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赣南地矿人在赣州发现新类型重稀土矿45周年
引言
邓小平:“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稀土素有工业“味精”之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原江西地质局908地质队在江西赣州市的龙南等地发现了以镱、镥、钇为主的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又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和新类型重稀土矿);原909地质队在寻乌等地发现了以铕、钆、铽等矿种为主的中稀土矿床。在江西赣州分别发现的中、重两种类型的稀土矿床,被誉为是一件彪炳千秋的重大发现。其中尤以龙南足洞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又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和取得研究的突破,它不但改变了世界稀土工业的格局,还被誉为世界矿业史上的重大发现和世界找矿史上的重大贡献。
1988年,“江西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江西省龙南县足洞重稀土矿”荣获地质矿产部找矿成果一等奖。正是由于江西赣州稀土矿床蕴藏丰富、品位高、开采便利,经济价值高,2012年10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授予江西赣州为“稀土王国”。
一、地质找矿重心大转移
1969年3月,中国军队与苏联军队在中国一侧的黑龙江省的珍宝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一次的武装冲突差点让中苏两国走向一场发生巨大战争的边缘,两国关系也因此走到了历史的最冰点。
这一次小规模“武装冲突”,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巨大影响,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也就是这一次的“武装冲突”,给中国的国防工业和众多民生工业提出了严重警示。国务院、国家计委重工业局立即对关系到国家重工业的基础、国计民生以及地质找矿等行业做出了重大调整。
在江西赣南从事地质找矿的原908、909地质队,也分别接到江西省重工业局、江西地质局和赣州地委行署的通知,要把地质找矿的重心从寻找钨等矿种,转向寻找重工业急需的稀土矿、石油、煤、铁、铜等矿种以及民用的食盐为主。
1969年初,原908地质队根据江西省重工业局的指示,要求把地质找矿队伍从“崇余犹”(崇义县、大余县、上犹县)三地转移到了信丰、龙南、全南一带。找矿重点也由单一寻找钨矿转变为综合普查找矿。
初到信丰、龙南一带,908地质队一时处在人生地不熟的两难地步。当时赣南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质资料不全,造成该大队后备勘查基地紧张。又因赣南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单位又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弄得地质技术员们搞外线普查出击,找矿队伍满天飞,但收到的成效并不理想。
一晃几个月过去,全队的地质找矿工作进展不大,矿苗子是发现了好几处,但经过采样化验,效果均不理想,不但矿物含量不达标,而且队伍的勘探基地愈来愈紧张。当时,908地质队将四分队的分队部设置在龙南,从事是“九连山地区1:50000普查找矿评价”。
信丰,自古素有“人信物丰”之称。龙南,自古就是客家人心中的风水宝地和交通要道。在这片风水宝地的地下到底有没有蕴藏丰富的矿藏,这些矿藏又到底躲藏在何处?地质技术员又该如何获得打开地下宝库的“金钥匙?”
那个年代,全国正处在一场“造神”运动的顶峰,由于“文革”余毒影响,干部职工的思想较为混乱,队伍各种“派性”也较为严重,但广大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热忱十分强劲。908地质队党委领导班子经过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引导干部职工就“打开地质找矿新局面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职工队伍里两种思想、思维争论得异常激烈。广大职工从学习毛主席“人民战争”理论时得到了启发,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大地的主人,他们熟悉当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地质找矿首先要批判“地质工作神秘论”、“群众落后论”和“先知先觉”论。
真理越辩越明。地质找矿若能效仿“人民战争”的做法,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巨大能量,就能为地质找矿寻找出一条新路子?
908地质队及时把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收获的准备发动群众找矿、报矿的体会,汇编成材料向赣州地区革委会的领导作了汇报,杜昭等地委领导同志认为这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工作方法非常好。在他的关心下,得到信丰县委的大力支持,信丰县委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林少滨为主的群众找矿、报矿领导小组,并成立起了从生产大队到县委的“三结合”群众报矿领导小组。
908地质队地质技术员组成了若干找矿宣传小分队,带着矿石标本深入到村镇、学校、农舍、田头,宣传找矿报矿的意义,还组织一批地质技术员拿着矿物标本到圩镇摆起一个个“矿石标本摊子”,向赶圩的当地农民讲解和普及找矿常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产生了巨大能量。它如同在赣南各地打了一场群众找矿、报矿的人民战争。一时间,在赣州各地区呈现出农民群众踊跃向地质人员报矿的高潮。908地质队还建立和健全了宣传、接待、处理群众报矿的制度,做到了“报矿有人接待,矿点有人核查”。908大队地质找矿人员深有体会的说:“依靠群众,我们找矿有了千里眼,脱离群众,我们就变成了睁眼瞎”。
根据群众找矿、报矿的成果,908地质队经过认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建立了数个勘查基地,一举扭转了勘查基地不足和盲目、单一找矿的被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12月26日,国家计委地质局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群众找矿报矿的高潮。由江西地质局908地质队筹办,在江西省信丰县召开了全国地质系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报矿经验交流现场会”。
参加此次“群众报矿经验交流现场会”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地质队的技术人员、贫下中农报矿积极分子和少数民族同志,有“支左”解放军,各省、地、县、公社的代表和各级地质机构代表422人。大会由地质部地质生产组长康卜主持,地质部军代表办公室主任崔文波致开幕词,会议为期七天。四川、云南和江西信丰县的群众报矿积极分子在大会上介绍了典型经验。会议期间,908地质队和信丰县还筹办了一个有100余种矿物标本组成的大型展览。之后地质部拨专款2万元作为在各县巡回展览和宣传队的经费,赣州地区有6万人参观了展览。
会议结束后,国家计委地质局还专门组织了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的十多名地质技术员共同编撰了一本《群众报矿知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各省县(市)找矿当地的农民群众。
二、心装找矿报国之志
龙南,料坑。
又一个农民当圩的日子,30岁刚出头的地质技术员颜定邦,正拿着一块块由他精心准备的矿物标本,在圩镇上耐心地向前来赶圩的农民讲解报矿知识。
这种“白麻石”里面就含有珍贵的矿藏。这种“千层石”里面就含有贵重金属……
“老表,你说的“白麻石”我们那里遍地都是。”
“对,你说的“千层石”我也看见过,我家后山就有。”
“你可不可以带我去看看?”
