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杨丽芝博士的故事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4-09-24热度:0次
山野丽人行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杨丽芝博士的故事
题记:为国土资源部正在开展的“寻找最美地质队员”而作
有人说,地质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强者的事业。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的女博士杨丽芝,选择并从事地质工作至今快30年了。30年来,她跋山涉水、沐雨栉风,足迹踏遍了山东的近百个县市区,是目前全省为数不多、始终战斗在野外第一线的女地质工作者。
翻开她的履历,我们看到了曲折与收获;跟随她去奔波,感受到了艰辛与快乐;听她说话,品味到了直爽与活泼;走近她的心灵,我们则体会到坚强和执着……
(一)辣妹子,怀揣梦想走齐鲁
杨丽芝出生在素有江南水乡美称的洞庭湖畔。1984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攻水文地质专业。1988年6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主动要求分配到山东。现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水环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丽芝的家在岳阳市沅江县南湖村,一听名字就是水乡泽国。18岁参加高考,总分高出录取分数线50多。没有接受班主任让她报西安交大的建议,一口气填报了三个与地质有关的院校。最后被武汉地质学院录取。究其缘由,原是在她七八岁的时候,村里曾住过一支石油勘探队,其中几个人就住在她家。看他们早出晚归,很自由,很浪漫。他们教她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她记住了“锦绣河山美如画,……昆仑山下送晚霞”等。家乡没有山,只有纵横的河汊。
“我喜欢踏遍青山人未老、头戴铝盔走天涯的感觉。就是现在,一听到‘我为祖国献石油’,都感到热血沸腾!”杨丽芝说。
大学第一堂课,请学长来做“我为祖国地质事业献青春” 的演讲。和听到“我为祖国献石油”一样,杨丽芝豪情万丈,当场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
1986年暑假,地矿部团委和新疆地勘局联合组织全国地质“四大院校”开展“走新疆”活动。杨丽芝踊跃报名,和5名校友坐火车前往。在新疆待了两周(当时4校共15名)。当时,主办方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到新疆工作。第一次看到了沙漠和戈壁滩,更加感受到了祖国陆域的辽阔及荒芜,杨丽芝怦然心动!
1987年秋天,杨丽芝山西阳泉进行毕业实习。这时,武汉地质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地质院校,名至实归。而此时的阳泉,这个古代因泉眼众多、泉水涌漾,初称“漾泉”的地方,却因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早已名不副实。泉水,地球母亲给人类最丰沛的乳汁。从小看惯了潇湘大地的湖光水色,杨丽芝作为一个水文地质工作者,要到崇山峻岭、到干旱少雨的地方去找水保泉。可惜,1988年,新疆地勘局不招大学生。地质队员四海为家,不能去沙漠瀚海,就到离大海近一点的地方吧!杨丽芝选择到大队部在泉城济南的“山东省八〇一水文地质大队”工作。
1988年6月28日,杨丽芝从湖北武汉登上了开往山东济南的列车。没有回并不遥远的故乡看看,甚至没来得和爹娘说一声,就一脚踏上了齐鲁大地。报到的第二天,她就坐长途车,从济南到了淄博马尚镇的野外基地,竟没来得及看一眼闻名于世的趵突泉。短暂的停留之后,她又马上被派往“淄博市沣水南部地段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组,进行水源地抽水试验,天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
当时,为了弄清楚地下水的富集情况,要定时定点对田间、村庄内的一些已有水井进行观测,除水温、水位等参数,有时还要取水样进行化验。七、八人一个小分队,暂住在乡镇的小旅馆或工区内村民家里。自行车是必备,车把上挂着仪器、绳索,后座上挂着塑料桶。这样的“装备”,在山间小路上骑行,场景可以想象。关键是杨丽芝过去没骑过自行车,她活学活用,不知摔了多少跤。直到年底,项目提交报告,她才从张店乘火车先到岳阳,后坐船驶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再取道回家。
1989年,杨丽芝参加了“淄博市张店西部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此时,作为成主力队员,她天天骑着自行车下去,调查、看钻、取样、测水位、抽水试验等。当年4月,为了借助农民浇麦子的时机做民井抽水试验,她每天天不亮就骑车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赶到机井旁,先测量一个静水位,然后等着农民来开机抽水,测量抽水后不同时段的动水位,直到水位稳定。一般做完一个抽水试验3-5小时,回到驻地差不多能赶上吃午饭,早饭基本就免了。有一次,杨丽芝和一个新来的小伙子合骑一辆自行车出发,半路上车胎被扎,她支起车子,拿出常备的补胎用品等,在手电光下补好,继续前行。这个项目从设计到野外实施,再到室内整理资料,编写报告,杨丽芝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会了一整套项目流程和技术方法。为接下来的“带队伍”打下了基础。
