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尧峪行

来源:作者:夏林旺时间:2013-05-28热度:0

春到尧峪天正蓝,残雪未融燕呢喃;
    钻机欢奏奋进歌,不克全功终不还。
                                           ----题记
    早就听说尧峪金-多金属矿详查项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想亲自去看一看,苦于一直没有机会。今天,趁着咨询公司地质人员出队的机会总算成行,再次亲身见证了地质人甘于吃苦、敢于胜利的三光荣精神。
     上午九点,两辆小型面包车装好出队的行李之后我们出发了。同车的是项目负责人李彦和技术员卫强。李彦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党员,技术骨干,坚守尧峪项目一年多了;卫强是去年来的大学生,一参加工作就是在最富有挑战性和传奇色彩的灵丘腰站工地。小伙子踏实肯干,很有发展潜力。关于尧峪项目,人们是这样说的,“天时”不好:山顶的积雪要到8月份以后才能全部融化而到10月份以后就又开始下雪了;“地利”不好:一个液化气罐要三个壮小伙花一个小时才能弄到山下,而上山得三个小时;面对困难,全靠“人和”,靠职工们发扬“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设计的四个钻孔均在600米以内,但2012年先后冲上去的外协钻机多达八家,却一个不落地铩羽而归。经理赵永几乎把大江南北能联系到的钻机都联系过了,好多老板在见面时向赵经理保证自己的队伍如何能征善战,但实地看过之后,或者是电话打听过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怎么办?关键时刻,队上派出了孙俊林为机长、在灵丘腰站山上创造过钻探奇迹,打造过“腰站精神”的YDX-1800钻机和年轻共产党员张应文为机长,在腰站工地上表现出色的另外一台全液压钻机。海拔2200米,设计孔深600米左右。按说这并不是很深的孔,至少对于曾经在腰站山上打过1700多米深斜孔的钻探队伍来说不会有多难。但要命的是钻孔全在构造带上,这才是“让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关键所在!1号机去年冬天上去以后终于在腊月二十六那天终孔。但二号机却在打到100多米深的时候重蹈了前八台钻机的覆辙:可以蝇索取心,但提钻更换钻具以后就下不去了。
    快到尧峪村的时候,目的地近了但路更难走了。由于头一天刚下了雪,赶上太阳一晒,风一吹,泥泞湿滑全占了,小面包车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一样艰难地往山上爬。到了项目部,通红的炭火和烧得沸腾的水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的感觉。蹲点指导的钻探安全技术工程师徐学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去年冬天,孙俊林他们打到100多米的时候就再也下不去了,想尽了各种办法只好重新开孔。今年3月18号,这些顽强拼搏的钻工兄弟们就踏着积雪上了山,继续他们未竟的使命,累计已经钻进到180米了。在李彦他们的带领下,我穿着高筒雨鞋一步一滑地向机台走去。山窝子里背风,不太冷;但山坡上的残雪和昨天的新雪夹杂在胡跑乱窜的狂风中吹到脸上让人怀疑那蓝莹莹的天与“午后温暖的阳光”是否真实存在。钻工们正在提钻。我问了一下,4.6米的钻杆,38根;提钻时,那神情之专注、动作之熟练、配合之默契让手握照相机的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当过地质员,就算加班也是在室内;但钻机上的弟兄们却是要日日夜夜守护在钻塔跟前的。尽管有塔衣、有炉火,但在那些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在漫漫长夜里他们又是怎样挺过来的啊?当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日进三四米的钻孔终于成长到一百多米时却在一个寒冷的早晨里被宣布夭折了,那心情该有多么沮丧啊?去年国庆节后的一天,当大多数人还沉浸于国庆长假的疲劳中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尧峪却被一场五十多公分厚的大雪封了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旧雪未融新雪再添。路是装载机和人工配合清理出来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堆放在路边没有融化的陈年旧雪见证着一切。华北五省普降大雪的那天,尧峪更是得到了特别关照。本来别处的雪也只有70公分左右,但老天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把别处的雪给他们卷过去了。接班的工人一觉醒来却出不了门:1.5米厚的积雪把门堵死了。看着他们把门埋在雪里只剩下20公分左右在雪上边的照片,听着他们乐哈哈的讲述,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三光荣”、“四特别”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姑且不说,我只想说他们是十足的革命乐观主义者。
    尽管条件艰苦,地层复杂、任务艰巨,但项目上的所有人都表现出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习习春风中我随车而返回到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但关于尧峪的思考却越来越清晰地在脑海中形成。铿锵尧峪,不虚此行,“三光荣”精神将继续催我上进,促我前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