“这有什么难的,我逢完圩就带你去。”
走在去料坑崎岖的山路上,颜定邦的大脑还一直在想,这种“白麻石”是不是伟晶岩型铌钽矿。到了这个叫足洞的山上,颜定邦高兴起来了,以他对从事地质找矿近十年的经验和他还在读大学一、二年级时经历过的群众报矿经验,他见到了当地的花岗岩风化后呈白色的状况,认为这个地方应当值得进一步进行地质普查与研究。
1938年元月,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一户农民家庭的颜定邦,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曾是红军的红色后代,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让颜定邦从小铭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正含义。1958年,颜定邦作为全县首次选拔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不经高考就保送进入大学,被保送到江西省第一届招生的江西工学院地质系(后改为江西地质学院)读书。
年仅20岁的颜定邦并没有因成为“全县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荣耀而兴奋,反而把他心中的满腔热情降到了冰点。他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不要保送,要参加全省统考。但学校领导不同意。校领导以你要参加统考,这就是不服从国家分配,你可能参加统考也不会录取,还可能要受到批判为由拒绝了颜定邦的申诉。但校领导还对他说了一条出路。“如果你不去读大学也可以,那就到团县委去工作。”颜定邦激动起来了:“上大学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的国家是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打下来的江山,需要我们去建设。要建设好美好的祖国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建设的本领。”……
入大学校园以后,颜定邦立志要在大学校里学习到更多、更加丰富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报效祖国。颜定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地质学有关的基础理论方面。在学院里主修了地质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构造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比较爱好,但他不过于偏重,而是在追求更多更广的基础知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以求探寻更新、更符合实际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探寻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地位的想像空间而进行文艺创作,以满足他对地质工作热爱的信心和决心的欲望。颜定邦在暑假期间多是进行野外地质生产实习,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地质知识实用价值,也锻炼他从事地质工作的能力。他的毕业论文就取题于“城门山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此论文在学院进行公开答辩中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提出了铜矿成矿多阶段性、多型复合叠加成矿的看法。
三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虽然学业成绩优异,并一直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长、系团总支委员、学院团委委员等职务,1959年,他任书记的团支部被地质部评为优秀团支部。
1961年7月,颜定邦从江西地质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在江西地质局908大队(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前身)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
1965年,颜定邦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他的工作积极更加高涨,要把自己一身的热血都奉献给地矿事业。
三、藏在深山初露真容
1969年,908大队四分队在进行“九连山地区1:50000普查找矿评价”的过程中,分队对龙南县料坑花岗岩伟晶岩脉型铌钽异常点检查评价时,发现花岗岩风化后呈白色。发现这一情况后,颜定邦又联想到了当地农民群众报矿的信息。10月底,分队成立以颜定邦为小组长的地质小组,委派他率领地质小组进入料坑地区对花岗岩风化后呈白色的状况进行普查。颜定邦和他小组的八个人用一根扁担、两根麻绳挑着简单的行李就这样来到了料坑矿区,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这一地区花岗岩风化后呈白色的状况是否存在伟晶岩型铌钽矿进行论证,力争把这一地区的地质情况弄清楚。
当时,在赣南从事地质找矿的技术员们对稀土矿的知识了解甚少。因为当时中国的稀土工业基本在祖国的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白云鄂博和“草原钢城”包头市就有世界知名的“稀土之都”、“稀土名城”。
什么是稀土? ‘稀土’是在十八世纪末被发现时,因其氧化物又有难溶于水的“土性”,故称为稀土。它是由化学周期表中的第三副族中的镧、铈、镨、钕、钷、钐、铕 、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等15个镧系元素,以及性质与它们相近的钪和钇,共17种稀有元素组成的一个金属大家族。
稀土又有两分法分组以Gd划界的原因是:从Gd开始在4f亚层上新增加电子的自旋方向改变了。而Y归入重稀土组主要是由于Y3+离子半径与重稀土相近,化学性质与重稀土相似,它们在自然界密切共生。也有的根据稀土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除钪之外(有的将钪划归稀散元素),划分成三组。