1990年3月,杨丽芝被任命为“山东省临朐县老龙湾泉域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负责人。这可是“八〇一”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一个刚刚转正半年的女大学生,带着一个老同志三个年轻人,既要“查明老龙湾泉域范围”,又要“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山川纵横,点多面广,成图面积达1760平方公里。不光地形复杂,还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她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长着一个粉面桃腮的学生脸,一看就是外地人,能行吗?对此,好多人都不看好。
老龙湾,古称“薰冶湖”,由地下泉水汇流地表而成,因传说湾内有泉眼直通东海并有神龙潜居其中而得名,泉多、水清、四季恒温。水面面积近3万平方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薰冶水已成名迹”,《临朐八大景诗》赞其曰“冶源烟霭三冬暖”。其最大泉源薰冶泉又名“铸剑池”相传因春秋时期欧冶子在此铸“龙泉宝剑”用此水淬火而得名。不巧的是,当年,4月下旬,老龙湾就逐渐干涸了。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当负责人,就意味着操心费力多干活。有人劝杨丽芝:“这项目离队部远、环境艰苦,别人都不愿意干,你也别干了”。杨丽芝却认为,这是领导的信任,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虽说没有经验,但有信心。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勇气。简单的准备之后,杨丽芝和她的队友们走进临朐,一住就是两年。
两年里,工作的艰苦不必细说。生活上,他们住过鸡棚,租过民房,在工厂的食堂搭过火,也到两公里外的饭店去买过议价馒头(因为当时还用粮票,但饭店不执行),但最常吃的是“煸锅面条”。中午回不来,多数在村镇的小卖部买点饼干充饥。晚上或早上,无肉、无菜、无调料的日子,就用杨丽芝从老家带来的红辣椒炝锅,放水烧开,“煮出的面条,比现在的香辣方便面好吃多了,有的能吃好几碗!”事后,有人称杨丽芝为“辣妹子”。
艰苦的生活条件、饱满的工作热情,也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知情的领导。一天,时任冶源镇党委孙书记有事找杨丽芝咨询,从下午等到天黑,还没见他们回来,感慨地说:“这些人这样干法,我真感到像疼自己孩子一样心疼”。临朐县政协吴主席听说后,曾四次专程驱车到项目组驻地看望,但有三次都扑了空。最后一次,特意选了一个下雨天,才算如愿。吴主席知道杨丽芝是南方人,还特意送上50斤大米表示慰问。
两年中,杨丽芝经历了各种艰苦考验,踏遍了临朐的山山水水,掌握了临朐老龙湾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查清了泉水的成因,找到了富水地段,为老龙湾保泉供水提供了依据。杨丽芝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方法,深深打动了队上前来指导工作的领导,曾有一位勘察处的负责人回到大队部,和另一位负责人说“我发现了个人才”。据说那神情,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项目快结束的时候,杨丽芝做了新娘。丈夫是大学同学。婚礼极其简单,只是把简陋的住处布置成“洞房”,和项目组的同志吃了顿饭。到以后山东省地矿局组织审查该成果报告时,怀孕八个月的杨丽芝挺着大肚子上台做汇报,解答专家提问。晚上回到家一看,脚肿得像包子。1993年7月,杨丽芝到临朐给县政府汇报老龙湾项目成果,当时孩子还没满百日。
1994年2月,杨丽芝又参加“山东省新泰市羊流宫里楼德水源地详查”项目,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工作一直持续到1998年底。
以上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地矿部找矿四、三等奖。
后来,杨丽芝又分别主持了“济南市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潍坊市城区地下水环境地质调查”、“山东省费县姚和—古城水源地勘探”、“山东省广饶县深层地下水调查”、“山东省蓬莱市泊子宋家水源地勘探”、“黄河三角洲地热资源普查”、“济南市西北部地区地热资源调查”等项目的实施,独立完成《山东省宁津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及成果报告》及《济南市西北部地区地热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是《山东省费县姚和—古城水源地勘探报告》主要编写人。
这个时期,杨丽芝先后担任八〇一队地热勘查院院长及环境所主任。她常常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那段时间,地质行业不景气,好多人都改行调走了,包括他的丈夫胡乃松,也自学做了律师。留下的,多是自己到社会上找活干、挣饭吃。杨丽芝的真诚和学养,打动过好多人。她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大学毕业十年聚会,全班6个女同学,只有杨丽芝和另一位还在坚持“跑野外”。很快,她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
(二)女汉子,地调战线挑大梁
