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最美地质队员”系列
勇者闯天下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崔大勇的故事
吴文峰
马年金秋,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如火如荼的展开。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领导小组并下发通知,组织全省地质勘查部门进行层层筛选。10月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网站对全局选出了10名“符合推选条件、成绩突出、受到表彰、事迹感人”的同志进行公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的崔大勇同志名列在前。
崔大勇,男,1972年6月生于山东省宁阳县。父亲是一名老地质队员。20岁那年,他继承父业,来到山东省第二地质队参加工作,当了一名钻工。一年后调任队长办秘书。1995年11月入党。1996年底,调入院部设在泰山脚下的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先后任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鲁岳资源勘查公司副总经理兼探矿处经理等。2010年12月,通过竞争上岗,被山东省地矿局任命为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多年来,崔大勇立足山野、献身地勘,乐此不疲。尤其是近12年来,他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带领一班人,南征北战、东奔西走。无论是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打井行动,还是雪域高原、江南塞北的钻探市场开拓,都闪现着他执着前行的身影。同时,以过硬的技术、良好的信誉,竖起了山东地矿“泰山五院”的品牌和丰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作为一名没进过大学校门的地质队员,崔大勇同志刻苦自学,获得了大学专科、本科学历。2006年10月,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职工自学岗位成才标兵称号,多次荣获局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一名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会员,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对事业对同事对家人的爱,作品在报纸发表后被收入多种文集。
10月最后的周末,打听到崔大勇出发刚刚回来,笔者决定前去深入“寻访”。不为别的,就想把一个地质队员真实全面的一面展现给这个缤纷的世界和伟大的时代。
去泰安的路上,笔者随手翻开一本十年前出版的书——《苦乐年华》。该书由山东省地矿文学联合会2004年组织编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书里收录有笔者写的长诗《山子后》和崔大勇的诗《地球作证》。
《山子后》写于2002年初冬,是笔者去了一趟莱芜,见到崔大勇后的收获,副标题是“谨以此献给曾为地质事业耕耘和正在耕耘的人们”。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山子后是一个村庄的名字,
村庄在一个铁矿的旁边
铁矿是地质队找到的
从此 山子后和地质队
有了不解之缘
……
我知道 当前的山子后
还有一批地质队员在这里坚守
以自己年青的热血和勇者无畏的信念
全心全意经营并看护着这片
曾经辉煌过的家园
只是没有了皇粮 需要自己找饭
……
《地球作证》也有副标题,“——致冬季坚持野外生产的钻探职工们。”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雪花飘飘,时值隆冬
苍茫处
一座铁塔耸立云中
与萧萧北风 浑然天成
看那挥舞臂膀的劳作者
生龙活虎 铁骨铮铮
一排排岩心堆作山
一滴滴汗水结成冰
无论春秋与冬夏
他们一心要与矿藏如影随形
……
望着越来越近的泰山,笔者突然有了写诗的冲动。脑海里蹦出了这样几句:
不知道谁起的名字
反正
司马迁知道
他写过,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知道谁最早登临
反正
秦始皇来过
他封禅时所立的无字碑
至今巍然极顶独对天歌
五岳独尊的岱宗
知否?近几年
有一群人让你在地矿界赫赫显名
那就是“泰山五院”的一帮弟兄
立足齐鲁走出山东
其中,一人名崔大勇……
想着想着,车拐进了长城路北首的山东地矿五院的大院。这里高楼林立,“扬帆——美若山水”几个字,首先映入眼帘。
下车,猛见崔大勇正快步走出办公楼门口,旁边是一座高大的石人雕像。底座上写着“李四光”三字。
此时,秋阳暖地。雕像背依的泰山,层林尽染,像一面屏风。
临危受命,敢勇当先,
