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找水打井图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2-12-17热度:0

编者按:
        2011年春,齐鲁大地旱魃肆虐。温总理亲赴山东“问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紧急部署,省国土资源厅临危受命,与我省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与紧急驰援我省的抗旱找水打井队伍并肩战斗,发起了一场紧张有序的打井行动。40多天打成深水井1492眼,极大改善了缺水区人畜饮水困难及农田水浇条件。
    自2月23日起,大众日报及本报记者历时月余,行程4000多公里,深入打井队及临沂、泰安、潍坊、济宁、莱芜等市10余个县市区的20多个村庄,访水问井。所到之处,百姓对打井行动交口称赞。真可谓打井打到了百姓心坎上,一眼眼井,就是一个个民心桩。记者有感而写,以报告文学形式再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打井场面。敬请关注。
    目前,我省为山丘区找水打井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期待着“打井图”这轴长卷,更加精彩地舒展在齐鲁大地上。
 
 
 

辛卯找水打井图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卞文超   本报记者刘义明 吴文峰

 

   钻塔生长的地方,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诗情画意,

 但迸出的带着泥沙的浆液,可以洗涤我的灵魂!

                                                                                                     ——钻井工老高写的诗

 

 引  子

 

  2011年2月,山东大旱。大部分地区已连续半年无有效降水。受旱麦田面积达到3400多万亩,有5000多个村庄164万人饮水告急!

  2011年2月2日至3日,农历腊月三十到大年初一,温家宝总理到山东查看旱情。他说:“未来一段时间是否有降雨尚难预料,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


温家宝总理在济宁查看旱情!

 

  辛卯春节,山东省的主要领导是在抗旱部署会和现场调研中度过的。

  正月初三(2月7日)上午,山东省抗旱二级响应启动。

  正月初七(2月11日),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等在节后首个工作日即召开联席会议,发出找水打井令。

  正月初九(2月13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亲赴山东,参加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支援旱区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启动仪式。  同日,四川、中国地调局找水打井队紧急驰援山东。

  正月十九(2月21日),我军两大给水团奉命开赴沂蒙山区。

  一年后,我们追踪采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幅激动人心的辛卯打井图,依然清晰如昨。

    

第24眼井

 

   走进朝阳庄,正逢霏霏春雨,细密的雨脚,打湿了村碑上的字:“明朝初期,孙田两姓来此建村,因位于北大山之阳,故命名为朝阳庄。”小村现属东平县接山镇管辖。青石砌就的石屋与袅袅炊烟,鸡鸣狗吠,蜿蜒胡同,衬出山村的幽静。

   73岁的牛开瑞,挓挲着白胡子,扒着门框往外瞧,他不戴苇笠,皱纹纵横的额头让雨洗得发亮;62岁的王秀芹站在胡同口,也没打伞,齐耳短发淋在雨中,已开始滴水。这是多年的习惯:让雨淋淋……


      

 上图左二没打伞者即为王秀芹!

 

 “往年一下雨就打开水窖接水。”他们的井窖里都养一条小鱼,鱼活着,说明水能喝。如果白鱼肚子漂上来,水就洗衣裳用。

  牛开瑞抹一把脸,拧开水龙头,哗哗之声,惊醒了弯腰的老伴,老伴站在屋门口,正要跳脚骂,瞥见了我们,转怒为笑,示意老头快关了。“缺水,缺怕了。”

  王秀芹现在有时做梦,还经常梦着去外村挑水吃。担着两个桶,天不亮,就去排队,石板路上,“吱沟吱沟”的水桶和扁担钩子摩擦的声音,从三更起就此起彼伏。

  朝阳庄有句民谚:大姑娘糊墙上,也不嫁到朝阳庄。“俺嫁过来,就盼井,一盼盼了四十多年。”

  朝阳庄没闲着,一直在打井。六十年打了二十眼,全是干眼儿。我们在村里溜达,打出的岩芯随处可见,有的拿来垒猪圈,有的当碌碡压场。村北头,垒有一个小场院,83节光滑的岩芯,挨密挨,排成长长的“一”字。这沉重的石头锁链,锁住了朝阳庄,朝阳庄的村民有上百人不堪忍受无水之伤,远走他乡…

 



 

 上图:逄记者在朝阳庄数岩芯,1,2,3,………………83段

   刺眼的岩芯,是朝阳庄沉重的“村志”。

  去年正月十三(2月15日),四川煤田地质局135打井队副队长李年芳领着队员来到朝阳庄,看到的也是这些岩芯。和打井队一起来到朝阳庄的,还有山东省物化勘查院等地勘单位的专家,三天里,查勘地形,确定了几个备选井位。

  朝阳庄第21眼井要开钻了。

  说来好笑,打井打怕了的朝阳庄人,竟然到了迷信的程度。要先在井位处给龙王爷上供、发喜钱,打井开始,村里的所有妇女包括小女孩都回避,说是怕惊了龙王。王秀芹她们这些挑水挑肿了膀子的女人们,都在家里虔诚地烧香、磕头……

  钻机钻到120米,钻头突然死死卡在了井下的岩层里。这眼井失败了。

  朝阳庄第22眼井开钻时,刚刚下了一场薄雪,天气异常寒冷。钻机溅出的泥水洒在打井队员身上,都结成了冰。

  钻井深度220米,又是一个干眼井!

  32岁的村支书李强蹲在雪地上,手抓着腮帮子,哭了。

  连钻两眼井,已经超出了打井队的工作计划,是放弃还是继续?面对村民们渴望的眼神,当时,泰安市、东平县国土资源系统的负责人最后决定,再打!

   第23眼井,打到230米。不知谁喊了一声,“出水了!”千真万确,大家期盼已久的结果终于出现了,井里见水了!消息迅速传遍了全村,大家压抑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但是,只过了不到一天,人们的心情又结了冰。原来,虽然见水了,但水流量却如天女散花,星星点点。

   第23眼井仍然是一眼废井……

   听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景倩还没走,李强小跑着凑上去,还没到局长跟前,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就冒出了泪。刘景倩,名字女性化,但却是个七尺男儿。他给李强递上纸巾:第三眼水量虽小,但证明地下有水。咱再试试。只要有水,就能打出来。

   机缘巧合,广西桂林来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唐主任和梁永平工程师来了,两位都是全国知名的找水专家。他们踏遍全村的沟沟坎坎,徒步行程十几公里,查看地理地貌,岩层走向,还对一些断裂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地下有水,尽管过去一左一右都打过井,但井眼位置不准确。为慎重起见,又从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泰安地质勘查院和山东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调来先进仪器勘测论证,最终确定了井位。

  打井队再次进驻朝阳庄。

  当第24眼井钻探到90米位置时,奇迹终于出现了,随着钻杆的转动,地下水喷涌而出,当钻到180米时,水量进一步增大,当钻探到210米时,每小时上水量达到30立方米。

   朝阳庄打出井水的喜讯,瞬间传遍大街小巷。被“囚禁”在家里的妇女们,第一拨跑到井边上,用手去接那甘甜的水喝,而53岁的李广良点上了鞭炮,一声声炸响,在北大山周围回荡……

   村支书李强代表村民给打井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面颊上流下了晶莹的泪滴,李强的泪水,这次不带苦味……

上图 左为年轻的村支书李强!