杨丽芝大学毕业26年来,一直活跃在野外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作为大型地质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地下水资源与水土污染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环境保护、地热资源调查与成因研究,特别在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建设等方面成果卓著。近十年中,先后获得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0年,随着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组建,承担着“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任务的山东省地调院应运而生,并面向全国“招兵买马”。当时,已在重要技术岗位工作多年的杨丽芝,看到招聘公告,抱定“到更广阔的的地质领域一试身手”的信心报了名,就像当年填报高考志愿。通过严格的笔试、体检、面试后,以水文环境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山东省地调院。
“招聘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的试题是我出的,综合性难度很高、要求非常严格。说心里话,有点难为人。因为我们招的是来了就能扛大梁的,既要有理论,还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拉出去就能冲锋陷阵。等到考完试,看卷子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学生,答题很准,和我心目中的标准答案非常接近。后来公布成绩,发现是杨丽芝。她,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工作经验,都令人佩服。”今年7月刚刚担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的李壮,回忆起当年招聘到杨丽芝的细节,还是非常兴奋。
2002年2月,杨丽芝来到山东地调院。刚一上班,就参加了全国大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山东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当时春节刚过,春寒料峭。她打电话给回湖南老家过年的父母马上回来,照看家和孩子。那年,她从春忙到冬,10个多月,跑遍了黄河两岸、鲁北平原上大大小小上千个村庄的水井。作为成果报告主要编写人,提交的报告,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1月至2005年底,杨丽芝担任大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山东部分项目负责人,成果报告第一编写人。该项目获得国土部科技成果壹等奖。
2006年到2009年,杨丽芝担任大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山东部分项目负责人。该项目2009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成果奖”。
不难看出,从“八〇一”到地调院,八年的时间里,人到中年的杨丽芝一直在“华北平原——山东部分”广阔的国土上奔波。经济欠发达却又发展飞速、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却很丰富的鲁北平原成了她的主战场。37个县市、300多个乡镇、4000多个村子,杨丽芝差不多都跑遍了,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每一眼水井,每一个水源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垃圾场,每一条排污沟,每一台采油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春天,平原上的风很大,一下车扬沙就往鼻子嘴巴脖子里钻;夏天天气又闷又热,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一天下来又硬又厚。冬天,寒风刺骨,下车时冻得直打哆嗦,调查一个水井、一个排污沟或者一个垃圾场后,又往往是汗流浃背。搞污染调查时,一方面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戴,一方面又受到部分企业的排斥,尤其是调查企业排污及污水处理时,个别企业不仅隐瞒事实,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撕毁调查人员记录本,抢走照相机和GPS等。“我们到的时候,大多排污口都有专人看守,要想调查排污情况,须得和他们斗智斗勇。在聊城调查一个造纸厂排污口时,附近的村民就告诫我们,轻则拦截,重则一顿毒打”,杨丽芝说。“俗话说千密总有一疏,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找到他们的疏忽处,不仅成功地摸清排污口详情,排到清晰的照片,还取到一个污水样品。”
以下是记者根据叙说还原的一个场景:
2004年冬天,项目组在聊城东昌府沙镇李堂村做抽水试验。为了掌握地下水的准确信息,抽水试验需连续三天三夜不停地抽水,每半小时观测一次抽水流量、水温与水位。当时,租住在老乡的家里。冬夜里,房东看到杨丽芝他们进进出出这样辛苦,主动做饭给他们吃。
“闺女啊,干你们这一行的真不容易。快吃点挂面暖和暖和吧!好好的孩子,怎么干了这么个不要命的活路?”
