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今文化”孕育城市精神——魅力盖州尽在彰显城市特色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作者:于学忠时间:2014-09-20热度:0

    “古今文化”孕育城市精神


    ——魅力盖州尽在彰显城市特色系列报道之二

[img]http://www.gaizhoushixu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6/095511tkoz3wnwnnzqipr3.jpg[/img]
  
  编者按: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在于它独有的城市特质。
  一个理想的家园,不在于它的奢华,而是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18亿年前的海蚀地貌文化、5000多年的石棚文化、2400多年的辰州古城文化……沉淀在盖州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市民的血液和气质里。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孕育着城市的精神。
    当“8.9”、“8.4”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盖州人民迸发出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面对灾难,我们蓦然发现,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份至诚至深的关爱;身边的平凡人中,竟有那么多的英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连续作战”的拼搏精神,已深深融入盖州人民的灵魂中,共同塑造出“开放、包容、拼搏、创新、和谐、多元”的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该怎样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山海林泉,风光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山海龙游赋予了盖州的魅力。



  (一)
  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符号?盖州的文化坐标如何在传承中标新立异?
  2013年12月22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盖州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新突破”。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以及两会隆重召开。
    市委书记、北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班耀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班耀康要求,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保护提升旅游发展。与会提出的“八个一体化”、“三个五工程”、“六个农业示范区”中的“三个五工程”就是盖州的旅游。
旅游业是目前公认的朝阳产业,极具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旅游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发挥独有的资源优势,把发展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改善发展环境,站在新高度,增强紧迫感,开阔大视野,明确新思路,制定新措施,真正把旅游产业从一般产业提高到主要产业的重要位置上来,作为壮大盖州经济的重要措施抓好抓出成效。
    盖州古城作为盖州最大古董,是宝贵财富要保护好,要将古城的品质提升好、建设好,从而提升盖州的城市品位。同时,这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盖州与周边县区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盖州有悠久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盖州古城也是关外唯一一座保护相对完好的古城。一个城市的特色不可复制和再生,保护、提升、建设、管理古城与城市的品质息息相关。保护、提升古城对拉动盖州市发展商贸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就业的最有效途经和办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克服模糊认识,要将文化古城作为"五大板块"之一建设好。同时古城的保护、提升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是还盖州人对古城保护的夙愿。同时,各部门在古城的保护、提升上要兼顾好与群众之间的利益,要为百姓的长远利益有所担当。
    新的指标评价体系目标指向明确,就是在更高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五大旅游景区。瞄准营口地区每年1600万游客量,充分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产业培育和宣传推介力度,推进旅游产业整体化、品牌化,着力打造以山海广场为起点,以“五大旅游景区”为节点依次相互衔接的环状黄金旅游链。
  在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单纯的财富增加和物质积累,对于个人存续感受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而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
  文化是永恒的,是流动的,活泼的。它不同于用钢筋水泥打造的、纯经济的物质的既得利益,这些几十年后的“现代垃圾”终究要被人们清除,而现代文化将会在嬗变中永生。
  做实“今天文化”。在盖州,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山、海、林、泉、寺”相融和谐,生态文化、海洋文化、温泉文化、儒释道文化有机结合。
  沿海岸线是盖州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是打造“东北海滨旅游首选之地”首要的基础条件。如今,北海海洋公园,突出海蚀地貌、海滨浴场、红海滩、白鹭园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烽火台、渔人码头、北海禅寺等28个子项目建设,打造10公里黄金旅游岸线,争创国家级海洋公园。项已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体娱乐于一体的滨海景观长廊、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
  北海“国家级海洋公园”,从旅游的角度看,是观光之地;从民生的角度看,是休闲之所;从文化的角度看,更像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这座在水之湄的城市公园,不仅构成一幅滨海图景,更是展现“沿海经济强市”的形象、代表盖州滨海城市的第一印象区,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大众旅游休闲场所,也是一个凝聚城市精神和城市面貌的城市公园。作为我们精心打造的新的城市文化坐标,它将会是永生的。
  (二)
  回眸昨天,历史几千年。
  盖州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资源是隐藏在城市的一座“富矿”,滋养着城市的气质。如何开发文化“富矿”,让无形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
