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出书——赏《古韵闽西》系列丛书

来源:作者:吕洪荣时间:2017-08-31热度:0

老阿出书

——赏《古韵闽西》系列丛书

                    (吕洪荣)

夏日的一个下午,一位头发蓬乱加上脸庞黝黑的中年男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的办公室,同事误以为他是来反映涉及土地权属纠纷问题的群众。落座后,同事看到我对他毕恭毕敬,又是老阿又是老师地叫着,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再看到他拿出一套8本且每本书都有他亲笔签名的《古韵闽西》系列丛书,同事对他已是崇拜有加。等他走后,这位同事迫不及待地拿出他送我的一本书认真翻阅,之后对我说,别看他衣着随便,不修边幅的,原来他是我们闽西的摄影高手啊!

这位被我唤着老阿的人,就是《古韵闽西》系列丛书作者、闽西日报摄影记者朱裕森。

在客家人心目中,凡是带有“阿”字的,比如阿公、阿伯、阿姆、阿姊等,都是比较亲近和受尊敬的人。老阿因常年留着貌似阿凡提的胡子,加上他说话幽默又带有浓重的客家口音,温和而极具某种穿透力,因而他自从事摄影记者始就被同行称作老阿。

老阿1986年开始学习摄影,曾首任福建省长汀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福建省华侨摄影家协会和福建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龙岩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龙岩市作家协会会员、龙岩散文家学会会员。

我和他相识已有二十多年时间,起初是彼此都喜爱摄影,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向他要些单位需要的照片而熟络起来。再后来我和他儿子又成了好朋友,彼此间便走动得更加频繁。

早在2015年6月,老阿就给了我这套丛书的电子版,当时只是粗略地游览了一遍,并没有在脑子里留下太多的印象。但自从看到这套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印制的丛书后,我便发觉,这套丛书,凝聚了老阿对摄影艺术的执著,更凝结着老阿对闽西这块沃土的炽热情怀。

闽西是客家祖地,闽西厚实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闽西先辈们在这片神奇土地上耕耘稼穑、休养生息的见证。他们从中原辗转南迁,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原文化,之后吸收当地土著的先进文化,进而形成了绚丽多姿的闽西文化。其文化特性又锻造出闽西人的精神品格,并最终通过物态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来展现。此外,祖屋、祖祠、祖墓、祖庙、族谱、牌坊以及附丽在这些物象之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成为塑造闽西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据老阿介绍,这套丛书可谓历尽艰辛,前后花15年时间,爬了无数座高山,走遍闽西的各个角落;开坏了三辆高尔夫,行程几十万公里;用坏了好几架相机,拍摄出几万张闽西古文化的照片;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采访了民间无数的历史故事,总撰稿超百万字……最终凝聚成这份沉甸甸的硕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套丛书分为《闽西古桥》《闽西古道》《闽西古寺》《闽西古宅》《闽西山水》《古韵汀江》《民俗风情》和《民间技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和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分别为丛书作序。

这套丛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作者怀着对这片土地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物的尊重和热爱。他说:“闽西的古文化,每一样都是一本书,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闽西文化之深厚,不是能用几张图像几段文字来表述的,我所做的,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片段,涉及的只是些皮毛……”因为尊重,老阿不仰望历史,也不俯视生活,而是重视让历史与生活本身发声。

翻开《闽西古桥》,迎面而来的是散落在闽西崇山峻岭中各式各样的磴步桥、浮桥、漫水桥、粱桥、石拱桥、廊桥。闽西古桥,素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规模宏伟和雕刻细腻而闻名中外,长汀的七里桥、七古桥始建于五代。上杭县的驷马桥建造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有着“驷马樵歌”的生动传说。可以说,每座古桥,不仅凝聚了客家人的勤劳、聪明和智慧,更在建筑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上独树一帜。老阿在《闽西古桥》后记中自述道:“春天拍宽阔溪流中的古桥,春风摇曳柳叶青青,犹如一次踏青;夏天拍石拱桥,天空碧蓝空气清新,就是一次赏景;秋季拍溪涧的廊桥,红叶满山水流平缓,就是一次美好的秋游;冬日拍粱桥,霜雪皑皑别有一番风味,当是一次锻炼身体的机会。”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入了迷,再辛苦也会感到畅快,老阿便是。

《闽西古道》则可以通过作者的镜头,重现和唤醒被历史埋没的古道。让读者去追踪闽西祖先迁徙、开基、繁衍的足迹;了解朝代兴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研究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的交融。老阿坦言,在《古韵闽西》系列丛书中,寻访难度最大的当数古道。因为随着公路交通的改善,最早被荒芜的便是古驿道,寻找古道就犹如考古一般。2013年1月19日傍晚,老阿在采访连城县林坊乡五寨古道的归途中,车子在空间转了六圈后,翻入92米的悬崖下,后经连城消防队员摸黑救援才得以生还。成为老阿一生中最难忘记的一朵“花絮”。他说,每追寻一条古道,自己就像是一头野猪,虽疲惫不堪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欣赏《闽西古寺》中的那一座座超尘脱俗、净化心灵的远古寺庙,感受到的是“不动如山,湛蓝似水”抑或是“平常心是道、须诚怀谦逊”。

《闽西古宅》中所看到的闽西古民居,因高度融合了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其建筑艺术博大而精深,并形成一县一特色,一屋一景致。如客家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以房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内有多套生活单元,适合上百人的大家族居住,体现了客家人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此外,《闽西山水》《古韵汀江》《民俗风情》和《民间技艺》均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溪流山涧、原始密林全被老阿摄入其中。多年来,为了全方位地搜寻、发现和拍摄,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那种苦并非几句话能表达,全都融入了照片的元素里,并以照片的独特语言表达出来。这套丛书,既是图像学意义上的闽西史,也是闽西文化遗存迄今最翔实的直观展示。

“翻开他的每一本专集,你会发现,那决不是滥竽充数的拼凑,也不是单纯影像的叠加,更不是哗众取宠的罗列。我甚至觉得,这套丛书的存在甚至比其在艺术上的创意更有价值。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丛书中的许多古寺、古桥、古宅已开始逐渐消失,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后辈就只能通过这些存留的照片,去追寻客家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前人的历史脉搏,去记住客家先民千年辗转的乡愁。”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对这套丛书如此评价。


(编辑:作家网)