“好啊,谢谢您大娘,我们已经习惯了。咱干的这个活路,就是为了大家今后有一条好活路!”
“奥,大道理俺也不懂。反正感觉井水啊没有小时候清了、甜了,过去,中午上坡回来,大热天提一桶井水,直接咕咚咕咚喝一瓢,也不闹肚子。还有,手碰破了,流血了,抓一把土按上,啥事都没有,现在你再试试?”
“您说的很对,现在打农药、上化肥,土壤被污染,有的地方建工厂,排放的污水也往地下渗漏,我们就是来查这个的……”
“奥,那感情好啊……快吃吧,别凉了,吃饱了好看书、画地图。”
数年下来,哪里地下水资源丰富?还有开采潜力;哪里地下水开采过度?产生了降落漏斗,甚至引发地面沉降。哪里地下水质量好?可以放心饮用;哪里水质较差?可灌溉但不宜饮用;哪里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失去了利用价值;哪里又新上马了一个企业,不彻底的污水处理方式,可能污染周围的地下水;那条输油管线漏过油……,这一切,杨丽芝都调查得清清楚楚。爱之深,恨之切。因为多了解,所以更痛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面对一些河流不再清澈、田地不长庄稼,村庄被垃圾包围、村民癌症频繁的场景,常让杨丽芝痛心疾首,寝食难安。2008年8月的一天深夜,她触景生情,写了一篇博文《为大地母亲哭泣》发到网上,她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她总是希望地方政府会觉醒,逐步关停并转掉那些技术含量低污染重的企业。每一次全国水文环境界顶尖专家云集的成果审查会、技术交流会及水文地质年会上,杨丽芝都会把她看到的现状和她的想法大声讲出来。
2011年(农历辛卯年)新春伊始,山东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国土资源部和山东省政府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正月十三(2月15日)在沂南县桃花埠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参加。之前的正月初七(2月9日),接到命令的杨丽芝等,连夜编制了《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富集程度分区图》和《山东省受旱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由于春节刚过,大多数职工还没有回来,人手少,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点多。天亮后,他就和紧急赶回的队友们出野外了。事后,有专家说:“这两张‘联络图’为指导山东的找水打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年春天,作为找水最给力的水文地质专家,杨丽芝和她的团队转辗在沂蒙革命老区、鲁西南菏泽,潍坊昌邑、诸城,日照等县市的缺水地区,短短三个月内,共施工水井222眼。从勘探井位、钻探施工,到成井抽水,交付当地使用,一系列程序化作业,杨丽芝记不清有多少次的跋山涉水、多少次的席地而食、多少次的沐风栉雨、多少次的灯下苦研。是精湛的找水定井技术,过硬的勘探施工质量,周密的组织部署,敢于打硬仗打胜仗的精神,保证了222眼抗旱水井眼眼出水,保证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并部分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
在“红嫂的故乡”沂南县依汶镇松林村施工的第一眼水井出水时,村里的老百姓们全都来了,像当年拥戴子弟兵一样,把满心的欢喜写在笑靥如花的脸上。83岁的王学美老大娘,挎着篮子走过来,抓起花生和苹果使劲往杨丽芝的手里塞。精彩的瞬间被记者的相机定格,印在当年出版的《众志成城、鏖战旱魔——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山东卷)》上。后来,这个细节在2012年4月18日的《大众日报》头版头条《辛卯找水打井图》中重现:“……正月二十(2月22日)沂南县依汶镇松林村的几个白发大娘给找水专家唱起了《沂蒙山小调》,其中,省地调院找水专家、黑发红衣的杨丽芝博士,拥着白发黑衣的王学美大娘,像和谐的婆媳,又像母女,她们笑得真开心……。”
2012年7月31日,就济南城市三维可视化模型和轨道交通适宜性专题成果,杨丽芝向省国土资源厅及济南市政府汇报。这是她2009年10月以来,担任负责人的山东省重点项目“济南城市地质调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之一。该项目以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结构模型建立、保泉供水、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地球化学背景及地质环境质量为主要任务。对此,济南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王敏提笔在提送的材料上批示:“这份地质勘查报告很有价值,十分重要,对下一步我市建设发展和日常管理具有较高参考意义。”并请市有关领导及规划、城建、国土、市政、水利、园林等部门参阅。