即:轻稀土组为镧、铈、镨、钕、钷;轻稀土为La~Nd;
中稀土组为钐、铕、钆、铽、镝;中稀土为Sm~Ho;
重稀土组为钬、铒、铥、镱、镥、钇;重稀土为Er~Lu+Y。
颜定邦听说了上级领导要求寻找国家工业急需含钇的稀有稀土矿床的消息后,他心中藏着的那股“报国之志”又涌现在了他的大脑。他与小组的地质技术员们一道开始自学起稀土矿床的知识来。
脑子里有了寻找稀土矿床的这根弦后,颜定邦在进入矿区时,除了对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普查与评价工作格外留心外,脑子里就十分留意寻找稀土矿床。他和技术员们经过近一个月工作实践和认识,有意识地把找矿侧重点转入寻找以钇为主的稀土矿床上来。
颜定邦从科技书中得知,从1794年发现元素钇,到1945年在铀的裂变物质中获得钷,再到1947年美国人马林斯基等人制得钷,历时150多年。人类才把17种稀土元素全部在自然界中找到。从那时起,人类才将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副族的钪,钇,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17个性质相近的元素全部列齐,把它们列为一个家族,取名稀土元素,其中从镧到镥15个元素又称为镧系元素。
而在龙南料坑普查与评价伟晶岩型铌钽过程中,他们对矿区及外围进行了地质调查和采样,发现伟晶岩脉体由外接触带到岩体内脉幅变宽,而铌钽含量由外到内有规律的变化,由外到内钽的含量降低而铌的含量相对增高,并了解到花岗岩体内接触带的花岗岩钠化强烈,黑云母化发育,岩体呈舌状侵入于侏罗纪的火山岩系地层中。根据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尤以足洞这一区域钇元素含量较高,有寻找稀有稀土矿床的有利条件。
那个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颜定邦和他小组里的地质技术员们为了尽快在大脑里积蓄丰富的稀土矿床知识,千方百计地学习当时苏联出版的业务书籍里关于稀土方面的知识。在那种“政治斗争”环境下,颜定邦只能偷偷摸摸地学习业务知识,不但不敢公开宣扬,而且要尽量利用晚上的时间坐在床头上看书学习,万一被少数“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人知道了,轻则会受到讥讽挖苦,重则就有可能会受到批判和批斗的结果。
颜定邦把工作重点转向花岗岩体内部的探索后,除在岩体内部揭露含铌钽的伟晶岩脉体外,还布置基本上垂直岩体接触界线的探槽工程进行揭露岩体,分别在伟晶岩脉体和花岗岩体内系统地采集样品。在探槽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层的槽底按照一米一个样连续采集,并把伟晶岩脉体分开采集样品,区分为做人工重砂样,化学分析样和光谱样;在槽壁按照一定的间距为10米但以揭露深度最深处为主,自上而下按照同样样长系统地采集上述样品,但腐植层分开采集,以便相互验证和对照。探槽纵横交错,样品采集垂直水平都有。
化验室经过对样品分析的筛选,光谱样做半量金属分析,以利于综合找矿;化学样做铌、钽、钇、镱等元素氧化物含量化学分析,而后只做稀土氧化物总量分析氧化钆和氧化钇含量的分析;人工重砂样以分析含铌、钽、钇等元素的矿物含量为主要分析项目。
那个年代,又是全国人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最辉煌的年代。颜定邦和技术员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在开展普查工作中,只有靠多做工作,多实践一些领域,才能多增长知识和才能有新的创造,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前进。
颜定邦他们的做法,在当时得到少数负责人的反对。说什么“你们挖了这么多槽探,还只找到几根萝卜丝,以后要算账的”。并要他们转移到其他地方去工作。
在四分队技术负责人主持下,第一批光谱样分析成果送到了矿区,发现铌钽元素含量不高,而含钇、镱及其他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含量呈近似正比关系,尤以钇和镱元素更为明显。钇(Y)元素含量半定量全分析结果显示均大于0.01%,而三分之一以上的样品钇的含量大于超过工业品位。接着第一批化学分析成果也到了,其分析结果与光谱半定量全分析成果近似一致,铌、钽氧化物的含量达不到当时工业要求,但基本上达到综合利用工业要求和肯定了其矿床的工业价值。而氧化钆和氧化钇的含量则很富,特别是氧化钇的含量大于0.01%以上的样品达82%以上,其中大于0.05%以上的样品达32%,有少数几个样品氧化钇的含量大于0.1%。这一信息给在矿区工作的同志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后来的化学分析成果和光谱分析成果均很好。
那个年代,也是革命工作大团结、大合作和催人奋进的岁月。江西地质局中心实验室的同志得知908大队在龙南县料坑矿区发现了含钇元素较高的信息后对矿区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中心实验室的同志对只要是龙南矿区送来的矿化样品,做到了不但提前进行分析,还采用当时最先进、最可靠的分析方法。经过多次分析检测,提高样品分析质量。而且还将这些矿化成果按照规律性进行了一定的排列,比如,稀土氧化物的品位在花岗岩风化壳中在垂直方向上自上往下增高,往往在腐植层中达不到工业要求;在水平方向上花岗岩体接触处和风化程度不好地段,稀土品位低,在风化程度高,破碎带通过地段稀土品位高。
“好事多磨”。后来的重砂鉴定成果含钇的矿物含量不高,其与化学分析结果相差很大,而且化学分析成果含钇高的样品则人工重砂鉴定成果中含钇的矿物含量则低,尤其表现在破碎带通过地段的样品和风化程度较深的样品,其样品两者分析结果相差更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化学分析成果应该是没有问题,因它与光谱分析成果相符,问题出现在人工重砂鉴定上。
颜定邦就把这两者不符的情况及大家的分析意见,写成了一封信交给时任908地质队化验室的负责人,请他们查查原因,并诚恳地希望他们到矿区来和地质小组的同志一起找原因。这时为了应付外来的压力和矿区内部一些人的悲观情绪,颜定邦就把小组的同志分配四人到全南县、九连山等地进行选点踏勘;其他同志均为两人一个组。留在矿区的地质员颜定邦、龚长生、陈维源以及多名采样工人,则把工作重心放在寻找原因和扩大矿区远景上面。这个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岩体的地质特征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明花岗岩体内稀土富集程度的地质特征,以寻找化学分析成果和人工重砂、鉴定成果不符的原因。
