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托起他的“地质梦”

来源:作者:姚萍时间:2014-01-07热度:0

路桥,托起他的“地质梦”
-----记“最美地矿人”省物勘院副总工程师柯有青
    我喜欢一个字:“路”,它代表着脚是你的,路则各不相同。一句“不要让人生输在起跑线上哦!”于是,我们的父母带着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探寻人生之路,我要大声地说“敢问路在何方?”
有一个从小随父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男孩,因为热爱高原蔚蓝天空下的高山、大川,好奇高原岩石的秘密,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地质专业,如愿以偿的上了成都地质学院,82年参加工作来到湖北恩施地质二队,选择了勘探之路!一干就是八年。
    他就是我们湖北省物勘院的副总工程师,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柯有青同志。
    前辈告诉我,90年代开始,国家地质找矿任务下降,资金投入锐减,地勘单位面临生存困境。为解决生存问题。地质工作开始了为国民经济基础服务的大转型。从单一地质找矿拓展到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这时我院开展了工程勘察,在路、桥、大型建筑选线、选址方面发挥我们物探的先行优势。不久,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我院传开了,有一个人放着教授不当,不愿享受高校舒适的环境,跑到我们单位神龙院勘察路桥去了!当时已经在武汉××大学任岩土工程教授的柯总,认为纯教理论的教学工作是鱼儿离开了水,他喜欢亲自实践岩土工程勘察。他毅然决定回归地勘单位,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走自己选择的路!
   柯总来到物勘院好几年了,公路勘察到哪里,柯总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2002年,我院承担了西藏墨脱公路波密到墨脱工可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西藏墨脱县是当时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气候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致使墨脱解放了50多年,公路却历经几次上马、下马一直未能建成通车,墨脱成了“高原孤岛”。
   到作业区首先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嘎隆拉雪山。因为害怕太阳升高时出现雪崩,大家出发得很早,过了山腰,路越来越陡,空气越来越稀薄,听着呼呼的山风,转夹着雪花,扣打在每个人的脸上。接近山顶时,前胸贴着雪面,匍匐着艰难地挪动每一步,直到抬不起腿。这时谁要歇下脚,可能就永远爬不起来了,旁边就有搬运东西的人死在这里连尸体都运不走。每一个人都必须踩着别人走过的坑爬过去,谁愿意还没有开始工作就倒下呢?不得已有的同志甚至把背囊里准备御寒的毛衣都拿出来甩了,洗漱用具都不要了,只是为了减轻一点点重量。柯总背公用的东西最多,他说他是高原长大的习惯了。
    翻过雪山没有路了,沿着一个沟溪,20几公里的山路又走了两天才到达工区。现场开工了,滑坡、泥石流随时都在发生!有一次泥石流来得太猛,差点把柯总他们几个人一起吞没,刚躲过泥石流,惊魂未定,旁边柯总就在赶忙在野外记录簿写起来,喊都喊不走,他说:“这里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地壳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带,你今天看到的现象明天可能就是另外的模样了,这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大家不得不看着还在滚动的泥石,边踩在上面行走。事后我们问柯总:“这么危险,您怕不怕?”他说:“怕呀!谁说不怕,顾不上怕,搞岩土工程勘察的,在工作生涯中能看到比地质灾害博物馆还真实的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并在这里为公路选址,也不枉这辈子干了这一行,难得的机会,是挑战,也是责任,哪怕死在那里!”那段时间他一直都处在非常兴奋的状态。大家感觉他犹如战士上了战场一样。因为喜爱,不怕挑战;因为喜爱,无畏无惧!他对自己的专业,爱到了死都不怕的地步。
   如果他们每个工地遇到的困难有100个,在内地50%都可以靠经验解决。可在那里100个困难99个都是第一次面对。钻机进不来,工作只能靠地调和物探方法。就这样柯总陪大家一起克服了一生中难以想象的工作、技术、生活困难,用做详勘的要求完成了这里工程可行性勘察工作。为墨脱公路的选线和修建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地质勘察报告。
    2013年11月墨脱公路终于通车了!通车的这条线路,就是当年他们勘察选定的线路!柯总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约当年的同事,一起喝酒,一起狂欢!这个游离于各种圈子之外,只有工作,从不参加迎来送往,从不参与娱乐活动的汉子,该是高兴到什么程度才能这样呀!过去这里连马帮、人力转运东西,都受时间气候限制,现在终于通车,对藏民是福音,对增强区域抗灾救灾能力,对边防巩固和社会稳定是何等重要呀!当大家聚到一起的时候竟然哭成一团了。他们此时除了有活着回来就是幸福的感觉外,更有参与建设取得胜利的自豪!