当管家带队伍,走出低谷攀高峰
2002年7月1日,崔大勇被任命为山东地矿五院莱芜分公司经理。
在这之前的十年,他的青春岁月阳光灿烂。
刚参加工作那年,崔大勇在平邑县归来庄打钻。艰苦的工作枯燥的工余,他没有和大多数钻工一样靠喝酒打牌度日。学校操场常见他打球的英姿,乡间小道常现他诵读的身影,行军床前,他经常坐着马扎在练习书法,或者抄录古诗词。一个秋夜,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在野外勘探,一年到头不着家,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情景,禁不住心潮澎湃,平时就喜欢写写画画的他,随手拿起笔在钻探水文班报表背面记录下一段文字,后来整理出来投到《兖州日报》,不几日竟发表了。不久,求贤若渴的队领导,又在工地给他出题目测试,通过综合考核选拔,很快派来一辆桑塔纳,把崔大勇拉回位于兖州城郊的大队部,,担任队长办公室秘书。
兖州,古九州之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和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在地质工作红红火火的时代,城四周驻有四个地质勘查队伍。一是山东省地质二队,再是山东省水文三队,还有地质矿产部第三地质大队,还有煤炭系统的一个,3000多人,可谓兵多将广。崔大勇调入机关的那一年,地质二队在归来庄发现大型金矿床的消息,成了矿业界最大的新闻。
离开了山野,离开了钻机,离开了野外的朋友,年轻的崔大勇在工作之余捧起书本开始自学,从文秘专业的14门课程学起。多少个周末,他骑着自行车去曲阜师范大学听课,风雨无阻;多少个夜晚,忙完了手头的材料,都是在灯下苦读,有时还要考虑团员活动,作为大队机关团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家在院子里种树种花,美化办公环境,组织团员中的电子技术爱好者在家属院门口为职工家属义务维修电器。至今,那些花草树木还在茁壮生长。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整整用了3年首先取得了大学专科证书,考最后一门课是在儿子满月的那一天,崔大勇永远记得。几年后,他又通过函授取得山东科技大学管理专业的本科。1996年底,在即将退休的父亲要求下,他从地质二队调到了地矿五院,当时他担任二队华鲁勘察施工公司办公室主任还不到一年。
山东地矿五院,全名是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另一个名字为山东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简称地矿五院或地质五队。前身包括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省第一探矿队(驻扎莱芜)、成立于1978年的山东省第九探矿队(驻扎宁阳磁窑),1990年在泰安市城区重组,曾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地质探矿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的一些老弱病残职工及陈旧设备物资被遗留在了原址原位。
莱芜分公司位于莱芜城北郊的山子后村。前后两个大院,占地一百余亩,光生活基地就居住着职工(含离退休)及家属400余人。当时,公司在职职工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长年不在岗,机构臃肿,问题多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人均年产值不足一万元,在院属九个单位中经济发展多年排名倒数第一。那时,人们都说,地矿五院在全局最困难,莱芜分公司在五院最困难。
接到任命后,刚到而立之年的崔大勇没有提任何条件,打起背包,离开“旱涝保收”的院部机关,踏上“自食其力”且要为200多“等米下锅”的老少职工寻找出路的艰辛历程。
初来乍到,这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啊,空旷的大院里,杂草丛生;成排的闲置的房屋屋顶露着天,门窗残破;家属楼内,水电线路严重老化,生产仪器设备已报废多年,堆在同样面临报废的库房一隅,有些钻具长期暴露在风里雨里,成了废铁一堆。 和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简直称得上是“都市里的村庄”,甚至颓废荒凉的连个像样的村庄都算不上。