在加强野外工作中,颜定邦与大家一起在野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采集大重量的样品就地分选和淘洗,而寻找含钇的矿物。他们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用锄头挖槽探井,再从槽探坑井中采取矿样,用民用的竹筛子筛矿样,用肩膀把一袋袋矿样挑到山下,再挑回住地,淘洗等工作都是地质技术员自己动手。当时正值严冬,野外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天气又冷、风霜又大,颜定邦他们早出晚归,克服重重困难,技术员硬是在结冰的水中去淘选矿样,遇到有水的地方,技术员就挽起裤腿双脚站在冰冷的水中取样。他们在矿区如同拼命一般的工作,赢得了分队领导和职工们的理解,分队领导和在分队工作的同志也纷纷前来帮忙,钇含量较高的矿床渐渐地露出了水面。
四、用地矿人的良知执着坚守
在料坑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颜定邦因工作压力过大,劳动强度过重,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外加上他经常整夜整夜的失眠,一米七几的年轻汉子,体重还不足百斤。终于在12月中旬一天,在山上采筛大样过程中,颜定邦的胃提出了强烈“抗议”。胃出现严重的大出血,把在山上工作的同事们吓坏了,急切地把他送进了医院治疗。经过医院精心治疗,颜定邦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院根据颜定邦胃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造成体质太差的状态,要求他住院治疗一个月。
颜定邦人在医院里,心里仍一心想着矿区的工作,他认定这个矿区应当有极好的成矿条件,因为他所发现的含钇元素不但超过了国家工业开采要求含量的数倍以上,且还存在矿区分布广、品位高、面积大、易开采等诸多先天优异条件,更何况又是国家工业急切需要的稀有矿种。他觉得他应当凭着地矿人的良知和信仰要坚守下去,真正把这一地区地下的情况弄清楚。假若在他手上把这个钇元素含量极高的矿区丢失了,他就是罪人,就是地质找矿人的耻辱。
颜定邦人在医院住院,心里始终放不下矿区,他生怕分队某些不懂业务的领导以所谓“革命”或浪费国家资金等理由,要他们下马。颜定邦住院其间,矿区的普查工作由陈维源同志负责。在工作中较为谨慎的技术员陈维源,时不时地到医院和颜定邦研究矿区的工作。因小组人员太少和力量薄弱,颜定邦只好布置他们向岩体内部进行自然重砂样的采集,找矿工作以扩大矿区远景和寻找新的线索为主。
颜定邦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他的胃出血刚有好转,就因工作需要赶赴矿区工作。这个时候分队某领导传达大队革委会某副主任的指示:“矿床再大、品位再高,回收不了,也只能让它埋在地下。料坑矿区要立即下马,转到其他地方工作,不要再打蘑菇战了。”
颜定邦不同意这个意见,他生性耿直、脾气急躁的性格又一次大暴发,他坚定地反驳道:“矿区要下马,你革委会要来文件,口说无凭,何况你们下结论过早,品位分散没有用,你们有何证据?”某领导则以“这是大队实验室的人说的……你是不是看不起领导干部!”颜定邦也十分坚定的说:“国家急需这种矿种,这个矿区又很有潜力,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我们也会想尽办法把它们攻克,待矿区的真实资料证明清楚了再下马也不迟。”
颜定邦的顶撞也遭到了他小组少数同志的反对,其中也包括与他成天在一起紧密配合工作的战友,因为有的技术员对矿区和寻找稀有稀土矿床存在着认识问题,少数同志也认为采了这么多的光谱矿样太浪费国家的资金了……。
冷静下来以后,颜定邦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言行和反复检查了工作中的过程,他认为他的言行并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诚,现在国家急需这种含钇元素的矿床,这里就有极好的找矿线索,为何不继续探索下去呢?这里明显有极好的矿化线索?又怎么不让地质技术员继续去理解认识与与探索这种国家急需、极有远景的矿化线索?
还令颜定邦十分苦恼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寻找含钇的稀有矿种,属于保密矿种,既不宜让过多的同志掌握矿区的实际资料,更不能在工作中随便乱说话。因为该矿区的线索指导方法均是他一个人根据工作需要,边实践边学习拟定的,许多同志不理解、不了解应当是正常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同志理解矿区的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成果,颜定邦建议暂停矿区的野外工作,对矿区现有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技术人员通过参加资料整理,发现他们所做工作的矿区范围内钇含量已达到特大型矿区,可综合利用的含铌、钽元素的矿物量也达到中型以上的矿区。通过资料整理,技术员们的心里亮堂了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要把这个矿区继续搞下去。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稀土的赋存状态要如何解决?还要查清化学分析结果与人工重砂鉴定成果不相符的原因。
而解决稀土赋存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仅靠在一线从事地质普查技术人员的闯劲还远不能完成,必须要得到整个大队乃至更上一级单位的支持与协助。
颜定邦不断地向大队写信和向有关单位救援。908大队根据颜定邦以及四分队提出的要求,及时派出大队地质生产组的地质工程师、实验室重砂鉴定员和化验技术人员前往矿区指导工作。
五、矿区取名“七0一”矿
当时寻找稀有稀土矿是一项属于保密性质的工作,领导们一再要求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为了便于保密和对外的称谓,那个时候对矿区最好取用矿科名为代号,但寻找钇矿本身就是要保密,这个矿区应当用什么代号?
