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桓侯庙的保护神
记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张桓侯庙东侧滑坡监测组
10月31日——11月14日,全国80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澳门的测绘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云集古城西安。规模空前的2012年中国测绘学会年会,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就在此次年会上,中国测绘学会进行了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及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的评选。作为四川省地矿局的唯一一家参评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的重庆市云阳县张桓侯庙东侧滑坡安全监测项目荣获2012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银奖,该院承担的北川老县城“5.12”地震前后重大地质灾害勘察地形测量项目荣获2012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铜奖。
张桓侯庙又称张飞庙,是长江三峡中一著名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云阳老县城的对岸——长江南岸飞凤山麓,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的祠宇。据传,张飞头颅葬于此,而身体葬于四川阆中的汉桓侯祠,因此民间有说法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张飞庙是一座文武合庙,庙里的建筑主要有七座,其中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是为纪念张飞而建,杜鹃亭和得月亭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始建于蜀汉末年的张飞庙,已有1700多年历史。因修建三峡工程,张飞庙整体搬迁至长江南岸的盘石镇龙安村,此地地理特征与原址相似,并仍然与新云阳县城隔江相望。张飞庙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搬迁项目,它的保护方案采用“原物搬迁”,就是尽可能地使用建筑物原物,主体工程于2003年6月完工,2003年7月19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2006年4月,张桓侯庙东侧园区周围建筑物出现了变形迹象。由于变形不大,当初并没有引起重视,一些人甚至视而不见心存侥幸。可眨眼到了9月,变形不但没有停稳刹车,还逐渐加剧,滑坡区内,村民的房屋、围墙出现了多处开裂变形。2007年4月以后,滑坡更是变本加厉,突然变得剧烈起来,致使正在修建的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库岸工程片石护坡下部发生成片隆起,更可怕的是,后部山体滑坡出现了一条宽10——50cm,前方下挫20——40cm的裂隙,裂缝贯通并呈弧状。种种迹象表明,滑坡正处于危险的强变形阶段。滑坡不仅严重威胁着张桓侯庙主体的安全,也威胁着周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200多万方的滑坡一旦启动,将呼啸进入三峡库区,激起巨大的涌浪,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有关方面开展安全监测应急治理抢险。受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办公室和峡江文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委托,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了该滑坡的安全监测任务,包括应急抢险监测以及抢险治理工程效果监测。
千钧一发,十万火急。“项目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项目负责人刘廷建告诉记者:“当初接到任务,我们没有考虑其他因素,想得最多的只是如何把‘精心监测、预报准确、汇报及时’落到实处,如何真正实现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目标。”
集结人员。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迅速从成都总部以及重庆分院调兵遣将组成了精干队伍,15位队员中,包括水工环高级工程师4名,测绘高工1名,测绘工程师4名。组织设备。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立即斥资购置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徕卡TCA2003测量机器人以及DL111C电子水准仪、钻孔测斜仪等,以满足高精度的测量要求。
如何构架起一个立体多维的监测网络?通过监测组反复踏勘比较,决定采取“以动制动”策略,对张桓侯庙滑坡进行三类动态监测。一是外部观测方法:使用大地测量技术和GPS测量技术等,这些技术方法不仅成熟、精度高,而且布置容易,可控制较大的区域,并能确定滑坡的边界,有效观测到坡体的绝对位移值。二是内部观测法:将多点位移计、测斜仪、测缝计、沉降仪、水位计等仪器设备埋入滑坡内部,监测滑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了解坡体内部的变形分布,确定坡体的变形深度和变形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程设计,同时指导抢险施工。埋入地下的仪器,大都可以实现集中遥测或自动观测,观测周期短而且连续进行观测。三是巡视观察法:定期安排技术人员沿着一定的线路进行巡视观察,主要观察坡面、地表附近建筑物、构筑物裂隙发展情况,是否产生了地面鼓胀、局部坍塌,同时还要对地下水出露情况、流量、水质进行观察,有效捕捉滑坡失稳的前兆。
