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825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9-02热度:0

地质队走出的“小巷总理”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的故事□ 吴文峰  文/图
 

       关于陈叶翠,我早就耳闻目睹过。
      2012年11月16日上午,她参加党的十八大载誉归来,受到甸柳一社区的居民们敲锣打鼓的欢迎。那天,她飞跑、拥抱,不时的摇晃着手里的鲜花,快乐的像个孩子。一群老头老太太围着她唱起了歌:“十八大闭幕在北京,咱们的主任要回程。敲锣打鼓庆凯旋,咱们的主任回家中……十八大闭幕在北京,主任带回了新章程,咱党政干群齐努力,科学发展走向复兴”,用的是陕北民歌《拥军秧歌》的曲调,就是那首“正月里来呀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活泼而又俏皮。
      当时,根据安排,我前去采访。陈叶翠面对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前来欢迎她的同事们深情地说:参加党的十八大,我作为一个老地矿人,感到很自豪!是地质队培养了我!


结缘甸柳第一社区,那年她33岁

      现在网上几乎所有的资料显示:陈叶翠,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1976年5月参加工作,任山东省地矿局地质一队宣传干事,1988年到甸柳办事处第一社区工作。很笼统。
      陈叶翠,1955年出生在章丘埠村。和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是老乡。李开先是著名的“嘉靖八才子”之一、戏曲《宝剑记》的作者。其诗作《早春即事》有这样的句子:柳半青黄叶欲舒,雪残又是雨晴初。带耕且读陶潜传,种树频翻郭橐书。每抚雄心还自笑,羞将鹤发对人梳……。不知道陈叶翠的父亲读没读过李开先的诗,能用“叶翠”二字为女儿命名,想来一定与柳树有关。“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细叶谁裁出?”说的都是现在济南的市树“柳树”。
       那个时候,陈叶翠的父亲大学毕业,分到了辽宁本溪钢铁厂。5岁那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节,她与母亲“闯关东”,千里迢迢投奔父亲。随后,便在那片黑土地上安定了下来,生活、读书。1972年,本溪二中毕业后,被推荐到沈阳外国语学院读大学。半年之后,父亲接到调令,到正在建设中的莱芜钢铁厂工作。舍不得女儿独自留在东北,便劝陈叶翠退了学,一同回到山东。1974年,陈叶翠在莱芜“上山下乡”。1976年招工来到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探矿大队。当时,队部在莱芜城北山子后村。那年,她21岁。
       说起第一探矿大队,可是大大有名。组建于1956年,比山东地质局还早成立两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亟需“工业粮食”——钢铁。响应领袖“地质工作必须先行”的号召,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做了“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进行勘探找矿。来到莱芜进行勘探的这支队伍,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时任部长的地质部派出,很快在境内发现了几个大铁矿,为后来莱芜钢铁厂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再后来,这支队伍安营扎寨,在一个叫山子后的小村庄定居了下来。
        至今,陈叶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山子后,作为地质队的生活、生产基地,学校、商店、粮店、工厂,一应俱全,完全是个“小社会”。小社会,大舞台,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来了不久,她被安排到“宣传科”工作,负责打字、出简报、办黑板报,协助工会放电影,还经常跟着下去,到机台,到测区进行采访,有时也到子弟学校代课,总之,那段时间过的非常充实。
       有一件事情,现在说起来,她哈哈的大笑之后,脸还发红。老队长有一双登山鞋坏了,托进城寄信的她找修鞋匠补一补,“当时我才20多岁,正是爱美的年龄。他把一双破鞋挂到我的车把上,多难看。我出了大门就把它放到了后面的车座上。你想,从山子后到莱芜城6里路,还是土路,我90来斤,一米五几点的个子,骑着个大金鹿牌的自行车,还不时给路遇的汽车让道,晃来晃去,不知道何时把鞋弄丢了。等到了城里,下车一看,座子上没有鞋,汗立时就下来了。那个时候,四年发一次登山鞋,老队长还等着鞋爬山呢,急急忙忙往回赶,找了一路也没找到,这可咋办?思前想后,就想到了买毛线织一双好袜子作为赔偿,便连夜编织……”,“队长知道了,也没批评我,也没要我的袜子,只是笑了笑,说,一双破鞋,值不了几个钱,丢了就丢了吧,我正想换双球鞋穿穿呢。旁边的小组长插话说,工作干不好,那才叫丢人呢,这句话让我记了半辈子!”
       十年后,陈叶翠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了济南,“投奔”在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工作的丈夫,同时成了该队的一名职工,在“青年服务社”管仓库。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组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抽调各野外地质队精兵强将组成,进行科研攻关,最初名曰“地质中心”。现在这几个字,还镶在职工宿舍楼的外墙上,清晰可辨。
      1988年,济南市各街道组建居委会,从驻地各单位抽调人员。位于甸新东路18号的省第一地质队领导,派出33岁的陈叶翠,来到甸柳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从此一干就是26年。


