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生献给钟爱的地质事业

来源:作者:刘连营时间:2014-07-20热度:0

将一生献给钟爱的地质事业
 ——记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工丁鹏飞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新中国建设初期,百废待兴,1956年,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大力培养新中国各行各业自己的科学家,年仅19岁的丁鹏飞积极响应祖国召唤,萌发了学习地质,献身地质事业的志向,他毅然决然报考被称为“地质科学家的摇篮”的北京地质学院,凭借着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从此丁鹏飞就将自己的一生与地质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干就是近60年,直到今天。
如饥似渴学习
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的四年时间里,丁鹏飞像一只勤快的小鸟,徜徉在知识的大森林。他惜时如金,刻苦攻读学校设立的每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除此而外,丁鹏飞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课外书籍,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地质科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北京地质学院浓郁的学风氛围和活泼的学习环境,给丁鹏飞立志献身地质事业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成长环境,在众多老师身上,他不仅汲取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也领略着导师们执着敬业、精心治学的良好风范。随着知识理论的不断积累,丁鹏飞就像羽翼丰满的雏鹰,恨不得马上飞上蓝天,奔赴山野,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实习环节,通过精心组织安排野外实习以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地质找矿的技能与本领,让同学们通过体验野外艰苦工作的磨练,培养树立敢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临近毕业前夕,丁鹏飞从在野外实习返回校园的学兄学姐述说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找矿远景非常有希望,是大显身手的好地方,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在心中暗暗萌发了毕业后到西南地区工作的决心。


到大西南去


     1960年夏季毕业时,丁鹏飞毅然决然填写的工作去向只有一个,到大西南去。最终如意地被分配到四川省地质局物探大队,该队基地在西昌,曾经为攀枝花—西昌地区钒钛磁铁矿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丁鹏飞一报到,就扑进了崇山峻岭,用学到的知识去探矿寻宝,迈出了他一生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一步。
    丁鹏飞参加的第一个野外勘查项目是1:20万米易幅磁法、放射性伽玛测量和化探测量地质调查物化探工作。西昌米易县山高林密,崎岖绵延,每天作业要背着数十斤重的行囊,时常攀越海拔超过4千多米高的山峰进行物化探扫面,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工区不仅山高谷深、原始森林密布,而且要穿越无人区,就是在这种难以想象的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丁鹏飞在老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不畏艰难险阻,历经两个年度,精查细找,终于完成了野外勘查,发现了摩沙营花岗岩体周边接触带上的锡矿,取得了找矿重大成果。
     首战告捷,给当年只有二十六岁的丁鹏飞带来了莫大激励和信心,他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1964年地质部以四川物探大队为主体,从湖南、广东、江苏等省物探大队选调人员组建了地质部第七物探大队,主要承担以富铁矿为主的物探找矿任务,丁鹏飞被选调到地质部第七物探大队701队,负责在泸沽花岗岩体周边接触带上以磁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展找矿工作。
     西南地区找矿工区无不在深山密林,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地质工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方法技术手段,更需要付出艰辛的体能透支。丁鹏飞用火热般的激情和他的同事们整日奋战在悬崖峭壁之上,终于找到了一处品位高、埋藏浅的擦崖铁矿。这是一个当年磁测发现异常、当年提出验证建议、当年见到富磁铁矿体的典型找矿成果,对在泸沽花岗岩体接触带上开展找矿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随后在该岩体的西北部、西南部接触带上相继发现多处磁异常并先后验证见矿,从而推动了泸沽地区寻找铁矿的新突破。
     从那以后,在长达15年的漫长时间里,丁鹏飞用青春和汗水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填补了多处地质工作空白区,获得了一系列地质找矿规律认识。在他组织或主持下,通过开展大比例尺磁法扫面、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等综合物探方法,发现圈定了一批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异常靶区,实现了在低缓磁异常区寻找深部隐伏铁矿的多项找矿成果,这些异常经过钻探验证,均完整揭示了隐伏矿体。