 

   我们站在第24眼井前面,边上是村里新立的“民心井”碑,碑上一字一句详细记录着打井的过程。

   朝阳庄春雨泡过的黏土,缠住了我们的脚,也缠住了我们的思绪。抬头处,满坡的返青麦苗,正憋足了劲旺长,一派丰收好年景。


 上图,树在朝阳庄村井旁不远处的一面影壁墙!

滴水之恩,便当涌泉相报

 

   在新泰市禹村镇东沈东村,有座清真寺,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等数度重修。寺内4块古碑,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慈善捐款的名单,字迹已经模糊,其中有光绪廿九年立的一块碑,村民李朝钧一次捐出二亩地。

  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回民村。

  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个500多户并不富裕的小村,一上午就自发捐款11万元。

  捐款地点设在门口北边的月台上,靠着影背墙。墙上写着“爱国爱教”四个大字。村两委、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具体组织,家家都来了代表,少的拿一百,多的三四千。

 



 



 



 上下图,2012年3月1日记者新泰东沈东村采访。




 



  

 去年春,东沈东村大旱,人畜吃水困难。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奉命来山东打井,他们第一站就到了东沈东村,当听说东沈东村村民踊跃为灾区捐款的事儿,现场指挥陈运伟激动地蹦出一句:什么都别说了,钻吧!

  正月十七(2月19日),完成定井,正月十八开钻,昼夜不停,“他们饭顾不得吃,水顾不得喝,满身泥浆给俺打井,俺睡不着。”村民马洪军白天黑夜靠在工地上,义务为队员做饭。

 正月二十日(2月22日)凌晨1:40,东沈东村钻井出水,打井深度154米。

  正月二十三(2月25日),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技术指导组对这口井进行验收。从钻井工艺、成井质量、出水量等均达到设计要求,专家打分平均值达到90分,为优质工程。这也是山东打井行动验收的第一口井。

   验收完的那天下午,二百多名穆斯林村民自发来到清真寺,35岁的阿訇依布拉欣?马洪平领诵,村民们虔诚地为这口井,举行了《古兰经》首章诵经仪式。

 “滴水之恩,便当涌泉相报。听多了,就成为套话,但在俺村,竟然成了真的。井水,不就是涌泉嘛。”56岁的马文岭说,为汶川灾区捐款,他捐了200元钱。

   感慨的岂止是马文岭!

   四川地矿局403地质队,奉命到苍山打井,听说苍山村民自发凑大蒜支援四川灾区。他们大为感动。正赶上雨雪天,队员都感冒了,喝碗姜汤接着干;钻具冻住了,队员用开水浇,用铁锤砸,他们着急。地质队建设工程经理王锐说:能争一秒,是一秒……

   对于在北川亲历过灾后重建的马建忠来说,来山东支援找水打井更有一层深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马建忠从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来到北川县国土资源局挂职任副局长。他亲眼目睹三万山东援建大军来到北川,驻扎在这里800多个日夜。这次来山东济宁担任抗旱找水打井前线指挥长,马建忠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山东捐了我们一座城,我们只是打了一口井。”语言虽朴实,但句句贴心。

   元宵节(2月17日)那天,四川抗旱打井青年突击队在沂水县崔家峪镇对荆峪村打井,刚扎下营,就从村民口里听来一个“一担水挑两年”的故事:七十年代,这个村一户人家,除夕夜吃饺子等水下锅,男人到8里外的山泉挑水,过了十二点还不见来,女人迎到半路上,见男人正守着瓦罐片子哭呢。原来,这男人赶路时,看见别人家已在“发纸马”,心里一急,脚下绊倒,水罐子摔碎了。这挑了两年的水,洒在了路上。回去挑,不光路远,连罐子也没了。夫妻俩垂头丧气回到家,把一盖垫饺子烧着吃了……

   听着辛酸的故事,看着脚下干巴巴的点火就着的麦苗,血气方刚的四川小伙子们,激情被点燃了。

  钻机长李军不适应气候,晚上睡不着,要求上夜班,但连续3天夜班操作机器,手脚被冻伤,值完夜班休息时疼痛难忍,于是连轴转又干起了白班。

  钻井钻得不顺利。由于岩石坚硬,地质复杂,已造成5个钻头损坏,2个井眼报废。

  村民端来热腾腾的元宵,提来串串红辣椒,他们吃不下。机长罗为民说,当时大家都急疯了,请求空运钻头。18日晚,从成都空运来了专门对付“铁质岩石”的大型钻头,到达济南机场后,队员们取上货,马不停蹄赶到工地,深夜11点钟,钻机再次启动,当钻机突破了36米处坚硬岩层的时候,大家伙儿才松了一口气。

  深度打到78米,井眼中喷出的水花夹杂着石沫汹涌而出,罗为民在提起钻杆的时候,没来得及躲闪,被喷出水溅了一身。



 



 



上下图7张,2012年2月25日,记者在沂水县对荆峪村采访。

 
 
 

 

 



 

  

  一年后的3月25日,站在碧绿的麦田里,对荆峪村的支部书记张德东对我们说:现在,家家吃上了深井水。人家四川人,这么远来给咱打井,图啥?想想汶川地震那会儿,俺捐的款太少。

  不少,只要捐了,就不少;只要伸出援手,寒冷就少一些,温暖就多一些。爱心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爱的能量是不断被激发出来的。

   一直记住对方的好,人间就多些美好。

 

“八路”重返沂蒙山

 

  辛卯新年刚过,沂南县张庄镇新庄村家家户户的春联,映出了满门红,恰与一面高高的钻塔上的军旗相对。钻塔是什么时候竖起的?村民们正月二十一(2月23日)一大早起来,都觉得奇怪。

