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万钧

来源:作者:文菲菲时间:2012-11-20热度:0


   “这里,是中国最著名的雷击区!”四川地矿局108队一分队分队长何云指点着眼前巍峨蜿蜒的群山发出如此慨叹!
     这里,是四川甘孜州某地,海拔高度5000米左右,三县交界地带。
   也就是在这里,伴随着振聋发聩的隆隆雷声,四川省地矿局108地质队第一分队以雷霆出击之势,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个矿区的勘探评价,一个矿区的快速评价,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矿床变成了一个大型矿床。这无异于也是一声雷鸣,在中国矿业的天空回荡……

   108地质队一分队,仅有职工24人,其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11人,工人13人。何云,分队长兼党委书记;尹建华,副分队长兼主任工程师;周晓波,副分队长;鞠天应,技术负责。“领导班子的坚强与不坚强,与数量一点都没有关系。”一位领导这样评价说。
   2009年,108地质队与天齐盛和锂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承担了雅江措拉锂辉石矿的勘探。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一分队的肩上,从2009年到2011年,一分队完成了岩心钻探17575.49多米,槽探28454.23立方,并完成了配套的地质测量、地形测量、物探测量、水工环测量、样品采集分析、地质勘探报告编写工作。2010年6月、2011年8月、2011年十月分别提交了经省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的632号矿体、668号矿体两个单矿体勘探报告两份和矿区综合勘探报告一份。三年总共完成投入了4000多万。把一个最先只有4.5万吨储量的矿山一下子提高到了25万吨,矿山规模达到大型。
   甲基矿区位于康定县,与措拉矿区相隔只有4、5 公里,两个矿区有简单的公路相连。2011年,甘孜融达矿业公司指名点姓委托108地质队一分队承担甲基卡锂辉石矿134脉延伸勘探。项目于7月15日开工,到9月16日,野外工作全部完成,总投资975万。完成了岩心钻探5280多米,槽探2600多方,以及配套的地质测量、地形测量、水工环测量、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目前地质报告已经编写完成,准备送审。
   “那么多的工作量,他们是如何完成的呢?他们为啥可以促成一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很多人都心存狐疑。
   一位记者在采访了108队一分队的队员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翻阅他们做成的可谓等身的大量资料,你看见的,可能只是一张张图幅,可能只是一组组数据,如果穿透这些数据,穿透这些图幅,走入川西高原,走入这些地质队员别样的火热生活,别样的心灵世界,你绝对会发现另外一种人生的矿床。”
   “安全为天、质量为本”这是108地质队一分队从2006年开始涉足商业性地勘市场时就非常注重的两大法宝。可承担措拉矿区、甲基卡矿区,首当其冲的最大困难,就是安全。

   措拉矿区位于雅江县木绒乡新卫村,与康定、道孚交界,属于“鸡鸣三县”地带。矿区海拔高,队员们驻扎的地方在海拔4350米以上。队员们每年五月出队,内地早已是桃红李白春暖花开了,但那时候的矿区依然是冰天雪地。一个五月里,帐篷总要被鹅毛大雪压垮好多次。但安全的最大敌人不是冰雪,而是雷击。矿区属国内赫赫有名的高雷击区,年年都有雷击事故发生,年年都会造成人员牲畜死亡。就在队员们进入矿区的当年,该地区发生的一次雷击,直接导致了一家五口归西灭门。
   “手表不能戴,打火机不能带,金属框的眼镜不能戴,连同有金属扣的皮带也不能穿了。”队员们进入矿区前,第一堂安全培训课就是预防雷击。虽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几乎每天下午3点左右如约而至的雷鸣电闪,还是让队员们心惊胆颤。
   “住在帐篷里,帐篷的不远处就是避雷针,每次打雷的时候,避雷针就噼啪作响,且剧烈摇晃,而帐篷也在摇晃,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巨手,随时都可能将帐篷掀个底朝天来。”
   队员们给我们讲了一个遭遇雷击的故事。
   “那是2009年的时候,我们跑野外填图。两个小组的8名队员,在一个干枯的海子边遭遇了雷击。为了躲避雷击,地质锤只能扔在一边,人只能抱着头蜷缩成一团,任凭暴雨冲刷,任凭狂风撕扯,一动也不敢动,更不敢起身逃跑,那样会产生跨步电压,必遭雷击无疑。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经历过那场雷击的队员们至今都记忆犹新:“那个时候,闪电距离我们只有100多米,有时候,是很粗很粗的一根,直接就扎向地面,有时候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而来,而后就是震耳欲聋的剧烈的雷暴。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还有滚雷,巨大的火球仿佛就在眼前,呼啸飞滚,擦肩而过,险象环生。遭遇雷击,碗口粗的大树,噼啪一声拦腰折断;遭遇雷击,一些巨大的石块,被炸得支离破碎。”
