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撤侨,是一个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以利比亚撤侨为背景的电影《战狼2》和以也门撤侨为背景的《红海行动》的成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和民族自豪感的情绪宣泄。然而,电影毕竟是虚构的夸张的艺术形式,是借助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渲染,创造的震撼的艺术效果。毋容置疑,就艺术感染力而言,在美轮美奂的电影镜头面前,白纸黑字的书本,是苍白无力的。然而,电影镜头掀起的大脑风暴很快便消退,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力量才是持久的。
夜深人静的时刻,仔细阅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随着作者的叙述,跟着一幅幅图片,仿佛穿越到七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进入了那些激动人心和令人揪心的场景,被那些恐怖的枪声、无助的呐喊和感激的话语所包围,禁不住泪如泉涌。利比亚撤侨作为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作为国家记忆的重大事件,我敬佩何建明这位高明的立碑者。
《国家》通过大叙述与拼贴法的合用,创造了经络分明、著微兼顾的作品架构。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虽然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但涉及四十余个国家,从决策调度到打通各个关节,涉及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外交部、公安部、交通部、国资委、民航局等国家部委和有关驻外使馆,在利比亚工作的同胞分散在50多家企业的多个工地,还有零散人员和外籍员工,通过海陆空联动,成功地将35860名同胞安全撤离利比亚并转运回国,其规模之大,困难之多,决策之果断,行动之迅速,成效之显著,震惊世界。为记录这一宏大繁杂的历史性事件,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材料搜集,《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体现了作者驾驭新闻事实和调动材料的非凡能力。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利比亚战乱的发展、撤侨的紧迫性及撤侨从外交部行动上升到“国家一级响应”的过程,着力点放在外交部领保司和中央领导;二、该书的核心部分,即各点线的撤侨经过,先是叙述国家层面派出的三个特别行动小组及驻在国使馆的活动,后又描写国资委下属的驻利比亚各企业的组织协调、配合行动与自保措施,最后按照(班加西)陆路东行去埃及、(班加西)海路北上希腊克里特岛、(的黎波里)空运回国、(拉斯杰迪尔口岸)陆路西行去突尼斯、(塞卜哈)空运至土耳其、约旦、苏丹、阿曼、埃塞俄比亚等地的线索分头去写,中间有时也有交叉;三、尾声和花絮、后记。该书除了作者的叙述和评论外,大量粘贴引用了采访记录、当事人的日记、微博、QQ、邮件内容,使整个决策和撤侨过程场景变换自然,脉络层次分明,骨架和节奏明显,又不乏现场细节和鲜活典型,满载了表述过程和体现主题需要的材料;大量配发记者和难民拍摄的图片,弥补了文字冲击力震撼力的不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花絮和后记对大框架无法包容的琐碎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全书更显得丰满圆润、有血有肉、有现场感,富有激情。
《国家》通过对难民遭遇与国家行动的强烈对比展示,烘托出“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的时代主题。利比亚陷入战乱之后,一些暴徒武装行凶抢掠,中国的项目建设区、营地首当其冲,营地遭受三番五次的抢掠,大到小汽车、工程车,小到电脑、照相机、手机、食品日用品、现金被抢走,同胞遭到殴打袭击受伤,有的营地被焚烧,有的营地被占领,同胞被驱逐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有的营地不敢继续留住,被迫向相对安全的营地转移合并,逃亡途中子弹贴着头皮飞,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即使后来撤到机场和港口,因为战乱破坏和海关地勤人员流失使机场港口瘫痪甚至关闭,成千上万难民的聚集使这里成了人间地狱,难民因为没有出境证件,也上不了飞机和轮船,逃离时随身携带的衣物、食品、水和金钱,熬不过无期的等待,挡不住不该来的风雨,更奈何不了随时可能飞来的子弹和炸弹,甚至受不了面前的军警的脚踢棒打枪击,而由于手机被抢或者信号不好,与家人与祖国的联系中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悲惨,什么叫无奈,什么叫异国他乡的难民,这时候他们除了活命外,最想的就是逃离利比亚,回到祖国,回家!可是,离祖国万里之遥,回家谈何容易!只有寄希望于大使馆,寄希望于国家。在住利同胞危难时刻,国家迅速成立撤侨应急指挥部,还向利比亚派出了三个“特别行动小组”,动用军机,军舰,不惜重金包租豪华游轮、飞机,租用各种车辆,驻外的几十个使馆协同配合,海陆空联合行动。沿途浩浩荡荡的撤离车队,机场港口整齐的难民方队,机场港口为中国同胞设立的“特别通道”,都让外国的难民羡慕,恨自己不是中国人,尤其租用埃及的15架包机只运中国人,不载埃及人,导致航空公司因为埃及人的反对而毁约。在拉斯杰迪尔口岸,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可以是中国难民的证件;在被移民问题困扰而法律严格的欧洲,政府同意游轮大量超载了难民,允许难民在马耳他和希腊暂时滞留,豪华的游轮、美丽的克里特岛成为难民一生“最奢华的记忆”。如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胞们听到英国首相因为没能力撤侨向国人道歉,同胞们看到无证冲关的外国难民被军警枪击,尸体随便扔在野外,争抢上船的外国难民被船主无情地踹到海里淹死。作者精心选取的这些场景,都让读者感受到海外同胞最幸运的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次国旗的出现都会让人激动,都会有“感谢祖国”“祖国万岁”的呼声,贯穿全书,这些高音符自始至终震动着这条红线跳跃。
《国家》通过典型人物刻画和典型事件的精细处理,歌颂了中华民族敬业、智慧、善良的优秀品质。该书着墨最多的是外交部领事司、特别行动小组、驻利比亚、希腊、埃及、突尼斯、马耳他使馆人员的经历,以血肉丰满的笔力树立了我国外交人员忠诚、守信、敬业、智慧、富有组织性和牺牲精神的国际形象,也证明了长期以来我国对非洲、欧盟等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三个特别行动小组升空仍没法确定目的地的飞行、紧急情况下发明的“特制中国公民回国证”、利比亚反对派和地方武装持枪护卫我同胞撤离的车队,每一个场景都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忙得实在无人安排的大使,把自己妻子派往危险之地,冲上接侨一线,令人敬佩;挺身独行打通拉斯杰迪尔通道的中建员工高晓林,数次往返口岸,带队出关,她的行动让我想起红军长征中渡过湘江又返回担任后卫的陈树湘,英勇悲壮;军人出身的中交四公局领导杨跃民,采用军事编制,组织员工自卫,一次次打退暴徒的进攻,他的营地成为班加西地区我国公民最为坚固的营地和撤离大本营,这些典型都为中资企业人员树立了勇于担当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让妇女儿童老人伤者先撤,共产党员、公司干部、使馆人员自觉最后撤退,不放弃一个中国企业的外籍员工,其震撼力不次于“泰坦尼克号”的撤离;我使馆人员巧妙地与各种关卡人员和机场港口交涉,语言场景鲜活,紧急时刻按照时间顺序挂牌叙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频率感受现场的苦难、紧张与感动,达到了心灵的共振共鸣,强化了该书主题的升华。
不仅如此,作者还剖析了利比亚内乱和卡扎菲政权倒台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教训,用铁的事实给一些对我国家和政府持怀疑态度的人上了一课,同时总结了大使馆在我驻外公民管理方面存在联系不畅的问题。
无论从其艺术性的表达、思想性的内涵来看,还是从作品发表后的社会影响来评价,《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都堪称近年来报告文学的力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记岛城著名作家、诗人、芦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