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第一章

来源:作者:郭瑞琳时间:2012-05-12热度:0

李白传


第一章

   701年,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
   这一年是辛丑年,李客携夫人贺氏居于碎叶城,为碎叶城富豪。是年辛卯月辛亥日壬辰时,贺氏梦长庚入怀,又梦吞鱼白而生李白。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现在甘肃秦安东)。关于他的出生地,史学界讨论很多,一般认为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也有学者认为是河南洛阳、四川绵阳江油县等地。那时的碎叶城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是当时“安西四镇”之一。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述了他经过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到达碎叶的情景: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即伊塞克湖),或名热海,253又谓成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成苦,洪波浩汗,惊波汩泡,龙鱼杂处,灵怪问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玄奘的描写和稍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记述是一致的: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自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热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干。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这是唐诗中惟一的一首描写热海的诗。岑参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两次出塞,第一次随唐将高仙芝去安西节度使幕府。那时,碎叶正归安西都护府所管辖,岑参一定到过热海。故也才能将热海描写得如此真切。
    在海西碎叶水中游的南岸,有城名碎叶城(素叶水城),此亦即李白曾祖父窜及的地方。玄奘以亲临和目击者的身份,是这样描述该城的:
    清池西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
    可见它是一座商业性的城市,其间也有相当规模的农业和种植业,因此一定很繁华。李白的先祖们窜至此地,并定居下来,看来谋生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在碎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阔,林树扶疏。暮春三月,杂花若绮,泉池干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再向西,从"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咀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气序,大同素叶"从咀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由此可知,李白的先祖们,在诸围商胡杂居之地,不难找到同命相怜的国人,当然维持生计也就不愁了。 
   李白一家迁至碎叶城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其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还有人说是家族经商迁居于此,国学大师陈寅恪甚至曾断言他根本就是西域胡人。但历史很难细究出真实,就连李白的父亲李客的名字,也充满了客居异乡的漂泊感。李客,是诗仙李白的父亲,其生平事迹没有准确记载,生卒不详。有人考证,李白的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果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为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是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大巴山中去,进而也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一直闪烁其辞,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身世了。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胡人。而母亲记载是突厥人。据后世李白家谱记载:“珂公,字玉楠,淑人贺氏,生子白公,迁居蜀”、“白公,行十二,字太白,初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又传梦吞鱼白而生,故名白。官供奉翰林,诗文俊逸,世称仙才”、“澄公,行二,字伯禽”等句子,说的正是李白一家上下三代。这些文字表明,“诗仙”李白也是李元婴的后代。此外, 唐代名将、西平王李晟及宋代大思想家李觏的始祖恭公与李强汉的始祖威公是叔伯兄弟,而李白则是威公的堂兄弟,恭公、威公与李白同为李元婴第五代后人。范传正李白碑文中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的撰述,是确凿无误的。李白的先祖(被推断为李白的曾祖父)至李白生,一连四代就生活在热海碎叶及其附近地区。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历代名人极其众多,如思想家李耳等。
   李姓形成时,族人世居今豫东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首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春秋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传说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传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经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据《新唐书》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十三房,唐宗室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辽东、江夏、汉中六房。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汉末三国时期凉州军阀李傕为北地(今宁夏、甘肃一带)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士族制度。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一流冠族。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 
