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璟先生,岛城著名的作家、诗人。他是我的大哥,我们相识很早。就像某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大约在冬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们一起为市南“街头诗画廊”投稿写作。相认相识,相互介绍,原来还是同一个单位“青岛饮食服务公司”的员工。那时我在“玉生池”工作,他在“广东饭店”,相距不远。他为人谦和,忠厚侠义,急人所急。文友们都愿来找他,朋友很多。像后来的大家:诗人纪宇、宫宸、刘饶民、朱晋杰、刘辉考、高歌、锦河、谢颐城、梁青生;作家尤凤伟、徐哲喜、毕兆林、吕铭康、刘学江、徐本夫、肖华荣、高胜利;编剧黄中敬、钱明、黄小振;画家石可、杜宗甫、杜大恺、李兴邦、刘栋伦;音乐家何昌林、贾世骏;以及国内外的著名大家:李准、刘知侠、北岛。都是他的好朋友、座上客。“广东饭店”高密路一侧,当年是“青岛京剧团”的宿舍,多位京剧团大腕也和他交好,如林之一等。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秋后一个晚上他值班。借单位二楼餐厅,他组织了浩劫岁月,青岛地下的首届“管弦音乐会”。因地方狭窄,只准演奏者进入,随从和听众只能在潍县路临街的窗户下席地聆听。即便如此,十数位乐手各自带琴,雄心满满。小号长号、吉它黑管、大小提琴、萨克斯、手风琴。独奏、合奏、大联奏。世界名曲,俄罗斯民歌。“小夜曲”、“波尔卡”。音乐没有国界,它真的能沟通心灵。这些乐手有的首次谋面,有的素不相识。但相认不久,合奏起来就能默契如一,琴瑟相知。真是奇迹,乐坛天才。那一夜,潍县路上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群,摇着扇子,静寂无声。久违了,美妙的音韵。久违了,和谐的韶乐。“文攻武卫”听说如此这般,夹着棒子都来了。一看那阵势,一听那曼妙的乐曲,不约而同也坐在地上,静静欣赏。“广东饭店”一夜成名,给万马齐喑、万籁俱寂的文艺界莫大的安慰。芦璟大哥顶风敢上,英气勃发,无惧无悔,令人赞叹不一。为此,他受到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罚,据说还遭批斗。后来问起此事,他莞尔一笑,箴默不语。“那都是曾经的事情了,提它作甚?”
芦璟大哥,商校科班出身。淫浸粤菜技艺多年,是青岛烹饪界有名的大厨。那时他寄宿在单位的一个阁楼上,白天上班勤勤恳恳,晚上回来挑灯夜读。他勤奋学习,文史兼通,尤其爱好写作。他的诗歌、散记,曾被多家报纸刊物登载。《山东文学》《大众日报》《青岛文艺》《海鸥》以及其他一些报刊几乎是全部涵盖。他是当年诗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历史的轨迹不是这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考取硕士研究生。成绩斐然却因政审落第。不久他消逝了。在众目睽睽的注视下,隐匿的无影无踪。芦璟大哥去哪了?没人知道。单位说他回家养病去了,因为前些日子体检,他被查出肝癌后期。死活不知,归宿不明,众文友唉唉访听,莫衷一是。
1986年《中国食品》第十期,刊载了芦璟先生的创新菜品,洋洋洒洒,令人耳目一新。期间,京师报纸杂志、中央台二套节目陆续刊发文章、直播影像。
1987年《中国烹饪》第六期,从封面到彩页插图,全是芦璟先生的新派菜品。丰腴淡鲜,震惊海内。接连几年,他在京城烹饪界的成就,是迄今为止山东、青岛餐饮界的荣耀。仅次于青岛籍的国家烹饪大师高炳义先生。为此国家领导人陈云的夫人《中国美食营养学会》于若木会长,亲自给他颁发职称、奖状,誉满京畿。1988年,于若木来青岛考察,百忙之中专程前来看他。勉励他继续努力,再立新功。并和全体领导和厨师合影留念。
1989年《中国烹饪》第九期,又刊登芦璟先生的新派创新菜品。
芦璟先生的事迹,轰动京城,也给千里之外的青岛掀起轩然大波。他不是癌症死了吗?怎么会有如此成就?单位诘难,登报除名。于是渐渐大家才知晓,芦璟大哥不仅活着,而且活得有滋有味。他是岛城“北漂”芸芸众生里,极具成就感的一员。
1991年,北京《新华出版社》精印出版了他几年来的创新研究《孔府名菜荟萃》。此书参展了意大利“米兰书市”,纸张、印刷、图片、内容、好评如潮。至今仍然是京畿《孔子学院》的必读资料。
他受邀讲学、授课、写文章、著述。一直到2013年秋末,他回青岛我们才得以相见。风雨沧桑三十年,岁月无痕,白发皓首。若即若离,相见唏嘘。他微微一笑,还是那样低调。他在北京的打拼是成功的,几个大医院反复检查,肝癌属子虚乌有,是岛城医院误诊。有关领导批示:他被除名是错误的,应予平反纠正。并派员来青岛处理此事。工资涨幅跳级、原先的工龄续上,并办理了退休手续。芦璟大哥的前期蹇楚坎坷,后期是幸运的。凭着他的矢志不渝、他的刻苦努力。以及几位善解民意的好领导,终于在老龄将至,开拓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2014年,他的方志随笔《青岛乡俚文化》22万字,隆重出版。
2018年,他的故事杂说《京畿秘闻录》20万字,火热推出。
2018年至2019年,他为“青岛广播电视台”做公益,录制、直播多期节目,获得好评。为此被追发聘书,特聘为“长期直播节目嘉宾”。
芦璟大哥,是一个公益活动热心者,也是一个社会爱心奉献者。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都献出了自己的一月工资。他在北京时,资助一名云贵地区的辍学儿童,整整五年,直到他中学毕业。
他破例收留两名贫困地区的失业青年做徒弟,安排他们工作。教会他们“学技术先学做人”的道理。并扶持他们成才。
他带学生,先学习文化。学习做人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要热爱家庭,慈爱子女妻小。每月发薪都亲自督促他们寄钱回家。有困难帮他们解决。为此口碑甚好。
他曾为沂蒙山老区捐献图书二百多册。为沂南老区捐献衣服棉被数十件。帮扶莒县困难乡镇免费办“厨师班”,详细讲解烹饪技术。并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扶贫。
他曾为岛城的几大社区组织“家常菜大赛”,义务评委若干回。
2018年,他将自己的三册著述、及作品手稿十数篇,无偿的捐献给“青岛图书馆”。并获“收藏证书”。
他的邻居是一对年迈的翁媪,生活困难。芦璟大哥经常去嘘寒问暖,送去鸡蛋鲜奶、送去一些被褥衣物。老人感激的逢人就说:远亲不如近邻,真是谢谢啦。
芦璟大哥家教有方,一双子女皆有成就。女儿在北京发展,儿子投笔从戎,在海军航母服役。他为国家贡献了两个优秀的儿女,真是家长们的榜样。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芦璟大哥越老,诗兴越大。看他的诗,新韵雅歌。篇篇阙阙,仿佛一股清流澎湃而下,醍醐灌顶。真如古人所说: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为芦璟大哥点赞,愿他身体康泰,诗意盎然,作品蒸蒸日上。我和他的朋友们,都在热切的期待着,盼望着。
芦璟大哥,祝你好运,猪年顺利。
上一篇: 一部反映宏大主题与正能量的力作
下一篇: 再谈集中与被集中的哲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