有的同志说现在的时间是1970年1月,我们就取“七0一”矿。经过大家讨论,小组内部的意见基本一致,在征得大队的意见后,就把“七0一”矿这个番号取代了龙南料坑足洞矿区。
为了平息外部的压力和缓解小组内部的矛盾,颜定邦决定留少数人在矿区继续工作,多数人暂时转移到全南县塔背进行锆铪矿点检查评价工作。小组的行动得到了大队许多领导同志的支持,也缓解了一些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大队同意龙南四分队料坑地质小组以浅坑(坑深3-4米)为手段,按照一定网度由西往东、由密到稀控制足洞舌形花岗岩体,以扩大矿区规模。前后共施工浅坑290个,采集稀土化学样品313个,光谱全分析样102个,人工重砂样21个,测试成果氧化钇>0.05的有215个。
据此,小组初步圈定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范围为24个平方公里,氧化钇富矿块段为4平方公里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大队实验室派出重砂鉴定员尹道玲和多名化验技术员前来矿区协助工作,以便进一步查明化验分析结果和人工重砂、鉴定成果不相符的原因。
颜定邦当时提出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供他们参考。第一在有代表性地段进行了就地采样,就地淘洗和鉴定,以寻找含钇的矿物和新矿物;第二在有代表性地段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特别是化学分析成果与重砂鉴定成果相差太远的地段采集样品,不经淘洗在室内按照主要造岩矿物和副矿物分选出来,如长石及其风化物、云母、石英和副矿物,分别选出来逐个组成样品分别进行稀土含量的化学分析,以了解稀土元素主要分布哪一种矿物中,以求提出今后工作方向。
实验室重砂鉴定员尹道玲等同志同意了颜定邦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矿区地质小组配合实验室的同志根据野外地质的具体情况还做了不少工作。在采集的五个有代表性样品中经室内工作发现了世界罕见、我国首次发现的砷钇矿,并确定了90%以上稀土元素富集在花岗岩岩体风化壳中的高岭土中,这为查清稀土赋存状态指明了方向。
六、终于发现了砷钇矿
“砷钇矿”的发现是在龙南料坑矿区重大发现之一。砷钇矿的发现过程应当属于地质技术员们对矿区矿化物的认识与升华的过程,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认识相互配合而确定的。整个发现过程:是在五个样品分选过程中,淘洗工刘先仁在具有电磁性的矿物中发现有一种似长石的矿物具有电磁性,刘先仁把这些矿物交给重砂鉴定员尹道玲和某化验技术员去鉴定。当时有人认为是长石,或是长石里有具电磁性的矿物。
对工作认识负责和事业心极强的尹道玲是一位出生在“红色故都”瑞金革命老区的一名红色后代,他的血管里与颜定邦一样,也流淌着红军后代的“红色基因”。从地质学院毕业后的十几年里,对本职工作十分执着敬业认真的他,就一直在908大队实验室当任重砂鉴定员。大队借调他到龙南料坑矿区去工作之前,尹道玲马上就充实自己大脑中的稀有稀土矿床方面的知识,并对前一段时间颜定邦小队送来的化学分析矿样、光谱等样品进行了研究,他从自己大脑里专业知识的角度预测到,龙南料坑矿区定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定会是一处轰动世界的知名矿区。
尹道玲把这些矿物送往江西地质局中心实验室进行鉴定和化学分析,经X光轴鉴定,目前世界所掌握的矿化物资料中,还没有一种矿物与此矿物相符,只有加拿大的砷钍石的晶轴与此矿物晶轴相似,中心实验室的结论定名为“砷钍石”。但从矿物全分析的结果来看,钍的含量并不高而含钇、含砷量较高。颜定邦对这个“砷钍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按照矿物成分命名原则来看是不相符的,含钍低而含钇高,请化验室的同志再考虑一下。
尹道玲再次回到赣州与中心实验室的技术员交流,请他们再查一下。与此同时,尹道玲一边将这种所谓“砷钍石”送往贵阳地化所进行化学分析与鉴定,一边又自费带着矿样到广州市某地矿化验室进行鉴定。最后,贵阳地化所专家的意见定为“砷钇矿”比较相符。
“砷钇矿”的情况基本明朗后,尹道玲又在查明稀土赋存状态和稀土富集分配状况平衡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七、攻克重稀土赋存状态关
重砂鉴定员尹道玲和与他一起从事化验工作的同志在龙南料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依旧发现从地下采取的钇含量的元素非常高,但是这种元素赋存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化学矿样显示的指数很高,但就是无法从淘选中获得矿产?
化学分析讲究一个置换原理,需不需要采用置换办法来提取?当时,国家对重点研究稀有稀土方面的书籍极少,许多介绍稀土方面的书籍均是苏联翻译过来的。但是在苏联的书籍中并没有介绍含钇量高的重稀土方面的知识。
要解开当地稀土赋存状态下的这个谜,不但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而且可能还依靠众多专业行家的力量共同来攻关了。
908大队把发现了钇含有量较高的矿床信息情况写成了报告,分别上报到了江西省重工业局和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立即指示江西地质局以及全国多家知名地质、冶金实验化(所)密切配合,要进行团结协作和大攻关,一定要攻克这个摆在地质人面前的难关,尽快把稀土矿分离出来。
1970年,赣州市内。
一时间,来自江西地质中心实验室的、贵州的、广州的、四川重庆的和江西冶金研究所的多名化验工程师和技术员们汇聚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进行大攻关。
位于赣州市内的江西冶金研究所以其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矿业的视角驰名省内外。该所知名的化验工程师陈琪仁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选矿人才(后曾担任江西冶金研究所所长)。当陈琪仁等冶金研究所同志得知了908大队在家乡赣州大地上发现了钇含量高的矿床后,作为一名冶金化验工程师他内心兴奋不已。
陈琪仁得到了江西省重工业局的通知,要求江西冶金研究所要参与908大队“七0一”矿技术攻关的信息后,这位对全国选矿界有一定名望的知名工程师,他不但个人的选矿知识丰富,对工作也十分敬业认真,而且他深知自己肩膀上的担子,作为“家乡人”和冶金选矿方面的专业人员,他有责任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毕生力量。
赣州市。
座落于赣州市红旗大道最西边的江西冶金研究所内选矿车间里,此时正灯光通亮,研究所的选矿工程师陈琪仁正带领着他手下的一批技术人员在紧张攻关。
龙南料坑、“七0一”矿内。
经过一段时间的野外采样,实验室岩矿重砂鉴定员尹道玲和多名化验技术员以及分队多名淘洗工配合矿区进行了部分的野外工作。他们基本分别弄清楚了什么方位采集的矿经化样品钇元素含量高。
前景在何处?