  原来,为不打扰乡亲,兰州军区给水团第一梯队深夜在打井工地悄悄扎营。这支被誉为“西北水神”的找水部队,是从宁夏星夜赶来的。在汽车灯光的映射下,连夜卸载物资,整理装备,平整场地。没吃一口热饭、没喝一口热水,没解开一个背囊,只为一个目标,第一时间开钻。

   隆隆的机械轰鸣声,震得新庄村头上的草垛都颤。这声音,把全村的乡亲们都召唤过来。

 “开钻!”10时整,一声令下,该团钻井二连二班班长、操作手沈亚峰推动操纵杆,只见钻机转盘飞速旋转起来,浑浊的黄色泥浆不断从钻杆下涌出。

  不料,钻到20米就遭遇沙石层。如果采用常规的泥浆正循环钻进工艺作业,这眼130米深的井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成井。半个月?不成!消息传到了兰州,军区机关第二天就派专人送来了先进的空气潜孔锤,改用新装备、新工艺后,钻进速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

  人员三班倒,机器不停歇。26日凌晨,当这眼日出水量600立方米的机井终于成井时,乡亲们欢呼着拥了上来,与浑身泥浆的官兵们抱了又抱,喜悦的泪水洒在一起……

  “穿戈壁,走大漠,越沟壑,爬高坡,负重前行探水源;迎风沙,冒严寒,住帐篷,喝苦水,披星戴月打井忙。”这副楹联是群众送给抗旱一线给水兵的最高褒奖。

   秦春光,山东潍坊人,钻井二连二排新兵,他与其他赴山东参加这次抗旱打井任务的23名新兵一样,提前15天下连,下连一小时后,就赶赴打井一线。作业点离家很近,领导安排他回家看看,他不回。他说:“我不会打井,不懂技术,只会干些业余活,在我的家乡,班长24小时围着钻机转,我当然要24小时围着班长转……”

  而有着“草原水神”之称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打井抗旱突击队第一梯队经过14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于2月22日中午12时抵达莱芜火车站。紧张卸载后,22日下午,突击队赶赴蒙阴县垛庄、联城、界牌、常路等乡镇。于22日晚上,在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村民的热切期盼中,第一台钻机正式开钻作业。

  “子弟兵驰援沂蒙,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场面,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彦普感慨说。

   沂南县“沂蒙红嫂”协会的30多名姐妹们搬着水果、奶粉,提着大包小包,像过年一样,来到张庄镇新庄村打井井位,热情慰问子弟兵。

   在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村妇联主任孙玉凤看到打井队官兵还没顾得上吃饭,便和王清香、段淑荣等8人一起,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了井位上。

  在蒙阴县常路镇山泉官庄村,村民李万银、王玉福得知北京军区给水团的官兵要给村里打井,连忙腾出了自己正准备结婚用的新房,帮官兵们安家。闻名全国的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86岁的伊廷珍老人激动万分,自己身体不适,她一大早就嘱咐女儿儿媳、孙子孙女带着鸡蛋和水果到一线慰问打井官兵……

   正月二十八(3月2日),来自宁夏的给水兵已连续奋战12昼夜,指挥部决定部队休整一天。官兵们洗完衣服后,拿着水桶、扫把等工具来到曾在淮海战役中担任过支前妇救会会长,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尚其英老人家中,忙着为老人提水、扫院子。尚其英老人握着战士们的手说:“八路军又回来了!”

 

“俺这是给俺老家打井啊”

 

   辛卯年二月十一(3月15日),大众报业集团工会主席耿春平就和省地矿局找水专家程秀明来到莒南县大店镇前官庄村找水。老耿的口头禅是“俺这是给俺老家打井啊。”“俺老家”,指的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沂蒙老区。

   这是大众日报与地矿局合作为沂蒙老区打的第四眼井。老耿穿的硬底旅游鞋,成了专用“打井鞋”,鞋底都磨平了,他5年为打井跑临沂跑了50多趟。

   说起打井,还有段故事。1985年麦黄时节,沂水县云头峪接到通知,大众日报社要在村里召开创刊46周年座谈会。这让云头峪乡亲又喜又愁,喜的是终于能见到亲人,愁的是,没有水招待那些老八路。当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第一任社长刘导生看到老房东那寒碜的家当,还有因缺水而干瘪的嘴唇时,沉默良久。

  两位老报人盯着院子里那高过头顶的月季花,这是报纸创刊那年同志们栽下的,刘大娘说,天再旱,也得弄点水浇浇这棵花,这可是俺的心肝儿。一句话,让老报人潸然泪下。当年沂蒙人为革命奉献的是鲜血和乳汁,我们难道不能报之以甘泉?

   1990年3月,大众日报社20多名年轻记者和编辑来云头峪寻根,看到“老家”缺水的干瘪状况,回济南就向刚担任社长的韩喜凯汇报见闻。韩社长听罢,眼汪泪水,当即赶到“老家”慰问,从报社挤出十万三千元,十万元解决吃水,三千元给老房东刘茂菊盖一座瓦房。

  云头峪终于有了容量为12000多立方米的大蓄水池。

  刘茂菊新盖的瓦房落成了,她请韩社长写几个字,韩社长写了“铭记当年”,至今这四个字,还刻在那瓦房的门楣上。

  2007年大众报业集团新一届党委决定,每年为老家办一件实事,第一件事,就是打一眼深水井。

  集团党委决定,就是打不出水来,也要给村里买辆拉水车,解决吃水问题。“这是我们欠老区人民的一笔‘债’,我们一定要还上这笔‘债’,报答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从惠及长远的角度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

   我省找水打井的“王牌军”省地矿局获知此事后,伸出援手。局党委书记、局长郑金兰说,为云头峪这样的革命老区找水打井,我们不考虑经济利益,为老区人民做点实事,值得。

  他们先是在村北打了口200多米深的井,没水。找水专家又7下云头峪,最后确定井位,继续打,水井钻探深度达到397.06米,终于打出了甘泉。

  2009年1月1日,大众报业集团庆祝创刊70周年,那块从云头峪运来,标有“397.06米”字样的岩芯,赫然放在省博物馆的展厅里,底下铺的是红绸子……

  耿春平说:“前官庄村这眼井,打了194米。最难打的是沂南县的小洼村那口井。”