48岁,她成为全省首个直选“小巷总理”

        或许是巧合。从第一探矿大队,到第一地质队,再到甸柳第一社区,陈叶翠没有离开“第一”,也没辜负“第一”。
      “甸柳社区”源自“甸柳庄”。过去,这里是济南东郊的一个农村,离古城3公里余。后来,村前建起了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开始陆续“农转非”。随后,在村南建起了安置城市居民的“甸柳小区”,其中大部分是泉城路上的拆迁户。但甸柳庄旧村的平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渐渐变为高楼大厦,原来甸柳庄成了“甸柳集团”。陈叶翠从莱芜调过来后,曾在村子里租房子住,“十年里,搬了八次家。”
      1988年5月16日上午,陈叶翠一路打听到甸柳第一社区报到的时候,她怎么也没想到,居委会安在由一间自行车棚改建的小屋子里,没水没电,连张办公桌也没有,还西晒。“当时一共五个人,我的年龄最小。其中两个,文革期间曾被打成右派,没事干,他们就天天坐着马扎忆苦思甜,谈论政治形势,有时还激昂陈词”。陈叶翠想,这是个什么工作啊!我才33岁,何时能熬到头啊?她想不通,经常故意“旷工迟到”,最后干脆在家里看书学习。直到两个月后,在单位领导的“教育”下,她才重新回到居委会。
      “闺女上学后,最怕别人说她‘你妈妈是居委会的’,她总是说俺妈地矿局的。那个时候,连小孩好像都知道干居委会没出息。”陈叶翠说。“我劳人、工资关系一直在地矿局,直到45岁享受野外女工待遇,办理了退休手续,说是地矿局的也没错”。
  据说,是一件小事,让陈叶翠改变了观念。
       1996初夏,她的丈夫出差时遭遇车祸,脚后跟缝了34针。天天到离此不远的荣军总医院打针。有一天,夫妻俩从医院回来时,路遇大雨。由于担心伤口进水感染,正扶着丈夫蹦跶着向前疾走的陈叶翠的身影,被一个叫李强的邻居看到了。李强扔下自行车,简单的问了两句,不容分说,弯腰就把她体重90多公斤的丈夫背在了身上,一步步,走上了6楼。那一刻,跟在后面的陈叶翠心情激动、倍感温暖。她不住地说谢谢了,受累了。李强说:“您不必客气,住在一个小区,咱们就是一家人。”李强的话,像一根火柴引燃了天然气,让平时只想“熬日子”混到退休算完的陈叶翠一下子有了目标、有了干劲。他要实实在在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点事。
      人有志气永不老,何况自己才刚40岁。当时,陈叶翠在社区分管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她首先作为一个“社区管家婆”,全力以赴,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其事迹不断被媒体所关注。
      1999年,《齐鲁晚报》刊登了她热心救助一名解教人员的消息。事隔不久,就收到来自枣庄运河监狱的两封信和240元钱。原来,寄件人是一名正在服刑的小伙子,名郑伟,济宁人。三岁丧母,父亲残疾,家境贫寒。因犯盗窃罪被判刑11年。他被陈叶翠的行动所感动,托陈把这些钱送给更需要帮助的人。了解情况后,陈叶翠与他建立了书信联系,经常对其开导、鼓励。逢年过节,还托人捎去毛衣、毛裤、鞋垫等生活用品。她还鼓励郑伟报考了经济管理函授班,并给他买了教材和参考书。2000年中秋节,又和同事们一起带着月饼、书籍等专程到监狱探望。郑伟深受感动,认真改造,多次立功减刑,提前3年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出狱后,陈叶翠四处联系,为其在济南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后来,郑伟到南京发展,在一家大宾馆当大堂经理。他在来信中写道:“陈阿姨,是您指引我走出了阴暗的角落,重新回到社会大家庭的怀抱。您的恩情我今生难以报答,请允许我真诚地叫您一声,妈妈!”