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有沉着冷静的思考。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办法怎么想?到任后,崔大勇俯下身子,察实情、解民意。首先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效益工资分配办法和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确定了以经营为龙头、以产业促发展的路子。配齐了班子,划清了职责分工,安顿好了后方,他开始向外主动出击。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虎老威风在。山子后的探矿一队曾经辉煌。那段时间,崔大勇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多次联系,一听说有基础和勘查项目信息,他立马叫上司机出发,有时连出差费用都筹措不够,就用自家的钱加油、住店。有几次基地缴水电费,都是他顺路到父母处借来。平日里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当好“管家”。“出发时能吃饱、能睡觉就行”,从不讲条件和享受,这一习惯崔大勇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并影响着他的部下。
就这样,崔大勇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相继承揽了杭州市中兴立交桥基础施工、同三线高速公路竹子河大桥桩基工程等有十多个项目,当年实现了扭亏为赢,为职工发全了工资。
就在那年冬天,笔者和朋友从济南到莱芜看望崔大勇。之前,也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而结缘。走进他简陋的办公室,办公桌椅设施老态龙钟,一看就是四五十年前的产品。目睹了当时的窘状,听取了大勇的介绍和打算,结合传说和想象,笔者在回程的车上,构思了一首长篇叙事诗《山子后》,一是对过去的辉煌进行歌颂,二是对当时的困境进行反思,三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当时。地质工作正走入低谷,我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山子后,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山子后因地质队声名鹊起/地质队在山子后星火燎原”“一些人走了,心留在了这里/一些人不在,其实并没有走远”“和中国地质一起长大的山子后,你是地质人心中永远的伊甸园”等句子,后来,“勇者无畏”几个字也蹦了出来,或许大家不明白,这里的“勇者”,其实暗指崔大勇和他的同事们。2005年,此诗获得全国第四届宝石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这是后话。
那段时间,职工的老房子漏雨了,需要他自筹资金去修缮;自来水管冻坏了,他就亲自派车去拉水,一桶桶装满送到离退休老同志家里;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他经常登门看望,而对于50公里之外的泰安城,他却常常“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长期劳累,有一年,崔大勇患上了偏头疼病,接连七八天疼得只咬牙,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吃东西,不敢接电话,甚至听到电话铃声都会使痛感加剧。据医生说这是有条件反射的原因,治疗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好转。之后的几年里,他像一个卯足了劲的陀螺,在地质市场上连轴转,先后在广西金牙、莱州金城、河南灵宝等地寻金探宝,公司经营业绩连年节节攀高,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一举甩掉了莱芜分公司在院属单位中长期落后的局面。
2003年,全国闹“非典”,有队伍在杭州市区施工,急需一种特殊设备,他多方联系,派人连夜送去,并叮嘱他们到了地方一定要按规定“手不握,车不下,饭不吃”,他还把对坚持施工的弟兄们的问候和关爱写到一封信里,随车递了过去。
2005年春,根据上级安排,山子后基地部分规划出让,崔大勇率领着莱芜分公司的弟兄们回到泰安总部。他回顾几年的奋斗,感慨万千,临别写诗一首《流连》,副标题是“——献给山子后”:
我流连墙角屋后的斑斑积雪
往日的影子常跃然纸上
悦耳的蛙鸣,菽麦的醇香
袅绕的炊烟,乡情如热浪
我流连一切快乐或不快乐的时光
那永远的痛和挥之不去的怅惘
尘封的记忆不会模糊暗淡
岁月磨蚀只会递增刻骨铭心
九曲回肠
……
记忆中的流连永不隐藏
手握纤笔恰似临风举觞
用诗收集散落的记忆
用诗挺直昂奋的脊梁
从诗中可见崔大勇的铁骨柔肠。一位姓杨的老队长时任基地离退休支部书记,听说他们要走了,跑到崔大勇的办公室,非要请他到家吃顿饭,表达谢意,说着说着,杨队长流下了难过和感动的泪水。
地质队员的使命,永远是开拓创新走四方。
重回泰山,战场从泰山南北,向更远更广扩充,工艺也是越来越精湛。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崔大勇承揽到莱州金城金矿钻探项目,矿区地层较为复杂,且都是1500米以深的深孔,相当于泰山的高度。而此时,他任探矿处经理后开始探索的深部钻探,刚刚起步。他冒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亲自指挥,迎难而上,顺利钻凿46个钻孔,63453米,产值5000多万元,在当时是五院承揽的最大的钻探施工市场项目。不但锻炼了队伍,还一举创下了五院深部钻探施工品牌。
