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圆梦

来源:作者:田学元时间:2013-04-06热度:0

                                         煤田圆梦
                                          田学元
  “幼年即萌探宝志,煤田解甲梦始圆。”
  这是我退休时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诗句。回想起来,我从事地质行业的历程,还有点儿曲曲折折。
  我的家在鲁中山区北侧的平原上,孝妇河水日夜从村边静静地流过。小时候夏夜村头乘凉,奶奶把我揽在怀里,讲故事似的指着月色朦胧下的远山对我说:别看山上长不好庄稼,可是里边藏着宝贝,有一种长着“透地眼”的人,到那儿一站,就能看出山肚子里有啥宝。她还特意指了指东南方向的一座山峰说,有一句俗话:“打开黉山,山东没有了穷汉!”当时才五、六岁的我,听了似懂非懂,懵懂中只觉得十分神奇和令人向往。
  长大上学了。小学还没有毕业,我就到一所中学去应试,结果被录取,心里非常高兴。可是父亲却说:“咱家穷,上不起啊!”我好着急。
  忽有消息传来,一所矿业职校要招生,若能考取学校里管吃。这“管吃”二字有很大的诱惑力,我赶紧再去应试,结果又被录取。1951年8月,我唱着刚刚学会的《歌唱祖国》走进了“煤职”的大门。
  一开学,老师就给我们讲诸如找矿、建矿、采矿的事,我听了觉得很新鲜,感到和奶奶说的那些话有点儿联系,心中升起了一丝喜悦。突然学校改为普通中学,毕业后,同学们有的去考机械学校、铁路学校,还有的去考师范学校,我茫然不知所措。正在这时,淮河边上一所“煤矿学校”来招生,我和许多同学被录取。1954年秋,我和我的同伴一起乘上火车,兴奋地唱着《淮河两岸鲜花开》的电影插曲南下了。
  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见高高的办公楼前挂了一条大红横幅,上书:“热爱发热发光的黑宝石乃是豪迈的事业!”
  “黑宝石!”多好听的名字啊,我心里想,它当然属于奶奶所说的宝贝之列了。我被分配学“矿山机电”,上《矿山学》课时我才知道奶奶说的那些长着“透地眼”的人原来是“地质勘探队员!”心中对他们充满了崇敬和羡慕之情,只可惜学校里没有这个专业。
  毕业了,学校统一分配,办公楼前贴出了供同学选择的单位名单,有这局、那矿、那处,也有这院、那所、那厅,我看了都不中意。正当我不知道选那里好的时候,忽见名单后边有一个“华东煤田地质局”,突然,我的眼前一亮:那不就是一个探宝单位吗!霎时间当年奶奶讲的那些童话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尽管学校没有给我一双“透地眼”,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志愿表上写上了“地质勘探”四个大字。
  1957年8月末,我从淮南赶到济南,到华东煤田地质局报到。热情的干部处长向我介绍:咱们地区的地质队伍1952年刚刚建立,现在山东境内有121、122、123三个勘探队,分别在鲁中北部、鲁中和鲁南一带施工。他想了想说,121队缺机电人员,你到那儿去工作吧!顿时我觉得好像有了新家,即刻起程到驻淄博洪山的121队报了到。一开始领导安排我在机电科工作,以后又调政工部门。
  第一次见到钻机是在杜坡山上。灿烂的阳光里,高高的钻塔下,有几位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在安装机器,钻塔旁有两个小伙子一边在整理管材,一边轻轻哼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他们个个健壮而威武,好不使人羡慕!
  第一次见到“取煤”是在巴漏河畔。那是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钻场上灯光闪闪,机声隆隆,长长的钻杆“嗖嗖”地从几百公尺的地下升了上来,“哗啦啦!”当一段乌黑锃亮的“煤芯”落在了工作台上,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打出宝贝来了!打出宝贝来了!”瞪大眼睛向身旁的地质员老师请教,他给我讲“寒武纪”、“奥陶纪”、“石炭二叠纪”……。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奶奶说的那些长着“透地眼”的人就在我的面前,现在我和他们走到一起来了!想着想着,心中一阵狂喜。早晨,当我离开工地回望钻塔时,只见整个钻场正沐浴在无比灿烂的晨光之中……
  那时各勘探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处山东东部山区、丘陵地带的老矿区改扩建工程服务,以后又到矿区外围寻找新的煤田,可是屡屡出击,总是收获不大。但若到铺着厚厚黄土层的广大鲁西地区打煤如同大海捞针,人们视为畏途,不敢涉足。一时间地质队伍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尴尬境地。
  正在这时,驻在兖州兄弟的123队普查队,在华东区局的策划与部署下,毅然跨过津浦铁路,在150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开始了艰苦的踏勘。他们风餐露宿,战天斗地,“是那天上的星”为他们“点亮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他们“报告了黎明”。普查队员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行程7600多公里,走遍了20多个县市,取得了几万个数据,经研究分析,上钻验证,于1957年秋天,发现了有一百多亿吨储量的肥城、兖州、滕县三大煤田。消息传开,省委领导接见,中央媒体报道,全局地质队员群情振奋!
  在厚厚黄土层下发现“全隐伏”大煤田的壮举,是山东煤田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地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给人们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地质队伍纷纷走向平原。从此山东以至全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
  1964年,煤炭部试办“托拉斯”,在徐州成立了“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接着驻山东的煤田地质领导机关也迁往徐州成为它的下属机构,先后并入了建井和设计部门成立了“华东煤炭工业基建公司”,各勘探队归其领导。1966年夏天,我也从121队调往华东煤炭公司所属的《华东煤矿》报社工作。
  面对体制和工作巨变,我心中的“地质情结”没变,我常常想念曾在一起工作过的勘探伙伴。“文化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上级决定撤销华东煤炭公司及其基建公司,干部重新分配。消息传来我异常兴奋,多么希望再回地质队。可是这时山东的各个勘探队为“扭转北煤南运”已经被调南下,122队和123队合并后去了江苏,我工作过的121队也已“直下龙岩上杭”,去了福建。我错过了时机,追赶不上他们了。
