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沟印象·汪沟脚本·汪沟情怀

来源:作者:任金生时间:2018-03-21热度:0

汪沟印象·汪沟脚本·汪沟情怀

——读吴文峰《乡村的表情》有感


读罢吴文峰先生创作的报告文学《乡村的表情》一书,我掩卷沉思,忽发奇想,总感受到八百里沂蒙里穿越着一种激情澎湃的绝响。它像呼啸的野马,以曼妙的铁蹄奏响乡村巨变最强音;它像资深的画家,以娴熟的艺术描绘幸福生活原生态;它像幸福的歌者,以轻快的沂蒙小调,驻足在边远乡村,守望着中国精神,全身心融入到沂蒙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火热生活,用自己对文学艺术锲而不舍的崇高追求和挫而不折的满腔热情、对现实人生独特的理解把握以及撼动读者的表达智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这部报告文学大约有10余万字,共分“闵家寨来了韩国人”、“‘土地佬儿’会写诗”、“镇村公交村村通”、“文化街上书声朗”、“整地翻出‘聚宝盆’”、“住上楼房怪舒坦”、“四季有花香满园”、“文化道德有力量”、“人在乡镇爱打拼”等九个章节。从整体上看,该部作品不止是一个表情意象的表达,更是一种生命律动的呈现。里面有作家置身于故乡裂变期的深沉书写、有记者驻足在乡村裂变期的深度报道、更有文人站在历史和现实交汇处的激扬直播……


“拍客”眼中的汪沟印象


吴文峰先生在《乡村的表情》开篇中自述道,“我是一位‘拍客’,喜欢用相机捕捉精彩瞬间。把每一次路遇,都当成一种缘分。把每一点变化,都当成一种升华。”

出于好奇和钦敬,这位“业余拍客”曾数次驻足汪沟。从闵子故里的写起,抒写历史名人的圣贤与孝道,发掘残碑断碣的历史与文化,研究闵氏家族的血缘与亲情。接着他在后续章节中一“拍”放不下,拍下“土地佬儿”用责任和汗水书写的如歌诗行,拍下镇村公交美丽的风景线,拍下书声朗朗的文化街,拍下土地整治翻出的“聚宝盆”,拍下百姓住楼的舒坦心情,拍下“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幸福律动,拍下文化道德发力的“刀光剑影”,拍下一方领导爱之深、责之切的生活“剧照”。汪沟,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边远小镇,在吴文峰先生的镜头和笔锋下“一览无余”。

吴文峰先生植入它的内心深处,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的原生态,用文字开启了心灵密码。正是摄影和文字这对黄金搭档,建立了一位资深摄影家和作家对汪沟最浓厚最真实的情感,再加上对一班领导集体无比敬业爱岗的多次深度采访,才孕育了乡村那幅复杂多元的表情。为拿到报告文学的第一手素材,他总是忙里忙外、跑前跑后,拍了又写,写了又拍,忙得不亦乐乎。小到一块不起眼的断碑,一张发黄的旧报纸,甚至是基层领导一页凌乱的工作日记,大到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乡村巨变、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领导班子、一场大视野、大格局下的建设活剧,每到一处他都做得精致入微。在《乡村的表情》中每一幅插图的背后都蕴含着汪沟人精彩的故事,无不揭示着一个摄影人“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真,为人民写真”的丰富精神内涵和宏大气魄。


“作家”心中的汪沟脚本


吴文峰先生在《乡村的表情》的开篇和后记中均提及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不难看出一位新时代作家那种“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的至高境界。中国著名作家杨文学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乡村的表情》是真实地讲述了我的故乡裂变的经历。作者用文人的激情,文学的描述,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点上,审视一个乡村的嬗变,用白描的手法给故乡一个真实的画像……”吴文峰先生为了制作一个既富有时代鲜明个性,又饱含百姓浓郁情感的“汪沟标本”,曾苦心孤诣五个春秋,为被无数文艺作品愧对的乡官们“正名”,为长期坚守工作岗位奉献父老乡亲的干部“立威”,为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孝贤圣地“扬名”。我认为,“汪沟标本”式《乡村的表情》尽管可以机械复制,但永远不能超越取代!因为他抓拍得及时,酝酿得充分,挥洒得淋漓。

为了深刻发掘乡村历史渊源,他把孝贤故事写入“汪沟脚本”;为了全面反映乡村文化自信,他把孩子教育写入“汪沟脚本”;为了深刻报道乡村双文明巨变,他把改革开放红利带来的真金白银写入“汪沟脚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他多次以文化渲染《乡村的表情》,大篇幅介绍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那些衣食无忧的农民展示着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吴文峰先生以作家的境界从嬗变中的乡村小镇广泛挖掘素材,一直沿着地平线向前低空滑翔。如乡村舞台荡起欢乐歌声,敬老院里飞出沂蒙小调,社区街坊晒出文明新风等一组组慢镜头看上去格外意味深长、鼓舞人心。他“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腾飞的汪沟镇放歌,为幸福的汪沟人代言,洋洋洒洒抛出10余万字,是一部当代版的《九章》。


“文人”笔下的汪沟情怀


一部作品能否留下来,要看它是否能经得住历史长河的冲刷。吴文峰先生曾在这部书上说道,“我要把见闻写下来,放入历史的长河。”可以看出,《乡村的表情》一书饱含作者放眼历史长河的人文情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吴文峰先生为了把《乡村的表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抒情、夹叙夹议等多种手法,民俗民谣、长短句、过渡段时而穿插其中,大大增强了报告文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他在《闵子寨来了韩国人》一章中,或叙事,或引述,或议论把“血缘与亲情”、“寻根与问祖”的孝道文化写得生动传神,尤其是“秋雨,在树叶上聚集,落地有声。风过耳,时而欢快,刷啦啦;时而低沉,啪——啪——啪,敲打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是天的眼泪吗?!”、“血缘与亲缘,真是一条看不见的红绳,能牵古挂今,令人瞬间不再陌生。寻根与问祖,同样具有非凡的魔力,能让人千里奔波不辞远。”等过渡段的巧妙运用,给读者一个“吸气换挡”的机会,读起来轻松自然。他在《整地翻出“聚宝盆”》一章中,借助白描手法连续推出4个镜头,原汁原味地描摹汪沟——古老而又新奇,文物密集,墓群遍布,灾害频繁,英雄辈出及晴耕雨读的历史文化。最后笔锋一转,对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山乡巨变大书特书,数字事例齐上阵,挥洒得酣畅淋漓。还有“旭日,冉冉升起。初夏的熏风,从楼外的麦田里透过稀疏的栅栏吹来,带来一阵阵清香。”、“阳光总在风雨后”、“神话、童话,都是民俗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民俗虽然在细枝末节,但截断了、弄破了,同样会出血,会让这个民族受伤。”、“一个优秀的下级,能让领导围着你的指挥棒转。”等精彩语句的穿插更突显了实力派写手驾驭长篇的功底和锐气。读吴文峰先生的《乡村的表情》就像品尝着一桌文化盛宴,淡了就加点盐,咸了就添点味精,累了就放首轻音乐,总是让人品得津津有味。也许汪沟情怀与书作者本人一样,色香味俱佳,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微澜中听绝响。

汪沟印象也罢,汪沟脚本也罢,汪沟情怀也罢。无论如何都是一次畅快的痛饮。《乡村的表情》一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首诗、每一幅画,甚至每一个标点,都不难看出书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镜头记录人生、用责任描绘传奇的丰富细腻表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