  盖州的回答掷地有声:“把文化作为城市内涵来追求,让优秀历史文化重放光彩,把历史变为财富。”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明代盖州卫而设。据史料记载,盖县境内,汉时设平郭县。金、元、明代设盖州。“盖平”之名,是取“盖州”、“平郭”两个历文地名的首字而得。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盖州文化拥有难得一见的历史纵深感,几乎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盖州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坐拥辽东郡的灿烂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盖州独特的资源禀赋,为盖州城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浸润着这座城市的角落;盖州是“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诗词之乡”,历史以来书画名家层出不穷,元代宰相王庭筠、清末于天墀书画齐骋名噪一时,蒋荫堂填词《苏武牧羊》唱响全国,更有当代名家沈延毅、冯大中、周永家出身于此。盖州人也在耳濡目染中成为了“文化人”。
历史文化是盖州城市的本源和血脉,是城市精神最主要的底色,它的薪火相传,造就了盖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盖州独具个性的人文色彩。
    盖州古城文化占据中华文明史重要位置。千百年来,古城文化、海洋文化、水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蕴藏着盖州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推动了当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盖州是皮影戏和辽南高跷秧歌的发源地,皮影艺术和盖州秧歌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辽南戏被定为“辽剧”,是辽宁省唯一地方剧种,代表辽宁戏剧在上海世博会演出,别具特色。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农业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上释放着独特魅力,洋溢着无限光彩,“盖州品牌”特色农产品已然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独特的光热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造就了农产品“早、稀、特、优”的特点。围绕东部发展振兴规划,以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打造六个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盖州苹果”示范区以九寨为龙头,加强2万亩省级出口示范区建设,争取“盖州苹果”获批国家驰名商标。“盖州葡萄”示范区以陈屯为龙头,扩大栽植面积,推广设施葡萄生产,提升“盖州葡萄”知名度。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以太阳升、团山为龙头,强化质量安全检测,积极推进无公害生产和绿色食品农产品认证。“盖州绒山羊”专业养殖示范区以榜式堡为龙头,着力抓好标准化小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种羊销售市场建设。海洋特色养殖加工示范区以西海为龙头,加快养殖模式、品种结构调整,抓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结构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柞蚕业生产加工示范区以东部山区乡镇为主体,加大蚕场改造力度,积极扶持朗时多、金马丝绢等企业创新发展,巩固柞蚕纺织产业集群领先优势。
    生态不仅是景观,而且是产业,是民生。市委、市政府将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这块不可多得的“宝地”,精心打造“生态后花园、健康产业区”的盖州新名片——伴随着盖州踏上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的新征程,盖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阔!
    东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以赤山为核心,整合猫儿岭、绵羊岭、孙家窝棚、转山湖、玉石水库等自然风光资源,打造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
    盖州资源广博,物产丰富。农林牧畜渔各业兴旺发达,素有“北方大农业缩影”之称,更有“辽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盖州绒山羊被国家誉为“国宝”,羊绒被誉为“软黄金”;海蜇产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国60%;榜式堡镇是全国丝绢第一镇,“朗时多”牌真丝绸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各类果品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5项金奖,居全国县区之首。现已被国家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市、无公害水果示范市、秸杆养羊示范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水果出口基地、海蜇出口基地和绒山羊生产基地。盖州矿产拥有黄金、花岗岩、大理石、硅石、地热等近30个矿种。其中,汉白玉已探明储量4000万立方米,是辽宁省仅有的汉白玉资源。黄金探明储量275吨,是中国三大“世界级金矿”之一。花岗岩可开采利用储量40亿立方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花岗岩产地,投入巨额资金兴建的石材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正在成为中国北方石材集散地。
    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整合陈屯、九寨温泉资源,加快以虹溪谷温泉、奕丰·泉天下为代表的综合体项目建设,杜绝温泉资源盲目无序开采,打造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目的地。
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白沙湾黄金海岸国家AAAA级景区,规划整合周边名胜古迹、满清文化、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旅游板块。
蓝天碧海、盖州风情、渔家生活的丰富题材成为盖州书画家与摄影家的基本风格,开放包容、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随处可见。
    解放前,盖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如今,盖州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城市。巨变背后,是“软实力”的支撑。 
  做深“昨天文化”,海洋文化、石棚文化、古城文化、温泉文化、生态文化、儒释道文化……
祖先留给我们的古典而优美的盖州文化,将一直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