  陇西李氏李唐支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唐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佑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碎叶城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置,属条支都督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仪凤四年(六七九)六月三日,改元调露,大赦天下。西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李遮匐煽动部落,联合吐蕃,侵逼安西。四月,朝议发兵讨之,吏部侍郎裴行俭以吐蕃侵扰,干戈未息,不可出兵,宜以计取。建议借波斯王卑路斯卒于长安,送其子泥洹师归国之名,道过两蕃而取之。唐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为安抚大食使,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检校安西都护。行俭曾任西州长史,奉使至西州,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随,扬言天热不可远行,稍凉乃西上。都支信以为真,不为防备。行俭徐召四镇豪酋,言昔日纵猎甚欢,欲再猎,诸胡子弟争请从猎,得远近万人。行俭佯为畋猎,率之西进,离都支部落十余里,遣人问安,麻痹都支,然后再遣人促召相见。都支先与遮匐约秋中拒汉使,猝闻军至,计无所出,帅子弟迎谒,遂被擒。行俭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执送碎叶城。然后简精骑进擒遮匐。途中遇遮匐遣往都支处使者,使其谕遮匐降,遮匐遂降。行俭囚都支、遮匐归朝,遣波斯王子自还其国。裴行俭平定西突厥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及李遮訇后唐复置安西四镇。四镇几经置罢,此乃第三次置之。此次以碎叶城(碎叶川旁,今苏联托克马克)代焉耆,四镇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其时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对唐威胁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对唐威胁同,十姓部落中,五咄陆在碎叶之东,五弩失毕在碎叶之西,唐改镇碎叶,其意即在镇抚十姓部落。裴行俭执阿史那都支等回朝,留副使王方翼筑碎叶城,方翼于五十天内重修碎叶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城内则街廓回互,街巷通连,并筑坊墙,以备军镇作战之需。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都护府所辖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拥众数十万。漠南突厥,自永徽(650)以后近三十年,对唐无侵扰,唐利用其东征高丽,西征中亚,讨叛奚,伐契丹,役使频繁,遂起而叛唐。唐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率兵击之。嗣业等初战频捷,防备渐懈,后遇大雪,兵士寒冻,列营不整,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狼狈拔营走,众大乱而败,死者不胜数。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奔单于都护府。嗣业祖与皇室有旧,乃减死流桂州(今广西)。大智、景嘉并免官。同月,突厥扰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霍王元轨开门偃旗,突厥疑有伏兵,不敢进而退。唐遣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往恒州守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右武卫将军崔献往绛州守龙门(今山西河津),以备突厥。突厥又煽诱奚、契丹侵扰营州(今辽宁朝阳),州户曹唐休璟率兵击败之。十一月,高宗以裴行俭文武兼资,特授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兵三十余万讨突厥。唐世出兵讨伐突厥,军威未有如此之盛者。于灵州(今宁夏灵武以南)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安置突厥降户。此举一则以便于唐廷运送军队和给养镇压温傅、奉职二部的反叛,二则加强对突厥降户的统治,使之纳税服役。圉师,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许绍之子。有器干,博涉艺文,举进士,授给事中。显庆二年(六五七)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六五八),以修实录有功,封平恩县公。龙朔中(六六一至六六三)为左相。其子畋猎践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师隐而不奏。高宗责其身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后迁虔州刺史,转相州刺史。圉师在州政存宽惠,州人刻石颂美。其下有官吏犯贪赃,事败露,圉师不追究,仅赐《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节。圉师后迁户部尚书。679,卒。
  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碎叶城曾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安西四镇”之一。诗仙李白诞生于此地的说法更增添了对这座古城的亲切之感。玄奘法师在此城见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得到可汗所赠丰厚资助及通行国书,并派一名通解汉语的少年随行,一路护送西去。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 
  长2500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称唐僧古道,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循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 
  碎叶河(又名楚河)河谷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外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山里多温泉,谷地气候宜人,可称得上丝绸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 
  据玄奘记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国在西域设的重镇--碎叶城遗址,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1000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中国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 