   关于那次雷击,亲历的队员们都很庆幸,因为那次正处于一个山坳里,如果处在山脊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矿区的另一个不安全的因素,则是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堪忧。
   有一次,一伙人突然闯进了伙食团。虽然这是大白天,来者人多势众,甚嚣尘上,队员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抢匪们将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风卷残云洗劫一空。
   还有一次,因为甲方与当地因为赔偿的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分队遭到几十位村民围攻,叫嚣:“如果不停工,马上就炸毁钻机。”本来工期非常紧张的工地,不得不被迫停工三天……好笑的是,当地一地痞每天为手机充电,都到分队来“借”充电器,结果有一次没能“借”到,分队的一位炊事员在采购途中,便遭到了这位地痞的“伏击”,屁股上被戳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而更加好笑的,分队的汽车停靠了路边,被当地的一辆摩托车撞了,摩托车主反过来要找分队索赔。
   因为当地治安状况太差,甲方到108队工地来检查的员工,途中都不敢表明自己的身份,谎称是108队的职工,好像只有那样,才能多一份安全感。
   “一分队队员的安全问题,一直让我们班子成员非常牵挂 ,局里也非常关注,局、队有关领导曾多次深入矿区检查指导。每一次分队来电话,尤其是深更半夜电话铃响,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队长熊人武说:“安全是大问题,而另外一个大问题则是,在不规范的市场里如何规范施工,科学施工。”
   “作为乙方,为甲方施工,听甲方使唤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甲方不懂施工瞎指挥,这就难办了。”这是乙方共有的“心病”。
    而这样的“心病”,在措拉矿区开初的一段时间,频繁发生。“心病”还得“心药”治。108队一分队研发“心药”的历程走得异常艰难。
   施工设计是通过评审的,但即使按照设计来开展工作的一举一动都得及时汇报。甲方一再强调:把每分每厘都用在刀刃上,总担心增加了工作量,一些还没有施工到设计深度的孔位常常被喊停,甚至一句话就将计划的钻孔减掉。一位队员戏谑道:“人家还打一枪换个地方,而我们常常是枪没有打,就得换地方了。”
   “如果按照这种套路整下来,我们是不能提交合格的勘察报告的。因为我们的技术要求是,必须一条线一条线地搞清楚,才能提交准确翔实的资源量。”为了坚持科学施工,总工程师尹建华与甲方的有关人员据理力争。与此同时,在提交报告时,还特别请来一些著名的地质专家,从多个角度说服甲方。
    “按照设计,我们必须达到钻孔深度,如果已经到达设计深度没有见矿,继续下钻后,没有见矿的工作费用由乙方承担。”一分队作出这样的决定,完全出乎了甲方的预料。“天底下居然有这样为甲方着想的乙方,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108地质队一分队的诚信和胆识,则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钻孔得到反复验证的。
   602号孔,设计孔深90米,可到90米时并没有见到矿。如果按照甲方的想法,就应该收刀拣卦了。但按照108技术人员的分析,这个孔位应该见矿的,便继续往下施工……两米过后,矿体赫然在目,而且是连续的矿体,一直延伸了200多米。
   而另外一个孔位,在60多米时,就穿越了矿层。本来也该封孔了。108队技术人员继续下钻,只隔了3米,再次擒获一个矿层,而且这一次,还擒获的是一个超级的“大家伙”,从70多米延伸到近200米,厚厚的矿层的揭露,再一次印证了108队技术人员的科学推断。
   “人家搞地质的就是千里眼啊,如果不听他们的,好多宝贝就可能一纸相隔,无缘会面了!” 甲方的白总经理彻底服了。这个干练果断甚至有些武断的白总经理,曾两次与尹建华总工为施工问题拍桌子打板凳闹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从那以后,甲方反主为客:“施工技术、施工方法上怎么干,全听108队的说了算。”
   在措拉矿区,采用什么样的勘察手段,108队技术人员是通过反复磋商决定的。钻探是主要的手段,但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几乎所有的钻孔都是斜孔,最大孔斜达到80度,最大孔深达到400多米。而岩层的复杂坚硬,更是让施工人员绞尽脑汁,吃尽了苦头。
   李继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位反串歌手“李玉刚”来,他是负责钻探施工的,说到钻探时,他的表情没有任何一位歌手来得轻松。
   2011年5月29日到6月16日,钻进遇到了异想不到的问题。岩层太硬了,过去的钻头不管用,从国外进口的钻头也无能为力。一些钻头厂家,根本就不信这个邪,纷纷将自己的拳头产品拿来一显身手,结果大都铩羽而归。有一天,一个厂家带了16个不同型号的钻头,堪称“钻头总动员”了。从中午开钻试验,5个小时的功夫,全部钻头都彻底报废了。表现最好的一个钻头也只打了不到五米。