8月16日,济南市政府就济南城市地质调查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杨丽芝代表地调院所做的关于济南地下轨道交通适宜性、保泉供水、地下水污染等专题的汇报。参加会议的有国土资源局、发改委、水务局、供水公司、规划局、园林局(保泉办)、人防办、工程局、环保局、地理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与会者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接下来,济南园林局保泉办、环保局等部门,多次到地调院探讨保泉供水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发改委在轨道交通线路论证,尤其是目前正在勘探施工的三条线路确定时多次征求意见,并为其提供地质结构方面的资料。这预示着这项成果将为济南城市供水安全、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之前,杨丽芝还承担了国家973课题“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研究,作为该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和成果报告主要编写人之一,她曾到天津等地开展工作。
2013年7月,杨丽芝开着自己新买不久的“宝马牌”汽车,在全省开展天然温泉调查。他和同事朱恒华,利用10天的时间,从鲁南到胶东,跑遍了古代就已开发的18个温泉“汤”。每天五六百公里,问询、测量、取样,马不停蹄、风风火火。随后,很快写出了这些古温泉的报告,被收录进正在出版的《中国温泉志》中。
近几年,比男人还坚强的女人,在网络上被称为“女汉子”。山东省地调院女同志不多,大家公认杨丽芝是条“女汉子”。
“她工作扎实不张扬、服从安排不计较、喜欢挑战爱学习,性格豪爽但很低调,可以说比我们山东人还实在。工作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父母及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李壮院长这样认为。
(三)丽伢子,坚持学习不停步
这些年,杨丽芝多次被评为优秀职工、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优秀中层干部,学习标兵。1991年获得共青团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委员会“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12年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表彰为“藏书读书模范家庭”和“文明和谐家庭”。2012年获得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3年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按照杨丽芝老家的风俗,男孩小的时候往往被冠以“妹子”,女孩被称为“伢子”。杨丽芝是父母永远挂牵的“丽伢子”。
想当年,杨丽芝的大儿子贝贝出生前夕,丈夫重病在身。她只好打电报把湖南老家的父母喊来,伺候自己生孩子、坐月子。孩子三个多月的时候,她重回临朐,向县政府汇报老龙湾项目的成果,未满周岁,她到新泰从事水源地勘查,一走一个月,都是母亲来帮她带孩子。
“一个月后风尘仆仆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想抱抱孩子。没想到孩子,一边摇头晃脑哇哇大哭,一边用小手去推我的脸。最后竟扬起小手扇了我脸一巴掌,当时我的泪就下来了……”20年以后,杨丽芝说起当时,有些兴奋的脸上还是掩饰不住无奈与悲凉。
作为女儿,杨丽芝对父母怀着深深的感激。“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陪伴,到进幼儿园、上小学的接送,甚至开家长会,大都是姥姥姥爷在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从南方到北方生活,克服了水土不服、语言障碍和饮食习惯,从黑发熬成了白头,日渐衰老的身体和渐行渐远的健康是女儿心头的痛,总说是等退休后天天陪着父母,好好孝敬父母,可就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啊。”这是杨丽芝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有一年,杨丽芝出差去北京,时逢母亲节。她思绪万千,打开电脑写到:“……那个春天,妈妈和爸爸从南方老家,千里迢迢来伺候我坐月子。月子后爸爸回家,妈妈留了下来,当然她不是留下来享福的,她是要留下来为她的姑娘遮风挡雨的。这一留留到今天,替她的姑娘当家庭主妇: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替她的姑娘当母亲:知冷知热洗澡喂饭接送孩子上学。我一个人的母亲节,我没有在家陪妈妈,跑到北京来了。八九点钟的时候,我盯着太阳看了好几分钟。在妈妈的心中,她的姑娘就是那八九点钟的太阳,在我的心中,妈妈就是那永不落的太阳吧!”这段文字,至今还在她的电脑里存着,题目叫《一个人的母亲节》。