随后,尹道玲及化验技术员和地质小组的同志正随江西冶金研究所的同志共同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在野外配合进行矿化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尹道玲还向陈琪仁等工程师们介绍了发现富含钇元素矿床的地区。
攻关,一直在继续。
“三结合”攻关小组的同志密切配合,地质技术员、化验技术员们和江西冶金研究所的选取矿技术员一起采取了许许多多的化验、分析和浸泡办法。
一段时间的野具体调查和采样过程结束后,实验室的岩矿重砂组的同志和江西冶金研究所的同志把研究工作搬到了室内。他们一起配合进行还分别各种各样的酸、碱、盐等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化解,用不同的量杯浸泡,用火烧加温……甚至用木桶浸泡,还尝识过用石灰浸泡……目的就是想把钇等稀有稀土矿种从原矿中分离出来。但结果效果都不理想。
1970年10月,由于全队地质找矿工作的需要和身体原因,最先在龙南料坑发现了稀有稀土元素的颜定邦调离了龙南的四分队。908地质队二分队(也叫二连)对矿区继续进行野外普查评价工作的指导及野外与室内工作相互关系的协调和攻关工作。对该矿区较为熟悉的龚长生同志继续留在“七0一”矿区工作。
赣州市、江西冶金研究所内。
陈琪仁从龙南回到赣州后,在一个多月来,他吃不香、睡不着,心里一直在打着鼓,明明在光谱、化学分析的结果中明明钇元素明明很高,但就是重砂淘选不出来,化学分析结果出了后,稀土元素到底赋存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让它提纯出来?
化学分析原理无非是化学反应、置换或加入其他物质变更成份,经变异后再进行提取。但是,在龙南料坑进行的无数次野外实验中都没有成功。陈琪仁的大脑闪过无数的实验,用碱性的石灰浸泡没有效果;用酸液也不行,用盐液就更不可取。能不能采用提取金元素的办法进行?一时间,陈琪仁满脑子是采用化学置换和选矿液配方选择的问题。
为了找到试验失败的原因,以陈琪仁为主的攻关小组又连续轮流奋战了几个昼夜,选矿工程师陈琪仁正在专心致志地翻阅一堆堆资料。他自承担了七0一矿的选矿试验任务,每天都是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亲眼见到过旧中国冶金科学事业的落后,祖国许许多多的宝贵宝藏和矿产因为自己不能冶炼,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了,国家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冶金选矿工程师他必须担当起攻克稀土赋存和选矿回收这一难关的重任来,不但是要为家乡的矿业发展作出新贡献,而且要用凭着科技工作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报效祖国和人民。现在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只能说我们尚未认识它,今天没有成功,不等于明天就不会成功。
陈琪仁在寻找失败原因之时,突然想起在龙南料坑野外试中一位工人师傅说起的话,“既然化验品位高而重砂回收少,大多数的回收矿物可能还存在于被排除的尾砂里。”陈琪仁认为工人们提出的看法很有见解,他又从头再来,仔细分析选矿中的每一道流程,从药剂配方到溶液,从精矿到尾矿进行反复对比。
连续废寝忘食一般的工作,让陈琪仁的胃病发作了。同事们急切地把他送进医院住院治疗。陈琪仁人躺在病床上,大脑里依旧想着的是选矿液配方的事儿,他一遍又一遍询问前来探望他的同行们,要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查找原因,要继续寻找不同的溶液,大胆试验下去。
成功,来自一次偶然。
一天,陈琪仁不经意的把原矿液倒进了存留有稀酸的烧杯里,稍过了一些时间,他发现有白色的氧化物纷纷沉淀在烧杯下面,而沉在烧杯下面的白色氧化物就是混合的稀有稀土矿化物。终于发现了绝大部分稀有稀土矿富集在稀酸选矿液中,陈琪仁兴奋得不知所措。他又经过多次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依然是这样。
赣州市,江西冶金研究所。
一时间,陈琪仁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高兴万分。因为这一项并不起眼的小发现,它不仅为水洗稀土工艺流程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从而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稀土的赋存和稀土在选矿、提取中的大问题,这项发现不但从此改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格局,改变了中国南方各省稀有稀土产业的格局,而且还是一项世界级选矿史上的一次重大发明、发现和革新。
陈琪仁并没有为一时的成功而忘掉一切,他又带领着同仁们为寻找到一种原矿回收率最高,成本最低廉、设备最简单、技术最容易掌握和最便于操作的选矿工艺流程而继续攻关。
在取得了稀土浸泡、提纯、回收工艺流程的突破以后,908地质队迅速组织职工群众土法上马,开采和提取稀土矿元素。一时间,赣州地区多个县、公社和一批乡镇企业接踵而起,纷纷组织农民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很快也加入到了土法上马,利用当地稀土矿床资源提取国家急切需要的稀有稀土矿种的行列,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提供了工业矿藏资源,也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拉开了稀土“大会战”序幕
“七0一”重稀土矿床被发现后,引起了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地质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矿区的勘查工作被列入了1971年度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计委地质局专门下达了通知,要求全国各相关地质科学研究单位密切配合,组织力量,联合作战,以最快的速度探明整个矿区,并提交储量报告。
攻克了稀土赋存状态和选矿流程的好消息传到了908大队和“七0一”矿后,经过近两年多的攻关,地质小组的技术员正在欢庆胜利之时,一场更大、更艰巨的任务又摆在他们面前。
908地质队传达了国家计委地质局和江西省重工业局的指示:要求908地质队立即与全国相关地质科学研究单位密切配合,以会战的形式组织力量,形成联合作战,尽快完成整个“七0一”矿区的勘查任务,并提交储量报告,以优异的成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报喜。
908地质队担负起大会战的“主攻”任务。在908地质队党委的领导下,1971年7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姜贵为会战总指挥,以大队技术负责人王达忠为技术总指挥的会战指挥部。迅速调集全队过硬的地质技术力量和施工人员参加“大会战”。
一场探明稀土储量和加强对稀土科学研究的“大会战”在龙南县足洞矿区展开了,大队要求把龙南足洞40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普查评价的对象,从中选择出有利地段进行勘探。
稀土“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此时,正值赣南的“三伏”天气,龙南足洞地区就是因为花岗岩体裸露造成当地植被稀少和严重缺水,“三伏天”里室外气温高达40C度,还造成当地的毒蛇、毒蝇、毒虫特别多,但908地质队的职工们拿出了“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矿田”的干劲,工作热忱十分高涨。
一批批来自首都北京中国地质科学研究所、来自“天府之国”四川地质部峨眉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还有来自大西北黔贵高原、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江西省冶金研究所和江西地质中心实验室……四面八方的地质、冶金、稀土和选矿、化验分析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们汇聚到了赣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天南海北来的科技工作者们从素不相识到聚集在一起攻关,从不同的乡音到彼此相互交流与研究,从不同的专业到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尽快取得稀土矿床分离和稀土赋存理论研究的突破作出了巨大贡献。数百名地质、冶金选矿、化验分析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大团结、大协作、大攻关的“大会战”。