   爬上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公里的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可见,碎叶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镇。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一个富商之家。李白在碎叶一直长到五岁,幼小时,其父就在这里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碎叶的文化在唐代与内地没有两样。
后世有袁天罡弟子获得李白八字: 辛丑、辛卯、辛亥、壬辰,进行推断。袁天罡,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唐书》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法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孩,若为女孩,当作天子!”历史进程已被他提前言中。 
  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他们都是隋末知识渊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经筑舍居于阆州蟠龙山前,李淳风因久慕其名,故带着条金自远而来,拜于门下。《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县),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据说李、袁二人晚年进入仙界,作名士游于山水林泉间。—日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来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来),一人推后事(唐以后中国大事),推一事画一幅秘象,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天帝怕天机泄露过多,即派陈抟老祖(据说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陈呼二人:“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进是退?”说着一步跨开,目视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飘然而去。该卷书即《推背图》,被山人所得,不解,逐流传于世。因最后一象有语云“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后人名其为《推背图》。《推背图》中前四十三象图(共六十象)均已被历史揭密,其神秘性与准确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17幅图象谶言依然是玄机难测。明代金圣叹曾为《推背图》作注,并力求揭密。
   八字来源于《易经》。八字算命是认为,人的命运是可知和可预测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出生时间来预测人的一生之命运运动方向。为我们揭示,人命在天地自然的“气”中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的“气”是“炁”的异体字。天干就是“天炁”,地支就是“地炁”。八字算命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渊海》和《渊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徐子平,名居易,北宋人,生平事迹不详,传闻他在五代末年与陈抟一起隐居华山,著有《徐氏珞•子赋注》二卷,他在李虚中的三柱法(年、月、日推算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四柱法(年、月、日、时推算法)。以四柱的干支为八字,以八字中的生克制化关系推测人生命运,这套算命方法对社会影响尤为广泛,以致于八字法也称为子平法。元代刘玉在《已疟编》云:“江湖谈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传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清人顾张思在《土风录》专列《子平算命》,作为一种民俗。港台流行的《渊海子平》,就是以“子平”为名的算命术名著。《四库》也说:“子平事迹无可考,独命学为世所宗”,今称推八字者为“推推子平”,盖因其名。今,子平推命方法已逐渐被日主旺衰理论所代替和误解,然而子平术才是真正正确的本源。《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提要》:“传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与麻衣道者,陈图南,吕洞宾,俱隐华山,盖异人也。”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卷二十五有《挽徐子平》:“子平临终神色不乱,遣人吿别,且求挽诗为赋两篇。数椽破屋临溪水,日日读书喧四邻。白首传经穷到骨,清风入座静无尘。堆窗史传千张纸,过隙光阴一转轮。富贵掀天亦埃灭,今时何必叹斯人。季子过徐因挂剑,吾诗似剑敢欺徐。才华本自轻场屋,诂训犹堪授里。闾踏雪打门人问字,载肴从学酒盈车。儿童诵得平生赋,不是兔园遗下书。”李白是辛亥日壬辰时生,辛金灵秀再用壬水伤官泻秀,更是灵气四溢,壬水伤官坐库配将司文章,诗才横溢、想象奇特、意境宏大、超尘脱俗,在唐代诗人辈出的瑰丽时代,高居魁首,成为一代诗仙。伤官强旺,奇才天纵、狂放不羁、豪情万千、傲视王侯,与官场习气格格不入,官场失意命中必然。有此灵气才华,再加悟性绝伦,实不该走官场仕途,而应参悟大道,大彻大悟,一朝得道,位列仙班,又何必留恋红尘俗世之功名利禄乎?李白官场仕途失意之余,曾遍游名山大川,学剑修道,座下日支亥水天门半合月令财星,心虽向道而名利缠心难舍,心既牵于外物难舍,而意欲明心见性,勘透大道,不亦难乎?大丈夫身处太平之世,不入世经邦济世,亦可出世修炼大道。明代武当祖师张三丰《无根树》词第二十四首曰:“无根树,花正无,无影无形难画图.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谒天都,受天府,才是男儿大丈夫。”详细分析如下——

   乾造:辛 辛 辛 壬
      丑 卯 亥 辰
   大运:7庚寅 17己丑 27戊子 37丁亥 47丙戌 57乙酉
   此造技艺名家,但好像难以正途发达。这个八字,粗看觉得简约,不够丰厚,张放有余,收敛不足,甚至稍微带了点俗气。但仔细品味,却别有个中滋味。
   年上丑土,生出辛金,虽在二月,但天干三个辛金排列,又得时辰辰土之助,辛金由弱变强,甚至稍微有点拥塞的感觉。但好在时辰壬水,和坐下亥水,狂泻辛金拥塞之气。伤官泄秀,气象昭然。
    伤官之气狂放不收,伤官意气傲王侯,此造是也。
    仕途难以显达者,一在丑辰皆为湿土,不足以制服伤官,伤官为才华,也为反叛、声色享乐,这就是李白纵酒,狂放不羁的命理原因。伤官无制的人,目中无人,不守规矩,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超过实际水平。
    不过,本造之壬水亥水,为才情意气,但都归于辰,辰为水库,其实也是一个大酒缸,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个辰土做成的酒缸,功劳不小!