(上图:崔大勇(右)在矿洞)
开疆拓土,智勇兼全
闯险关打硬仗,“神钻”江南显神威
2010年3月23日,正在贵州考察探矿市场的崔大勇接到安徽芜湖地区一个矿业集团老总的电话,说有要事相商。
兵贵神速。放下电话,崔大勇一行马上出发,穿行10余省,行程4000多公里,两天一夜后,顶着满天星斗走进了安徽这家矿业公司的总部。
崔大勇记得,该集团属于民营企业。两年前,在一次矿业权招投标会上,他和老总相识并互换了名片。以后逢年过节,总是发去短信问候。正是崔大勇待人真诚、真心真意,给对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时,该集团正在实施的一个多金属找矿项目遇到了技术难题,原合作方打了退堂鼓,老总心急火燎,翻看名片夹的时候,看到了“崔大勇”的名字,让他眼前为之一亮。抱定坚决的信心,拨通了大勇的手机。
第二天,经过交谈、踏勘和充分协商,崔大勇在对项目概况细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之后,签订了钻探施工合同。这天是3月26日,之后,崔大勇赶回泰安,一路上调兵遣将,钻机连夜装车启程,28日就开进了工地,29日就组织工人把钻塔竖起来了。
这里也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时,或许是首次合作,作为甲方的老总给出的价格并不高,崔大勇据理说明,在合同最后加了一条“若生产期间需要协商的重要事项甲乙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乙方有权先行撤出”。挣不到钱不要紧,不能被困住,这是崔大勇当时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在一个叫“桂花冲”的地方施工时,老百姓一开始不了解、不理解,不让干,是公司派人协助处理的关系。一周后终于开钻了,但因地层易于破碎,一提钻就塌钻,在多次实施未果的情况下,崔大勇果断从新疆工地紧急调来一台钻机,经验丰富的机长,加上多位专业工程师一起现场分析、指挥,难题很快被攻克,并见到了理想的矿脉,从此“一炮打红”。
接下来,山东地矿五院的钻探施工队伍大显身手。工作进度比之前的钻探队伍提高了至少2到3倍不说,由高级工程师和老钻工组成的“攻关小组”屡战屡胜,包括矿区内其他钻机出现的棘手问题,攻关小组往往是“人到病除”。公司老总为之震惊,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同样的钻机,以前别人都说因为地层复杂,最多打到七百米,还需几个月,你们这么快能打到千米以下,真没想到,真是神钻啊。”
不久,老总找到崔大勇,说准备定做一面锦旗送给他们,六个大字就写“江南第一神钻”,崔大勇听后谦虚地婉拒了,但决心是一定尽最大努力把活干好。看到这一态度,甲方主动提出来,将矿上自有的两台钻机,委托五院代为管理。为表达高度信任和扩大合作,甲方和五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他们拥有的几十个矿权的钻探施工任务,今后全部交由五院承担。还一再要求五院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并承诺提供办公场所及一切方便条件。当年春节前腊月十三,矿业集团将两面锦旗送到泰安,一面写着“技术精湛、勘探一流”,一面写着“工作负责、认真慎重”。第二年又送来了一块金色的匾牌,上写“业务精湛”四个大字。消息不胫而走,有关“江南神钻”的故事随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上报道。
2014年清明时节,笔者随崔大勇一路急行到芜湖。临行前,在地矿五院见到了那两面锦旗和铜牌,沉甸甸的。在安徽南陵县金子圩工区,金黄的油菜花盛开在田野,钻机在摇曳的油菜花中轰鸣。钻机上,从18岁的技校学生到50多岁的老师傅,大家的脸上都写带着笑意。这次,崔大勇还带来了一个新“流动书箱”,其中有一套著名作家张炜描写地质生活的的鸿篇巨著《你在高原》,十卷本,450万字。大伙们感谢他送来了精神食粮,他则感谢大伙用自己的行动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打造起事业的“高原”。
到目前,山东地矿五院探矿处每年持续有十几台钻机在此地区钻探。近5年来,在坚硬的矽卡岩区域已成功施工102个钻孔,钻凿13万米,90%以上见到了明灿灿的铜矿脉,产值很快将突破一亿元大关。同时,甲方在其他地区的矿权勘探项目的合作也正在酝酿实施之中。
(上图:崔大勇(左一)在机台)
大任当前,勇挑重担
巧安排拼全力,抗旱打井留美名
2011年春天,山东大旱。2月15日上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启动仪式在临沂沂南桃花埠村举行,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等参加。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主持启动仪式。决定举全系统之力,调集50台物探设备、500台钻机、5000名技术施工人员,先期投入1亿元资金支援山东抗旱找水工作。
