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其人

来源:作者:随云小绪时间:2018-06-07热度:0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读完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时,窗外的杨絮还在沸沸扬扬,再次提笔完善感悟时,已是初夏时分了,天热的让人有些迷茫。此刻,窗内的我,心绪起伏不定,为一个姓曾的老头感慨着,激动着。

“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已不再少年”,套用眼下这句时髦的话,倒也真贴切。还好少年的我没有读过,却在捧着保温杯泡着保健茶的年纪读到曾国藩,否则今天的感悟恐怕难有。

对于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一直被包装成成功学鼻祖,一直以满满的正面形象示人。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他一生跌宕起伏,曾被五次羞辱,经常打败仗,甚至自杀过好几次;与左宗棠的有着纠结和情谊;精于盘算一生收入与支出;痴迷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他并不纯粹古板正统,还有几分狡黠、幽默、笨拙,人性的一些常规弱点一样存在。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所以在这里,我称呼为“老曾其人”,是一种亲切的叫法。

老曾的傲:老曾其人在年轻时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性格傲慢、刚烈、强直、脾气比较暴躁,是一个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其中一次是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两个人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什么脏话都骂了出来,甚至“问候”了双方的亲人。曾国藩过后感到非常后悔,说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这一个性,直到他因为父亲去世家居两年后才大彻大悟、大悔大悟。

老曾的拙: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老曾其人其实不是天资聪颖之辈,甚至有些愚钝,这一点从其家族史就可窥到。曾国藩的父亲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前后足足考了17次,最后头发已经花白了,才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自己的科举道路,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关于老曾的愚拙,还流传过一个笑话。据说当时一名小偷潜入曾国藩家中,本想等曾国藩入睡以后行窃,但是曾国藩正摇头晃脑背一篇文章,久久背不下来,大半夜也不睡觉。小偷后来实在看不下去,直接从房梁上跳下来,大骂蠢材,自己在房梁上听其朗诵多遍都已会背。小偷当下流畅地背了出来,在曾国藩目瞪口呆,羞愧满面中扬长而去。

老曾还以“结硬寨、打呆仗”著名。对于如此愚笨之人,从不服他的左宗棠对他的评价是“欠才略”、“才太短”、“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不过这都与他一生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有关,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坚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毛泽东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老曾的勤与恒:老曾一辈子强调勤与恒。他强调做官要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他同时强调恒。老曾有句名言“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还有他一生坚持的“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他甚至要求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从衣食住行,到为官行为准则,再到学习提升,再到军事斗争,他都在设立原则,并严格的坚守原则。长期纪律严格的阅读造成曾国藩对文字的见识强于他的写作能力,他编的文字比他自己写的文字强,他的评论比他的创作强,他的应用文比他的其他文字强。

正因为老曾的笨拙、耐心、恒心、勤劳、自律,才成就了这个内圣外王的曾国藩。

老曾的悟:他的修身与智慧,历史赋予他的“内圣外王的曾国藩”,绝非天赋异禀,也不是灵光一闪,而是靠着非凡的毅力一天天打磨出来的,真正做到了从庸人到超人的蜕变。

三十岁之前,他直率铁面,年轻气盛,脾气暴躁,不懂迂回。在湖南和太平军作战时,被视为官场公敌。为此他内心极度痛苦,矛盾重重,给朋友写信诉苦。后来咸丰帝继位,曾国藩满怀壮志,上奏斥京官软弱、外官敷衍,咸丰让他详细描述,他画了一幅图,结果拙劣的图画引得朝堂哄堂大笑。再后来,兵权被夺,他患上了抑郁症,彻夜不眠。

终于,在其经历为父亲守丧两年里,在极端痛苦中的夜夜反思之后,曾才发现自己高己抑人、刚愎自用的毛病。自此,大彻大悟,如同脱胎换骨一般,放弃了世人皆浊我独醒的愤青式思维,推崇“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的处事原则。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却是官场乃是人在世间生存的必需手段。学会了以柔克刚、内方外圆,开始向一些不合理的现状妥协,尊重规则且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内有原则性,外有灵活性,原则性是他给自己的,灵活性是对外的。

自此后,老曾顺风顺水,平步青云。老曾生于忧患,且智力平平,但那份修心的功夫却是无人能及,也因此成为大清的顶梁柱,虽因为功高震主,使皇帝不安,最终他却能全身而退……这些都是近百年来人们敬仰、佩服、学习曾国藩的理由。

老曾的诚:老曾做人尚拙,可对朋友“诚”、“敬”、“恕”。老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对友的诚,他和左宗棠情谊可为典范。同为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文武全才,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但后来二人却走向了交恶之路,其主要原因是左宗棠的科举之痛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曾国藩中举之后,科举路上极为顺利,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中间,七次升迁,到太平军起之时,这两个人,一个是朝中的副部级侍郎,一个却是白衣的举人,身份相悬,如同天地。左宗棠自认为是国中无二的人才,比曾国藩高明百倍,却进身无门,只好靠当师爷来过过权力瘾。而曾国藩虽然才智平平,仅仅因为科名运气好,办什么事都能直通九重。曾国藩的存在,简直就是上天用来衬托左宗棠命运的坎坷。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中有一种莫名的反感。左宗棠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曾国藩性格比较内敛,并不喜欢在人前非议左宗棠,但左宗棠则不同,经常当众嘲弄甚至羞辱曾国藩。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有喻亮情节,为水火不容,对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评价也是多批评少赞赏,甚至在争功时期做出小人之事。相反,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包容,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

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有少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这也就有了,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那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说起老曾,岂是寥寥数语能言尽的,他还有许多的优良品质和个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最后,就以老曾的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