       面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陈叶翠一有空,就到他们家中走一走、转一转,问一问、聊一聊,看到谁家遇到了困难,立马跟上去靠上前做好帮扶工作。
      2001年,失业在家、靠摆地摊为生的三级智力残疾人李道鲁和肢体残疾的张建华夫妇,遇到了一个天大的灾难。丈夫被确诊为胃癌,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看着还在上学的孩子,二人欲死不罢,欲生不能。得到消息后,陈叶翠和社区其他干部分头行动,发动居民捐款1万多元,并到李道鲁原工作单位协调医疗费报销事宜。由于某些细节问题,李道鲁的医疗费一时报不了。她一边到其原单位积极争取,一边千方百计搜集相关材料、补办有关证明,有时一天从历下区到天桥区要往返好几趟。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该单位负责人紧握着陈叶翠的手说:“真是没有想到,一名社区干部与居民非亲非故,却甘愿为他们的事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这个忙我们帮定了。”当陈叶翠把3万多元救命钱交到李道鲁夫妇手上时,他们的热泪夺眶而出,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此时的陈叶翠,拍了拍夫妻俩的肩头,说:“困难不用怕,有居委会,有政府,有咱党呢。”说着说着,自己也留下了泪。
       哭,并不一定代表怯懦。
       那个时候,陈叶翠还不是党员。
       后来,李、张夫妇先后去世。甸柳第一社区又主动资助其年幼的女儿李艳生活和求学。后来,当大学毕业已经成了一名护士的李艳,跑来告诉陈叶翠阿姨自己终于有了收入,不用再吃低保时,陈叶翠抱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泣不成声。
       2002年,陈叶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年底,她当选为历下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该年6月,他被授予济南市“三五”普法先进个人;8月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到年底,陈叶翠还被下岗女工杨国云认作“娘家姐姐”。这年12月,杨国云的丈夫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她亲手从7岁抚养成人的婆家侄子却盯上了自己借给他结婚用的住房。他“偷走”了一直由杨国云赡养的奶奶,一纸诉状把杨国云告上法庭,说她虐待老人,逼得老人无家可归,要求让老人继承房产。
  杨国云接到法庭的传票,如五雷轰顶。刚失去亲人,又惹上官司,这是怎么啦?丈夫没了,再没了这套房子,她和上学的女儿以后靠啥生活呀?娘俩抱头痛哭了一回,最后想到了陈叶翠。12月20日那天,她含着眼泪跑来,哭诉缘由。陈叶翠抓着杨国云的手:“小杨,别害怕,咱们这就想办法!”
      后来,经过几次开庭,终于打赢了官司。当杨国云拿到判决书的时候,一头扑到陈叶翠的怀里,泣不成声。感谢这位热心的“娘家人”。
      2003年8月,甸柳新村第一社区居委会作为山东省模范社区居委会、山东省社区示范建设居委会,被定为济南市也是全省首个直接选举试点社区社区居委会。陈叶翠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9月14日,陈叶翠以1151票当选甸柳新村第一社区居委会主任,成为全省首位社区直选的“小巷总理”。
      这一年,她48岁。已在甸柳第一社区工作15年。算起来,比她干地质工作还要长。