   如何克服钻探技术难题,108队未雨绸缪,有自己的预案。在工艺技术方面,还成立了专家组,就一些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钻头打不进去,施工人员就和厂家的专家进行切磋交流。有一回,负责钻探的工程师与厂家切磋的电话从晚上10点多一直打到了凌晨4点多……总算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看看下面这组钻探数据吧,你也许从中能悟出些什么“道道”来。
   第一年完成钻探1000多米。
   第二年完成钻探6000多米。
   第三年完成钻探10000多米。
   借助诚信与科学的力量,抱着“希望”的“篮球”三大步上篮的每一位“球员”无疑都是优秀的。
唐俊,安全管理员。“忙,真的是和时间在赛跑。”无论多忙,唐俊也没有忘记写安全日志,但忘记打整自己的胡子,只四个月的时间,唐俊的胡子就呼啦啦就长到一尺多长,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是分队的“唐恩格”。“胡子留起来也好啊!听说还可以防止紫外线呢!”唐俊说,“但哪个一走了眼,会把我看成山上的老熊。” 作为安全管理员,唐俊感到很自责的是,2011年8月8日,发生的一次蘑菇中毒事件。因为新开了一个矿点,大伙很高兴,想改善一下伙食,上山去采蘑菇,结果一顿美餐后都中毒了。由于出现幻觉,一个女炊事员手舞足蹈地大喊:“快来砍山啊,我几斧头就掉了一座山啊!”一个小伙子搬起两床被盖就往自己身上穿,还以为“大被盖”是“小棉袄”。大多数队员的感觉则是,眼前金星闪耀,忽远忽近,放佛进入了虚幻的太空一般。
   蒋辉,挖掘机操作手。整个工地,就一台挖掘机,就他一位操作手。坪机场不能没有他,吊装也不能没有他。蒋辉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苦倒无所谓,主要是时间紧;人倒无所谓,关键怕机器出故障。”好像他比机器还利害似的。 蒋辉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左右,挖掘机平均每个月烧的油就30多桶6000多公升,平均每天要用200公升。200公升的油,如果普通的轿车使用,最保守的计算也可行驶1000公里以上。蒋辉原来是不会扯呼噜的,可是现在太累了,上床不到两分钟,就鼾声如雷。有人如此戏言,说他白天在开挖掘机,晚上做梦都在开挖掘机,因为他的呼噜声跟挖掘机的声音一样轰鸣响亮。
   汤方亮、小任,都是大学生,都做编录。“作编录的苦,苦就苦在十几台钻机星罗棋布,你每天都得一一跑遍,有些时候,半夜三更也要编录,因为伙食团距离钻机施工处较远,每天的中午饭都是干粮凑合。”两位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适应野外生活,而且几乎每天都要从4300多米的驻地爬升到4500多米的高度(只要在这个高度,手机才有信号),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汤已经结婚了,并且有了小孩。夫人生小孩的时候,分队特别给汤放了一个星期的“产假”,小孩取名“汤嘉余”,队员都亲切地称呼为“汤加鱼。”小任,毕业于中国地大(北京)地质学专业,今年刚分到分队,也有了女朋友。女朋友很支持他的工作,非常期待与他一同感受《勘探队员》里唱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当记者问及从学生公寓到野外帐篷,从繁华之都到蛮荒之地,大学生们为什么能迅速转换角色适者生存时,108队党委书记谢大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对新分来的大学生进行队情教育,我们一方面通过老地质队员现身说法讲传统;另方面我们尽可能把野外渲染得艰苦一些,好让他们出征前就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尹建华,副总工程师。为了赶写报告,工地上的数据,就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崇州大本营。那一段时间,工地上热火朝天,而在崇州的一处,尹建华带领报告编写小组也是不舍昼夜,宵衣旰食。“连续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放一天的假”。报告最终大功告成,光是措拉矿区的报告,光图纸就有100多张。报告装了满满的五盒,码起来足足两尺多高。
   “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精彩,但我们最可贵的还是真正凝成了一股绳,攥成了一个拳的团队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圆满完成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也正为如此,让我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分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何云如是说。
   采访结束时,队长熊人武告诉记者:矿产勘查,快速评价应该说一直是108地质队的强项,最经典的案例,当推夏塞、呷村银多金属矿,这两个超大型矿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年一直保持低调的108队,并没有淡出“江湖”,而是在暗中发力,苦练内功。108队地质队有信心,也有能力在矿产勘查、快速评价的道路上用诚信,用精品,用实力构建自己的海拔高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