  小洼村是个自然村,属于马牧池乡柳洪峪行政村。柳洪峪形状类似一个口朝北的大布袋,三面全是高山。从1939年10月到1946年9月,7年时间,大众日报社的战时印刷所就设在小村。但这个村,一直缺水。

  2010年过了春节不久,雪还没化,老耿和程总就来到了,前后来了两次。这里地质太复杂,程总压力很大,都失眠了,他怕有闪失。井打到370多米,还没有出水的样子,还打不打?打井队的领导和程总他们说,打!是所有打井人的诚心感动了老天,是小洼村老乡的福气大,井打到455米,打出了矿泉水,一天能出160多立方水,够1000多人吃的。

   83岁的老党员听说村子北山腰上出水了,专门跑去看个仔细,他看到打井挖出来的“石柱子”(岩芯)堆满一地。老汉十分激动,当即找来个小推车,拉回家几块作纪念。其中把一块直径有30厘米,高50厘米,通体光滑的岩心作为瑞石放在了大门口。他说:“这石柱子我要永远放在门前作纪念。”

   打出井来,还要配套,经过185天的昼夜施工,井水送到了前官庄村全村280户村民家里。

  2011年的10月18日,一大早,莒南县大店镇前官村的男女老少,来到街头,手里捧的竹篮,装满了山楂、枣、核桃。他们夹道欢迎的是一群办报人。

  在前官庄村新井通水仪式上,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眼泪:

 “……我们多数人,来自普通家庭,本来对群众不会没有感情。但是,我们进了城,住进了高楼大厦,离他们远了,感情就会慢慢淡了。感情是在和群众打交道中产生、加强的。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对我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他们笑了,能引出我们的笑声。他们诉苦水,能让我们流泪水。他们的难处,能让我们放不下,变成我们的挂心事。在帮助他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和他们的心就贴近了,感情就深了。我们和省地矿局为乡亲们打井,已经连续4年,打了4眼。在沂南小洼村,打了455米,差不多一里路长。这么难,一直打,就是一种感情推动着。报纸创刊地的乡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没一句怨言,不要求回报。我们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记在心里。那年过春节,我和地矿局郑局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年货,王庄云头峪的乡亲送来的一篮子炸肉、炸丸子。礼轻情义重,我们被深深感动了。这种感情,是真感情。感情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施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交往,是以心换心。有了这种真感情,看基层,看群众,看进眼里的会不一样,立场会不一样,视角会不一样,才能真正言大众心声,真正使报道有益于群众……”

   耿春平说,大众报业集团和省地矿局联合打井,仅配套一项,投资就达300多万元,为老百姓安装、配套了标准的自来水设施,800多户4000多人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春去春又回。耿春平又穿上他的那双“打井鞋”,跟程秀明上了沂蒙山。报人打井,打上瘾了。

 

 二起楼村轶事

 

   走进二起楼村,已近傍晚。夕阳抚摸着片片青石,片片青石垒的是院墙,砌的是石房,铺的是街巷。片片青石,都经过了人的手。

   这垒、这砌、这铺,洒下了多少人的汗水?浓缩了多少人的智慧?掩埋着多少辛酸故事?青石是会说话的,只因藏得太深了,好像没说。

   一位叫王澍的建筑大师懂得“石语”:中国农民砌出来一小段石墙,在美国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

 

 



 上图左为为二起楼村支书肖思拴。



  青石板上站着清癯老人肖思俊,78岁的肖大爷站在槐树下指着自己的房子说,我就是在这个房子里生的。老人身影投在青石上,长长的身影里站着一只小狗,黑嘴巴儿的小白狗,摇着尾巴看着我们,目光清澈。



 
 

  

  老人身边,站着一座石砌的二起楼,小村因此而得名。小村和楼哪年所建,不可细考。楼边躺一残碑,是清道光八年所刻。距今154年矣。

 

 

  小村得以保存,因被遗忘。村民一大半迁走,独留空空石房。为何?缺水!

 



 
 

  



 


  二起楼上的石头雕塑,据说象征着原始的崇拜!

 



 



 



 
 

  


 

 

  二起楼村家家都有水窖,就是靠水窖生存。寻常的水流子都流向街外,但在二起楼村的街上却不见水流子,因为所有的水流子都引向院内。下雨时,主房、厢房或者南屋房顶积聚的雨水都由水流子流向天井里的水窖。

  我们看见,村西有个大的蓄水池,名叫“四清池”,是1964年所建。村支书肖思拴说,闭上眼睛,还能看到当年建设“四清池”那人欢马叫、挑灯夜战的场面,那可是小村最热闹的日子。

 

   上图为1964年修的“四清池”,名字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色彩!没有深井前,人们就和这里的雨水积水!

  肖思拴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话锋一转:去年正月十七,小北风刮着,冻得打哆嗦,说是来了打井的,全村人都来了,红旗一插,又热闹了。过去,为打井,花了四五百万元,一眼,一眼,都是干的。这次能打出来?

  正月十九(2月21日)晚上9点,施工人员进驻二起楼,没有人动员,几十名村民自发帮助施工人员从车上往下卸机器,搬设备,一直忙到深夜,机器设备才安置好。村里79岁的李保英老人说,她在这个村子里生活将近60年,每天都在为用水发愁。得知打井队来了,她不顾儿女劝阻,赶到现场去,用她的话说:“看看有能帮上的忙就帮帮,没有能帮的,在旁边看着他们打井心里也美滋滋的!”

  六名施工人员搭帐篷休息,由于帐篷不是特别大,只能容纳五个人,就是五个人睡也非常非常挤。最年轻的22岁小伙子薛斌主动要求睡在运机器设备的货车驾驶室里,工友们过意不去,但是他却笑着说:“没事”。

   三天,出水了。村里放起鞭炮。井深297米,每天出水124.69立方米。这可是点睛之“井”!二起楼活了,热闹了。



 

  老人们纷纷打电话告诉在外打工的子女,咱村有水了!咱村有救了。肖思拴琢磨了一晚上,给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写到动情处,竟然泪流满面。

  因为缺水,而举家迁到济南八里桥的肖允栋专程赶回来看家乡的井,在小村里转了五六圈儿;在威海打工的肖允林,听说出水了,专门请假回来看,还有肖德发,第一次不用从外地捎水进村,他的步履走得急促,……

  摄影爱好者慕名来了,驴友们慕名来了。

  电视电影《家住泰山》剧组来了,二起楼村成了主要外景地。演员在村里呆了20多天,“大衣哥”朱之文也来了,喝着清澈的井水连连说:不孬,不孬。

  二起楼,因为有了井,有了水,审美价值一下子凸显出来。古村落、二起楼、石坞洞、神仙沟、八国崖、九龙井、四清池……

 