2012年参加党的十八大会议,发言照片被新华社播发

       2012年11月11日,“小巷总理”陈叶翠又“火”了。
      这天,各大报纸、网站纷纷刊登或转发新华社的一组图片,题目是《抢着发言》。内容是:11月10日,山东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来自基层社区的代表陈叶翠抢着发言。她说群众有好多话托她带到会上来。她先是坐着发言,讲到一半激动地起身继续讲。陈叶翠说,十八大报告,“是一个和老百姓有着深厚感情的报告,是充分反映民意的报告”。她还就如何更好地做好信访工作和留足社区活动空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真诚朴实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掌声。
  在这之前,《山东十八大代表陈叶翠:鼓掌35次手都拍麻了》已广为流传。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当天,陈叶翠很是振奋,她对记者说“总书记的报告,那种燃烧的激情,工作的目标,奋斗的干劲,美好愿望的实现,太鼓舞人了!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要说的话,想要办的事,全都说出来了!在整个会场里,我记下来的就有35次掌声,掌声久久不停,每次鼓掌我都标记在报告里,手掌都拍麻了,发自内心的!”
      与上述消息一起发出的,还有陈叶翠邮寄“十八大首日封”的新闻。11月7日晚上,在下榻的北京国际饭店,陈叶翠来回排队3次,购买了120个信封,连夜写好,寄给社区内的老书记、老党员、老搭档、老朋友。另外,还特意给丈夫及女儿女婿寄了两张。
      11月8日这天,对陈叶翠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因为这一天,是她宝贝女儿出嫁的日子。“婚期今年4月份就定下来了。”陈叶翠说,都没想给女儿选择的日子会跟十八大开幕日期相同。她不能参加女儿的婚礼,是社区居民当娘家人,送孩子到达枣庄台儿庄的婆家,举行了婚礼。陈叶翠说:“今天女儿结婚,我为自己身为母亲而骄傲;十八大开幕,我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自豪。双倍的喜悦,今天真的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女儿杨歆和女婿提文波说,妈妈不能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不遗憾。我们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
       可不呗,陈叶翠从事社区工作20多年来,经常忙到很晚才回家。使得女儿从小练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妈妈一直很忙,社区的工作也很杂,所以我一直很独立,像中考、高考时,我都是一个人去考试,没人陪着我。我从来不怪妈妈,我能理解她。”
       女儿的婚礼,陈叶翠没有参加,但2008年7月23日,她参加奥运圣火在济南传递时的火炬,陈叶翠作为嫁妆,临上北京之前拿出来,交给了女儿。
      北京归来,社区的人们在甸新东路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抑制不住激动的陈叶翠,满脸幸福花开。
       这条路上,她几年前创办的的红歌一条街,几十首歌曲还在墙上贴着,不时有路过的人边看边哼唱。这条路西,原先一直没有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几座居民楼,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安上了暖气。最让陈叶翠欣慰的是,路东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宿舍”片区改造项目,动动停停,最后经过她与开发商的一次次交锋,使拆迁户的合理诉求都被满足了。历下区一位官员这样评价说,“拆迁过程中,如何去平衡拆迁户、开发商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这是一大难题,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这个过程中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能发挥多大作用,但陈叶翠做到了,而且处理得很圆满,二汽改拆迁成了一个模范样本。”