  面临新的选择我犹豫不决。忽然得到消息,山东各队南下前后,地方煤矿抽调钻机在泰安成立了新的地质队伍。我真是高兴极了,立即提出申请,于1970年夏,从徐州来到了驻泰安的“山东煤田地质队”。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鱼儿又回到了大海。
  山东新建的这支煤田地质队伍,一开始只有6台钻机,360多名职工,主要在鲁中山区及胶东黄县一带施工,以后又到黄河北旦镇地区勘探。华东基建公司撤销后,原机关中的地质勘探干部及其仍在山东施工的地震三队与驻泰安的地质队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煤田地质勘探队”。不久国家决定开发鲁西南煤田,建设大型的兖州煤炭基地,省和煤炭部非常重视,又从矿区调入钻机和职工,并多次下达招工指标,调拨设备,原3个工区扩建为3个中队,随后又从贵州调入地质普查和测量人员,原在四川华蓥山施工、有着600多名职工的169队(现山东一队)也开进了鲁西南。这样,山东煤田地质队伍逐步发展成为有4个勘探队,一个物探队,一个机修厂和化验室,职工达2500多人。1975年9月,山东省革委会下达文件,正式成立了“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至此山东煤田地质行业又获得了新生。
  新建的山东公司(以后又改称局)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鲁西南,同时兼顾胶东龙口。兖州煤炭基地(包括兖州、栆滕、济宁等矿区)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公司调集队伍,在兖州、邹县、济宁、嘉祥、微山、金乡一带摆开了战场,局队领导坐镇指挥,机关干部全力以赴,煤炭部还调外省队伍前来增援。
  会战期间,我远在老家的妻子得了重病到泰安来治疗,年幼的女儿也一起来了。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我一时陷入困境。好心的同学要调我到不必到处奔波的学校去工作。还是地质情结使我没有离开。我安排好家庭,赶赴洸府河畔,和其它同志一起,或到钻机与工人“三同”,或穿梭于各钻机、工区、分队之间,了解情况,总结经验,传递战地捷报,宣扬好人好事。我曾到架在烟波浩渺微山湖中的钻台上,听战友们讲述与狂风暴雨斗,与严寒酷暑斗,与密如沙尘的蚊虫斗,与复杂地层斗的壮烈故事。我还到龙口海滨和我的钻工朋友一起,听滔滔大海与隆隆钻机的大合唱,在漆黑的夜幕下,低矮的帐蓬里,满怀喜悦地等候发现新煤层的消息……
  这期间,山东局提出了一件又一件在全国获奖的优质地质报告,为建设年产5000万吨的兖州煤炭基地和我国第一个海滨矿区——龙口矿区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这期间山东煤田人把队伍开进了湖中,把钻机安到了海岛(龙口桑岛),这“进湖登岛”并发现了大煤田(仅微山湖下探明的煤炭储量即达25亿多吨),是山东煤田地质史上的第一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局的决策者们又把工作重点转向了济宁以西更为广阔的平原——菏泽地区的巨野、郓城一带。
巨野,这个在古书上称为“大野泽”的地方,此前曾来过五支地质队伍,打了32个钻孔,只有4个孔见煤,对此无人敢下结论,队伍一一撤出,只留下了一个“巨野煤谜”。山东煤田人决心要揭开这个谜。首先采用“地震指点,钻机打眼”的方法打了3个钻孔,结果孔孔见煤,而且摸不到边缘!接着又把队伍拉到这里,展开了全面勘探。一时间洙水河畔、麒麟台旁炮声隆隆,钻杆飞转,汽车奔驰。局队领导现场指挥,专家们精心组织,并充分发挥物探的作用,结果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查清了1500平方公里内,埋藏着55亿吨煤炭资源的、可建一个年产一千万吨、开采一个百年矿区的特大型煤田,而且这里的煤是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炼焦煤。巨野煤田勘探,获得储量之多,煤质之好,用的时间之短,都是史无前例的!
  六十年来,山东煤田人踏遍了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完成钻探工程量1000多万公尺,物理点300多万个,提交地质报告和多种资料1200多件,探明煤炭储量400多亿吨,为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立了大功!
  进入新世纪以来,年轻的一代又响应上级“走出去”的号召,把队伍开进了内蒙大漠、天山南北、云贵高原以及全国各地,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国探宝。2010年12月,山东省政府正式确定我局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并归属国土资源系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动。随着体制的调整和形势的发展,山东局新的领导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确立了“1341”的工作思路,高扬“适应新体制,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的主基调,率领八千名浩浩地质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仅在地质找矿、地质服务方面,而且在新能源开发、机械制造、房地产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为全省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作为一名退休人员虽然没能亲自参加,但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同样感到自豪和骄傲。
  回顾我从事地质行业近40年的历程,我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我所崇敬的地质师或勘探工人,用“透地眼”直接去唤醒地下宝藏,奉献希望,但我确实成了一名地质勘探人员,我和他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曾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加油、助威,为他们鼓与呼,宣扬他们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和不朽的光辉业绩,让世人知道:煤炭尖兵就是“取来天火献人间”的光明之神——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回顾工作历程,我常常暗自庆幸我是一名光荣的“地质勘探队员”,我可以自豪地说:在山东煤田,我圆了儿时的探宝梦!
(本文系为庆祝“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建局六十周年而作)

田学元: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退休干部
住  址:泰安市东岳大街100号地质局机关宿舍
电  话:0538-8207315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