在大会战中,地质技术员们早出晚归,头顶烈日,脚踏在赤热的山道上在野外辛劳作业,并指导施工人员挖井采矿样。晚上又在简陋的农家屋内研究稀土矿床的成矿成因。而到了冬天,龙南足洞矿区又因为寒风大、霜雪大而造成天寒地冻,地质技术员依旧在野外开展普查,淘选工人硬是敲碎水面上的冰块,在冰冷的冰水中淘洗矿样。
参加“大会战”的干部职工们硬是凭着对党和祖国地质事业的赤胆忠心,克服缺电、缺水、缺住房和以及生活、工作、交通极为不便利等重重困难,在龙南足洞矿区优选出了有利于地质勘探的区域,为龙南足洞矿区重稀土矿床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以王达忠为主的地质技术员们还对龙南足洞重稀土矿在当地的花岗岩及成矿条件及成矿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九、实践攀登科学高峰
从1971年7月正式启动的龙南足洞稀土“大会战”,到1972年3月会战结束,在长达270余天会战里,908大队党委和会战指挥部发挥出了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选矿、化验科技工作者和地质找矿的干部职工,硬是对龙南足洞4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普查评价,并优选出了可以进行勘探的重点区域。
1972年5月,908地质队以王达忠、彭灼兴、韩久竹为主,完成编写了龙南足洞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及有关附件的编写工作。并上报到了江西省重工业局。
1972年8月,由江西省冶金局主持召开了“三结合”评审会。江西省重工业局下属的地质、冶金等行业的领导及专家在评审中认为,还尚需要对龙南足洞“七0一”矿区西部两个稀土品位较富区段,共计3.2平方公里的区域继续进行勘探。
初次尝识稀土大会战是908地质队地质人从“零”的开始,那么第二次对“七0一”矿区的勘探就更有经验、有规章可循,而且对科研任务的要求更高外,还必须进行单矿物全分析和研究,这种分析的项目多,精度要求高,有许多工作野外地质、化验人员从来没有做过。请求外单位派技术员前来支援的电报发出去后,来自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四川地质综合研究所的技术员及时赶到了“七0 一”矿区,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技术员们接受了完成单矿物全分析的艰巨重任。按常规,这种全分析的工作只能在室验室里进行,技术员们打破了化学史上的常规,在野外简陋的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了高精度的单矿物全分析任务,并为新类型(当时称新类型稀土矿)稀土矿类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72年10月,908地质队又迅速调集过硬的地质技术员和施工人员再次进行大会战。他们不断总结了第一次大会战的经验和成绩,在接下来长达14个月的大会战中,908地质队全心全意依靠干部职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先后施工小圆井1072个,工作量14300多米。完成钻探工作量770米,在勘探区段用相当于80米X 80米的网度,控制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为160井,最大间距为超过150米,最小间距不小于25米。在该区域段内还分别进行了工业试验和选冶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两次大会战,让908地质队的技术员们对整个“七0一”重稀土矿床的母岩-花岗岩体、成因、成矿理论和控矿区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同时一批地质找矿的新人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973年12月,908地质队地质技术员综合了两个勘探区段的资料,并编制了勘探报告,报告经过大队组织的技术负责人第一次审查后,由负责“七0一”项目的彭灼兴工程师等数人根据江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又进行了修编。这一次的修编不但把过去的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而且更加侧重“七0一”矿区的成因和科学的理论研究,并重在寻找花岗岩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特征的科学探索作出了贡献。
1953年就来到赣南从事地质找矿的彭灼兴工程师,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这位身材高大、前额较为突出的客家汉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有着高智商的精明人。彭灼兴担当起重任后,他与姚亚明等地质工程师们,又用自己的脚步在龙南料坑、足洞近40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地上踏过了不知多少次。他们重新把一组组化验数据、一项项资料认真整理,又把一堆堆的光谱、化学和重砂矿化样一个个弄清楚,把来自全国各地参与支援专家们的形成的意见重新理清。
尤为可取的是,在彭灼兴带领下,地质工程师们重点把龙南足洞矿区母岩—花岗岩、花岗岩体近似椭圆形,由中粒白云母钾长石—碱性长石花岗岩和粒黑云母钾长石花岗岩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科学探索,认为前者为后者蚀变改造的产物。岩体侵入于下侏罗系的火山凝灰岩、流纹岩及流纹斑岩中,与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铀—铅同位素年龄为124百万年,属燕山晚期产物。岩体含稀土丰度高,主要稀土矿物有氟碳钙钇矿、磷钇矿、独居石,此外尚有砷钇矿、氟碳钙铈矿等。
经过以彭灼兴、姚亚明等多名地质工程师六年来的反复工作,他们对龙南足洞重稀土矿得出的结论,属淋积型矿床。矿床面积40平方公里,已普查控制的矿化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勘探面积3.2平方公里。矿体大部分裸露地表,只有少数地段被残坡积层覆盖。随剥蚀和侵蚀的强度而变异,具有山顶和山脊厚,山腰次之, 山脚较薄的普遍规律。在勘探区风矿体厚度一般为9.70—10.20米。最大厚度达29米。矿化连续均匀,稀土氧化物品位比原岩高出近3倍,呈离子状态吸附于粘土矿物中。稀土易为强电解质交换而转入溶液,不需要破碎、选矿等工艺过程,而是直接浸取即可获得混合稀土氧化物。稀土的分配以重稀土为主。矿石选冶性能良好。矿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带,矿体裸露,均处在当地侵蚀基面以上,具有优越的重稀土元素含量高,经济含量大,品位低,覆盖面大,露采条件简易,开采和浸取工艺简单等特点。
经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多次论证,认为江西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呈离子状态吸附于粘土矿物中,稀土的分配以重稀土组的镱、镥、钇为主。不同于产自于我国素有“稀土之都”的白云鄂博的轻稀土矿,也不同与产自于江西赣南寻乌等地发现的中稀土矿,这种重稀土矿床当时在国内尚未发现,应当视为一种新类型稀土矿床。若按照矿产学名,又称之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彭灼兴等工程师们按照这些地质规律编制而成的“江西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地质报告终于顺利完成了。
