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字,充分彰显了我国著名的制茶与茶叶检验、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研究的专家詹罗九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考究的工作精神和为人厚道的人生品德。他生前与河红茶有过深入的对话,为茶叶界传为佳话!
在《世事沧桑话河红》一文中,詹教授说“从现有的资料看,闽赣边际的武夷山地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由于集散地在河口镇,故名河红茶。河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我过去说“闽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错!)。
一个“错”字,厘清了中国红茶的发祥地,树立了河红茶的是红茶“鼻祖”的地位,纠正了垄断茶叶界多年的一个错误认识。这样一个“错”字,出自研究中国茶叶专家权威之口,应该说是多难啊?但詹罗九教授做到了!
詹罗九,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60年毕业于原安徽农学院茶叶系。主编大学教材《茶业经营管理》,合作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是《中国名茶志》的总体策划者、副主编,编著《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名优茶开发》、《名泉名水泡好茶》,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茶经》等。著有《无梦茶山行——关于茶业的思考和实践》、《茶旅春秋》等,发表《茶文化刍议》、《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建议》、《20世纪的中国茶业》、《中国茶业走向》、《世事沧桑话河红》等学术论文60多篇。专著有《妙青绿茶·鲜叶》、《妙青绿茶·茶业卷》等数十篇。
詹教授虽然是在2011年初参加全国茶叶标准化年会时才接触到河红茶。当他品尝了江西天鑫河红茶叶公司的河红茶时,让他为之一振。那淡淡的松烟香味,透亮的紫红色茶汤,都颇具特色,似有小种红茶的韵味。詹教授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编辑的茶书中都没有铅山河红茶的记述,他自己所参编的辞书中也没有。他只在1941年版《茶名汇考》(傅宏镇著)中见有近150字的河红茶的记述。詹教授对此深感遗憾。随后他到铅山实地考察。深入江西国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深山老林,考察了天柱山乡佛寨村的老枞古茶园与原垦殖场千亩茶园。参观了天鑫河红茶叶公司,河口古镇的“九弄十三街”等。还查阅了古“铅山县志”及铅山茶纸历史资料,听取了铅山历史研究学者关于铅山茶纸文化的讲述,清楚了明清两代河红茶师遍及全国红茶产区的史实。红茶发源于铅山县武夷山镇桐木关为中心的篁村、西坑、中村、天柱山乡高际岭和福建省武夷山市三港、星村一带。后传到江西的修水县、浮梁县及安徽的东至县、祁门县。先有“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又称祁红)”,是中国三大红茶。虽然武夷茶主产地是福建的崇安(今武夷山市),但制茶师大都来自河口。由此不难看出,福建武夷红茶生产技艺来自铅山河口。同样,正山小种红茶是在河红茶的影响下生产出来的。让詹教授坚定了“河红茶”是中国红茶鼻祖的信念。
晚年的詹罗九教授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劳来往于合肥与铅山之间,潜心考察研究河红茶的历史与现状,纠错与补正了河红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业上地位,还历史茶文化的真相。这是詹教授的幸运,更是铅山的幸运、上饶的幸运、江西的幸运和国家的幸运!
从前些年开始的论证,到开展记念与重走“万里茶道”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詹教授在《略论鸦片战争前茶叶对外贸易》一文中对此作了充分论证: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茶叶取代生丝位居贸易出口的首位。据《茶叶全书》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英国输入华茶数额首次超过100万磅(约453吨)。在中英贸易中,中国输出商品茶叶居第一位。清雍正五年(1727)俄国女皇派遣使臣来华,订立《恰克图条约》,中俄茶叶陆路贸易从此开始。中俄商人在边界以茶易货,恰克图成为茶叶贸易的主要市场。山西商人在福建、江西等茶叶产地收购并经加工后,经汉口、樊城、河南、山西,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直到恰克图。晋商在恰克图中方一侧建立起一个“茶叶买卖城”,俄商也汇聚在这里以货易茶。其时输俄的中国茶叶主要有工夫红茶(河红),福建、浙江花茶、皖南绿茶(屯绿),建德(今东至县)、珠兰茶及鄂南湘北的砖茶等。这就是寂寥了数百年之久,中国通往俄罗斯及其中亚地区的国际贸易商道。中国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提出江西铅山县河口镇为“万里茶道第一镇”,今年将迎来第四届中蒙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市长峰会的召开。届时铅山将喜迎中蒙俄三国数千八方宾客集聚河口古镇,论证“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畅谈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弘扬“河红茶”的神韵,这是铅山县加快旅游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和有力的品牌支撑,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