    上稍村轶事

 

  山路崎岖,越野车晃得头晕。过了腰庄,才到上稍村。腰庄居山之腰,上梢居山之“梢”(后改为“稍”)。这个藏于深山的小村,隶属青州市王坟镇管辖,有七百多口人,三十年出了一百多个大学生。家长用“水”教育孩子,考上大学,能喝够水,还能洗澡。

 

 

  嫁到上稍村二十多年的谭兴会,直到现在还埋怨当年的媒婆,她娘家在山南边——临朐县的傅家峪。“俺娘家缺水,俺从记事起,就是到三里外抢水。想着找个不缺水的婆家。谁想,媒人介绍到上稍村,比俺娘家还缺。当新媳妇,洗脸,量了两茶碗水,算是撩了撩指头……”她的丈夫,戴着灰绒线帽,穿着黄球鞋的冯云朴说,刚安上自来水,媳妇黑夜爬起来,端详着水龙头,发呆。

 



 



 上下图,谭兴会(女)和丈夫一边干活一边接受记者采访,笑意写在脸上。



 
 
 

  上稍村村民凑钱先后打过五次井,都不出水。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的专家来了。勘察了整整两天。听说打井,57岁的张俊亮直摇头。他不相信能出水。

  正月二十四(2月26日),开始钻井,一钻就钻了半个月。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王志强说,青州地处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处,地下多是玄武岩。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因为上来先用的磨盘钻,后来换了潜孔锤。青州是第四系井,上面是土,下面是岩石,所以中途要换钻头,成本高,费时费力。

  二月初九(3月13日)晚上八点多钟,打井成功。最终井深238米,出水量每天240立方米。



青州上稍村去年打井的地方(上图)今年早已盖好了机井泵房(下图)。远山依旧在!
 

 

 

 

  井水出来了,水花溅起五米多高,如放大了的礼花。村民围着欣赏。而精明的焦发强则开始琢磨村前的那座山。

  他要在山上建个山鸡养鸡场,把水引过去。

  半山腰上,简易的白房子,格外醒目,山谷间回荡着嘹亮的鸡鸣。我们爬上去,用了一刻钟,累得气喘吁吁。张俊亮说,过去挑水,有时就要翻山。

  焦发强不善言辞,一脸憨厚的笑,问他什么,他就讲什么,声调很高很高,像是在喊,这是常年喊山喊出来的秉性。他说,去年养了2500只鸡,其中山鸡卖了1000只,一只平均85元。卖山鸡蛋1000多斤,每斤15元。一算就是10万元。我的鸡和蛋都好卖。鸡喝的是矿泉水,散养在山上。

   有了井,山坡也生金。焦发强听说我们来写打井的事,说你们等等,我给你们点山鸡蛋带上尝尝。我们好说歹说,才谢绝了。

  上稍村盛产柿子、山楂。有了水,林果大丰收,村里的林果加工厂也跟着红火起来。50张


     上下图上稍村高大的柿子树!

    娘家是临朐的谭兴会说,俺娘家,也打出水了。

   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下图为谭兴会

   45岁的张九礼家小院整齐,房屋宽敞明亮,客厅里瓷砖整洁,还有一间干湿分离的淋浴房。张九礼说,以前洗不起热水澡。洗澡不怕费电,怕费水。



 



 

   张九礼家小院前有两个存水的大水池,在打井之前,每到雨季,就在水池里存水。现在水池里铺满落叶,已废弃不用了。

山顶上的秧歌

   二月初九(3月13日),傍晌天时,马兴志家的天井里,支了一口大锅。干柴锅底下哔哔啵啵响,滚沸的热气向上飘着、飘着,然后偏向南,跟山顶井架上的红旗飘的是一个方向。站在东山顶的打井队员都能看到。

   马兴乾、马兴春两人忙活着杀羊。两只羊,一只一千块钱。准备慰劳打井队员。马兴春一边抓着羊肉往锅里放,一边笑着嘟囔:“马凯家山顶上的那片地,咱都不要。嫌浇不上水,看看,偏偏就在他地里打出了水。真叫风水轮流转啊。”

   一年后的3月7日上午,我们站在临朐县龙岗镇马家辛兴村打出的水井旁。40岁的马凯家戴着绒线帽,在搂麦苗。他说,原来山顶上的这片地,没人要,我要了,也发愁,种花生,浇地得从山底下往上拉水,上来下去五里路。现在打上井了,我准备种樱桃。按现在的行情,四年后,一亩樱桃,能赚小二十万元。

 


 

 



 



 上下图    临朐马家辛兴40岁的马凯家戴着绒线帽接受采访。他说,现在打上井了,我准备种樱桃。按现在的行情,四年后,一亩樱桃,能赚小二十万元。



 



 



 
 
 

   56岁的村支书马兴军说,我们这里祖祖辈辈就是靠天吃饭。去年干旱得厉害。正月十四,从保定来的打井队来找水。找来找去,说在山顶上打。我说,山顶上怎么会有水?如果山顶上打出水,周围3000亩地都能自流灌溉。探井找了11个点,最后,还真是定在了山顶。真神了,竟然打出来了。

   钻机往山上运,碰上雨夹雪,路上打滑。几十个村民,就把自己家大棚上的草苫子拿下来,铺在路上,从山下铺到山顶,100多米。

 

  来自河北保定,中国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的运输车,一点点地往前爬,看着老百姓铺在路上的草苫子,看着站在寒风中,夹道欢迎的村民,水环地调中心副主任邢卫国和队员们激动地弃车步行。

  仔细端详王强,胖乎乎的,头发戗着,两只眼眨巴着,怎么看都像个粗心汉,可是这个临朐国土资源局的局长,在去年3月8日一大早,就跟同事来到打井工地联欢。跟谁联欢?水管中心有两个女高工,一个叫李巨芬,一个叫朱庆俊。给她俩过三八节。“你们都是高工,但到了俺临朐,就成了高级农民……”王强的主持词话音未落,两个女高工眼里已经有了泪花。男队员也抹起了眼泪。水管中心书记甘行平说:“给美女过节,男爷们儿怎么也抹泪了?”其实老甘的眼窝也是湿的。