二则卯木财星虽然当令,但卯木为阴木,难以吸水,此伤官难以配印,也难以生财,只生得宇宙名声。
    再者,伤官格局,财星以官论,所谓暗官,就是指财星,这个财星,也就代表了命主的政治修为和仕途前景。卯木不吸水,也就是自己的政治理念与自己的才华和行为方式是冲突的,不兼容的,这可能是多数骚客文人的共通之处吧。卯木与辰土相穿,辰土为伤官之库,也就是自己的大脑和思想抱负,卯穿辰,则自己的抱负不为权贵者所接受和赏识,宦海失意是难免的。
  金水过于的八字,大多好交游,李白一生漂泊,也是因为水太旺无制的缘故。从另一方面看,李白的诗歌,很多名句是写江河船帆的,也与壬水、亥水有关,壬水为天上水,为瀑布。亥水为大河水,为长江黄河。辰为水库,也就是湖泊。
    从大运看,丁亥大运,丁壬合住,七煞与伤官合,所谓伤官合煞主功名,李白就是在这个时期入长安,受玄宗召见,受翰林侍从的,但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对此遭遇,他并不满意,加之纵酒狂放,目中无人,终蒙谗出京。从命理上看,还是伤官有余,七杀不足的缘故。
    碎叶城——高宗调露元年置,属条支都督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它与龟兹、疏勒 、于田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是唐朝西域最远的一镇,也为丝路上一重要城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辛丑,公元七零一年)。 春,正月初三,丁丑日,以成州(今甘肃成县)言佛迹(“迹”,足迹)现,改元大足。
  二月,己酉,以鸾台侍郎柏人李怀远同平章事。 
  三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锡坐知选漏泄禁中语、赃满数万,当斩,临刑释之,流循州。时苏味道亦坐事与锡俱下司刑狱,锡乘马,气色自若,舍于三品院,帷屏食饮,无异平居。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而卧,蔬食而已。太后闻之,赦味道,复其位。 
  是月,大雪,宰相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 
  时又有献三足牛者,宰相复贺。求礼扬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求礼,长社人。以刚正出名,仕途不显,官终御史。 
  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阳宫。 
  以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天官侍郎盐官顾琮同平章事。 
  六月,庚申,以夏官尚书李迥秀同平章事。 
  迥秀性至孝,其母本微贱,妻崔氏常叱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即时出之。或曰:“贤室虽不避嫌疑,然过非七出,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养亲,今乃违忤颜色,安敢留也!”竟出之。秋,七月,甲戌,太后还宫。 
  甲申,李怀远罢为秋官尚书。 
  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默啜既雄据漠北,欲寇边则东自幽燕,西至陇右,无不可入。故圣历二年(六九九)武后命魏元忠于并州,久视元年(七00)于萧关,大足元年(七0一)五月复移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东西奔驰,防而不击。本年八月,武后又闻突厥将大寇边,怒,命相王旦为安北大都护兼天兵道元帅,统燕赵秦陇诸军痛击之。突厥知中国有备,王师未出而寇急退。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只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廕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十馀孙,今无尺寸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分土而王之,择立师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籓皇家,斯为美矣。”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安恒博学,通《周官》、《左传》,此书虽不见用,而时论难之。神龙初年(七0五),安恒为习艺馆助教,被谗下狱死。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中宗长子、武后嫡孙)与妹永泰郡主(中宗第六女,武后嫡孙女)及郡主婿武延基(承嗣子,武后侄孙)私议二张不宜任意出入宫中。易之诉于太后,九月三日,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延基,承嗣之子也。
  丙申,以相王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 
