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虽然远古的时候,岷江在成都平原上泛滥,古蜀王朝就是因为洪水的原因,经常迁都。从古蜀国广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十二桥遗址,我们均能看到这一切。岷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平原上的许多小河是它的支流(包括许多消失的河流),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让成都人生活的无比惬意。
成都市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这个水,主要指的是岷江水系来的水。水,一直与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连,水文化一直贯穿于成都城市历史始终。成都因为岷江,而成为古代“中国的威尼斯”。成都始建于公元前311年,在古蜀利用岷江水开江筑堰,自西北而东南,上分下合,纵横交织的水网,并形成了府、南河二河抱城的独特景观。由秦至汉随着漕运开通而成岷江至长江上游首港,有“天府之国”美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唐代开拓通衢,凿城郊解玉溪、疏城内金水河。发达的水运交通,使成都在汉代成为中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与扬州齐名。无论解玉溪和金水河,府河南河或者东风渠全是引岷江的水,成就富甲一方的“天府之国”。岷江是成都的灵魂所在,是成就成都的“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据统计,目前流经成都中心城区的大、中、小河道有70余条,河流总长度超过400公里,这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城市中罕见。如今的成都,以桥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条,与水系有关的街名近100个,加上200多座古桥和众多码头,可以看出,人们对历史上这座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水城”一直保留着无尽的思念。
成都有“五江七河”的水系分布形势,“五江”是青白江、毗河、清水河、江安河、金马河;“七河”则是流经市中区三环路以内的府河、南河、沙河、东风渠、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
岷江又名汶江、都江,古时误认为长江正源,故曾名大江。源出四川省岷山南麓,有东西两源,西源潘州河,出自松潘县朗架岭;东源漳腊河,出自松潘县弓杠岭斗鸡台。二源汇合后,南流经松潘县城。至都江堰市被都江堰引水工程分为内外江,外江为干流,经过新津、彭山、眉山市直达乐山市。在“乐山大佛”处的凌云山,从右侧纳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岷江干流全长1279千米。 流域面积13.54万千米,天然落差约3650米。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段,河谷幽深,山坡陡峭,水流湍急,水能丰富;都江堰至乐山市为中游段;乐山市以下为下游段。
毗河源于都江堰岷江的柏条河流至郫县团结镇石堤堰,被分流为府河和毗河。毗河从新都龙安乡流入新都县境内,向东流到邵家寺进入青白江区,最后在金堂注入沱江。毗河河面宽80-100米,水量充沛,水质清洁,河道弯度较大,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这是岷江水系连接沱江水系一条河流。
清白江为沱江二级支流,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蒲阳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至彭县长寿桥始称清白江;继向东,流经新都县,至区境朱家弯,沿弥牟西北边缘,于右岸纳弥牟河水,分出马棚堰,再流向广汉向阳场,然后流向赵镇,汇入沱江。清白江也是岷江水系连接沱江水系一条河流。
清水河是南河上游的主流,清水河全长6.8公里。清水河原来只是一个“牛汪塘”,有一年,天大旱,所有地方的河都见底裂缝,吃水都成问题……只有这个“牛汪塘”,还是有那么点水,牛的主人很奇怪,就找来铁锹试着挖挖看,几锹下去,突然从地下冒出股喷泉,并且水势越来越大,牛的主人想堵住,但怎么也堵不了,即使用棉被加石滚子也没有用……转眼间一个大水塘就出现了!但奇怪的是,当水喷出一定的程度时,水就不再继续喷出了,以后不管旱涝,水永远是那么多,并且河中央“不烂”大小的地方水永远是清的,清水河由此得名!