   钻机旁,围满了村民。在机声轰鸣中,村民张德臣产生了个想法,急匆匆下山,回村,找出已经落满灰尘的锣鼓家什,擦吧擦吧,“当”地敲一声脆锣,成!满街里招呼,程秀娟、赵元华、张玉秀等妇女赶紧找红绸子,井快出水了,咱到山顶上扭秧歌去。

  真快,临时秧歌队排得还不熟练,《三句半》节目的台词还没凑全,水就涌上来了。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披红戴绿,赶紧往山上一路小跑,在寒风中,八个人哈出的热气,在山间飘散。

  大红绸子舞起来,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鞭炮响起来。

  时至正午,马兴乾、马兴春也忙活完了,滚烫的羊肉汤端上来……端出的是滚烫的情感。

  打井队悄悄撤离,马家辛兴村的村民听说后,提着花生、山鸡蛋,栗子,追到20公里之外的县城。

  据说,临朐解放那年,军队从山上走,当时的村民,也是这样,扭秧歌、送羊汤,敲锣打鼓谢亲人。

   满头白发、61岁的马兴升趴到水管上就喝,褂子裤子帽子上都溅上了水。这个镜头被摄影师拍了下来。他对我们说:“上级给打的是救命水,是致富水。不下雨,俺一亩麦子打百十斤,去年有了井,一亩打了一千二百斤。”


  

上图 雪后道路泥泞,辛卯年春找水打井时,临朐县马家辛兴村为施工人员在路上铺了草苫子。 


  

 上下图 辛卯年,临朐马家辛兴村民喜饮地下甘泉。



 
 

上下图  临朐马家辛兴村去年用机井水浇地的村民,今年接受记者的采访。

  辛卯年七月初一(7月31日)傍晚,饱含着山东临朐人民一片心意的两吨多新磨好的面粉和麦仁,千里迢迢运至河北保定的中国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大院。

上图,辛卯年春,临朐人们送锦旗给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在打井出水现场。


 

 



上下图,辛卯年夏天,临朐人民千里送新卖到位于保定的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受到热烈欢迎!


 
 

 “送去的这些面粉及麦仁,就是用马家辛兴村丰收的麦子加工而成的。”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树亮说。


 
 
2012年3月6日傍晚,潍坊国土资源局刘树亮局长等接受记者采访。(上一,下三图)
 
 

 


 

 


 

 

流泪的找水专家

 

   采访发现,找水专家都特别沉着、特别淡定、特别专注。因为他们考虑问题,是按亿年来计算,时间跨度大,在他们眼里,人是渺小的,渺小到微不足道。他们给人的印象,乍看上去有点儿“冷”。

  但是这次集中打井行动,找水专家殚精竭虑、千方百计。

为什么那么投入?因为有个“情”字牵着,专家动情了!

  中国地调局找水专家和山东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的水文地质专家在岱岳区的二起楼村找水,转悠了两天,找不到,他们拧紧了眉头,想退。

  这时,他们看到一个放羊老汉,用脚踢山路上的石子儿,把石子儿踢到沟里,踢了一块,又一块。皱纹满脸的放羊老汉说,听说打井队要来俺村了。要过车……

  找水专家的眼睛湿润了。

  回头继续找,终于在山顶上定了井位。

  姚春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说话慢条斯理,但在抗旱找水定井的现场,她却是敢打硬仗的“铁娘子”。

 临沂蒙阴县汇泉峪,祖祖辈辈没有水吃。姚春梅来到当地调查现有水文资料发现,找水在汇泉峪是个“老大难”问题,基本上可以断定这里没有水,相当于判了“死刑”。

  姚春梅一行来到汇泉峪那天,天刚下了雪,山高坡陡,路滑泥泞。村庄在小山窝里,被小雪覆盖。雪覆盖了地表构造,勘查也因此受到阻碍。专家组登上山头又绕到沟里,围着村子转了一大圈,都没有找到断裂带的痕迹。

 “当我们从村里转出来的时候,村民们还在街上站着等消息。他们那充满期盼的眼神,让我心里感觉酸酸的,很是对不住。车子都要走出去了,村支书又把车拦下:能不能求你们,再来看一次?”

  姚春梅走下车,握着村支书粗糙的手,眼泪在眶子里转:“那,我们再试试。”

  第二天,雪刚刚开始融化,雪一化,路更滑,正是薄雪寒天。村民们一大早,就缩着脖子在村头等,看到姚春梅远远的身影,竟然欢呼起来。姚春梅咬嘴唇:找不出水,不走了!



 
 

 

 上下图 2012年3月,省地质环境总站姚春梅总工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



 

 

  物探定井要在地表布线,定一眼井,物探人员要徒步走上20公里。这一次,在汇泉峪布的线更密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断裂。姚春梅不顾踩了一脚的泥,在村东南角下面的沟里,拨开一堆玉米秸,发现了一个断裂露头。一行人欣喜若狂。

 

 

 

图上五下四,为物探测量施工场景。2011年2月22日傍晚,省地调院在费县响井村布线测量定井。



 



 



 

 

  正月二十二(2月24日),汇泉峪村结束了无水井的历史。看着村民用手捧着刚打出的水喝,姚春梅的眼泪滚到了面颊上。

  王友芳,省物化探勘查院找水专家,他一人在东平就定了35眼井。东平县老湖镇周林村,靠天吃水多年,自筹资金打了四眼井,都是“干眼”,有的专家看了,判定这里是无水区。

  元宵节那天,梁副县长找到王友芳:“我代表乡亲们,求求您,无论如何,去看看周林村,你们要是再判了‘死刑’,老百姓也就‘死心’了。”

  有人提醒,周林村不在咱物化探勘查院的找水范围,王友芳说,什么范围不范围,没有水的地方,都是我们的范围!

  他立即组织人员仪器进驻施工,做了几条电法剖面,还真找到了富水点,后经钻探施工,打到225米,日出水量达到1000多立方米。周林村支部书记王先生感动地说:俺几辈人都感谢王工,王友芳,真是找水有方啊!