从1969年10月,颜定邦等同志在龙南料坑矿区发现了钇含量较高的元素,到今天已整整走过了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这十年中经历了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数百名地质、选矿、化验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经历过一代地矿人把青春热血洒在这里。但作为一个世界级重大矿床的发现,这个大矿床取得了重大突破又可以说是最年轻、最短暂的,这得利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得利于当地重稀土矿床的价值,得利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1979年12月,终于可以将精心“妆扮”了六年的地质报告送到江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和地质矿产部审核了。报告要送审的前一天晚上,彭灼兴如同为自己最喜欢的女儿要出嫁一般高兴,平时不太饮酒的彭灼兴,还专门饮了一杯酒,脸色微红的他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年已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在他们这一代地质人心中,早已把自己身上的每一滴热血都融入到了振兴祖国的地矿事业之中。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地质人,在一辈子的地质找矿中能找到和成就一个全国知名的大矿山、富矿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幸事,更何况他们要去送审的这份地质报告,必将要轰动全国、震撼世界的知名矿床发现的报告。
因为稀土元素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而稀土金属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和“黄金”,尤其在现代国防、航空以及诸多新兴的高精尖产业中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在未来的高科技领域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更何况他们将提交的是全世界矿产领域还是罕见和稀有的重大矿床报告。“江西省龙南县足洞重稀土矿”的发现与提取方式的取得突破,它必将改变中国稀土工业的面貌,也将成为世界矿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十、团结协作终出真知
1983年,龙南足洞矿区被地质矿产部列为首批典型矿床研究项目之一,项目由江西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承担(经地质专业曾组,原908、909两个单位的地质人员组成赣南地质调查大队。2004年,赣南三个大队合并重组,组成新的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及地质力学研究所为协作单位。1987年6月,由韩久竹、郭中勋等多名地质高级工程师负责主编,并分别向江西省和地质矿产部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项目和人,经过地质矿产部推荐,“江西省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探及成矿理论研究”申报参加了1987年全国重大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项。经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层层评选,“江西省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探及成矿理论研究”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号为:矿-1-002-07。获得这份奖励的功臣共21人。颜定邦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其中还有尹道玲、陈琪仁、彭灼兴、姚亚明等同志。
地质矿产部为表彰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项目和人,经过地质矿产部成果奖勤评审委员会知名院士和专家的精心评审,“江西省龙南县足洞重稀土矿”荣获1987年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奖状证书号为:ZK-87-1-3。
然而,“江西省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探及成矿理论研究”,它不但在江西省赣州市低山丘陵地带寻找到了重稀土元素含量高,经济含量大,品位低,覆盖面大,露天开采条件简便,开采和浸取工艺简单的重大稀土矿床,开创了江西省寻找、发现稀土资源的新局面,而且还作为寻找稀土矿产的典范,启迪了南方各省(区)稀土矿产资源的普查找矿与开发。其潜在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1988年,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获奖证书寄到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已经退休的颜定邦手中。手里握着这个大红色的和印有国徽的证书时,颜定邦、尹道玲这两位从革命老区里成长起来的红色后代、他们的血管里相互注入着“红色基因”的硬汉子,此时也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真正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践行了当年选择的地矿事业,也用他们所取得的找矿实绩诠释了献身地矿事业光荣。
数十年过去,现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的颜定邦(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津贴)说起发现“江西新类型重稀土矿床的发现”经历,他始终认为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出于某些人的“天才”和“先知”,而是通过一代地矿人对于新事物的正确理解的过程,是经过艰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地矿人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共同奋斗获得的劳动成果。
45年的时光飞逝,当年才三十刚出头的地质技术员颜定邦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曾带领908大队干部职工参加稀土“大会战”的总指挥姜贵、技术总指挥王达忠以及当年风华正茂、工作闯劲十足的地质工程师彭灼兴、韩久竹等人早已到了耄耋之年;曾经为发现稀土、解开稀土赋存和提取工艺取得重大突破的岩矿鉴定工程师尹道玲、选矿工程师陈琪仁、地质工程师姚亚明等诸多同志早已作古,离开了与他们曾经一起奋斗的战友和他们所热爱的地矿事业。
“江西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和“江西省龙南县足洞重稀土矿”的发现,直至到2012年,赣州市正式被国家工信委授予“稀土王国”称号,这完全是几代江西地矿人艰苦奋斗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这项惊天盖世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创造,不但改写了赣州数千年来曾经以农耕、造船和盛产木材为主的原始农业,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跟上了现代文明与发展的进程,也让赣州在有着“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美名的同时,还拥有了“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中国知名有色金属之乡”的“金”字招牌。这项发现和发明创造应当在赣州的青史上留下最为辉煌的一页,因为它足以彪炳千秋。
今天,赣州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稀土、钨精深加工、氟盐工业)都是几代赣南地矿人用“先行、求真、善搏、图强”的江西地矿精神,用“献身地矿事业无尚光荣”的坚实脚步、用不懈的科学探索发现、发明和创造出来的。
赣州,定会要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地质找矿队伍而骄傲;
赣南人民,不会忘记为赣南的振兴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赣南地矿人;
历史,不会忘记赣南地矿人。
相关资料来源:
1、《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
2、原908大队队志;
3、颜定邦自传《实践出真知》;
4、采访部分老同志获取的口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