“山东第一”的“样本”工作和荣誉

       其实,这几年,甸柳第一社区成为“样本”的工作,还做了很多很多。
       如“国学进社区的甸柳一居样本”:从2008年9月开始,引进退休职工,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几年来,已系统讲过《道德经》、《易经》、《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听众有六七岁的孩子,也有七十多岁的老人。再如“社工入驻”的甸柳一居样本:2006年,陈叶翠与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社工系专家教授建立了联系,将一些新理念引进社区。从2007年起,甸柳一居就有基爱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进驻,开展社区照顾等服务,逐步被居民接受并受到拥戴。她还与德国、加拿大等地的社区机构建立联系,把人家先进的经验、专家的理念一起用到社区。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的师生也多次到甸柳一居进行交流。再如,“小巷总理”陈叶翠解决油烟扰民创下全国样板:2008年,她忠于民意,带着居民一起与社区内入驻的饭店谈判,最终使得原在居民楼下的二十多家饭店全部搬走,门头改作服装经营等,解决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油烟排放困扰居民问题。另外,陈叶翠探索出的“民主工作法”和社区工作模式,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范。
       这些年,陈叶翠带领大伙儿建起“袖珍工厂”安置残疾人;组建了“堪比星光大道”的艺术团,13个表演队个个有绝活……她把“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创造性地总结出以党建为龙头、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的“四位一体工作法”。她探索出“四议三评两公开”自治工作法,凡是社区重大事情,都要经过社区党委会提议、社区党员议事会商议、社区居民议事会建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四道程序,评议结果向党员和群众公开,形成社区社务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评的民主氛围。
       陈叶翠常说,“居委会是为居民服务的,一个社区在自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公平公正公开,让所有的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做到风正气顺人和!”这是陈叶翠心中的社区自治理想,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在她这位社区“管家婆”的带领下,在这个0.4平方公里,拥有 2744 户、 11400 多名居民的大社区,多年实现辖区居民零失业、计划生育零超生、群体性上访零案例的好成绩。营造出了“人和乐居”的氛围。她常说“我要让老百姓在这个社区里就没有愁事,没有办不了的事,没有不高兴的事!”
       2013年春,陈叶翠当选为2012年度“山东好人?每周之星”十大年度人物,3月1日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作为“敬业奉献”的好人,给她的颁奖词是:岗位平凡,责任如山;为政以德,奉献肝胆。把共产党员的先进理念和平凡工作完美融合,把人民的重托化作汗水和心血慷慨支付。富民强鲁的壮丽事业中,永远闪耀着他们的生命光华。有趣的是,颁奖的合影照片第二天见报,里面没有陈叶翠的影子,原来她是被社区居民拉到一旁去合影了。2014年3月6日,她应邀为2013年度“十大好人”颁奖。
       2013年秋,陈叶翠荣获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9月26日进京参加授奖仪式。11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济南视察时,对历下区甸柳一居和陈叶翠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随后,历下区委书记田庆盈主持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全区范围内再次掀起向陈叶翠同志学习的热潮。
      从2003年成为山东第一个直选的小巷总理以来,十年里,陈叶翠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泉城巾帼十杰”、“全国社区服务先进个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小巷总理”之星、“平安山东建设先进个人”等数十项荣誉称号。2007年,被当选为山东省党代表,2011年4月1日,再次以全票当选甸柳新村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她还被居民誉为“社区功臣”、“社区好当家”等。
       2013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甸柳一居,对陈叶翠连续蹲点采访17天。并在12月13日到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三个栏目以连续或专门报道的形式介绍了陈叶翠的典型事迹。其中,她对记者说的一段话,特别耐人寻味:“我们的社区党员我们的老百姓,不能我们天天去见习总书记,也不能天天见我们省委书记,也不能天天见我们市委书记区委书记,他每天见的就是我,我虽然没有那么高的职务,但是我就能代表我们的党在行使着,为人民服务的这种权力。这样说有点大,实际上真是这样。我要是干不好,他们就骂共产党,要干的好, 她们对党的感情就更加深厚!”
       2014年五一节前夕,陈叶翠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天天有事,没有一天能静下心来坐一会儿”