  程秀明,省地矿局801队的高级工程师。在近30年的水文地质职业生涯中,他寻找水源无数,他定的井没有一处不出水,至今“百发百中”。尤其是在被判定为“贫水区”甚至“无水区”的地域,程秀明仍能准确找到源头,预估出水源深度,常被老百姓拍手称为“水神仙”。

  但他说,找水是越来越困难。因为好找的地方已经打出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沂南县青驼镇东桃花埠村曾经在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打过13眼井,都不出水,程秀明在村里转悠了一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急得上了火,牙疼、耳朵也疼。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在东桃花埠东南角,发现了两条断层的交叉部位。不爱动感情的程秀明,那一刻,盯着断层,鼻子一酸,扭过头去。



 



上下图记者2012年2月24日下午在沂南县东桃花埠采访。 


 

 
下图,2012年2月,记者在省地矿局801队采访。
 

  桃花埠村终于有了一眼深达到201米,日出水量600立方米,可满足6000多人的生活用水的深水井。

  省地质测绘院找水专家逯光明,最见不得老百姓的热情,老百姓提着水壶、带着茶碗跟着他找水,他真有点受不了。

  在苍山县大仲村镇良屯村,他找到一个易出水点,但最后,放弃了,又加班加点重新勘探,选择了一个打水困难点。老逯说:“放弃的那个点虽然容易出水,但与地表水相连,为了防止日后受污染,我们选择了另一处在岩层以下出水的点。宁愿打深一点,多打几次,也要为群众找到优质水源!”

  山东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张春池,在号称龙城的诸城找井,白垩纪地层里虽然发现恐龙化石,但是这这种红色泥浆及粉砂质泥岩含水层不发育,断层构造不发育,找水非常困难。找了一天的张春池睡不着,深夜给负责统计数据的李春兰QQ上留言:“看到老乡没水喝,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次要找不出水来,我们就是失职,有愧于这个职业,有愧于老百姓……”

   其实,找水专家是行动最早的。在辛卯年的正月初六(2月8日)下午,大家还在休年假,省地质调查院的专家就集中起来,连夜编制出1:50万的《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富集程度图》和1:50万的《山东水资源成井条件图》,并于次日凌晨1点彩色打印出来,院长王来明、副院长李壮拿着这两张图,参加了全省抗旱找水打井联席会。这两张图,明确指出了找水方向。

 

迷人的打井图

 

  绘这幅打井图,难免挂一漏万,我们只看了23眼井,其实,1492眼井,每口井都有一个故事。打井感动了方方面面,幸福了方方面面,我们采访的时候,也被感动着。我们一边写,一边心在颤抖……

  这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环境、特定需求下的紧急行动,受到了老百姓的特殊欢迎,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耐人寻味。

  都说干群关系紧张?为什么一打井,就凝聚起来?在沂水崔家峪镇的永兴饭馆里,20多个小伙子进来吃饭,一听口音不对,一问,是四川来山东打井的,老板说啥也不肯收钱;在泰安市高家庄,钻机因为雨雪路滑运不上去,村民们说:走,我们抬上去;在蒙阴县岱崮镇东上峪村,找水专家确定的井位在一片树林中,树的主人公茂祥二话不说,毫不犹豫砍掉挡路的几棵杨树。所有打井工地上没少过一把工钳、一根铁丝。打井占了农户的地,他们都没有怨言。

  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干部,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钻工,他们都加了班,受了苦,受了累,甚至受了伤,为什么回忆起来,依然激情满怀?

  为什么大家感觉,最忙的几个月,恰是最充实的,最有意思的几个月?

   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山东省和援鲁队伍,组成300支应急工作队,投入钻井施工人员3319人,开动钻机474台。前方与后方、省内与省外、部队与地方、怎么协调?怎么服务?怎么保障?像一场战役,为什么打得如此出色?

  过去的牢骚没有了,扯皮没有了,埋怨没有了。他们寻到了“根”,摸到了“本”,理解了感恩。

   我们脑海里还装着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快出水吧!快出水吧!你再不争气,就对不起共产党!”这是在泰安市道朗镇的高家庄,当钻机打到150米进尺时,来自四川的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一个打井队员忍不住,冲着钻机的大吼。


100张。
 
 
 

 

 

 

 
 
 

 

 

 
 上8图,辛卯年正月,探矿工艺研究所在泰安道朗乡的一个战场。潜孔锤在施工,冲击出的石粉遮天蔽日
 下图6张,成功的水井上,早已盖好了机井房(下图海蓝色的小房子),记者在现场采访。
 
 
100张
 

 
 
 


 



 



上下图,他们拿着去年的国土资源导报比对,群山依旧,土地依旧,没有了去年的火热场面,但留下了宝贵的水井。 

  

 “宁可自己流血流汗,不让农民兄弟庄稼受旱!”这是省地矿五院的口号。

 “大灾面前有大爱,大难面前有亮剑!”这是山东煤田地质局的口号,他们第一年归属省国土资源厅业务管理,全局上下展开的是“亮剑行动”。

上下图,2012年3月8日下午,记者采访省煤田地质局。

 “天之大旱,百姓受难,我们不干,谁干?!”

……

   我们脑海里,还闪回着这样的画面:

   嘉祥县的县长陈兴成,把分管部门叫到一块,果断命令:地质队的井定到什么地方,供电部门的线就架到什么地方,确有送不到的地方,发电机必须到场!

  负责在桃花埠村全国抗旱找水打井仪式现场指挥的小个子,是沂南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秦立营,各路队伍都向桃花埠村聚集,不到两分钟一个电话,一部电话打热了,再换一部,嗓子讲哑了,腿站酸了,耳朵震聋了,头晕了。他坚持着。熬夜熬得眼睛发红的地矿局801队队长侯新文,突然接到任务,让他在找水打井仪式上发言,他讲了3分钟。事后回忆:“像打仗,有点儿悲壮……



上图左二为侯新文。 

  而沂水县国土资源局地环站站长田宝军,正月二十(2月22日)下午,泡在对荆峪施工现场。施工正遇到困难,钻杆在地下卡住了,几个人一起围拢到机井边,抱着钻杆往上拔,地下水忽地一下窜出来了。大家满身溅的都是泥点子,但谁也顾不上。从地头上往回走的时候,田宝军才发现,衣服都全湿了,头发粘着泥汤冻成了冰绺子。

……

  我们脑海里闪回着“国土”人的反思:

 “岱岳区的道朗镇,就在泰山脚下,竟然家家有水窖,没想到眼皮底下还有这样的村。我第一次在山东见到水窖,总感觉水窖是在西北高原上。我们打井,是来还账啊!”泰安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赵成说。

 “费县龙雨村的井出水了,二十多个人扑通跪下。那一刻,我也想跪下。”费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尹传同说,“当时看这那个场面,感到很内疚。我干了30多年地质,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这次打井。我觉得这是干了件实实在在的事。”


 

 



上下图,为费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尹传同(图中戴黑帽子者)带病一直坚持在野外,感冒多日一直没好。

 



 



 

……

   我们脑海里,抹不去的是找水专家们的科学精神:

   专家们像找矿一样找水,水,在他们眼里是液体的矿!