   “如果你选择了工程勘察,你就走在路的前面,无论路铺在高原、桥架在云端、隧开在深山,只要你认为能跨过去的都是路!路就在你身后!”这是柯总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3年,我院承担了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恩施公路第二合同段的工程地质勘察。这里不仅群山逶迤,沟壑纵横、植被茂密。还是溶洞、暗河、高地应力、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业内人士称这里是“地质灾害博物馆”。设计中高墩大跨桥梁、隧道群、高边坡等工程集中,桥隧比达到70-80%,因而对勘察技术要求极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高速公路,国家也是首次。
    初勘时,我们作为5个勘察单位的总体单位,柯总特别重视技术管理,为了统一勘察工作标准,他创造性的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编写了每种工法的工作细则,设计出项目报告、图标格式,连字体、字号都有统一要求。开始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有人不服他能够编写那么多专业的细则,个别人不按要求做。向来温和的柯总放下脸发过脾气、摔过野外记录簿。后来用他的方法,保证了各技术方法的协调统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家单位的项目负责、技术负责,都回过头感谢柯总的思考缜密,佩服他专业功底扎实、辐射领域广泛。后来,指挥部把这一套《细则》作为模板推广到其他工程路段。
    支井河特大桥工程,是沪蓉国道恩施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设计采用拱桥方案,跨越宽420米的支井河大峡谷,西岸陡峭,连山羊都站不住。桥墩所在部位岩体存在三条裂缝,在初勘时被另一家勘察单位认为是位于危岩体上,建议改线。若改线,全线将延长十几公里,且桥隧比例将增加,多处要重新勘察设计,工程造价将大幅度提高。设计单位为了慎重,又要我们再做勘察。对于桥墩到底是不是位于危岩体上,柯总坚持实地考察西岸桥墩的位置。记得那是岁末的日子,天空飘着雪花,走将近三个半小时才能到现场,柯总要求大家先清理障碍,给相当于岩体两倍面积的茂密植被剃了个光头,接着围着岩体挖了个巨大的U型探槽,本来就是大峡谷、探槽沟里风更大、更冷,柯总第一个下到齐人深的探槽里,拉好直尺,拿出罗盘定好方向,再拿出记录本,慢慢地猫下腰,用刷子一寸一寸的刷净岩石表面的灰尘,全神贯注岩石变化的细节,分辨岩性、测量产状,勾画标志,拍照影像,宛如一个考古大家拯救千年至宝,生怕遗落蛛丝马迹。现场开完技术分析会后,用地震透视方法进行了检验。他还不放心,坚持下谷底再探。领导安排年轻人先下的,他不放心,把绳子套在了自己身上,人悬挂起来了,他脚是空的,大家心是悬的,都不愿让柯总下去,他说:“上面固定好了,这么多人拉着,我们生死相依,没什么!”一边往下吊,他还开心地说:“我像是空中翱翔的山鹰吧!”年近半百的老顽童,一句话化解了大家紧张的情绪,跟着下去几个人,他们上上下下像蜘蛛侠一样攀附在悬崖上,实地观察研究岩体复杂的地质情况。经过7天,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采用地质、物探、槽探等多技术方法,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努力,最终得出了所选桥位岩体稳定,满足建桥技术要求的结论。最终桥梁采用了我们的方案,单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上亿元!之后,设计部门很多攻关克难问题,都信赖我们的勘察结果。
    凭着这股执着的劲头和严谨、细致而规范的工作作风,他带领同志们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环境中,创造性的完成了这里的勘察任务。不断提升我院的技术实力,使得我们单位公路勘察方面,在全省享有盛名,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实地回访时候,面对沪蓉西高速公路370座桥梁、46个隧道,柯总边走边能说出每一个隧道、每一座桥梁的名字,说出他们构造特征,比如:亚洲最高的八字岭高架桥、跨度最大的支井河钢拱桥、四渡河悬索桥。地质结构最复杂的野三关隧道、龙潭隧道,八字岭隧道,等等。
    数这些隧道、桥梁,他像数自己宝贝孩子的手指一样。可是他到单位工作好长时间了,竟然不知道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一次家里有急事用钱,他妻子找到单位问他,你现在手上共有多少钱?他说:“不知道。”那你一个月多少工资?他回答“不知道。”他好不容易翻出工资存折,从没有打过账单。问他周边银行在哪里他还是不知道,无奈他妻子只好跑到财务请他们给算一算看够不够现在的急需。
    沪蓉西施工的那年春节,院长带领一帮同事大年初一到他家去拜年,想不到他依然守在电脑前工作着!大年初二他拎着电脑包,闷头就往办公楼里走,因为来了几年很少在院部办公室工作,此时被门卫拦住了:“你是谁呀?大过年的进办公楼干嘛!”他着急地回答说:“项目年后就要交资料了,我得赶紧整理出来。”门卫看着这个民工一样装束的人,说啥也不让他进,碰巧此时院长路过才替他解了围。此事一时成了大家的笑谈。
我问柯总“太献身事业,太投入的工作,回家是要落埋怨的,您是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关系的?”他说:“尽管在家和在单位我都在工作,我的妻子并不埋怨我,她早习惯了。因为,她也是地质世家,也是工作为重的人,我们两个脾气相投。”
    轻轻的一句她早习惯了,那是他们一生的相濡以沫!一样的志趣,一样的境界!他和妻子是两条比肩延伸的铁轨,一直伸向远方!