2月12日(正月初九)下午,崔大勇接到命令,具体负责指挥组织五院承担的找水打井工作。首要任务是把国土资源部等领导视察山东抗旱工作第一站施工现场部署安排好。当务之急是务必在两日之内安置好三台钻机,提前开动全省抗旱找水打井“第一钻”,让部领导看到山东国土人的担当与行动。这在当时,完成这项任务几乎是“天方夜谭”。
由于找水的钻机与找矿的钻机型号不太一样,需要按需调配,况且五院多年已不从事打井工作,无设备无人员无固定协作队伍,且钻井的地质资料、技术设计甚至具体打井位置还都是未知数。接到任务后,崔大勇同志立即行动,翻遍手机里的近千个号码,使出浑身解数,联系到了施工队伍。当夜,把还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气氛之中的打井队员集结起来,从莱芜连夜装车,于13日清晨抵达打井工地。冬季施工,考虑到需要棉塔衣,崔大勇立即联系到肥城一家加工塔衣的作坊,连夜赶制出来,并于13日晨4时送到了工地。随后又带领工人们顶风冒雪,在泥泞与严寒中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将3台钻机安装到位,达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并迅速开钻。就在那天早晨,泰安市国土资源局的赵成副局长给时任五院院长赵长河打电话,问钻机是否找到。当听说钻机已经竖起来时,赵局长激动地心情不知道怎样表达。连呼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可有谁知,此时崔大勇几乎一天两夜没合眼。还亲自爬上结满冰溜的井架,指挥着把塔衣披挂整齐,让红旗猎猎飘扬。
2月14日上午,徐绍史部长、汪民副部长、才利民副省长、省国土资源厅及省地矿局领导一行,踏雪来到肥城市仪阳镇陈庄村的找水打井工地视察工作,看到地矿五院三台轰鸣的钻机、新鲜的岩心,听完了周绍智副院长所做的介绍,无不赞扬五院不愧为一支地质“铁军”。其中机长高继南面对部长的问候,坚定地说“请部长放心,我们地质找矿打头阵,抗旱找水打井也绝不含糊!”部长听后,高兴的笑了。站在不远处的崔大勇,也开心地笑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崔大勇日夜奔波在泰山南北,组织测量定井,协调物资供应,指挥钻机迁移。在肥城市石横镇前衡鱼村两口深井施工时,崔大勇大胆创新,决定加大钻孔口径,采用跟管钻进工艺。由于所使用的钻具省内根本买不到,他立马拨通了四川广汉井管厂的电话,通过磋商,两只钻头经成都、济南,空运了过来,保证了施工进度,很快成功出水。
在这次抗旱找水打井行动中,崔大勇负责指挥钻凿水井48眼(全部为基岩水井),总进尺10306米,总涌水量每天33720立方米,出水量均达到要求。践行了当初院里提出的“宁可自己流血流汗,不让农民兄弟吃水为难庄稼受旱!”的口号。此行动,山东地矿五院收到写着“圆我千年梦”、“情系旱区寻甘泉,找水打井献真情”、“驰援抗旱情谊深,打井找水保民生”、“为民找水、科技先行”、“携手抗大旱、真情惠民生“等十几面锦旗。其中五院为东平县朝阳庄村找水的场景,被录制成《第24眼井》专题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其中崔大勇忙碌的镜头多次出现。
一年后,笔者陪同《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等采访,曾到过五院参与定井、打井的几个村庄,包括东平的朝阳庄。潇潇春雨中,朝阳庄“民生碑”矗立在新打的水井旁,不远处的大影壁墙上写着“情系山村国土人,饮水思源念党恩”。后来,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辛卯找水打井图》在《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让山东地矿五院青史留名。
在这次充满严峻考验的抗旱找水打井紧急行动中,山东地矿五院被国土资源部评为抗旱找水打井先进单位。崔大勇的付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可在上报国土资源部表彰人员名单时,他主动提出把荣誉让给了一线的同志。但他的形象与雷厉风行的作风,深深地留在了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心目中。
(上图:崔大勇(右)在天山深处工地)
身先士卒,勇者不惧
创一流展才华,领导同事点赞多
山东是矿业大省,地质工作程度在全国也是比较高的。为响应上级“走出去,再造一个资源新山东”及“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些年,崔大勇同志带领着他的弟兄们,无时无刻不在山野跋涉,全心全意为了发展奔波。有数据显示,在他主政莱芜分公司的那几年,一年起码有200多天的时间,不是在项目施工的现场就是在联系项目的路上。一辆皮卡车,每年行程都在6万公里以上。5年前,五院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在泰安组建院探矿处,他出任经理,这时的担子更重了,外出的频率更大。其中2010年一年,行程超过8万公里。时间最长的一次,从甘肃、陕西、重庆、四川到贵州,经湖南、江西到安徽,19天,行程达13000公里。路上遇到的困难有时充满惊险,有时也有意外的收获。