当年参与监测的水工环高级工程师杨建荣,而今已是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测绘地理信息公司的经理,他给记者展示了一幅图、一本书。“这幅图是测绘布点图,你看,水平位移监测点有28个,沉降监测点有12个,深部位移监测点2个,地下水位监测点5个,降雨监测点2个,除此之外,我们还部署有光纤深部推力监测,抗滑桩应力应变监测。可以说滑坡监测的18般武艺我们全都用上了。”而那本关于该滑坡的成果报告,足足有160多个页码,掂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说到当年进行巡查,每个参与工程的监测人员都很激动,那时候正值雨季,而降雨正是滑坡启动的催化剂,但越是有雨,巡查就越是要认真仔细。滑坡体上到处都是骑缝式的观测桩、粘贴式的玻璃条、水泥砂浆带条、红油漆标记等,即使风急雨骤,队员们都得平心静气睁大眼睛,不能放过各类标记细微变化的蛛丝马迹。一位监测队员说:下雨的时候,在松散的滑坡体上巡查,那是得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把滑坡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手中,则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工程意义重大,重庆市有关部门隔三岔五就要组织一班人马到现场督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也曾到现场指导工作。徐部长亲切看望了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监测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监测是抢险工程的眼睛,监测工作指导着抢险工作,决定着抢险工程的成败,一定要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频繁地出野外、观察、记录,连脚都跑大了,跑肿了,荆棘丛生,地面湿滑,有时候还免不了跌倒挂彩。回到驻地,队员们又忙着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打印机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地表位移与降雨量的关系”、“位移速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降雨量与地下水的关系”、“深部位移曲线”、“抗滑桩应力监测曲线”,流水般作业出来的一幅幅曲线图,源源不断地送到应急抢险指挥部。一位指挥部的官员拉着监测队员的手说:这么大的滑坡面积,哪一处是弱变形区、哪一处是强变形区、哪一处又是牵引变形区,有精确的监测数据,有直观的图幅,简直就一目了然了,抢险施工也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回顾起那段白驹过隙般的时光,队员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有时候为了核实一组数据,反反复复跑现场好几趟,生怕看走了眼啊。”
“因为得出了不同判断,不同的结论,队员之间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直到结论统一彼此都信服才善罢甘休。”
“有些时候,为了尽快拿出当天的数据分析成果及时提供给设计方和施工方使用,不得不鏖战通宵。”
“发布滑坡预警的时候,究竟是发二级,还是发一级,地方一些人士常常作出主管判断,我们总是拿出科学数据来据理力争,虽然当时他们并不服气,但后来就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我们的付出还是值得的,监测工作得到了甲方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100分的评价表甲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96分的高分。”
和所有队员一样,唐然、魏良帅白天忙着跑野外,晚上常常挑灯钻研,他俩与另外两位院内同事合作撰写的《张桓侯庙滑坡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与应用》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上。为了全面确保监测质量,项目专门成立了张桓侯庙滑坡监测质量QC小组,在应急抢险监测期间以“正确制定预警判据”为题开展了QC活动,QC小组还荣获了全国优秀班组称号,QC成果获得了四川省地矿局一等奖,整个监测项目还获得了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四优”评选勘察组二等奖。就在这次西安全国测绘项目大检阅大评比中,很多同行还为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只申报了银奖扼腕叹息,他们说,那么重要的工程,那么高的监测质量,那么丰富的监测成果,如果申请金奖,也是稳操胜券的。
杨建荣很淡定,他说,拿金奖银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真正地打赢了张桓侯庙滑坡监测这场攻坚战、持久仗。 说它是攻坚战,不仅是监测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使用了不少新方法,重要的是监测与施工同时进行,施工随时可能造成对监测点的破坏,使得监测难度增大。说它是持久战,是因为监测从抢险施工前一直到工程竣工一年后,从2007年4月到2011年6月,时间跨度为四年多。通过整个施工过程监测,严格控制了治理工程的实施对滑坡造成的扰动,为抗滑桩的施工创造了条件,坡脚反压、中部削方等工程措施降低了滑坡的变形趋势,抗滑桩的运行完全抑制了滑坡体的变形,确保了滑坡体上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除了对张桓侯庙的威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万里长江边上的张桓侯庙,而今已是游人如织。当人们不远千里前来这里凭吊张飞这位豹头燕颔、虎须倒竖、忠肝义胆的三国名将时,可否想到曾经为了保护张桓侯庙安全的那些测量地质队员们,他们把自己的汗水心血智慧,用密密匝匝的脚印已经深深烙在了张桓侯庙的每一寸土地上了。他们的名字是:刘廷建、陈超、肖勇、余泽江、王向东、杨建荣、邓太平、王科、梁文旭、唐然、魏良帅、刘宗祥、何文才、王家鑫、魏薇、陈晶。
上一篇: 人性的光辉:工作爱较真的女子
下一篇: 人性的光辉:美丽的山涧国策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