作为母亲,杨丽芝一直感觉愧疚于孩子。但他的言行举止影响了贝贝。
2011年,贝贝山东实验中学毕业,高考考出623分的好成绩,填报志愿的时候,主动提出来“想到妈妈的学校去学妈妈的专业”,杨丽芝没有反对,只是会心的笑了笑,他感觉儿子真的长大了。“当年,上个山东大学之类的一本没问题,既然他自己喜欢读这个专业,我不可能反对。这也算是子承父业、子承母业吧。”当时因为去新疆开会,杨丽芝没捞着送孩子入学。第二年10月,全国水文地质年会在武汉召开,因为有论文提交并在会上发言交流,她应邀参加。提前半天她来到母校,敲开了儿子教室的门。当时,班里正在举行一场有关环境保护的辩论会。作为班长的儿子,看到突然空降的妈妈,喜出望外。他把杨丽芝领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大师姐,大家欢迎!”当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师姐好!”把杨丽芝幸福的一塌糊涂。
有细心人发现,杨丽芝参加工作近30年,穿衣打扮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裤子几乎百分之百是牛仔裤,上衣大都是T恤(套头的那种)、运动衣(带拉链的那种),似乎从没正儿八经穿过一件衬衣或者西服。她从内心里喜欢这种简约、活泼的装束。正是这种打扮,让她显得青春勃发、充满阳光。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在校读研的大学生。
杨丽芝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2006年春天,“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任务下达时,她刚刚参加完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录取通知书送到的时候,她正在野外昏天黑地地搞调查。为了能开学后安心上课,她想赶在9月份入学之前,把当年任务中的污染源调查和机民井调查基本搞完,把污染样品采集井位和采样计划大致确定下来,因此,那几个月里她没有回一次家,除非下大雨的时间在旅馆里整理资料,只要车能跑,她和她的团队坚持野外调查不间断。入学后,她巧妙的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时间,尽量把课程集中排在两三天,一周剩下的几天时间,她坐北京坐火车到单位或直接回野外。那半年里,在学校,她三点一线,足不出校门,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在野外,她马不停蹄,调查、采样都不耽误。2009年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她博士毕业的年份,她没有请一天假来写毕业论文,反而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项目之中,只是电脑不离身。白天在野外搞调查,晚上在旅馆昏暗的灯光下写论文。赶上思路畅通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往往熬到子夜时分。第二天照样是早早起床,只是眼睛红红的,把年轻的同事们叫起来,开始一天的野外工作。当她七月份毕业,她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手里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这是她继3年前拿到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后,登上的又一个台阶。为了这个台阶,他数次以妈妈要写论文为由,拒绝了小儿子小宝要她玩一会儿的要求。以至于一次她回家刚打开电脑,小宝跑过来大声质问“你那破论文什么时候写完?”杨丽芝听后,无语凝咽。
杨丽芝不光看重论文,还用更多写报告。她撰写的《华北平原(山东部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壹等奖。《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获得2009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成果奖”。除完成了《济南泉水》、《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四部专著,她还发表了《鲁北平原地下水劣变特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利用平原水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的研究》、《德州深层地下水位漏斗形成主导因素识别与可恢复性研究》、《胜利油田北部采油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对济南泉水影响研究》等60多篇核心论文。她偶尔写下的诗歌,也是文采斐然。一首《花的心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春风起/从梦里惊醒/跃上枝头/把花期灿烂成美丽……
