刊登后,为业内人士、从事土地登记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参考依据,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为了提倡和鼓励节约用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他以散文故事的形式,撰写了《襄阳人家宅基小》为题的文章,讲述了襄阳隆中一带居民住宅房屋较小,占地面积很少的历史渊源。启发人们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让读者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
《国土资源报》刊载《生态大棚里竟然“长出”农家别墅》文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国土资源报》法制周刊栏目主编陈相花邀请他为特邀嘉宾做客“如何依法管理设施农业用地”大讨论。他以独到的见解发表值得借鉴的意见和建议,对新兴的设施农用地的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国土资源报》第234期法制周刊栏目中举办的关于“处罚必有据操作需可行的”嘉宾访谈,他应邀参加讨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国土资源报》乡镇周刊栏目主编李响就两会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特邀他作为特邀代表参与“怎样健全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大讨论。他就《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一户一宅”中“户”的概念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家有多个户口薄或多家只有一个户口簿的情况,建议在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时进一步明确“户”的概念,细化对“一家多户”或“多家一户”的农民建房用地和土地登记的具体规定及操作办法。对依法管理土地,节约土地资源,理顺权属关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他针对地方政府及其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出现的规避招拍挂,批人情地、人为设置土地出让竞买条件、擅自改变土地出让条件、随意减免和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严格执行“两个规范”、取消土地竞买限制条件、控制协议出让、杜绝经营性项目划拨供地、规范国土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湖北省《国土资源》杂志上刊登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使全省土地出让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他应国土资源报主编的邀请,撰文《正确处理土地整理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关系》在第87期《法制周刊》题为《始终把农民权益放在首位》的特别策划栏目中刊出。该文从正确处理好土地整治与农业承包合同制的关系,确保农业联产承包制度长期稳定;正确处理好农村土地整治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正确处理好土地整治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处理好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关系,确保实现保护耕地红线、保证经济发展的“双保”目标等方面为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鼓与呼。
国务院《行政强制法》颁布实施后,他又以特邀嘉宾身份,参加“公权有界限强制须谨慎”的专题讨论。该文稿刊登于《国土资源报》法制周刊第319期上。
他撰写的《完善国土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国土管理》一文,在《中国土地》杂志上刊登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将该文在《科学发展铸辉煌·理论卷》中转载,并荣获特等成果奖。
尤其是在现今出现的不正当竞争的招商引资工业用地过度扩张问题,他撰文《工业用地过渡扩张当警觉》,发表在《国土资源报》2011年9月17日第七版头条。此文登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全国轰动。国土资源部督察局遂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检查专班,开展全国性的工业用地情况大检查,对那些非法化整为零批地、违法违规占地、浪费闲置土地、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等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随后,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切实保护耕地红线”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办法措施,对违法违规批地占地和低价出让土地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使工业用地过度扩张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之际,他撰写了
一篇十四行诗:《新中国巨变》发表在网络媒体上,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其内容如下:
追忆六十五年前,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飘扬,
她标志着共产党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人民政府的诞生,
被压迫人民得解放。
从此,劳苦大众不再受奴役;
国家不再遭铁蹄扫荡。
公民真正以人民(公民)的身份存在,
终于,获得了
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工具、田地……;
属于自己的生存基础:居舍和食粮……。
不再因战乱、徭役、剥削而恐慌。
国家的命运从这时流转;
国家的复兴、发展,从这里起航。
建国初期,
国家从废墟中崛起,
民众雀跃,挺直脊梁。
推翻三座大山,
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列强。
各业百废待兴,
烟囱在冒烟,机器有声响。
万众一心搞建设,
各行各业齐成长。
铁路、公路无限延长,
江河号声震山响。
农村土地革命,分田分地分粮,
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
我与社会主义同时孕育、诞生、成长。
数十年来的成就无法估量,
人民生活奔向了小康。
过去的土舍、茅草小屋,
而今却变成砖混楼房。
国民经济GDP一翻再翻,
数十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
科技发达,国防建设震寰宇,
海陆空现代化装备护疆场。
潜艇如鲨,“嫦娥”太空会吴刚,
激光、超导、数字化、互联网已渗入各业各行。
社会和谐稳定,国富民强,
港澳回归,民族团结,众心所向。
六十五年的巨变势不可挡!
新中国发展道路源远流长!
他认为,独善其身,只能在狭小的天地里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和作为,只有与国家命运和民众的关切紧密联系在一起,兼济天下,情系百姓,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点有益的贡献,才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谓;才无愧于短暂有限的一生。
因此,他在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坚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在田边地头上找答案,把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中,潜心研究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新闻媒体渠道,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及时反映民众的心声和呼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老马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他在即将离任的前几年间,共计撰写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消息、通讯、散文、故事、诗歌、调查报告、建言献策、研究论文以及嘉宾访谈专稿百余篇,算作他任职期间向国家和人民以及家乡父老交出的一份答卷,其中不乏一定政治经济价值、法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不惶惶于贫贱,只梦想着事业与艺术齐名。现在又开始了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和书画艺术研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和晚年生活,他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励志小说《生涯》已经完稿,即将付梓。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贵于专毁于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业余爱好虽然广泛,但是,有得必有失。为了做一个成功的、优秀的、有作为的国家公务员、人民的好公仆,他不惜中止和舍去个人的艺术追求,带着未能成为名家的遗憾,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为国效忠、为民请命,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能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能在人生旅程中留下一点点印记,是值得的、欣慰的,这比名利更重要,也不枉此生!何憾之有?!
笔者采访结束,感慨万千!国家公务员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和特殊的群体,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建立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期待着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像谭立华这样,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公道正派、清正廉明,高风亮节,尽忠职守、德艺双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笔者也祝愿他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曾经因工作而中止和舍去的文学、艺术追求的遗憾,多出作品成果,不断书写壮丽的人生华章!继续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上一篇: 项目经理的一天
下一篇: 防灾抢险:枞阳国土人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