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奇石收藏可谓方兴未艾。大者,摆在庭院,小的,放置案头。或文字,或图画,或形状,既为“石”来运转,又可赏心悦目,还可保值增值。但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副院长郭本东二十多年来的奇石收藏,数千块石头打造的“中国通史”在“石说古今”的同时,反映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集大成却是一般的收藏者难以企及的。
郭本东,用石头来“说”历史
(——记山东物化探院副院长郭本东和他的“石说历史”系列奇石收藏)
爱上石头爱上“寻”
郭本东,1966年8月生于山东广饶。1983年参军入伍,先后担任东营市河口区武装部干事,工商局管理员,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广播电视局局长,乡镇党委书记。2005年参加全省公开招考,进入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工作。在担任工商管理员期间,曾写出过“请听听农民的牢骚话”,在1988年8月1日的《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并配编者按发表。在担任广播电视局局长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与文学作品,曾在1994年被评为“首届山东业余十佳记者”。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期间,曾“一气之下”对一名袖手旁观老百姓因蝇头小利即将械斗却等待见了血光再下令制止的派出所副所长猛踢一脚,并大喝一声跑上前制止,避免了人员伤亡而受到上级表扬。由此看出他是一位“能文能武”之人。以上材料,均出自郭本东《光荣与梦想——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手记》一书,别人给他写的序言中。
说起郭本东与石头结缘,听来再简单不过。由于故乡是大平原,从来没见过山,便对山和山上的石头心存向往。一次,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有人在筛沙子,凑上前一看,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石头上隐隐约约的花纹引起了他的兴趣,好说歹说人家给了他一块。他爱不释手,天天放到书包里。10岁那年,春节刚过,他邀上几个小伙伴骑自行车去40多公里外的淄博境内区看山,一路走来一路拣,衣服兜里塞满了大大小小喜欢的石头。没想到,等骑车回到家中,褂子裤子四个口袋都不同程度地磨出了洞洞,落得母亲好一顿数落。后来离家远行,只要看到好看好玩的石头他就收藏,甚至故伎重演,向公园里正在铺甬道的工人师傅讨要,把一块还没凝固的鹅卵石换下来,你说他痴迷到何种程度。这块石头郭本东拿给我看了,鸡蛋大小,在书橱里,他说石头名叫《明月几时有》,仔细一端详果不其然:在这块不大的石头上,活脱脱一个古代文人双手举杯、把酒问青天的形象,太传神了。
参加了工作之后,郭本东收藏奇石的天地更广阔了。只要出发,余暇别人游山玩水逛名胜古迹,他去山崖河沟寻找石头;别人喝酒打牌睡懒觉,他早起逛奇石市场以石会友;建筑工地及新修公路现场,也是他节假日或顺路时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后来,他参加了山东地矿局面向全省的干部招考,一举被录入到地质系统从事领导及管理,常随着地质队员跋山涉水,到江南塞北、边关大漠甚至苏丹去勘探,每次他的行李最重,走的路最多。面对个别同事不解,他有时无奈地笑笑:没办法,爱上石头心太软,见了美的就想存。郭本东说,他既喜欢泰山石的粗犷豪放,又喜欢内蒙玛瑙的细腻温润;既喜欢大漠风砺的铮铮劲骨,又喜欢长江、黄河石的国画天然;既喜欢灵璧、大化的鬼斧神工,更喜欢彩玉、菊花石的斑斓多彩……看来他喜欢石头、研究石头都快成了奇石专家了。二十多年来,淘石、赏石、玩石,几乎成了郭本东业余时间的全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心血。2006年,全家迁往济南时,满满的十几木箱石头占了他全部家当的一半还多。2008年到苏丹找矿,回国时,同事们都带回来大包小包的当地土特产,而他呢带回来的是一大堆石头蛋子!问他放着好好地地方干部不当来干地质,是不是与爱好爬山和搜集石头有关,一脸微笑的郭本东不置可否。
石形石画“演”历史
郭本东的办公室里,摆着许许多多的石头。小的如拳,大的似盔。个个有形有状,有的还有花有文,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郭本东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特别是2010年兼任聊城地勘院院长以后,他新的办公室简直是一个矿物标本的储藏室,慢慢的又演变成了“中国通史”的展览厅。
原来,随着奇石收藏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多,郭本东便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这些石头搞个什么系列收藏或者组合收藏。2007年的一天晚上,他照例拿出平时书不离身的《中国通史》,一边读着,一边欣赏书桌上自己出发刚刚带回来的奇石。突然,石头上的花纹图案让他一下子想到了“姜太公钓鱼”,这位渭水之滨“直钩”垂钓、幸遇文王,佐周灭商,创建齐国,被尊为“百家宗师”的白发长者,其建国的首都临淄就离广饶不远。郭本东要用石头或石头的组合来“石说历史”的想法油然而生。说干就干。第二天晚上,他便翻出自己所有的藏石,逐一观察思考,力争把每一块石头都镶嵌到自己想象中的历史长河里担当角色,但一连几个晚上几个并不如愿,只好暂时搁置。