前些日子,我们在金马河边烧烤,感到特别舒心,空气中飘荡着春天的活力。其实,金马河就是岷江,金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的干流,属干流局部河段,即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流经新津县五津镇时,纳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后又复称岷江。
在双流文星镇四川大学的江安校区的江安河,又名江安堰,起于走江闸,顺金马河流向东南,是都江堰市与温江县、温江县与郫县、金牛区与双流县等的界河,最后流入双流县境内,于二江寺注入府河,是都江堰内江主要干渠之一。江安河位于成都市流经西南部武侯区境内,全长13.2公里。
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 府河则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唐时,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故称府河。
沙河,古称升仙水,为自然河流。南北朝的《益州记》、晋代的《华阳国志》及唐代的《成都记》均有记载。到元代、明代时,升仙升仙水城东下游已有“沙河”之称,河宽约60米。起于成都市北郊洞子口,向东南流约3公里又分为洗瓦堰、砖头堰。洗瓦堰是沙河干流,主要向成都东郊供水,为区内主要排水渠道。经驷马桥向东、穿越东郊腹地,后逐渐转向西南,于南郊返回府河,全长22.223公里。而今的沙河吸纳着成都东北区域20余条支流,与锦江共同滋养着蓉城儿女,被称为“生命河”。形成了北湖凝翠、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塔山春晓、东篱翠湖八大景点。沙河也属于岷江水系。而关于沙河,则曾经有一段令人臆想的猜测:沙河是一条年轻的人工河?但随着沙河整治工作的进行,经过四川省历史学会几位研究员的多方考察论证,终于揭开了沙河的年龄之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考察论证,沙河流域与府南河流域一样,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化内涵上相承相袭。西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沙河在秦汉时期被称为凤凰水和升仙水。凤凰水得名是因水傍凤凰山,而升仙水如何得名呢?传说汉代张伯子骑赤纹猛虎从河边飞升上天成仙,所以河水便得名升仙水。升仙水什么时候开始叫沙河?南宋陆游曾到驷马桥作下诗句“桥边沙水绿蒲老”,证明那时沙河被叫做“沙水”,到了明代,在喻茂坚的《重修观音桥碑记》里就称“沙河”了。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东、新都县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龙泉驿区平坝丘陵,并提水灌溉部分深丘山区农田。从郫县安靖乡府河左岸引水穿凤凰山北,沿岷沱两江分水岭南入龙泉驿区,分灌龙泉山东面西江河流域及西面芦溪河流域,再开凿隧洞穿过龙泉山,灌溉沱江以西丘陵地区,是省内一项大型引水工程。灌溉,此新都、龙泉、双流、仁寿、彭山、眉山等地。也是岷江的水滋润的地方,东风渠尾支水从青神又回到岷江。
西郊河,原名西濠,“生”于中唐,连接府河、南河(锦江),确定了成都“二江抱城”的地理格局。它在白果林以西接摸底河的水,在三洞桥以下二道桥接从北边府河来的水,一起流向百花潭公园以北的南河。“当年走马锦城西,全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是陆游的诗,这一段景致,便在西郊河一带今日漫步西郊河边,葱郁芳香,这一路依然是成都休闲的美好去处。遇仙桥旁就是散花楼,让人想起仙女散花的传说。而十二桥,则因成都“平分扬州明月”被命名。
浣花溪连接清水河和摸底河之间的一条溪流,由于是在两河的交汇处,这里形成一片湿地。两河汇合后称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浣花溪公园内还有一条人工修建的干河。
摸底河源自金马河分流出的金牛支渠,从西北向东南而来,流经两河森林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送仙桥附近流入清水河。它是一条清澈、蜿蜒东流、静静流淌的小河流,它不仅将金沙遗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送仙桥处与清水河、汊河浣花溪相汇合,成为南河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成都的江安河、清水河、府河、东风渠等岷江水系,形成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6个湖泊。“日暮东湖畔,驱车到楚亭。不知明月上,童子扑流萤。烟笼柳更青,春雨涨浮萍。极目江天阔,千水入画屏”—这是一位不知名的人对东湖的描述与赞赏。从这些古朴的文字里,透露着对遥远往事的缅怀,对遥远未来的憧憬。这也是我们对成都湖泊的向往,湖泊成就了成都的湿地,净化这成都的空气,调节着成都的水汽。
正是由于岷江水系,形成水网纵横的成都平原,犹如水乡。在多年以前,这种景观更为明显。现在成都的改造,让许多小河流已经消失了。但正是因为岷江水系“五江七河”,成就了“既丽且崇”的成都,成就了人文鼎盛的富足成都。
2015年4月6日于成都家中
2015年7月27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