新的征程


    1978年,国家地质总局为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找矿工作,成立了国家地质总局第一综合物探大队,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充实力量。1979年春天一纸调令把丁鹏飞调到一物,担任副总工程师,加强物探找矿科研力量,从此开始了丁鹏飞地质生涯的一段新的征程。
     丁鹏飞来到一物后的第二年恰逢我国第六个五年规划开始实施,在大西南多年野外一线工作的历练,丁鹏飞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众多的找矿成果,逐渐形成了丰富独到的系统地质物探理论认识。作为分管物探科研工作的专家,丁鹏飞全身心地投入到物化探方法技术众多专业课题应用研究中去,重点对庐枞盆地1:5万物化探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他编制的《安徽省庐江-枞阳地区构造格架及找矿方向分析》成果,建立了庐枞地区地质物探理论模型框架,并对找矿方向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成果当时属创新之列,获得了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时隔28年后庐枞盆地泥河特大铁矿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从1978年来到一物直到2000年,在长达22年的工作中,丁鹏飞取得了多项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地质成果。“七五”期间,由他担纲承担的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1:5万区调中遥感物探化探应用和方法研究”项目,解决了应用遥感物探化探方法加快区调进度和提高区调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他提出的一整套适用于沉积岩区、变质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开展区调的综合方法技术和工作模式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八五”期间,丁鹏飞领衔承担了地矿部“华南地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及综合解释”重点项目,从此他的视角又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了华南地区,在此期间取得了物化探编图及综合成果12项,完成了华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并细分了该区一、二、三级构造单元,提出了该区域具备生成大型-超大型铜、铅锌、金、银、锡、钨等重要成矿带的结论,这一认识已被权威地质学家所接受,获得了地矿部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九五”期间,丁鹏飞再次受命承担了国土资源部“重点成矿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成果综合研究”项目下设的两个子课题,经过他率领的攻关团队的潜心研究,该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重点成矿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成果综合研究成果报告》,针对成矿预测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预测了找矿远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青春有梦永不老


    1997年丁鹏飞退休了,在一般人眼里,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了,应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对丁鹏飞来说,虽然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却一天也没有休息,反而比退休前显得更忙碌了。
     由于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在行业里的影响力,丁鹏飞被多家单位聘为技术顾问。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组织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中,有关负责人专程找到丁鹏飞,请他担任该项目监审专家,负责华东5省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物探工作监审。年过六旬的丁鹏飞,将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的拿了出来,项目论证、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报告评审等每个环节他都事必躬亲,严格把关,并且时常亲临野外,不辞辛苦的奔波在各个矿区工地。通过5年多的工作,圆满完成了监审任务,项目结束后他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了优秀监审专家荣誉称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展“浅覆盖区1:25万地质填图方法技术研究项目”中,聘请丁鹏飞对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担的内蒙古1:25万四子王旗幅地质填图物化探勘查技术进行专题研究,丁鹏飞根据项目要求在消化吸收了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后编出了相应的成果报告,提出重力、航磁、化探方法在四子王旗幅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条件、效果以及方法技术流程,提交了《浅覆盖区1:25万地质填图方法技术研究成果报告》,为浅覆盖区开展1:25万地质填图作出了贡献。
     被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聘为专家组成员后,丁鹏飞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全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科技项目、地勘基金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以及野外资料检查验收、成果报告评审等工作中,突出发挥了老专家把好资料关、质量关、成果关的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各类项目的实施和质量,受到了省国土厅、地勘局领导的称赞,也得到了各家项目实施单位的好评。
     丁鹏飞治学严谨,善于创新,专业造诣丰厚,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和优秀专家荣誉称号。他撰写和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告,有的被专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的被重点地质院校选为必修课教材。丁鹏飞还受部有关部门委托,担任首席专家组织拍摄了大量的专项、专题性地质物探科技成果影视资料,成为地质院校和地勘单位的必备教材。
     从青年时代怀揣探宝找矿的理想,到几近耄耋之年荣誉满身,硕果累累,丁鹏飞,一个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地质事业的地质科学专家,他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只因心中始终有梦,只因青春从未远去。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