  (三)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盖州文化底蕴深厚,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盖州如何做到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从而推动现代城市的新一轮发展?
  盖州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位居辽东古城前列。正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铸就了盖州持久的城市魅力,使盖州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为了更好地让优秀历史资源古为今用,盖州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今年3月22日,市委书记、北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班耀康在古城保护提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盖州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以古城保护、提升为着力点和切入点,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盖州市发展商贸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和趣味优势,要将古城作为文盲市最大的宝贵财富保护好,提升、建设、管理好古城,提升盖州的城市地位和群众的生活品质”。
    辰州文化古城区提出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方案,全面制定《辰州古城保护提升与控制规划》——严格保护玄真观、钟鼓楼、三江会馆、普济寺、古民居等古建筑,以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园林古木等,融合周边高句丽山城、铁塔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改善环境和谐统一。
  “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据考证,盖州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唐朝盛世和辽金时期,成形于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护城河起源于盖州城区东、北部山麓,两条支流环抱老城,注进大清河,汇入渤海,水域长约15公里,与古城墙交相辉映,构筑了世所罕见的辰州城池。明、清之前,盖州的手工业、商业初具规模,在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古城盖州充当着东北的开埠口岸角色,当营口的港口还没有形成之前,南方的海船便从西河口沿大清河而上,停靠在盖州南关外护城河上的船舶码头,促进了盖州城经济的繁荣。
  盖州,自古便是一座温润如玉的辽东水城,古城四周环绕着一片带状水域,这便是被称作古城“项链”的护城河。然而,因为污染,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护城河一度失去昔日的风光。怎样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护城河重放光芒,造福两岸群众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主题活动中,盖州市从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对护城河进行改造,还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一江清水。
  结合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契机,盖州市下大决心,全面实施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以亮化和美化为重点,通过清浚河道,恢复水质,整治两岸空地,塑造景观等措施,把南关桥以西的500米护城河景观带连成一体,打造成1000米的古韵景观走廊,形成河上游览路线,进一步绿化、美化市民的居住环境,优化市民的生活空间,再现千年古城“白水绕城郭”的美丽风貌——这是盖州古城57年来首次对其护城河实施彻底治理。改造后的护城河将集古城保护、休闲娱乐、绿化景观、截污泄洪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盖州老城区一个新的生态综合体与城市景观精品观光带。
近年来,近年来,盖州立足市情,“开明开放、求是创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城市的变化,更加使人民深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和关怀,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温暖。
    盖州努力擦亮文化名片,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视。“挖掘盖州特色文化,凝聚 城市精神,让全市人民以一个更昂扬的精神状态,破除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掘的720余处历史遗迹保护好,要将保护、提升工作做好规划,将古城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保护好,做好历史文化的挖掘。并要做好古城内经营项目的科学、合理摆放。一个活跃的文明绝不仅是固守祖先的城池,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当是一条源源流淌的河流,它应当点滴汇聚着一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并在每代人的“传世之作”中蜿蜒向前。
盖州“八个突破”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八个一体化”;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加速了经济结构大转型,推动了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一张“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蓝图已经在盖州徐徐展开。
旅游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不仅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范本。创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再简单地拆除和重建,而是在充分保留城市的记忆、发展的足迹和历史的文脉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再造,城市的文化品质因此获得提升。
    从“敢为人先”到“更加协调”。2013年,全市年共接待旅游者400万人次,收入57、8亿元,其中休闲农业旅游接待300万人次,收入达到35亿元,休闲旅游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20%。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发展达到5000多万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00个,其中规模以上1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约80000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约5000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19余万人,年人均收入200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7000余元。
    今年上半年,盖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旅游创收20亿元,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盖州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重点发展,围绕五大风景功能区域,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文化古城游”在“古”字上做文章,盖州老城内保存较好的古民居约有171处,其中四合院约有50余处,突出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和提升;“生态山林游”、“祈福宗教游”突出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养生温泉游”、“浪漫滨海游”在“水”字上做文章,依托周边自然风光和文物古遗址,增强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及参与性。目前,盖州旅游业已经形成“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由“一季红”向“四季火”转变。以“点、线、面”结合的古城文化旅游体系正在推进,集展示、购物、美食、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环状黄金旅游链正在呈现。
  “盖州实现跨越发展,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城市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做活“明天文化”,盖州将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和推动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国际文化等现代文化发展,让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盖州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盖州用以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以城市精神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法将历史“复活”的同时,力将文化与城市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走出一条辰州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山清水秀凝诗意,柳绿桃红花醉人。”盖州,这座以“精神”和“文明”为软实力的城市,攀上了新的发展“高峰”。盖州已经形成了“山、海、林、泉、寺”俱全,“食、住、行、游、购、娱”齐备的旅游产业链条。
今日盖州——这是一方“世外桃源”,这是一处“黄金处女地”。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众志成城,正以百倍的信心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明天。


    【后记】:“古今文化”这个“魂”,就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应当是历史沉淀和新时期创新的结合,既能反映城市的历史,又能反映城市的今天,还能指引城市的未来。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在一座城市中的缩写。
    城市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城市精神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精神不是凭空杜撰的,必须根植城市的历史,契合城市的现实、着眼城市的未来。盖州有着2400多年悠久的历史,属古之辰州辽东重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今正迅速成长,活力四射;未来的盖州必将更加美丽、诱人……这一切,都是盖州城市精神无尽的滋养。辰州大地是儒释道文化的交融之地,诚信历来为儒、释、道家所颂扬,盖州人一向好客、讲求诚信。诚信,就是有言必行,有行必果,忠实履行承诺,以诚实换人心,以守信获得成功。无信不立,建设美丽盖州更要发掘培育诚信精神。另一方面,从古至今,包容与和谐都贯穿在盖州的历史进程中,最能体现盖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精神并非自发生成的,它凝聚、折射着人的智慧、眼光、理性、信念乃至情感,需要人去提炼、加工,需要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同探究、研磨、打造真正属于盖州的城市精神。

  ﹝于学忠/撰文    贾化真/摄影﹞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