2006年春天,崔大勇到内蒙古包头市洽谈一施工项目。到达市区的当天傍晚,铺天盖地的罕见沙尘暴把火车都吹翻了。第二天早上又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二十多度。冒着风雪严寒到黄河滩上踏勘完现场后,为尽早组织人员设备进场开工,他接着返程。路上因积雪过厚高速路大段封闭,后来国道也走不通了。走走停停的直到凌晨一点多才进入乌兰察布市区,但找遍每个街道,大小宾馆都住满了,只好在车上挨了一夜。
这些年,队伍每次到西部高原进行钻探施工时,崔大勇总是先期踏勘现场,指引队伍进驻,部署安排生产,经常留下来坐阵指挥一段时间。白天,与同事们一起劳作,晚上挤在帐篷里研讨工艺。有一次,在天山深处,长途跋涉加高原反应,令他休克了过去。醒来后,谢绝了同事们送他立马出山的好意,留下继续工作。还有一次,为给即将赴青海施工的职工进行培训和动员,他连夜从吉林工地返程,连续坐车16个小时,次日清晨到达单位门口竟一下子晕倒在汽车旁,随后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十多天没人搀扶不能行走。主治医生了解情况后,严厉地告诫他:现在,你的身体状况很差,往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千万别再拼命了。但出院后,他依然东奔西忙。
为了开拓市场,崔大勇“乒乓外交”的故事,他的同事们记忆犹新。有一年5月,他们顺路来到驻扎在青海某地的一西藏地质队拜访,由于从没谋面,开始气氛并不热烈。在参观驻地的途中,崔大勇看到楼顶摆着乒乓球桌案,主动邀请对方领导切磋球艺。应了那句“不打不成交”的古话,接下来双方有了充分的互动,增进了了解,从此建立起的友谊,像陈年老酒越存越香。原来,崔大勇打球的技术也不一般,身高接近180厘米、体重95公斤,身手也很矫健的他,非常喜欢球类运动,尤其是乒乓球,曾蝉联全院五届乒乓球冠军。
这些年,通过他的努力打拼,与西部30多家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建立起长期而稳固的联系。其中,在新疆诺尔湖矿区完成总进尺两万余米,钻孔合格率达100%,在该工地同时参与施工的几家队伍中,单机台月效率最高。整个工区设计的130余个钻孔中,仅有的6个超千米深孔,甲方交予五院来施工。在柴达木盆地、在内蒙古高原,在河西走廊,到处能见到“山东地矿五院”职工忙碌的身影,近几年累计完成勘探项目数十个,他们已成为活跃在西部地区探矿寻宝的一支劲旅。
2012年9月下旬,笔者曾利用休假期间,乘火车48小时前往新疆,对地矿五院一钻探现场进行采访。钻机在高山之上,当时山下还是秋天,而山上已是白雪皑皑,早已进入严冬。在现场,崔大勇问寒问暖,想要住下来,但由于没有多余的被褥而被“劝退”,有人告诉本记,上次来这里,崔大勇指挥移钻搬家,帮着钻机抬上抬下,都累得差点休克了。类似情节,以后从其他人的口里多次听到,纪委书记胡树勇说,一次他到新疆检查工作,大勇累倒了,躺在帐篷里,听说我们来了,他想坐却起不来,只握了握手,眼皮又合上了,一句话都说不出。当时,就有同行者提出“非要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勘探吗?”可为了单位发展,为了祖国的探矿事业,还有,为了给弟兄们挣碗饭吃,地矿人责无旁贷。以后,再谈项目,崔大勇都要先去适应适应,连他都受不了的地方,签合同时他会慎之又慎。
有人告诉笔者,这些年,崔大勇为了收集信息,抢抓项目,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出差途中,只要一看到有钻机施工现场,就习惯性地停车去了解情况,寻找机遇。有一次,在天津到北京的国道边,他看到一个路桥建筑项目部,就直接进去打探,找到项目负责人进行自我推介,后来成功承揽了京津高速一立交桥桩基施工项目。
天道酬勤。几年来,崔大勇不断创新经营,大胆改进钻探工艺,不断开展技术攻关,钻进效率显著提升,他所分管的探矿处在院属十七个单位中名列前茅。队伍由之前的年施工能力一两万米到现在的十几万米;由一般钻凿五六百米浅孔,到现在钻凿到两千米以下成为寻常;从原来的囿于省内到现在走出山东打响品牌;由原来发展最落后到现在经济效益最好、受到局院表彰奖励最多的院属二级单位,成为五院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这些年,探矿处取得了几个突破,已记入五院史册:是他,在莱州三山岛组织施工了五院的第一个海上钻孔;是他,当年在莱州金城矿区组织施工了五院有史以来最深的一个钻孔----2062米;是他,带着队伍在新疆天山深处打了五院第一个60度的超斜孔;是他,在安徽铜陵承揽了五院第一个矿山灾害治理的帷幕注浆项目,为了请一位从没谋面的资深专家出山,他连夜赶往杭州……他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五院签订了印尼辛当县煤炭预查项目,促成了津巴布韦矿权合作项目考察,为五院走出国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地矿五院,崔大勇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大家有目共睹。当年,通过自学,获得了曲阜师范大学颁发的文秘专业专科证书、山东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专业本科证书。随后,又考取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包括司机在内的3名助手,也先后考取了这一执业资格。其中,两人通过竞聘,走上了院安全管理重要岗位。安全科副科长王强说过,没有崔院长的指点和带动,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进步。