   淄博地质勘探院的武法伟说,印象深刻的是,时间过去了一年,到打井的地方去,看到打的井已经起作用,我们高兴;老百姓还记得我们,还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打井的场面,给我们讲述自来水接到什么程度,对我们技术人员表达敬意,我们也高兴。

  省地矿五院院长赵长河说:通过这次打井,我们在总结,怎么来服务地方?不光是水量缺,还有水质性缺水,有些地方水质比较差,好多村水质有污染,气味口感上都有污染,在服务方向上,我们应该从量上往质上转。

 

上图,2012年3月8日,赵长河(右)等在接受采访。

下图三张为采访场景!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姚春梅说,每一眼井,可以写一篇论文,蹲在办公室里构思,闭门造车,不如迈开大步走田野。

……

   我们脑海里,抹不去的是老百姓开心的笑脸。辛卯年正月二十(2月22日)沂南县依汶镇松林村的几个白发大娘给找水专家唱起了《沂蒙山小调》,其中,83岁的老大娘王学美,1947年入党,打孟良崮那年,她领着识字班给解放军喂马、做鞋,黑白的忙。省地调院找水专家、黑发红衣的杨丽芝博士,拥着白发黑衣的王学美大娘,像和谐的婆媳,又像母女,她们笑得真开心………

上图,2011年春,出水了,老大娘们唱起了沂蒙山小调。



 

上下图,省地调院杨博士和沂南松林村的老大娘。
 

 

 

   我们脑海里,抹不去的还有那种协作精神: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王光信处长说,保障无缝隙,打井牵扯方方面面,比如省国土资源厅协调交通厅,对外省施工单位车辆发放通行证,免收高速公路费。



 
 上下图 2011年2月18日,省厅领导宁廷河,省厅地环处王光信处长(上图左二)在泰安指导工作!
 

 


  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队长张绍鹏队长说,四川兄弟上来了,他们不熟悉,地形地貌,我们就把勘探好的井位,先让给四川,满足外省的要求。

  临沂,潍坊、泰安、济宁、淄博、枣庄……全部都动起来了,模糊了局长、副局长,科长、副科长,主任、副主任的界限,甚至模糊了年龄界限、资历界限,隔阂没有了,摩擦没有了,他们都成了协调员、保障员、服务员。为民服务的能量瞬间被激发出来。

  一个细节,就能说明一切。来自河北保定的中国水环中心打井队伍正月初七抵达,来时严寒,衣服带的不足,潍坊国土资源局给打井队员买的,每个人穿多大号鞋,衣服领口、袖口多大,都一一统计,比照着。温暖的细节,温暖着每一个打井人。



上下图  2011年2月 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在临朐大楼村的施工现场。
 

 

 

  我们采访过的缺水村,村名多跟水有关。比如,“古泉”和“龙雨”,是费县两个缺水最严重的村庄,虽称“泉”“雨”,其实是锥心的期盼。但在辛卯初春,他们盼到了。费县副县长鞠成祥到山东地质测绘院送锦旗,他说:“这次打井,都是最需要的村庄。什么东西最珍贵?人们最需要的最珍贵,你给他最珍贵的东西,他一定记一辈子。让‘古泉’涌泉水,让‘龙雨’献甘霖,咱打井人就是真龙!遇到为老百姓真干事、干真事的人,老百姓的眼神都变了。”


 
 

 

 

 
 

 上图 龙雨村打成的水井,几乎成了自流井,村民们都来推水。后面不远处的白色房子即为井房。



 



 



 



 
2012年2月,上图(8张)费县龙雨村,下图(三张)费县古泉村采访。

 



 



 下图:这眼井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寒的时候,常把小孩子用绳子拴到腰上,放下去用水瓢刮水,村支书说。
 

 

   萦绕在我们心头的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缺水那么多年的村庄,一直找不到水,辛卯年一找,就找到了?

   很关键的一点是,强大的技术支撑,顶尖级的专家都上了一线,还有先进的“武器”——

   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在平邑县打井,配备的是从美国引进的T685和从意大利引进的RD20型国际最先进的空压式车载钻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四队在郯城一线找水,他们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加拿大多功能V8电法仪……

  一年后,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在接受我们采访中说:找水,找出了真情、找到了位置;打井,打出了形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魄。打井打的是“民心桩”!怎么才能惠民到位?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在哪里?这些很值得我们思考。

 



 



上下图 2012年春,厅长接受记者采访。



 

  其实,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形成的,风气不是别的,关乎你我,是你我的点滴所凝。打井,打来了好风气!

  还是钻井工老高写的诗好:钻塔生长的地方,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诗情画意,但迸出的带着泥沙的浆液,可以洗涤我的灵魂!

  世界原来如此美好,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美的。我们的一切为民服务的工作,都有了审美价值。但愿这样的事更多些,这样的图越来越多,形成一个长卷……

   最后,我们向所有为抗旱找水打井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致敬!

  
 
 

 


 
 

 

 
上下图 在辛卯年春节温家宝总理视察过的嘉祥县杨西村的麦地里,记者询问当地农民攀谈。
 

 




—————————————————————————————————下图22张为2012年2月25日下午在临沂国土资源局采访————————————————
 

 



 



 



 




 



 



 


 

 


 

 



 

 
 

 
 
 
150张
 
 
 
 

 
 

 

 

 



 

 
 
 

 

 

 

 
 

 
 
___________下图:2012年3月6日傍晚记者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采访局领导…………………………………………
 
 
 

 

 

 

 

 

 

 
 

 

 

 
 
 

 

 
 
 

 

 
——————————下图:2012年2月29日记者在泰安见缝插针整理采访资…………………………………………
 
 
 

 

 

 

 
180张
上图,记者在费县采访。刘传龙张相国摄!(转载于网上)
 
  qilufeng2004
省委书记姜异康在抗旱找水打井一周年之际作出重要电话指示发表日期:2012-04-20 信息来源: 

   4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看了4月18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辛卯找水打井图》文章后,专门打电话给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徐景颜厅长。电话内容大意是:我看了这篇报道后很感动。去年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是一项服务农村的惠民工程,体现了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请你们将报纸送绍史部长阅,并感谢国土资源部对山东抗旱找水打井以及各项工作的关心支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