  冬,十月,三日壬寅,太后西入关,二十二日辛酉,至京师;赦天下,改元长安。
  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宫为大明宫。 
  天官侍郎崔玄玮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玮曰:“自卿改官以来,闻吏部所属官员都设斋庆贺,这是准备放手贪污舞弊了。现在还是让卿恢复原官。”长安元年(七0一)十一月,乃复拜天官侍郎,(天官侍郎即吏部副首长)且赐彩七十段。
  以主客郎中(从五品官)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时凉州治武威,全境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年奔袭武威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南),北境碛中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县),控其要冲,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虏不复能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张掖)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时凉州粟麦每斛至数千钱,自汉通召集流亡,教其耕种,一缣(一疋绢)可籴粟麦数十斛,屯积军粮可支数十年。元振还善于抚恤军民,在凉州五年,夷、夏敬畏,令行禁止,牛羊放野,路不拾遗。
   撰《三教珠英》,十一月十二日书成。圣历二年(六九九)于宫内置控鹤监,久视元年(七00)改为奉宸府。太后每于宫内召二张、诸武及奉宸供奉诸美少年饮博嘲谑为乐。欲掩其秽迹,乃命二张引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先是太后于圣历初(六九八)以《御览》及《文思博要》诸书聚事多未周备,乃令张昌宗召李峤、闫朝隐、徐彦伯、薛曜、员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无竞、沈佺期、王适、徐坚、尹元凯、张说,马吉甫、元希声、李处正、高备、刘知几、房元阳、宋之问、崔湜、常元旦、杨齐哲、富加谟、蒋凤等二十六人同撰。于旧书外,更加佛、道二教事典,故以“三教”名之。长安元年(七0一)十一月十二日书成,以麟台监张昌宗领衔上之。全书一千三百卷,目录十三卷,开成初(八三六)改名《海内珠英》,宋时仅存三卷,今已全佚,《唐书•艺文志》入类书类。 
  唐初有僧人洪昉禅师于陕城选空旷之地造龙华寺,建病坊,收病者数百人,以化缘所得供养之。武周长安年间(七0一至七0四),国家开始资助病坊,拨悲田(犹后世义田)以赡养,并置使专门管理。自后病坊成为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寺办官助慈善机构。 
  李白(七0一至七六二)传称其为陇西成纪人,然其先代于隋末流离至西域,故白实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辖之碎叶城。史载碎叶城有二,一今新疆焉耆,一今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楚河南岸),均为当时“安西四镇”之一,但有前后之分。据今人考证,李白出生地乃前期四镇之碎叶,傍碎叶川(今楚河),即苏联托克马克城附近,当时系武周西北之重镇,西突厥之政治中心。 
中国大足元年即日本大宝元年(七0一),日本遣粟田真人为遣唐执节使,坂合部大分任大使,巨使邑治为副使等入唐,是为第八次遣唐使。
   李白与祖辈的顺序大致如下: 
   李暠(凉武昭王)——李歆(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李天赐——李虎(又名李龙迁)——李畏——李渊——李贞——李贞幼子——李客——李白。
   李白系西汉李广第二十七代孙,为凉武昭王李暠第十一代孙。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汉族,陇西成纪人,是李昶的遗腹子,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商隐亦称李暠为其先祖。西凉后主李歆(?-420年),字士业,小字桐椎,汉族,陇西成纪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君主,为西凉建立者李皓之子,也是李皓的世子。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歆被部下拥护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改元嘉兴。李歆在位时,继承其父称臣于东晋的政策,因此东晋封其为酒泉公。字景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孙子、西凉后主酒泉公李歆第三子,西凉国亡而奔刘宋,后又归后魏,历任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唐高祖李渊的太祖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