培养“复合人才”、“多面手”,也是崔大勇对职工的要求。2011年,山东地矿五院对机关年轻的职工进行轮岗。崔大勇主动把学会计专业的倪平升要过来,进行工程专业培养,并现身说法:“怕什么,我当年从办公室调出之前,工程勘探也很陌生,不就是学嘛!”现在,小倪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副经理了。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长途跋涉的间隙,在飞奔的车中,在宾馆的床榻边,崔大勇从来都是书不离手,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人文历史。每到一地,他都尽量抽出一点时间,逛一下当地的书店。2010年,在乌鲁木齐,他购买了一本《苏东坡传》,在返程的火车上看了一路,并和随行的同事做详细介绍。崔大勇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喜欢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勇的同事曾说,我们的崔院长最喜欢唱《好汉歌》:说走,咱就走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笔者突然想到,苏轼曾在《留侯论》中说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眼前的崔大勇应该是符合这种性格。
多年来,崔大勇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父母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他极少在身边陪伴,但作为干了一辈子地质工作的老父亲,非常理解,一直都在默默支持。崔大勇自己也清楚的记得,小的时候,每年父亲一般也就是麦收和春节回家呆几天。有一次,刚到家第二天,催他返程参与项目会战的加急电报也到了,父亲二话没说立即收拾行装就走了。1976年爷爷去世时,父亲就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办完后事好几天了他才接到电报回家。那一段岁月对小小的崔大勇来说,也算是对地质事业要任劳任怨、不畏艰辛的启蒙教育吧。现在,自己的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他几乎没有接送过一次。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全部落在了身为医生的妻子身上。但对于职工的冷暖,崔大勇时刻挂在心上。2008年腊月,南方发生罕见的冰冻雪灾,是他及早安排,亲自联络租用专车,不远万里,从广西凤山项目接回了50多名将士,保证了每个职工回家吃上年夜饭。
崔大勇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摄影、文学创作,奇石收藏、书法等伴随他在勘探路上风雨兼程。从20来岁在钻机值夜班时写出散文《母亲》,到后来创作诗歌《地球作证》、《流连》、《心灵的诀别》,到工作纪实《钻机在雪域高原欢唱》等,写出的文字有近十万余言。2005年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
在崔大勇收藏的众多奇石中,“夸父追日”和“攀登”两块石头或许最能代表他的性格。其中,他为《夸夫追日》写的介绍词是:一位健步如飞的行者,向着西边(左边)的落日在狂奔。由于情急所至,他的身体前倾,连衣服甚至头发都被疾风吹向后方。整个画面在提醒我们要惜时如金,莫使岁月付流水。为《攀登》写的是:一个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跋涉者在奋力攀登,狭窄陡峭的峰顶已近在咫尺。
2014年1月,山东地矿五院在办公楼前树起了“李四光”雕像,一是对这位中国地质学的先驱进行纪念,二是对全体职工进行鼓励和鞭策。每一次出发或归来,崔大勇都向这位前辈行注目礼,心中充满敬仰。
山东省地矿五院院长唐好生说:这些年,我们院探矿施工业,一步一个脚印,迈入快速发展的行列。崔大勇同志在开拓地勘市场方面,是我院的先驱!
(上图:崔大勇在新疆看岩心)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坚守在工勘战线的老黄牛
下一篇: 一位地质人的找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