2008年5月,郭本东去内蒙巴彦淖尔的勘探工区检查安全,在那里,他在牧民的家里发现了大量的玛瑙石和“沙漠漆”。沙漠漆这种石头表皮凝重,棱角分明,非常具有历史沧桑感。而那些透明半透明的玛瑙石,奇形怪状,煞是玲珑可爱。凭直感,郭本东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有用之才。于是他便买了一些带回工区,晚上在灯下认真琢磨。这些石头,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头颅、四肢,有的像刀、枪、剑、戟,有的还像船只、房屋等。郭本东突然灵机一动,试着摆了几块,组成的人物、动物等还真有模有样。他马上找来胶水粘了几组,摆放好,有的像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像婀娜多姿的少女。他太兴奋了。第二天一早,他跑到集市上转悠,又买回来一大堆颜色纷呈的玛瑙石。
后来,郭本东便不断琢磨,学美学重温历史,学色彩研究造型。由于历史人物画像或书本上的插图及故事情节已定格脑海,胸有成竹让他“造就”的每一件、每一组作品都栩栩如生。相继产生了“大禹治水”、“恶妇吕后”、“桃源三结义”、“西游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唐太宗纳谏”、“八一南昌起义”等反映古今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作品。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郭本东的心血和汗水。如在拼接唐太宗纳柬这组故事时,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物都比较难以把握,怎样表现,在他心中纠结了好长时间。有一次他到新疆出发,在一奇石市场上他发现一种叫新疆彩玉的石头,有的不用粘接就极似唐代人物形象。他终于找到了想象中的李世民和魏征,简直太传神了!古代帝王将相、草莽英雄或文人雅士,如秦始皇、文天祥、辛弃疾、李清照、李时珍、岳母刺字等等,他都有石头表现。如“南宋抗金英雄辛弃疾“就是他花了1300元从新疆买回的一块天然新疆彩玉。而现代人物“袁世凯”则是周末去南部山区游玩时,苦寻石头无果最后在一条河边洗手时意外所得。石中那高高的帽子、圆圆的脸,短而粗的脖子臃肿的两肩,略微鼓起的嘴巴上似乎还有一撮胡须,活生生的像极了袁世凯。
前几天去聊城,走进郭本东的办公室,只见三面墙上摆放着27个特制的“书架”,高两米半,宽一米,上下共4层。从上面数分别是是历朝历代的科技文化发明、重大历史事件和有关历史人物,第三层则是大的历史朝代的开国皇帝,最下一层是用羊皮绘制的各个朝代重大战争、航海等示意图,用以补充说明用石头不好表现的重大历史场面。细数近百组作品,竟有上千块之多。郭本东不无自豪的说,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朝历代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都在里面了,你自己慢慢欣赏吧!果然,从北京猿人到孙中山、毛泽东,从涿鹿之战到开国大典,都找到了响应的石组。有的还配有相关书籍、诗词等,有些字是郭本东自己用红油漆写上去的,而那些地图则是他每张花70元从内蒙古邮购来熟羊皮,亲自按照历史图册画上去的。
驻足观望,用一块块石头组成的历史长廊,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试想,若没有坚忍不拔毅力,若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深的喜爱,若不是高超的审美意识与文学创作功底,尤其是对石头的执着偏爱,谁能仅凭着个人的力量、二十多年的坚持打造自己的奇石收藏王国。笔者上网搜索及电询奇石协会,目前没有还查到国内有其他人打造出石头版的《中国通史》。郭本东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辉煌!
藏石品石悟人生
谈起几十年收藏石头的得失,郭本东不无感慨地说,一路走来四十多年,石头陪伴自己近三十年,说起来比与自己的媳妇处的时间都长。这确实是一种缘分,首先,有了大爱,就减少了烦恼。这种大爱就是爱自然,爱社会,爱学习。因为收藏了奇石,天南海北走,山林河中求,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愈加钟爱。拥有了开阔的胸怀就有了从容淡定的生活。从而减少了那些世俗的抱怨和心理的浮躁;其次,有了坚韧,就收获了成功.石头本质是坚硬,常玩石头的人往往会受石头的影响,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坚韧、刚毅和执著。再次,有了感恩,就想着奉献。郭本东说,收藏了几千块石头,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当欣赏着这一块块石头时,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有了这种馈赠,才给你带来了好的心情,锤炼了的意志,启发了智慧,丰富了人生。郭本东还说,收藏石头,除了感谢家人,还要感谢单位的兄弟们,他们外出找矿,无论去哪,总会带回几块石头;当然还有外地的石友特别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郭女士,在打造奇石版《中国通史》的过程中,不仅帮着找石头,还几次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寄来羊皮和石头,来共同完成这项“建史”工程。这也算得上是中国奇石收藏界的壮举。
采访到最后,郭本东表示,自己用十几年心血完成的这部奇石版“通史”,尽管花去了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不后悔,等日臻完善后捐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欣赏奇石的同时也记住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
古人云“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当郭本东把石头赋予了灵性和使命,再平凡的石头也变得可爱起来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