这几年,杨丽芝多次到北京、西安、台湾等地,参加大型国际水文地质环境方面的交流会议,每次都登台发言,进行学术交流。
杨丽芝再忙,从1997年开始,除了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外,在她每年生日的当天,她都要去献一次血。每次多是400cc。受她的影响,大儿子贝贝考完大学的当天,自动去献血,此后每半年献一次。不光献血,单位组织的慈善捐助活动,杨丽芝总是踊跃参加。此外,还多次把孩子们穿过或没穿过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寄去。湖南老家湖区道路建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2011年全国公路“村村通”的时候,村里计划修建高标准水泥村道,自筹资金不够。杨丽芝知道后,当即给村里捐了三万块钱。后来村里安装路灯、统一修建垃圾池等公益活动时,她又多次捐款。
2014年7月15日,杨丽芝到沂蒙山区检查全省1:5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记者随行前往。在临沂市兰山区朱岭庄的钻机旁,杨丽芝一丝不苟的查看岩心并用舌头舔了一下的动作,被记者拍到了。事后记者悄悄地问她:为什么用舌头添?不嫌脏吗?是独创的吗?杨丽芝笑笑,大声说:教科书上没有,听老师傅们说过,舔一舔可以分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粘稠度及味道,确定是不是含水层……。实践出真知,那天,几个在场的大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都说杨丽芝平易近人,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
这天下午,顺路来到费县太白庄。春天,山东地调院用20天时间找到并打出的甜水井,就是杨丽芝和他的团队勘测的。这个村庄比较古老,但由于村民养鸭养鸡,地表水污染严重。“第一书记”帮扶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建了300亩蔬菜大棚,自筹资金打了50多眼井却极不理想,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电话给山东省地调院。院里派出精兵强将,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看到记者一行站在村外的水井旁,73岁的孙世林老人跑过来,直说:“活了这么大岁数,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喝的水了!”杨丽芝看着激动的老人,脸上写满笑意。
杨丽芝自我认为:一个好人、一个好公民,一个好员工,一个好女人。但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这是她在参加一个培训班报名时填写的“自我评价”。说自己是好人,因为“正直、善良、友好、爱人”;说自己是好公民,因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说自己是好员工,因为“爱岗、敬业、勤奋、能干”;说自己是好女人,杨丽芝给出的结论是“俗而不媚、凡而不群”。而被自己否定的那些,全因为自己“孝而不顺”、“贤而不惠”、“教而无方”等。
地质行业个大炼炉,融入多少责任心、多少聪明才智、多少汗水和勤奋,就能练出多少收获、多少成果、多少希望。这也是杨丽芝的的切身体会。近三十年来,她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一个专业技术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获得过多项奖励和荣誉。记者试着问她,这是你想要的回报吗?她拉下脸来说:“当然不是!我要的回报是,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地质灾害、没有地方病、没有癌症村的生存环境,没有雾霾的天空,干净的水资源和土壤,安全的粮食”这就是杨丽芝,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李壮院长说:“从专业贡献及付出的程度上来说,我认为杨丽芝和国土测绘院的杨艳萍同志都属于‘女强人’,他们都始终战斗在在野外一线,他们都是现代杨门女将、巾帼英雄!杨艳萍是最美外业院女院长,杨丽芝就是最美女地质队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