      以上这句话,是今年春天陈叶翠对我说的。
      那天,怀着敬仰之心,我走近甸柳一居办公楼。路南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善行义举四德榜”。办公楼墙上的橱窗里,则张贴着“幸福箴言”书法,是老地质队员段惠功写的。
      进入一楼大厅,靠后的一间屋子里挂满锦旗。有“和谐社区,敬老爱老”,是“二区八号楼二单元颜老太”赠送的;“情系老人、真情奉献”,落款“颜老太的儿女们”。有“情系百姓办实事,为民解忧贴心人”,甸柳一区四八九十号楼送的;还有“感谢甸柳居委会陈主任及全体领导同志”的“社区居民的娘家,帮扶解困胜亲人”,是“甸柳小区二区居民”送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宿舍全体居民”送的是“情系百姓冷暖,共建和谐家园”;随后,该宿舍4号楼全体居民又送来了“勤政为民办实事,齐心拥党获恩泽”。济钢重机公司送的是“企业好参谋,百姓贴心人”。“余晖映朝霞、情系下一代”,落款是“你们的孩子李燕”。
  点名赠给“人民公仆陈叶翠”的有“鞠躬尽瘁为民,无私奉献为党”,落款是“二汽卫生所”。还有“为民办实事,共建结硕果”,落款是“甸柳二区五号楼全体居民”;“为80岁老人排忧解难”,落款是“居民张静华、刘象乾夫妇”。
      沿在通往二楼的楼梯间,右边的墙上标牌显示“健身气功”、“传统太极”、“健身秧歌”等十几个文艺团体的活动时间。当时二楼的活动室里,人们正在练健美操。“尽心竭力、服务群众、无怨无悔、情系百姓”16个金色的大字,就镶嵌在陈叶翠的办公室门口。周围还有包括“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在内的几十块金色、银色的匾牌。
      据了解,这座小楼是2006年由原先的平房翻建的。一开始,陈叶翠还担心凭空加上一层,会影响后面住户的采光。没想到居民通情达理:“又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为了大伙儿有活动场所,为了残疾人有工作的地方,为了小学生有读书的阅览室,屋里少见点阳光不要紧,只要咱社区充满阳光就行”。
       敲门进去,陈叶翠正和一位老太太聊天。两个人坐在沙发上,老太太的头晃得很厉害,若没有中间的小茶几,完全有可能头碰头、脸碰脸。陈叶翠说:张嫂子,这事你可得想清楚了,问问你儿子同意不同意把他妹妹的户口落到你家……”,原来是社区一居民为了给孩子落户口的事来找陈叶翠。女儿的户口在甸柳集团,女婿的户口在德州。“她也是去年11月20日刚从甸柳集团迁过来的”。“住在咱的社区,有事咱就得管,不管有没有户口!”我想起了陈叶翠常说的这句话。
       送走了摇头晃脑的老太太,又进来一位询问孩子入托的小青年。小青年还没走,又来了请示工作的小姑娘,可能因为什么事情没有讲明白,陈叶翠的声音有点高。“天天有事,没有一天能静下心来坐一会儿。”陈叶翠说。“我脾气不够好,做什么事都想完美,这让同事们都跟着累。”
      坐在她对过的刘副主任说,每天一上班就这样。下水道堵了、夫妻闹矛盾了、考大学报志愿了,甚至年轻人找对象,孤寡老人想吃啥,都爱来找陈主任啦啦,她成了居民的“主心骨”。这几年,陈主任一直带病工作。前年还做了一次大手术,去北京开十八大的时候,戴得都是假发!
       在陈叶翠的办公桌旁的书橱里,除了整齐排列的各种文件档案盒,还有她的几十本日记。其中,两幅已经裱好的书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打开一看,一幅写的是:“精彩小话筒,和谐大社区”。一幅写的是“上头千条线,社区一根针,巧手绘美景、情暖众人心”。
       好一个和谐大社区、情暖众人心。
       那天,我离开的时候,已夕阳西下,陈叶翠还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当时,甸新东路上的树木已经发芽,沁人的绿色令人快乐。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山野里走来的“小巷总理”,融入城市、管理城市,用自己的行动和谐了社区,繁荣了居民生活,好样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