    十几年如一日,他天天不记得吃饭时间,从来没有按时下过班,从来没有好好过个年。他连上班喝口水、上趟洗手间都嫌浪费时间。每天我上班的时候他先我开始工作在电脑前,我下班的时候他还是这样看着电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来没有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看到过他,看到他的时候他也没有过第二个动作,我怀疑他没有下过班,进而想,他莫不是电脑前的一尊“铜像”?太长时间用眼,柯总的视力急剧下降,看电脑现在仅剩不足十厘米的距离,有时还要借助放大镜。医生说他的视网膜随时都可能脱落,他随时都可能失明。他忘我的工作,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相信!
    柯总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的影响不仅在我们单位内部,更在整个勘察设计行业。我们单位的领导有一次在甲方听到他们开会说要向神龙院的柯有青学习!学习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单位到设计单位谈项目时,别人总旁敲侧击的问“柯总最近忙吧?”你说忙就麻烦了,你就只能作为项目的参与单位。你说“不忙,柯总坐镇!”别人心就踏实了,毫不犹豫的让你做全线总体单位参与工作。别人打关系牌,我们打技术牌。他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本来我们院的强项是物化探,地质灾害和水文地质是弱项。柯总发挥自身优势,身体力行把地质、水文、灾害治理现场的技术,融会贯通到工程勘察的方方面面。每个开工的新项目,都是他工作的切入点,项目开工他亲自布置,主要问题现场讲解,疑难问题他亲临解决,成果报告他亲自审定,手把手一项一项的教大家。他思维跨度非常大,能多方法贯通,宏观把握,微观分析,结合工程要求,分析处理现场问题。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技术干部分析写的报告质量大幅提高,研讨疑难问题,撰写论文的风气逐渐形成。每一个技术干部他都辅导过论文和报告,有个年轻的技术干部说:这几年我写了四篇论文,三篇柯总看过的,一次通过,顺利发表。一篇他没有看的,上下折腾了好几回才发表,不过几经折腾,我懂了柯总。他使我们的技术干部在工程勘察领域快速成长,单位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原来承接上千万元大型综合项目负责人仅1-2个,现在培养到6-7个,一般技术干部都成长为中、小型项目负责人。这些都是柯总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他带动了一批人,影响了一批人,他是技术传承的一座桥。
   他来物勘院的十多年间,主持完成了近40项国内外大中型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勘察、30多项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负责审查或主持编制了相应的成果报告。他先后荣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标兵”、“湖北省地矿局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能源化工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团队共有50多项成果获奖。2013年一次5个项目获湖北省优秀勘察工程、优秀测绘工程不同级别的奖项。
   但是该他参评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时,他以没有时间为由,一拖就是三年!该四级晋升三级涨工资了,他还是不配合人事部门整材料,说什么还不如多看一下工程资料。他取得了上下瞩目的成就,上级多次调他走,他说啥也不走,他说“我舍不得我们这个好团队,这么多年了大家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和大家一起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地利人和,我生别无他求!”
    我生别无他求!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技术干部行政化的趋势下,这是对事业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坚守!
   他是一张名片!他是一个品牌!他是一种力量!他是一种情怀!
   他是一座桥,一座引渡我们精神的桥!
   他是一条路,一条引导我们前进的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